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思想发展的历程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如2001年全国文综卷中的“思想解放与社会改革”;2004年江苏“马基雅维利思想”;2004年广东“启蒙运动的内容”;2005年全国卷二“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界的剧烈变化”等题都与思想史有关。
对思想史的复习,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和灵活运用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而思想史考察的能力部分更是渗透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中。思想史的特征是既抽象又杂乱,如果学生在复习中把握不住规律,就会在记忆时感觉非常吃力。因此教师在复习这个专题时一定要善于总结规律,让学生按规律去掌握知识,才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下面几个规律是笔者在多年的复习中总结出来的,写出来以飨读者。
规律一:统治者采用什么思想去治国,唯一的标准是看这种思想是否有利于巩固统治。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让学生分析出哪朝使用哪种思想的原因。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法家思想倍受统治者推崇?做这道题时学生首先必须弄清楚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用什么思想治国才符合这个时代背景,只有用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才能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有三点:第一,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传统。这条思想有利于各国通过改革确立封建制,因此符合这个时代;第二,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有积极意义;第三,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思想有利于建立封建制的上层建筑,也符合这个时代。由此可知:法家的思想都符合大变革这个时代,诸侯国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秦国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进行变法,终于使秦国强大起来,最后统一了全国就是最好的例证。运用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分析以下题目:汉初为何用道家思想,而汉武帝为何用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为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北洋军阀建立后为何在思想界尊孔复古等等题目。
规律二: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例如:19世纪末,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按规律可答:政治上,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国际上,启蒙思想的传播及日本明智维新的成功。运用这一规律就可以轻易地分析出任何一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如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近代史上的新思潮的萌发、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世界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诞生等产生的原因。
规律三:思想产生后,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程度不同,分析原因。有的思想能引起社会的变革,有的思想不能引起变革或影响程度很小,分析其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第二,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三,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第四,旧思想对新思想的束缚程度;第五,新思想的构成是否完善、自成体系。例如:17、18世纪,中国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西方也出现了启蒙运动,但中国的思想未能引起社会的变革,西方的启蒙思想则引起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分析原因:从经济基础看,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西方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从阶级基础上看,顾炎武、王夫之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而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属于资产阶级并已登上历史舞台;从政治环境上看,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旧思想的束缚程度上看:儒家思想强有力地维系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统治者推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严重桎梏人们的思想,而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思想构成角度看: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反对专制王权,主要是出于反满洲贵族的统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未跳出“明君加贤相”的旧模式,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欧洲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专制主义,勾画未来社会的蓝图,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更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运用这一规律也很容易解释以下的问题:康梁维新思想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早期维新思想未付之实践的原因;文艺复兴运动只引起了思想解放,而启蒙思想则引起了社会变革等问题。
规律四:注意把握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思想又是社会实践的先导。因此,政治、经济、思想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尤其社会转型时期,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明显。举例: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复杂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变化最全面、最深刻、最激烈的转型时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进步的趋势?结合史实解释该时期各领域间的互动关系。进步趋势:政治领域:由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艰难转变;经济领域:中国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封建正统思想从占统治地位走向动摇,西学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制度——思想文化)和选择取舍;互动关系:辛亥革命前,帝国主义对华投资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随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在华工具,内忧外患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民族资产阶级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想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针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专制独裁逆流,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开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运用这一规律可以揭示以下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间的互动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20年、20世纪中期、20世纪后20年。
总之,对思想史专题的复习,不能一味地去识记基础知识,而应该把握规律,这样既能够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又能够提高学生把握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
对思想史的复习,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和灵活运用一些规律性的知识。而思想史考察的能力部分更是渗透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中。思想史的特征是既抽象又杂乱,如果学生在复习中把握不住规律,就会在记忆时感觉非常吃力。因此教师在复习这个专题时一定要善于总结规律,让学生按规律去掌握知识,才会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下面几个规律是笔者在多年的复习中总结出来的,写出来以飨读者。
规律一:统治者采用什么思想去治国,唯一的标准是看这种思想是否有利于巩固统治。运用这个规律就可以让学生分析出哪朝使用哪种思想的原因。比如: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法家思想倍受统治者推崇?做这道题时学生首先必须弄清楚在春秋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用什么思想治国才符合这个时代背景,只有用符合这个时代的思想才能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思想有三点:第一,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根据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不必遵循古代传统。这条思想有利于各国通过改革确立封建制,因此符合这个时代;第二,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不阿贵”。这种思想在战国这个大变革时代对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有积极意义;第三,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种思想有利于建立封建制的上层建筑,也符合这个时代。由此可知:法家的思想都符合大变革这个时代,诸侯国用法家思想治理国家就能立于不败之地。秦国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进行变法,终于使秦国强大起来,最后统一了全国就是最好的例证。运用这个规律可以让学生分析以下题目:汉初为何用道家思想,而汉武帝为何用儒家思想?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为何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北洋军阀建立后为何在思想界尊孔复古等等题目。
规律二: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是由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例如:19世纪末,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按规律可答:政治上,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基础;国际上,启蒙思想的传播及日本明智维新的成功。运用这一规律就可以轻易地分析出任何一种思想产生的原因,如古代史上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近代史上的新思潮的萌发、早期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世界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的诞生等产生的原因。
规律三:思想产生后,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程度不同,分析原因。有的思想能引起社会的变革,有的思想不能引起变革或影响程度很小,分析其原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第一,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第二,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第三,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第四,旧思想对新思想的束缚程度;第五,新思想的构成是否完善、自成体系。例如:17、18世纪,中国出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西方也出现了启蒙运动,但中国的思想未能引起社会的变革,西方的启蒙思想则引起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分析原因:从经济基础看,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西方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从阶级基础上看,顾炎武、王夫之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仍属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而西方的启蒙思想家属于资产阶级并已登上历史舞台;从政治环境上看,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旧思想的束缚程度上看:儒家思想强有力地维系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统治者推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严重桎梏人们的思想,而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从思想构成角度看: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反对专制王权,主要是出于反满洲贵族的统治,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未跳出“明君加贤相”的旧模式,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属儒家学派中的改革派。欧洲启蒙思想彻底批判专制主义,勾画未来社会的蓝图,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更指明了革命的方向。运用这一规律也很容易解释以下的问题:康梁维新思想引起了戊戌变法运动,早期维新思想未付之实践的原因;文艺复兴运动只引起了思想解放,而启蒙思想则引起了社会变革等问题。
规律四:注意把握政治、经济、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因为一定的思想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思想又是社会实践的先导。因此,政治、经济、思想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尤其社会转型时期,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为明显。举例:清末民初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复杂的年代,是中国近代史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变化最全面、最深刻、最激烈的转型时期,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进步的趋势?结合史实解释该时期各领域间的互动关系。进步趋势:政治领域:由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艰难转变;经济领域:中国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思想文化:封建正统思想从占统治地位走向动摇,西学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制度——思想文化)和选择取舍;互动关系:辛亥革命前,帝国主义对华投资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随帝国主义侵华加剧,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在华工具,内忧外患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民族资产阶级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促使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鼓舞了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思想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要求建立民主政治。针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专制独裁逆流,以科学和民主为旗号的新文化运动开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变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运用这一规律可以揭示以下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间的互动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后20年、20世纪中期、20世纪后20年。
总之,对思想史专题的复习,不能一味地去识记基础知识,而应该把握规律,这样既能够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又能够提高学生把握历史、运用历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