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的快速崛起,已经将传统报业推向了历史性的变革关头。纸质媒体纷纷在与网络联姻“触网”中寻找新的出路,从报网互动、报网融合中探索全媒体时代的生存与发展模式。而报纸副刊作为纸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这场变革中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如何利用全媒体时代的优势,扬长避短?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报纸副刊的软肋
1. 文艺色彩过浓
所谓副刊的文艺性,是指副刊在内容上偏向于登载文学或文艺作品,与新闻版相比而言,在整体形式特征上更富于审美性这一特点。虽然副刊长久以来打的都是“文艺牌”,但是在进入全媒体时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体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副刊受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明显不同,成为当下副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这几年,《北方新报》不断摸索,对专副刊版面做了大规模的调整改造,在淡化副刊文艺性的同时,分别融入了《老照片》、《记录》、《思想空间》、《青城故事》等版块。改版后的《北方新报》对自身的定位较为准确,避免了走文艺性副刊的老路,反而着重强调副刊的新闻性、生活性、互动性、地方性,与副刊受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紧密相联,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了自身的品牌特色。
2. 同质化严重 理念滞后
在部分受众的眼中,“副刊”似乎总是难逃“纯文学”的定义,而大量纯文学副刊的堆砌又为副刊贴上了“同质化”的标签。如今,读者对副刊的期待,已经不再是“文学家的摇篮”,“大师之作”、“哲理美文”等也已不再受到读者的追捧,反而读者更期待的是能从副刊当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品位,使得自己阅后有所思,思后有所获。当然,副刊要想摆脱“同质化”的标签,必须要凸显出自身个性所在。既然读者的欣赏角度各有不同,要想投其所好,就必须将副刊步入一条雅俗共赏,集新闻性、生活性、互动性为一身的办刊新路,同时还需将“新闻影响力”、“文化引导力”、“生活服务力”这些关键的点融入到副刊当中。一方面,通过“同质化”的文艺作品,提升读者的生活品味。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的办刊策略贴近读者,去倾听读者的声音,书写读者的生活。
3. 副刊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副刊通常是借助书信、电子邮件的形式与读者进行互动,而对网络平台的利用则少之又少。如今,很多报刊的记者编辑都在充分利用微博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新闻线索、采访目标,还通过微博快速推介自身版面的重头文章,以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像欧美的很多传统媒介如CNN、路透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开通了Twitter,作为媒介互动互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全媒体时代,互动性对于报纸副刊而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何去体现互动性?显然,仅仅通过读者来信等还不足以体现,唯有借助报网融合的平台为读者量身打造出一方可以排忧解难、畅所欲言的言论阵地,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行动上共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将副刊的互动性发挥到极致。
二、应对报纸副刊危机的策略
在各种媒体竞争加剧的今天,报纸要用快来同电视、网络一争高低,显然是以短击长。报纸的应对之策只能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报纸的长处首先在于深度报道、背景报道、评论、解释性报道等方面。这些内容不仅网络写手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摄影镜头也难以捕捉、难以表现。
1. 加强与新闻热点的融合
副刊既然作为报纸的延伸体,与新闻的融合也就显得必不可少,通过副刊对特定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真相,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且还可以为敢言善言的读者提供一方舆论阵地。副刊与新闻热点的融合要善于捕捉到有趣味性、有思考性、有议论性的新闻事件,做到深入浅出,但又不可浅尝辄止。究其根本,副刊的新闻化改革改得其实并非是副刊的形式,而主要是副刊的视角,借助副刊文学化的阅读视角对新闻事件加以全方位的解读,给读者眼前一亮的同时,也锁定了时事热点和读者群,可谓一举多得。
2. 重视副刊网络化的构建
制约副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副刊的传播方式有限,要有效避免副刊在全媒体时代“掉队”,就必须使得副刊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只有通过对副刊内容进行网络化的传播,才能使得副刊可以不拘于有限的版面,发挥出“无限”的传播效果。在突出网络化传播的同时,亦可借助互联网等有效手段对副刊进行全方位的视听包装,树立副刊的品牌形象,给读者的阅读起到引导和助推的作用。
3. 增强副刊的互动性
虽然副刊尚不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可言,但我们亦可通过报网平台、微博等新兴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来充分挖掘副刊的潜在魅力,使得副刊的影响力得以最大化。例如,可以通过报网平台开设副刊专栏,通过微博交流互动话题、搜集民声民意,及时反馈读者意见。当然,除此之外,具有互动性功能的报纸版面的设置更是必不可少。
(作者单位:北方新报社)
责任编辑:白 洁
一、报纸副刊的软肋
1. 文艺色彩过浓
所谓副刊的文艺性,是指副刊在内容上偏向于登载文学或文艺作品,与新闻版相比而言,在整体形式特征上更富于审美性这一特点。虽然副刊长久以来打的都是“文艺牌”,但是在进入全媒体时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体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副刊受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明显不同,成为当下副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这几年,《北方新报》不断摸索,对专副刊版面做了大规模的调整改造,在淡化副刊文艺性的同时,分别融入了《老照片》、《记录》、《思想空间》、《青城故事》等版块。改版后的《北方新报》对自身的定位较为准确,避免了走文艺性副刊的老路,反而着重强调副刊的新闻性、生活性、互动性、地方性,与副刊受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紧密相联,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了自身的品牌特色。
2. 同质化严重 理念滞后
在部分受众的眼中,“副刊”似乎总是难逃“纯文学”的定义,而大量纯文学副刊的堆砌又为副刊贴上了“同质化”的标签。如今,读者对副刊的期待,已经不再是“文学家的摇篮”,“大师之作”、“哲理美文”等也已不再受到读者的追捧,反而读者更期待的是能从副刊当中汲取到更多的养分,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品位,使得自己阅后有所思,思后有所获。当然,副刊要想摆脱“同质化”的标签,必须要凸显出自身个性所在。既然读者的欣赏角度各有不同,要想投其所好,就必须将副刊步入一条雅俗共赏,集新闻性、生活性、互动性为一身的办刊新路,同时还需将“新闻影响力”、“文化引导力”、“生活服务力”这些关键的点融入到副刊当中。一方面,通过“同质化”的文艺作品,提升读者的生活品味。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的办刊策略贴近读者,去倾听读者的声音,书写读者的生活。
3. 副刊的互动方式过于单一
传统副刊通常是借助书信、电子邮件的形式与读者进行互动,而对网络平台的利用则少之又少。如今,很多报刊的记者编辑都在充分利用微博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新闻线索、采访目标,还通过微博快速推介自身版面的重头文章,以引起更多读者的关注。像欧美的很多传统媒介如CNN、路透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都开通了Twitter,作为媒介互动互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全媒体时代,互动性对于报纸副刊而言,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如何去体现互动性?显然,仅仅通过读者来信等还不足以体现,唯有借助报网融合的平台为读者量身打造出一方可以排忧解难、畅所欲言的言论阵地,在思想上相互交流,在行动上共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将副刊的互动性发挥到极致。
二、应对报纸副刊危机的策略
在各种媒体竞争加剧的今天,报纸要用快来同电视、网络一争高低,显然是以短击长。报纸的应对之策只能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报纸的长处首先在于深度报道、背景报道、评论、解释性报道等方面。这些内容不仅网络写手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摄影镜头也难以捕捉、难以表现。
1. 加强与新闻热点的融合
副刊既然作为报纸的延伸体,与新闻的融合也就显得必不可少,通过副刊对特定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真相,满足读者的好奇心,而且还可以为敢言善言的读者提供一方舆论阵地。副刊与新闻热点的融合要善于捕捉到有趣味性、有思考性、有议论性的新闻事件,做到深入浅出,但又不可浅尝辄止。究其根本,副刊的新闻化改革改得其实并非是副刊的形式,而主要是副刊的视角,借助副刊文学化的阅读视角对新闻事件加以全方位的解读,给读者眼前一亮的同时,也锁定了时事热点和读者群,可谓一举多得。
2. 重视副刊网络化的构建
制约副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副刊的传播方式有限,要有效避免副刊在全媒体时代“掉队”,就必须使得副刊朝着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只有通过对副刊内容进行网络化的传播,才能使得副刊可以不拘于有限的版面,发挥出“无限”的传播效果。在突出网络化传播的同时,亦可借助互联网等有效手段对副刊进行全方位的视听包装,树立副刊的品牌形象,给读者的阅读起到引导和助推的作用。
3. 增强副刊的互动性
虽然副刊尚不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可言,但我们亦可通过报网平台、微博等新兴媒体作为辅助手段来充分挖掘副刊的潜在魅力,使得副刊的影响力得以最大化。例如,可以通过报网平台开设副刊专栏,通过微博交流互动话题、搜集民声民意,及时反馈读者意见。当然,除此之外,具有互动性功能的报纸版面的设置更是必不可少。
(作者单位:北方新报社)
责任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