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有辆遥控车,最近弄出了新玩法——先将家里的板凳呀,桌子呀,还有菜板呀等等搭成一条曲曲折折凹凸不平的“山路”,然后将遥控车放上去,用遥控器指挥小车在“山路”上蜿蜒爬行。我觉得这玩法不错,能锻炼儿子的控制力,不过也很损车,因为路太窄,又高低不平,小车时常会从路面上掉下“悬崖”。一会儿啪的一声,一会儿又啪的一声,不停地出“车祸”。
劝他也不听,我索性不管了。可过了一会儿,儿子喊:“爸爸,车灯摔掉了。”
我说:“掉了就掉了呗,又不影响它爬山。”我早就料到小车会摔坏。
儿子却是一个奇怪的“完美主义者”,任由小车不停地摔,却不容小车被摔坏,说:“不行,得修一下,不然太难看。”
“修就修呗。”我无所谓。
“可怎么修呀?”儿子开始琢磨修车的方法。
“粘上就是了。”我提醒儿子。
“对呀,找胶水粘上。”儿子立即找出家里平时用的胶水瓶,倒出胶水,涂在小车的损伤处,满以为车灯即可粘好。可这胶水是用来粘纸的,根本粘不了车灯,因为它对塑料制成的零件没黏合力。儿子几乎把一瓶胶水都耗尽了,也没把车灯粘好。
初次修理失败,儿子发现了失败的原因,跟我说:“爸爸,家里的胶水粘不住呀,你去给我买能粘塑料的强力胶吧!”
我反对:“那可不行,强力胶可是有毒的,气味难闻,有害健康。粘不住就粘不住吧,反正不影响你玩。”我跟儿子说明强力胶的害处,还真怕他把那种气味刺鼻的东西弄到家里,就算是粘好了小车,也影响家人健康。
儿子倒也听话,不再让我给他买强力胶,但他要粘好小汽车的心愿却一直挂在心头——小车没修好,儿子好些天没心思再玩爬山的游戏,常常拿着破损的小车挖空心思寻找黏合的方法。
有一天,儿子吃奶糖。吃了一会儿忽然对我喊:“爸爸,奶糖粘住我上腭了,快帮我弄下来。”
我赶忙掰开儿子的嘴,看见奶糖真的粘在了他的上腭上。我帮他取下来,说:“这种奶糖,真是太黏了。”
儿子说:“嗯,真的是很黏,不但能粘住上腭,还能粘住牙齿呢。”
“那你就别吃这种奶糖了,免得再被粘。”我提醒儿子。儿子没理会我的提醒,又拿起了一块奶糖。我再次提醒:“别吃了,再吃又要粘住嘴巴了。”
儿子却不理我,剥开奶糖拿在手里,而不是往嘴里塞。他若有所思地呆了一会儿,忽然两眼放光,兴奋地大喊:“有了,有了!”
什么有了,这小家伙真是莫名其妙?我没有弄明白儿子在说什么。
只见儿子快速地找出自己的小汽车,然后在奶糖上咬下一小块,塞进车灯的空缺处,再对着空缺处不断地呵气,最后把摔掉的车灯塞进去——呵,摔掉的车灯被儿子用一点儿奶糖给粘住了,并且粘得非常牢固。
原来儿子一直在想办法修车灯呢!
儿子拿着粘好的小车给我看,十分高兴。我更高兴——这小家伙竟然能将生活中被奶糖粘住上腭的“不堪经历”,转移到黏合小车的思路上来。奶糖变成了黏合剂,这真是儿子一种了不起的发明——同物异用。
不过,儿子对着小车毁损处不断呵气的举动我还是有些不理解,就问:“为什么要呵气呢?”
儿子解释:“刚刚塞进破损处的奶糖是硬的,不黏。需要呵些热气,等它变软之后才会发黏。”
儿子的回答果然有科学道理。我夸儿子会发明,将来能成为发明家。
儿子也很得意自己把奶糖“发明”成黏合剂的“成果”,所以特意将一块奶糖剥光,然后贴上自己设计的新包装,还让我帮他在外包装上写上这样的广告语:奇妙强力胶,粘力强大,无毒环保。
我刚要给儿子写广告语,妻子却在一旁一边“冷笑”一边说:“你正事不干,尽陪孩子做这些糟蹋东西的无聊事——你知道不,这糖可是挺贵的。”
我不理会妻子的“冷笑”,而是专心为儿子的发明创造写广告词。因为我觉得,小孩子的想法看起来挺平常,其实挺神奇!小孩子就是发明家,称赞他们的发明实践,激发他们的发明欲望很重要。
儿子不但用这种“无毒环保”的“黏合剂”修理自己的玩具,其他小朋友如果有损坏的玩具,儿子也用奶糖给人家粘,效果都不错。
儿子有一种带糖味的“强力黏合剂”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小朋友们都知道这是儿子自己“发明”的强力胶,在商店里买不到。我却知道这强力胶就是一块奶糖,是儿子用了“移植法”的发明思路使奶糖变成了强力胶。
如果儿子还想把家里的某种物品变成具有另一种功能的物品,我还会大力支持——支持孩子的发明,就是支持孩子的成长。
〔编辑:冯士军〕
劝他也不听,我索性不管了。可过了一会儿,儿子喊:“爸爸,车灯摔掉了。”
我说:“掉了就掉了呗,又不影响它爬山。”我早就料到小车会摔坏。
儿子却是一个奇怪的“完美主义者”,任由小车不停地摔,却不容小车被摔坏,说:“不行,得修一下,不然太难看。”
“修就修呗。”我无所谓。
“可怎么修呀?”儿子开始琢磨修车的方法。
“粘上就是了。”我提醒儿子。
“对呀,找胶水粘上。”儿子立即找出家里平时用的胶水瓶,倒出胶水,涂在小车的损伤处,满以为车灯即可粘好。可这胶水是用来粘纸的,根本粘不了车灯,因为它对塑料制成的零件没黏合力。儿子几乎把一瓶胶水都耗尽了,也没把车灯粘好。
初次修理失败,儿子发现了失败的原因,跟我说:“爸爸,家里的胶水粘不住呀,你去给我买能粘塑料的强力胶吧!”
我反对:“那可不行,强力胶可是有毒的,气味难闻,有害健康。粘不住就粘不住吧,反正不影响你玩。”我跟儿子说明强力胶的害处,还真怕他把那种气味刺鼻的东西弄到家里,就算是粘好了小车,也影响家人健康。
儿子倒也听话,不再让我给他买强力胶,但他要粘好小汽车的心愿却一直挂在心头——小车没修好,儿子好些天没心思再玩爬山的游戏,常常拿着破损的小车挖空心思寻找黏合的方法。
有一天,儿子吃奶糖。吃了一会儿忽然对我喊:“爸爸,奶糖粘住我上腭了,快帮我弄下来。”
我赶忙掰开儿子的嘴,看见奶糖真的粘在了他的上腭上。我帮他取下来,说:“这种奶糖,真是太黏了。”
儿子说:“嗯,真的是很黏,不但能粘住上腭,还能粘住牙齿呢。”
“那你就别吃这种奶糖了,免得再被粘。”我提醒儿子。儿子没理会我的提醒,又拿起了一块奶糖。我再次提醒:“别吃了,再吃又要粘住嘴巴了。”
儿子却不理我,剥开奶糖拿在手里,而不是往嘴里塞。他若有所思地呆了一会儿,忽然两眼放光,兴奋地大喊:“有了,有了!”
什么有了,这小家伙真是莫名其妙?我没有弄明白儿子在说什么。
只见儿子快速地找出自己的小汽车,然后在奶糖上咬下一小块,塞进车灯的空缺处,再对着空缺处不断地呵气,最后把摔掉的车灯塞进去——呵,摔掉的车灯被儿子用一点儿奶糖给粘住了,并且粘得非常牢固。
原来儿子一直在想办法修车灯呢!
儿子拿着粘好的小车给我看,十分高兴。我更高兴——这小家伙竟然能将生活中被奶糖粘住上腭的“不堪经历”,转移到黏合小车的思路上来。奶糖变成了黏合剂,这真是儿子一种了不起的发明——同物异用。
不过,儿子对着小车毁损处不断呵气的举动我还是有些不理解,就问:“为什么要呵气呢?”
儿子解释:“刚刚塞进破损处的奶糖是硬的,不黏。需要呵些热气,等它变软之后才会发黏。”
儿子的回答果然有科学道理。我夸儿子会发明,将来能成为发明家。
儿子也很得意自己把奶糖“发明”成黏合剂的“成果”,所以特意将一块奶糖剥光,然后贴上自己设计的新包装,还让我帮他在外包装上写上这样的广告语:奇妙强力胶,粘力强大,无毒环保。
我刚要给儿子写广告语,妻子却在一旁一边“冷笑”一边说:“你正事不干,尽陪孩子做这些糟蹋东西的无聊事——你知道不,这糖可是挺贵的。”
我不理会妻子的“冷笑”,而是专心为儿子的发明创造写广告词。因为我觉得,小孩子的想法看起来挺平常,其实挺神奇!小孩子就是发明家,称赞他们的发明实践,激发他们的发明欲望很重要。
儿子不但用这种“无毒环保”的“黏合剂”修理自己的玩具,其他小朋友如果有损坏的玩具,儿子也用奶糖给人家粘,效果都不错。
儿子有一种带糖味的“强力黏合剂”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小朋友们都知道这是儿子自己“发明”的强力胶,在商店里买不到。我却知道这强力胶就是一块奶糖,是儿子用了“移植法”的发明思路使奶糖变成了强力胶。
如果儿子还想把家里的某种物品变成具有另一种功能的物品,我还会大力支持——支持孩子的发明,就是支持孩子的成长。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