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这些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的人群,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论题。以我园为例,2012年秋季共有852名幼儿,但弱势群体的子女却达208人,占幼儿总数的25.84%,他们因家境贫困、家庭变故、单亲家庭、身体残疾而处于弱势。通过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座谈会,发放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情况调查问卷,综合分析发现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弱势主要体现为:
1.心理缺陷严重。据调查统计,34.6%的孩子由祖辈或亲戚照看、代管,为“留守儿童”。而此时正是孩子情感、品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情绪消极、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情绪不稳。
2.行为习惯较差。由于大多弱势群体子女的父母或忙于生计,或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能在精神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往往以溺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无形中使孩子养成了攀比的陋习,有些孩子甚至出现说谎、偷拿别人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3.人格发展失衡。调查显示,本园弱势群体子女中有6.1%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没有安全感、信任感,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对以后的人格重塑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受到歧视和虐待。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自尊心,还影响他们正常的人格形成,造成儿童成长期严重的心理阴影。
4.综合素质发展较慢。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许多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将识字、写字、算术作为幼儿学习目标,对幼儿教育为首的健康教育和艺术活动却认识不清,认为孩子是玩,殊不知幼儿教育是“玩中学、学中玩”。由于认识不到位,从而过早地扼杀了孩子自主发展的天性,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5.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许多父母不在家,而祖辈们和幼小的孩子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被伤害的安全隐患。特别在山区,孩子独自行走在陡峭山路或僻静之地,安全时刻牵动着家长、老师的每一条神经。
二
弱势群体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和普通儿童一样,仍要遵循基本发展规律。为此,我们结合课题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寻求具有针对性的帮扶途径和教育措施,让他们摆脱“弱势”的阴影,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使他们的潜能被挖掘出来,素质得到真正提高。对此,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管理机制,制订人性化的教育计划。各级组为每个弱势群体子女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各班针对不同的情况制订帮扶教育计划。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
2.注重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融洽相处,用友情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弱势群体子女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形象,最怕被孤立。我们倡导“五个一”活动,老师们用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评语,一次家访向这些幼儿倾注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在班级中,让他们多交些同龄的好朋友,在幼儿与幼儿的平等交往中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会友善地对待别人,学会替别人考虑。通过一次次集体活动,一个个小小的帮助,培养了相互友爱的感情,使他们在家庭中不能感受到的爱能够在幼儿园这个大庭中得到弥补。
3.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教育良策,对症下药。对于因兴趣、爱好、自身等原因导致活动学习有困难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尊重,满足他们自尊心的需求;对于行为习惯差,时常犯错的幼儿,教师可适当采取“忽略”的方法,淡化错误;对于因家庭原因而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自卑感的幼儿,教师采用“赏识教育法”,适时旁敲侧击地表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对于家庭贫困的学习,除在幼儿园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外,还要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进行社会救助,并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帮助的同时让他们不受到心灵的伤害。
4.努力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一,优化保教课堂氛围。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在保育、学科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幼儿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保教活动中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幼儿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第二,改革保教模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倡导的原则是保教结合,保育为首;在教育的五大领域中,健康为教育之先。因此,在保教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幼儿情感的激发,以情促知、以知促情,营造幼儿乐学、愿学的课堂氛围,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的目标;第三,注重综合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利用各学科教学特点,因材施教,有机渗透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养成教育。实施关爱教育,使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5.严格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仅靠幼儿园教育,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家庭、幼儿园、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才不会出现老师们感叹的“7 2=0”现象。只有家庭、幼儿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立体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1)更新家教观念。家长是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家庭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科学的教养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目前,许多家长的家教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部分弱势群体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2)加强家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正因为如此,家庭文化建设在促进弱势群体子女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要从自己的职业特点、性格特点、思想水平、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构建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修身养性、立志成才、逆境创业的典型事例教育孩子。
(3)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关爱氛围。首先要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弱势群体子女开展有益的活动,如“礼仪在心中”、“安全伴我行”等,把幼儿园和社会融为一体,为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弱势群体子女、优化弱势群体子女成长的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告别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阴影,把兴趣投入到有益于健康成长的事情中。其次在社会政策方面,我们期望在进行城乡低保、联村联户帮扶、公益爱心资助的同时,政府应对弱势群体子女建立“教育券”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最后是形成以政府为主体、企事业和民间为双翼的弱势群体幼儿救助体系,让孩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航。
陶行知说:“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前石。点滴的创造故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全面提高全民教育素质,需要全社会都真切地关心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坚持不懈地从思想、生活、学习各方面给幼儿以最大的帮助,做爱心的使者、生活向导、心理导师,营造一种人格平等、自强自信的氛围,形成人文关怀、互尊互爱的风气,让家庭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孩子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实现自己的理想。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公平是一个具体的历史概念,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理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规模较大的弱势群体,这些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都处于弱势的人群,其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势必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不容回避的论题。以我园为例,2012年秋季共有852名幼儿,但弱势群体的子女却达208人,占幼儿总数的25.84%,他们因家境贫困、家庭变故、单亲家庭、身体残疾而处于弱势。通过召开家长会、班主任座谈会,发放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情况调查问卷,综合分析发现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弱势主要体现为:
1.心理缺陷严重。据调查统计,34.6%的孩子由祖辈或亲戚照看、代管,为“留守儿童”。而此时正是孩子情感、品德、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有的情绪消极、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有的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情绪不稳。
2.行为习惯较差。由于大多弱势群体子女的父母或忙于生计,或受文化程度的限制,不能在精神上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往往以溺爱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从而无形中使孩子养成了攀比的陋习,有些孩子甚至出现说谎、偷拿别人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
3.人格发展失衡。调查显示,本园弱势群体子女中有6.1%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没有安全感、信任感,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对以后的人格重塑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受到歧视和虐待。这不仅影响孩子的自尊心,还影响他们正常的人格形成,造成儿童成长期严重的心理阴影。
4.综合素质发展较慢。受教育水平的限制,许多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目标认识不清,将识字、写字、算术作为幼儿学习目标,对幼儿教育为首的健康教育和艺术活动却认识不清,认为孩子是玩,殊不知幼儿教育是“玩中学、学中玩”。由于认识不到位,从而过早地扼杀了孩子自主发展的天性,影响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5.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许多父母不在家,而祖辈们和幼小的孩子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被伤害的安全隐患。特别在山区,孩子独自行走在陡峭山路或僻静之地,安全时刻牵动着家长、老师的每一条神经。
二
弱势群体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和普通儿童一样,仍要遵循基本发展规律。为此,我们结合课题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寻求具有针对性的帮扶途径和教育措施,让他们摆脱“弱势”的阴影,树立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意识,使他们的潜能被挖掘出来,素质得到真正提高。对此,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建立管理机制,制订人性化的教育计划。各级组为每个弱势群体子女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各班针对不同的情况制订帮扶教育计划。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
2.注重师幼之间、幼儿之间的融洽相处,用友情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弱势群体子女最担心的就是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和形象,最怕被孤立。我们倡导“五个一”活动,老师们用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评语,一次家访向这些幼儿倾注爱心,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在班级中,让他们多交些同龄的好朋友,在幼儿与幼儿的平等交往中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会友善地对待别人,学会替别人考虑。通过一次次集体活动,一个个小小的帮助,培养了相互友爱的感情,使他们在家庭中不能感受到的爱能够在幼儿园这个大庭中得到弥补。
3.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教育良策,对症下药。对于因兴趣、爱好、自身等原因导致活动学习有困难的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尊重,满足他们自尊心的需求;对于行为习惯差,时常犯错的幼儿,教师可适当采取“忽略”的方法,淡化错误;对于因家庭原因而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自卑感的幼儿,教师采用“赏识教育法”,适时旁敲侧击地表扬,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喜悦感和成功感;对于家庭贫困的学习,除在幼儿园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外,还要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进行社会救助,并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帮助的同时让他们不受到心灵的伤害。
4.努力创建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一,优化保教课堂氛围。我们要求所有教师在保育、学科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幼儿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保教活动中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幼儿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氛围;第二,改革保教模式。在幼儿园教育中倡导的原则是保教结合,保育为首;在教育的五大领域中,健康为教育之先。因此,在保教工作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幼儿情感的激发,以情促知、以知促情,营造幼儿乐学、愿学的课堂氛围,实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的目标;第三,注重综合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利用各学科教学特点,因材施教,有机渗透行为习惯、心理健康、养成教育。实施关爱教育,使弱势群体子女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
5.严格要求,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仅靠幼儿园教育,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只有家庭、幼儿园、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才不会出现老师们感叹的“7 2=0”现象。只有家庭、幼儿园、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立体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1)更新家教观念。家长是幼儿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家庭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科学的教养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目前,许多家长的家教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部分弱势群体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信心。
(2)加强家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正因为如此,家庭文化建设在促进弱势群体子女修身养性、形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要从自己的职业特点、性格特点、思想水平、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构建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要充分利用中华民族修身养性、立志成才、逆境创业的典型事例教育孩子。
(3)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关爱氛围。首先要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弱势群体子女开展有益的活动,如“礼仪在心中”、“安全伴我行”等,把幼儿园和社会融为一体,为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弱势群体子女、优化弱势群体子女成长的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他们告别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阴影,把兴趣投入到有益于健康成长的事情中。其次在社会政策方面,我们期望在进行城乡低保、联村联户帮扶、公益爱心资助的同时,政府应对弱势群体子女建立“教育券”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最后是形成以政府为主体、企事业和民间为双翼的弱势群体幼儿救助体系,让孩子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起航。
陶行知说:“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前石。点滴的创造故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全面提高全民教育素质,需要全社会都真切地关心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坚持不懈地从思想、生活、学习各方面给幼儿以最大的帮助,做爱心的使者、生活向导、心理导师,营造一种人格平等、自强自信的氛围,形成人文关怀、互尊互爱的风气,让家庭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孩子获得自由发展的空间,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