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农村考生上国内著名高校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因此,国内著名高校纷纷调整招收农村考生的政策。
对于这些出于消除城乡、阶层教育不公平良好愿望的政策,姑且借用人大的“圆梦计划”统称之。那么,“圆梦计划”到底在圆什么梦?笔者愿意多谈一谈。
首先,圆了教育公平之梦。“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流行于当今的中国社会,表明家庭资源的代际延续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凸显。如何杜绝“穷二代”无止境地“穷”下去,教育历来是扭转这种现象的主要途径。我国教育资源现状很不均衡,如果在教育政策上不适当倾斜,教育公平又能从何时做起?农村考生上名校越来越难,既是过去社会不公平的结果,又是未来社会不公平程度加深的成因。社会只有为弱势群体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公平环境,提供必要的选择权利和发展前景,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基于以上认识,不论是清华、北大还是人大在自主招生政策中,对来自农村弱势家庭的考生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让一部分出身农村弱势家庭的考生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公平。从这一意义上说,“圆梦计划”蕴涵的公平正义有目共睹,是对当今教育不公平现实的积极纠正,是减少城乡教育两极分化的有益探索。
其次,圆了“寒门贵子”之梦。“圆梦计划”的初衷既然是为了帮助没有条件读名校的农村考生,那么对有能力和有希望的农村考生应一视同仁,设置“三代无大学生”条件是人为制造农村内部的教育不公。针对“寒门难出贵子”制定的政策优惠,甚至还有可能被其他强势群体通过身份转换的方式变相攫取。高等教育虽然有公益的成分,但在准入制度上仍然要保持公平的选拔标准。高考不能成为一种有条件的“恩赐”,不能看谁家没大学生就赐给谁家孩子上名校的机会。笔者认为,如果“圆梦计划”能像美国为了照顾弱势群体的“平权运动”一样,设置“三代以内无官员”或者“三代以内无富豪”的条件,比设置“三代无大学生”的条件更为妥当。
再次,圆了自主招生之夢。当高校自主招生越来越多地被社会质疑为有损教育公平的时候,像“圆梦计划”这样把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区别对待、实行两套自主招生的政策,可以说是一种积极和有益的尝试。该计划主动向偏远农村考生敞开自主招生大门,其动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为高考改革重要举措的自主招生,近几年的实践摇摆不定,缺乏持续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的现象。这样随意的做法不仅不能消弛弭教育不公平,而且会让大学“操守”与大学精神迷失。因此,自主招生作为弥补高考不公平的尝试性改革,高校不能想设置什么条件就设置什么条件,想怎么招生就怎么招生。
最后,圆了高考改革之梦。有观点认为,由于农村生、贫困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实施诸如“圆梦计划”的“照顾”政策,对整体改变农村贫困考生的现状也无能为力。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重要措施,应当追求公平公正,不应过于依赖“照顾”条件的设置,走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有人认为,要解决当前“寒门难出贵子”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迫切需要高考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把农村贫困家庭考生作为高考评价的一个因素,建立起更清晰的与高考配套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比如:高校自主招生要从录取名额上保证农村贫困家庭考生占有多大的比例,以及这些考生在录取中同等分数具有优先地位,甚至还可以破格录取。高考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自主招生改革是高考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高校依据公平公正的原则,针对现有高考统一录取的不足进行系统的改革。
(刘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
对于这些出于消除城乡、阶层教育不公平良好愿望的政策,姑且借用人大的“圆梦计划”统称之。那么,“圆梦计划”到底在圆什么梦?笔者愿意多谈一谈。
首先,圆了教育公平之梦。“富二代”“官二代”“穷二代”流行于当今的中国社会,表明家庭资源的代际延续性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凸显。如何杜绝“穷二代”无止境地“穷”下去,教育历来是扭转这种现象的主要途径。我国教育资源现状很不均衡,如果在教育政策上不适当倾斜,教育公平又能从何时做起?农村考生上名校越来越难,既是过去社会不公平的结果,又是未来社会不公平程度加深的成因。社会只有为弱势群体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公平环境,提供必要的选择权利和发展前景,才能激发社会的活力,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基于以上认识,不论是清华、北大还是人大在自主招生政策中,对来自农村弱势家庭的考生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让一部分出身农村弱势家庭的考生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已经存在的教育不公平。从这一意义上说,“圆梦计划”蕴涵的公平正义有目共睹,是对当今教育不公平现实的积极纠正,是减少城乡教育两极分化的有益探索。
其次,圆了“寒门贵子”之梦。“圆梦计划”的初衷既然是为了帮助没有条件读名校的农村考生,那么对有能力和有希望的农村考生应一视同仁,设置“三代无大学生”条件是人为制造农村内部的教育不公。针对“寒门难出贵子”制定的政策优惠,甚至还有可能被其他强势群体通过身份转换的方式变相攫取。高等教育虽然有公益的成分,但在准入制度上仍然要保持公平的选拔标准。高考不能成为一种有条件的“恩赐”,不能看谁家没大学生就赐给谁家孩子上名校的机会。笔者认为,如果“圆梦计划”能像美国为了照顾弱势群体的“平权运动”一样,设置“三代以内无官员”或者“三代以内无富豪”的条件,比设置“三代无大学生”的条件更为妥当。
再次,圆了自主招生之夢。当高校自主招生越来越多地被社会质疑为有损教育公平的时候,像“圆梦计划”这样把农村考生和城市考生区别对待、实行两套自主招生的政策,可以说是一种积极和有益的尝试。该计划主动向偏远农村考生敞开自主招生大门,其动机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为高考改革重要举措的自主招生,近几年的实践摇摆不定,缺乏持续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很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的现象。这样随意的做法不仅不能消弛弭教育不公平,而且会让大学“操守”与大学精神迷失。因此,自主招生作为弥补高考不公平的尝试性改革,高校不能想设置什么条件就设置什么条件,想怎么招生就怎么招生。
最后,圆了高考改革之梦。有观点认为,由于农村生、贫困生所接受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在高考竞争中处于劣势,即使实施诸如“圆梦计划”的“照顾”政策,对整体改变农村贫困考生的现状也无能为力。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作为我国高考改革的重要措施,应当追求公平公正,不应过于依赖“照顾”条件的设置,走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有人认为,要解决当前“寒门难出贵子”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迫切需要高考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把农村贫困家庭考生作为高考评价的一个因素,建立起更清晰的与高考配套的自主招生评价体系。比如:高校自主招生要从录取名额上保证农村贫困家庭考生占有多大的比例,以及这些考生在录取中同等分数具有优先地位,甚至还可以破格录取。高考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自主招生改革是高考利益的重新分配,需要高校依据公平公正的原则,针对现有高考统一录取的不足进行系统的改革。
(刘尧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