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xing1019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在品德课教育方法上应有新的改革。就品德课教材内容本身而言,它是知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教材编写的原则就是知识要求与行为要求结合起来。在讲清观点、道理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行为要求,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落实在日常学习生活实处,引导学生言行统一。为了使品德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真正的美德,教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促进道德认识内化。现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寓趣于活动中
  
  北宋教育家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新课程标准》在教材的安排上做到内容活动化,教师可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创设善于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情境,设计诸如动手操作、形体模仿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将内容的呈现与开展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动手操作中激趣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教师能有效地利用这个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安排动手操作的环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节奏地动起来。这样的教学环节,既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爱护课桌椅》一课时,课前布置每一位学生带两块抹布。上课时让学生明理后,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给桌椅洗个澡”“修理课桌椅”的活动。教师先要讲清要求和操作的步骤,然后让全体学生自己行动,结束后由小组长进行检查,给做得好的学生以奖励。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了劳动的兴趣。又如,在学习《上课专心学习》这课,教师可让一组学生画花,一组剪花,再让剩下的一组学生当评委,评选出画画、做工专心的同学,在全班学生面前公开表扬。这样一来,其余的同学内心也会暗下决心,向他们学习上课要专心,做事要认真,达到了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目的。
  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是实施品德教学活动化的一种策略。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学习,促进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教育。
  2.在形体模仿中孕趣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而且十分逼真。教师便可利用这一点,在具体教学时安排一些让学生模仿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模仿自己悟出其中的道理,这对学生来说肯定很感兴趣。
  例如,在学习《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模仿图上的小朋友分别做出正确的站、坐、走的姿势。教师的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自己模仿起来,教师可让小组长评选,看谁模仿得最像,然后请这些小朋友上台为大家示范,号召其余小朋友向他们学习。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亲自模仿,榜样示范,亲身感受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标准,懂得了这样做既是对别人的尊重,又有利于自己的健康。
  形体模仿是品德教育活动化的一个新亮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亲身模仿,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模仿得像”以后的那份喜悦,使学生趣味盎然,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肯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寓理于活动中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活动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发自内心的思想认识,源于学习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情感体验,是情感体验下思想内化的结果,是产生社会规范化行为的原动力。活动中获得的感悟、体验更能够促进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印证和自我约束;能够更好地将现代社会价值观、意识落实到具体的言行中。诸如行为辨别、情境表演等充分体现儿童兴趣特点和情感需要的活动,是最好的阐述道理的手段。
  1.在行为辨别中明理
  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因为他们毕竟年龄很小,阅历还浅,对好的表现与不良表现的界限还很模糊。教师要针对这一现象,平时加强对学生进行行为辨别训练,让学生自觉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有的学生故意在雪白的墙壁上踩脚印;有的学生拿饭盒时随便把别人的饭盒掀翻;有的学生洗手时把水龙头开得很大,甚至用后不关;有的学生自己不动脑筋,专抄别人的作业;有的学生在双休日常去小店打康乐球,看电视,玩电子游戏……许多时候,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要从一点一滴抓起,通过件件事例的分析辨别,让学生逐步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如,在学习《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一课时,教师可提出辨别行为是非题目:小林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扒手正在偷乘客的钱包,就大叫“抓贼”,扒手伸手就打了小林一拳。回到家里,小林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小傻瓜,今后见到这种事,你就只当没看见。”面对这种情况,小林该怎么想?怎么做?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达成正确一致的观点。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辨别活动,让学生明白道理,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行为辨别是品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活动环节,它的过程其实就是自醒自悟、自我教育、促进道德内化的过程。教师要抓住契机,因势利导,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内化。
  2.在情境表演中悟理
  大部分学生都喜欢表演或爱看表演,教师可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来表演、来体验。
  比如,在学习《家里来了客人》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各种角色扮演,懂得应该如何招待客人。这种形式,不仅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在学习《心灵美,最可贵》一课时,让学生模拟几个情境进行表演。如:小刚在教室里捡起掉在地上的粉笔头和废纸;小红摘下了身上的耳环和项链;小明在十字路口搀老爷爷过马路;两位同学对某件事意见不合,但行为仍然很文明,不动粗……通过一系列的情境表演活动,让全班学生又一次真切地体验了心灵美的真正内涵,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实践奠定了基础。
  情境表演让品德教育由说教向情境转变,由感知向体验转变,拉近了教学目标,从虚拟的理论回归到现实的生活,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促进了认识和行为的统一,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三、寓行于活动中
  
  激趣、明理、导行是思想品德课三位一体的任务。三者紧密联系,互为促进。理是行的基础,是行的支柱,行是理的目标。思想品德课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注重的是正确行为的示范,对正确的行为动作进行分解,让学生分析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正确、最合适的行为方式。活动过程中的调查访问、竞赛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是比较好的落实正确行为规范的有效途径。
  1.在调查访问中促行
  现在的学生见识虽然很广,信息虽然很灵通,但劳动和勤俭方面的知识却很少。教师要针对这一现象,多组织学生进行调查访问,让他们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这要比空洞的口头说教要强得多。
  比如,在学习《不能乱花零用钱》一文前,教师可让学生事先向父母调查好每月的工作情况和工资收入情况,上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零用钱的多少和使用情况,再请几位学生汇报自己在父母那儿得到的调查结果,比一比,想一想,这钱可是父母的血汗钱啊!怎么可以随便乱用呢?这样,节约意识触景而生。又如,在学习《艰苦奋斗创大业》一课时,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以后,还可组织他们去学校附近的私营企业调查访问,了解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样一来,让学生亲自体会办企业的艰辛,切切实实地学习人们的那种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大后为建设祖国贡献力量的想法就会油然而生。
  由此可见,调查是学生深入明理、践行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耳闻目睹、亲身感受、积累提升,通过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
  2.在竞赛活动中导行
  小学生争强好胜,老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组织他们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加快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如在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文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争获“自理章”的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钉纽扣、穿衣服、整理书包等比赛,享受劳动带来的喜悦,同时鼓励学生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自己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去做,这样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如结合学生中午用餐,可以开展勤洗手、讲节约、讲营养、讲卫生的评比活动,通过评比,内化学生的正确行为。
  在竞赛活动中,学生可以不同程度地得到情感体验,人人都有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这不仅强化、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用学得的道德观念去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在亲自体验、主动探究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3.在课后实践中笃行
  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开放、多样、富有变化的活动环境,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的整体建构。但“思品活动的结束并不等同于教育的结束”,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能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离不开课后的反复实践。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现实生活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这是一种笃行。教师仍需要关注和指导课后实践活动。思品老师应及时捕捉有利于学生实践的契机,将品德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活动、少先队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家庭、社区相配合。例如,在学习了《吃果壳的“熊猫”》一文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个“争做清洁小卫士”的实践活动,“为附近的道路洗个脸”“为附近的公共厕所除除臭”“为车站的椅子擦擦身”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讲卫生光荣,不讲卫生可耻”的道理,自然而然地引导了学生要讲文明、讲卫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在教师节可以开展尊师的活动;学生外出参观可以开展树学校良好形象的活动;在社区可以开展保护环境、营造美好家园的活动;在家可以开展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活动等。品德课教学就应该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感知提升相结合。
  总之,在新课改的形势下,品德课活动化,势在必行。教师在具体教学时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营造多维思维的大空间,开辟自主活动的新天地,拓宽学习的平台,不断提高道德认识,最终形成优秀品质,成为社会合格的接班人。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曾指出:“小学古诗文教学既要重视诗词人文内涵的挖掘,同时,也要注意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然而,在目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却存在着理念落后、目标模糊、方法陈旧、训练单一等误区。本文试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分析,旨在探寻古诗(词)教学的一些策略。  现象扫描:  目前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不外乎有以下几种课型:  “讲解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关注课堂教学的研究已经成为教研活动的主旋律。我们追求的数学课堂是简约的、扎实的、开放的,其中的真义是什么?我们又是怎样实现这种追求的呢?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我们努力找寻一条既秉承传统精粹又体现崭新理念的课改之路。我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追求是简约、扎实、开放。    一、简约而不简单    数学课堂应呈现出高度凝练的简约,但简约并不等于简单。相反地,简约的背后包含着太多的“不简单
气溶胶应该算是近几年出现在科普领域里的高频词了。  从“臭名昭著”的雾霾颗粒污染物PM2.5,到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形成的“火云”,再到近期因为新冠病毒冲上热搜的病毒飞沫。这个“调皮的小家伙”凭借其“魔幻神力”一次又一次地展露人前。但其实,人类对这个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微小物质还知之甚少。  “气溶胶有很多种,我研究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领域。”巍巍学府,水木清华。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副教授彭怡然自始至终对
“随文练笔”是伴随着阅读教学的进程,引导学生巧妙运用相关阅读内容进行的一种“短平快”的写作训练。它融读写为一体,以读促写,学生负担轻,兴趣浓,效率高,是一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于是随文练笔这种兼具人文感悟和语言表达功能、形式灵活、操作方便的读写结合新形式,成了课改洪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剖析目前的课堂随文练笔现状,本人把它归结为以下几点:  现象一 乱花渐欲迷人眼  “为练笔而练笔”,事先
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清代王夫之也将“意”(即文章的主题)比喻为三军的统帅。决定文章优劣和品位的最重要因素是立意。立意就是开宗明义,或者卒章显志,确立文章的主题,揭示中心思想或者观点。  一、引导确立正确、深刻、新颖、高远的主题思想  1.咬准正确不放松  正确就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立场,积极向上,不片面,不偏激,脱离低级趣味,不阴暗。目前学生作文中立意不
我国的中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很好的传统,其中在数学训练设计与实践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数学训练方式,诸如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等。当前,在推进数学新课程以及加强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的数学训练方式,使之真正起到举一反三的功效,发挥出新的教学活力和价值,有待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思考与实践。  一、一题多“变”:把认知冲突引发为有效
有幸听了两堂科学公开课,执教者数量繁多的各类材料让人眼花缭乱,佩服执教老师准备充分的同时,也为自己以后的教学捏了一把汗,如此准备如何应对正常的教学?光搜集这些材料就耗尽精力了。  在评课时,资深的教研员就提出了“课堂成本”这个观点,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依靠堆砌大量材料来“丰富”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不要!应该想办法从调整教材的切入点入手,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地利用教材,尽可能地减少准备材料,降低课堂
一、研究目的    “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现象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生在同类数学问题上出现错误,通过改正、订正,结果还是出错,屡次循环,不断出现,这种现象常常令教师困惑,令学生迷茫,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顽症”。另一方面,数学学困生往往存在“屡错屡改,屡改屡错”的问题,这也是导致数学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在数学学习方面的学困生人数较多。我国小学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义务教育,而义
区别于完小和完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体现在:“一体化”的小学与初中教育,配合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年限规定的办学模式,具有“一以贯之”和“规模集聚效应”。体现了“l l>2”的效应。尤其是我们美术学科的教师,完全可以跨中小学年级任课。有充裕的条件研究和实施中小学教育的各种衔接措施。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美术教学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却在学校中暴露无遗。九年一贯制美术教学的衔接和优化问题已然摆在每个美术教师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言”“意”交融,引领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积累、对表达方法进行揣摩把握、对语言技巧进行习得领会。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安排循环往复的“引读”,或解疑,或整合,或升华情感,能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以情激情、以言激情,达到“一唱三叹有遗音者矣”的效果。  一、引读在需要解疑处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内化的“会意”过程,教学中以(引)读代讲,能避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