思想史专题复习中应关注规律性知识的总结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xuexi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思想发展的历程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如2001年全国文综卷中的“思想解放与社会改革”;2004年江苏“马基雅维利思想”;2004年广东“启蒙运动的内容”;2005年全国卷二“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界的剧烈变化”等题都与思想史有关。
  对思想史的复习,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和灵活运用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而思想史考察的能力部分更是渗透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中。思想史的特征是既抽象又杂乱,如果学生在复习中把握不住规律,就会在记忆时感觉非常吃力。因此教师在复习这个专题时一定要善于总结规律,让学生按规律去掌握知识,才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下面几个规律是笔者在多年的复习中总结出来的,写出来以飨读者。
  规律一:统治者采用什么思想去治国,唯一的标准是看这种思想是否有利于巩固统治。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让学生分析出哪朝使用哪种思想的原因。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法家思想倍受统治者推崇?做这道题时学生首先必须弄清楚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用什么思想治国才符合这个时代背景,只有用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才能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有三点:第一,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传统。这条思想有利于各国通过改革确立封建制,因此符合这个时代;第二,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有积极意义;第三,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思想有利于建立封建制的上层建筑,也符合这个时代。由此可知:法家的思想都符合大变革这个时代,诸侯国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秦国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进行变法,终于使秦国强大起来,最后统一了全国就是最好的例证。运用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分析以下题目:汉初为何用道家思想,而汉武帝为何用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为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北洋军阀建立后为何在思想界尊孔复古等等题目。
  规律二: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例如:19世纪末,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按规律可答:政治上,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国际上,启蒙思想的传播及日本明智维新的成功。运用这一规律就可以轻易地分析出任何一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如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近代史上的新思潮的萌发、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世界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诞生等产生的原因。
  规律三:思想产生后,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程度不同,分析原因。有的思想能引起社会的变革,有的思想不能引起变革或影响程度很小,分析其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第二,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三,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第四,旧思想对新思想的束缚程度;第五,新思想的构成是否完善、自成体系。例如:17、18世纪,中国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西方也出现了启蒙运动,但中国的思想未能引起社会的变革,西方的启蒙思想则引起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分析原因:从经济基础看,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西方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从阶级基础上看,顾炎武、王夫之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而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属于资产阶级并已登上历史舞台;从政治环境上看,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旧思想的束缚程度上看:儒家思想强有力地维系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统治者推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严重桎梏人们的思想,而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思想构成角度看: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反对专制王权,主要是出于反满洲贵族的统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未跳出“明君加贤相”的旧模式,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欧洲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专制主义,勾画未来社会的蓝图,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更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运用这一规律也很容易解释以下的问题:康梁维新思想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早期维新思想未付之实践的原因;文艺复兴运动只引起了思想解放,而启蒙思想则引起了社会变革等问题。
  规律四:注意把握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思想又是社会实践的先导。因此,政治、经济、思想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尤其社会转型时期,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明显。举例: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复杂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变化最全面、最深刻、最激烈的转型时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进步的趋势?结合史实解释该时期各领域间的互动关系。进步趋势:政治领域:由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艰难转变;经济领域:中国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封建正统思想从占统治地位走向动摇,西学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制度——思想文化)和选择取舍;互动关系:辛亥革命前,帝国主义对华投资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随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在华工具,内忧外患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民族资产阶级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想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针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专制独裁逆流,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开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运用这一规律可以揭示以下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间的互动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20年、20世纪中期、20世纪后20年。
  总之,对思想史专题的复习,不能一味地去识记基础知识,而应该把握规律,这样既能够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又能够提高学生把握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其他文献
自2006年开始,笔者结合近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特点和对过去教学的总结,开始进行一些语文活动课的尝试。下面着重把本学期开展的语文活动课情况介绍一下:    一、时间安排    根据我校实际及课程安排,在每周设置了三节活动课。笔者尝试把这三节课和日常教学拉开些距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语文,并将这三节课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    二、内容设置    三节课内容不同,每周分别设置一节国学讲座课、一
期刊
新课标中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但课堂教学究竟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下适量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供大家参考。  1. 背景:笔者连续教高三毕业班,高考成绩都很理想。学生说我与其他老师最大的区别是留的空白时间较多,便于他们吸收或进一步思考,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对学数学不再畏惧,而是越来越喜欢,因为见题就思,思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授林崇德、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中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兴致勃勃地进行学习、钻研、创新。”这就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进而养成良好的爱学习、善思考、肯钻研的习惯后,学生才能知难而进,锲而不舍。几年来的物理教学中,笔者不断对学生进行实验兴趣教育,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收
期刊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走进课堂之前必须做好的工作。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首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是教师形成教学能力的基础。每位教师的精力、能力和知识都是有限的。因此走合作之路——集体备课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师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各位教师备课过程的不足,取长补短,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共
期刊
江泽民曾经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一论述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化学教学要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教给学生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
期刊
不同国度的教育家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那么,何谓自主学习呢?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的学习方式。”与自主学习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然而在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学生往往进行的是被动学习,这与课堂教学素质化的要求格格不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
期刊
审美教育是提高人们文化素质和精神面貌的重要环节,它贯穿在一切学科及其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审美能促使发现,审美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不竭的动力。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活动,学生在渴求知识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更为强烈的作为深层动力和归宿的审美需要。没有审美,学生就不可能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热情。  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语音、语调、书写、课文内容等等均含有美的因素。通过教师合理的教学安排及精心设计,调动一切审美手段(例
期刊
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的初中英语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造就大批创新人才是摆在每一位英语教师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把握基础、立足课堂是点燃思维的导火线,能力创新的推动力    1. 教师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能力  马卡连柯说:“如果你在工作上、知识上和成就上有卓越的表现
期刊
在高三复习的时候,每次考试都有一些学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一些本应该得分的题目没有得分,一些本应该得全分的题目没有得全分. 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已粗浅的看法,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基础不扎实,被表面现象吓倒    近年来,数学高考题相对稳定,题目趋于简单,所以应回归课本,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一个概念、公式、法则,这才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根本,一些看似复杂的题
期刊
所谓语文的自主意识,就是如何自觉学习、运用汉语语言的自主程度。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  目前,一般的初一学生多少都有一定的语文意识,懂得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可还没有达到自觉、自主的程度,没有在“怎么听、怎么说、怎么读、怎么写”上下功夫,加之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爱玩、爱唱、爱参与的特性,自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