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全国第6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耐力素质显现止“跌”。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稳固并继续提高中学生体质成为重要战略目标。所以,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体质成为了目前大家所关心的焦点,也成为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对体能的概念、分类作了详细阐述,对青少年身体机能发展和体能训练的要素作了探索,并结合我校三年的体能校本课程的实践基础,提出了几种科学有效并受学生欢迎的训练方法。运用这些手段,有助于教师对体能训练课程的安排,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体能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旨在通过提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掌握科學的训练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体能水平为目的。因此,本文以体能训练的要素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查阅与本课题相关论文,把握研究动态,为研究提供资料。
(2)座谈访问法。对学生进行座谈、访谈,了解他们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感觉。
(3)数理统计法。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测试的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对比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能的概念
袁运平认为“体能”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调节方面以及在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和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2.体能的分类
体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一种是与运动有关的体能。组成与健康有关的体能的要素有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身体成分和柔韧性,组成与运动有关的体能的要素有速度、力量、灵敏、神经肌肉协调性、反应时和平衡性。
3.重视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依据,为体能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1)生长发育规律决定体能发展的阶段性。个体的生长发育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也为中小学体能相关教材的组织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先后顺序提供了生理学依据。在中学阶段,我们要以发展肌肉力量和心肺耐力为主,辅以灵敏、速度、柔韧和平衡训练,为运动项目的学习打好体能基础。
(2)生理负荷程度决定体能发展的负荷量。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基础,根据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对适宜的负荷量,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健康体能的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不同敏感期决定体能发展的优先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六个学习水平,并在各个学习领域按学习水平设置了相应的水平目标,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设置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开发方面,为中小学引进现代体能训练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4.掌握中学生体能训练“四要素”,为高效的体能训练提供保障
(1)体能训练应在功能性动作训练指导下进行。教师要把功能性动作训练理念与具体的动作练习结合起来,在理念的指导下制订科学的教学指导和组织方法,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练习,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受到科学的指导,快速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
(2)体能训练应结合核心力量发展区。人体核心区能力的增强,可以让身体各环节形成有效的动力链,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核心力量“的发展将会影响其一生的体能状况。
(3)体能训练应注意均衡发展。体能训练的实现要保证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的均衡发展,如果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就要对造成不平衡的因素进行干预,这样才能达到体能系统的动态平衡,才能促进个体的良性发展。
(4)体能训练应注意量与质的把握。体能训练的质与量是一对基本矛盾。训练的量,实质上就是训练的负荷。它包括了训练的负荷量和训练的负荷强度两个方面。前者又包括训练的时间、次数、总距离、总负荷量等,后者又包括了训练的密度、速度、重量、质量、难度等。训练强度与负荷量的增减,是对学生身体施加的刺激,使受训者在对训练负荷量和强度的适应过程中不断发展身体、提高身体机能,使学生不断发生根本属性的变化,即学生的身体机能、体能技能发生质的变化,体能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5.创新校园体能训练的手段,是促进中学生体能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
多数学校体能训练的手段单一、枯燥,体能课堂上主要采用单因素训练法,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不高,训练效果一般。教师可采用“多因素组合训练法”,利用校园环境和音乐器材,结合障碍跑、定向跑、图形跑、楼梯跑、跳绳、身体素质、力量练习等方法,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发展学生体能和专项身体素质,提高体能训练效果。我校自2010年以来,逐步完善体能训练校本课程,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较高,国家体质健康测体能类成绩逐步上升。
表1 我校体能训练校本课程学年课时安排
■
表2 我校国家体质健康测试2010—2012年耐力类项目成绩
■
(1)自制障碍跑项目。采用田径项目3000米障碍跑的比赛形式,可在跑道上设置若干障碍,譬如跨栏架、跳跃区域(用若干绳子划分区域)、呼啦圈、体操垫等,学生在跑的过程中要用合理的动作越过各种障碍。障碍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不服输和表现自我的心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学生都踊跃尝试,这个强度较大的项目很受欢迎。这种练习给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强度刺激,学生的呼吸功能、心肺功能与肌肉、关节、神经系统等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发展。
(2)校园跑。利用校园里各走廊、小径、台阶等地形设定路线,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奔跑情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校园跑强度不大,时间较长,属于有氧运动练习,学生在上下台阶、转向、超越的过程是变速跑的方式,起到的效果教好。
(3)铁人赛。采用铁人三项赛的规则,可设计为:来回上下楼梯跑+50仰卧起坐+200个跳绳+5个引体向上等组合。这个项目对学生的体能素质和意志品质有较高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充满挑战,这个练习虽然艰苦,但多数学生都愿意挑战自我。较好地提高了学生有氧运动的体能。
(4)校园定向运动。教师可将定向运动引进课堂,针对校园环境设计定向越野比赛。学生利用学校平面图,按规定的顺序找到事先藏好的“目标物”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目标物”可是任意形式。针对“目标物”的变化,学生对定向运动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跑、走,搬“目标物”,运动强度不高,学生乐意参与,提高体能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1.体能训练应结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特点
在中学校园体能训练时,应结合中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需要,有针对地进行课程设计,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体能训练应注意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掌握适宜的练习密度和强度,遵循和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体能训练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在中学校园体能训练时,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校园潜能,不能只局限在操场、跑道。这样才能使体能训练效果达到最佳,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学生体能的发展,提高中学生的体质。
参考文献:
[1]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
[2]王明红.耐久跑课堂教学探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2(S2).
[3]刘基东.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和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0(S2).
2010年全国第6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耐力素质显现止“跌”。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终于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稳固并继续提高中学生体质成为重要战略目标。所以,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体质成为了目前大家所关心的焦点,也成为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对体能的概念、分类作了详细阐述,对青少年身体机能发展和体能训练的要素作了探索,并结合我校三年的体能校本课程的实践基础,提出了几种科学有效并受学生欢迎的训练方法。运用这些手段,有助于教师对体能训练课程的安排,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体能训练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体能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旨在通过提高对体能训练的认识,掌握科學的训练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体能水平为目的。因此,本文以体能训练的要素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查阅与本课题相关论文,把握研究动态,为研究提供资料。
(2)座谈访问法。对学生进行座谈、访谈,了解他们在体能训练过程中的一些真实感觉。
(3)数理统计法。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测试的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对比结果。
三、结果与分析
1.体能的概念
袁运平认为“体能”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调节方面以及在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和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2.体能的分类
体能分为两种,一种是与健康有关的体能,一种是与运动有关的体能。组成与健康有关的体能的要素有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身体成分和柔韧性,组成与运动有关的体能的要素有速度、力量、灵敏、神经肌肉协调性、反应时和平衡性。
3.重视中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依据,为体能训练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1)生长发育规律决定体能发展的阶段性。个体的生长发育会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这也为中小学体能相关教材的组织和教学内容安排的先后顺序提供了生理学依据。在中学阶段,我们要以发展肌肉力量和心肺耐力为主,辅以灵敏、速度、柔韧和平衡训练,为运动项目的学习打好体能基础。
(2)生理负荷程度决定体能发展的负荷量。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基础,根据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相对适宜的负荷量,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健康体能的发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不同敏感期决定体能发展的优先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六个学习水平,并在各个学习领域按学习水平设置了相应的水平目标,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设置学习内容,在课程内容开发方面,为中小学引进现代体能训练方法提供了有利条件。
4.掌握中学生体能训练“四要素”,为高效的体能训练提供保障
(1)体能训练应在功能性动作训练指导下进行。教师要把功能性动作训练理念与具体的动作练习结合起来,在理念的指导下制订科学的教学指导和组织方法,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练习,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受到科学的指导,快速形成正确的动作技能。
(2)体能训练应结合核心力量发展区。人体核心区能力的增强,可以让身体各环节形成有效的动力链,协调一致地发挥作用。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阶段“,这一时期”核心力量“的发展将会影响其一生的体能状况。
(3)体能训练应注意均衡发展。体能训练的实现要保证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的均衡发展,如果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就要对造成不平衡的因素进行干预,这样才能达到体能系统的动态平衡,才能促进个体的良性发展。
(4)体能训练应注意量与质的把握。体能训练的质与量是一对基本矛盾。训练的量,实质上就是训练的负荷。它包括了训练的负荷量和训练的负荷强度两个方面。前者又包括训练的时间、次数、总距离、总负荷量等,后者又包括了训练的密度、速度、重量、质量、难度等。训练强度与负荷量的增减,是对学生身体施加的刺激,使受训者在对训练负荷量和强度的适应过程中不断发展身体、提高身体机能,使学生不断发生根本属性的变化,即学生的身体机能、体能技能发生质的变化,体能水平得以不断提高。
5.创新校园体能训练的手段,是促进中学生体能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
多数学校体能训练的手段单一、枯燥,体能课堂上主要采用单因素训练法,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不高,训练效果一般。教师可采用“多因素组合训练法”,利用校园环境和音乐器材,结合障碍跑、定向跑、图形跑、楼梯跑、跳绳、身体素质、力量练习等方法,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发展学生体能和专项身体素质,提高体能训练效果。我校自2010年以来,逐步完善体能训练校本课程,学生课堂训练的积极性较高,国家体质健康测体能类成绩逐步上升。
表1 我校体能训练校本课程学年课时安排
■
表2 我校国家体质健康测试2010—2012年耐力类项目成绩
■
(1)自制障碍跑项目。采用田径项目3000米障碍跑的比赛形式,可在跑道上设置若干障碍,譬如跨栏架、跳跃区域(用若干绳子划分区域)、呼啦圈、体操垫等,学生在跑的过程中要用合理的动作越过各种障碍。障碍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不服输和表现自我的心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学生都踊跃尝试,这个强度较大的项目很受欢迎。这种练习给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强度刺激,学生的呼吸功能、心肺功能与肌肉、关节、神经系统等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发展。
(2)校园跑。利用校园里各走廊、小径、台阶等地形设定路线,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奔跑情景。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校园跑强度不大,时间较长,属于有氧运动练习,学生在上下台阶、转向、超越的过程是变速跑的方式,起到的效果教好。
(3)铁人赛。采用铁人三项赛的规则,可设计为:来回上下楼梯跑+50仰卧起坐+200个跳绳+5个引体向上等组合。这个项目对学生的体能素质和意志品质有较高要求,对于学生来说充满挑战,这个练习虽然艰苦,但多数学生都愿意挑战自我。较好地提高了学生有氧运动的体能。
(4)校园定向运动。教师可将定向运动引进课堂,针对校园环境设计定向越野比赛。学生利用学校平面图,按规定的顺序找到事先藏好的“目标物”发展学生的各项素质,“目标物”可是任意形式。针对“目标物”的变化,学生对定向运动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大部分时间在跑、走,搬“目标物”,运动强度不高,学生乐意参与,提高体能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1.体能训练应结合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特点
在中学校园体能训练时,应结合中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的需要,有针对地进行课程设计,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体能训练应注意训练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掌握适宜的练习密度和强度,遵循和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体能训练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在中学校园体能训练时,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校园潜能,不能只局限在操场、跑道。这样才能使体能训练效果达到最佳,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学生体能的发展,提高中学生的体质。
参考文献:
[1]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
[2]王明红.耐久跑课堂教学探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2(S2).
[3]刘基东.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和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0(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