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一15%。大发生年份减产超过20%,个别感虫品种减产可达30%~40%。目前尚无最理想的措施使其防效达到理想效果,但是采用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可将产量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危害特点
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時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二、形态特征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12一15毫米,翅展20-34毫米,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卵块由20一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幼虫:5龄,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蛹?:玉米螟蛹15一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成虫有趋光性和较强性诱反应,玉米螟喜欢把卵产在玉米叶片背面中脉两侧。
三、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一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2、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螟最大,适于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一30℃之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春季复苏的越冬幼虫必须咬嚼潮湿的秸秆和吸食雨水,取得足够的含水食物后才能化蛹。成虫羽化后,也必须饮水才能正常产卵。
3、天敌: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抗虫品种:不同品系的玉米对玉米螟抗性强弱不同,玉米螟发生强弱也不同。近年研究抗螟玉米品系在心叶期的心叶中含有抗螟素,抑制初龄幼虫的发育,甚至引起死亡。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心叶期抗虫新品种,对减轻心叶期螟害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玉米螟危害加重原因
1、气候条件有利玉米螟的发生。随着气候变暖,冬季气温上升,越冬幼虫死亡率大大降低。夏季雨水比较调和,有利于玉米螟生长发育。
2、玉米种植面积和种植密度增大,秸秆转化率低,虫源基数增多。特别是地膜玉米面积的扩大,长势良好的玉米将会受到玉米螟的严重为害。
3、对玉米螟危害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农民不重视防治。分户种植不利于?玉米螟的防治,致使虫量上升。
4、育种工作忽视了抗虫性研究,绝大多数玉米品种是高感玉米螟,抗玉米螟的品种很少,为玉米螟大发生提供及为有了的物质基础。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
五、发生规律
玉米螟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在玉米的秸秆、穗轴、根茬里越冬。越冬代幼虫在6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羽化盛期是7月中旬。?成虫产卵盛期是7月下旬,卵期一般是5一7天。?玉米螟卵孵化盛期约7月下旬,也就是玉米螟幼虫开始田间危害玉米的时期,危害最严重时期是8月初一8月下旬。9月份幼虫进入越冬状态。
六、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玉米螟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虫品种:选用高抗虫害玉米品种,能有效防治玉米螟发生。
②、秋季应及时将茎秆粉碎还田或运出处理,在春季玉米螟蛹羽化前,将上一年的秸秆完全处理干净。
2、物理防治:利用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开灯时间为7月上旬~8月上旬,开灯时间为晚9时至第二天凌晨。
3、生物防治:白僵菌封跺 5月中旬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时,每立方米垛量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量300亿)10~20克喷粉封垛。
利用赤眼蜂防治,7月初每亩释放赤眼蜂1.5万头—3万头,分两次防治,间隔时间5—7天。放蜂时间在当地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后10天第一次放蜂,间隔1周后第二次放蜂。
4、化学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5%抽雄),将40%辛硫磷乳油配成0.3%颗粒剂,撒在喇叭筒里,在玉米心叶末期,利用3WX-30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或5%,来福灵225~300毫升/公顷或BT粉剂900-1800克/公顷 磷酸二氢钾2250~3000克/公顷对水喷雾,防治玉米螟幼虫。
(作者单位:166300黑龙江省林甸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
一、危害特点
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時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二、形态特征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成虫:体长12一15毫米,翅展20-34毫米,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卵块由20一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幼虫:5龄,老熟幼虫体长25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蛹?:玉米螟蛹15一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成虫有趋光性和较强性诱反应,玉米螟喜欢把卵产在玉米叶片背面中脉两侧。
三、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一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2、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螟最大,适于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一30℃之间,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春季复苏的越冬幼虫必须咬嚼潮湿的秸秆和吸食雨水,取得足够的含水食物后才能化蛹。成虫羽化后,也必须饮水才能正常产卵。
3、天敌: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主要有寄生卵赤眼蜂、黑卵蜂,寄生幼虫的寄生蝇、白僵菌、细菌、病毒等。捕食性天敌有瓢虫、步行虫、草蜻蛉等,都对虫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抗虫品种:不同品系的玉米对玉米螟抗性强弱不同,玉米螟发生强弱也不同。近年研究抗螟玉米品系在心叶期的心叶中含有抗螟素,抑制初龄幼虫的发育,甚至引起死亡。通过杂交育种培育出心叶期抗虫新品种,对减轻心叶期螟害将起到重要作用。
四、玉米螟危害加重原因
1、气候条件有利玉米螟的发生。随着气候变暖,冬季气温上升,越冬幼虫死亡率大大降低。夏季雨水比较调和,有利于玉米螟生长发育。
2、玉米种植面积和种植密度增大,秸秆转化率低,虫源基数增多。特别是地膜玉米面积的扩大,长势良好的玉米将会受到玉米螟的严重为害。
3、对玉米螟危害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农民不重视防治。分户种植不利于?玉米螟的防治,致使虫量上升。
4、育种工作忽视了抗虫性研究,绝大多数玉米品种是高感玉米螟,抗玉米螟的品种很少,为玉米螟大发生提供及为有了的物质基础。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
五、发生规律
玉米螟在我县一年发生一代,老熟幼虫在玉米的秸秆、穗轴、根茬里越冬。越冬代幼虫在6月中旬开始化蛹,6月下旬为化蛹盛期,蛹羽化盛期是7月中旬。?成虫产卵盛期是7月下旬,卵期一般是5一7天。?玉米螟卵孵化盛期约7月下旬,也就是玉米螟幼虫开始田间危害玉米的时期,危害最严重时期是8月初一8月下旬。9月份幼虫进入越冬状态。
六、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玉米螟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虫品种:选用高抗虫害玉米品种,能有效防治玉米螟发生。
②、秋季应及时将茎秆粉碎还田或运出处理,在春季玉米螟蛹羽化前,将上一年的秸秆完全处理干净。
2、物理防治:利用高压汞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开灯时间为7月上旬~8月上旬,开灯时间为晚9时至第二天凌晨。
3、生物防治:白僵菌封跺 5月中旬发现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口时,每立方米垛量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量300亿)10~20克喷粉封垛。
利用赤眼蜂防治,7月初每亩释放赤眼蜂1.5万头—3万头,分两次防治,间隔时间5—7天。放蜂时间在当地玉米螟化蛹率达到20%后10天第一次放蜂,间隔1周后第二次放蜂。
4、化学防治:在玉米心叶末期(5%抽雄),将40%辛硫磷乳油配成0.3%颗粒剂,撒在喇叭筒里,在玉米心叶末期,利用3WX-300G型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或5%,来福灵225~300毫升/公顷或BT粉剂900-1800克/公顷 磷酸二氢钾2250~3000克/公顷对水喷雾,防治玉米螟幼虫。
(作者单位:166300黑龙江省林甸县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