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乌兰牧骑的由来、特点,及存在问题。通过现状分析,阐述了乌兰牧骑存在的重要意义及进一步加强乌兰牧骑建设的必要性,呼吁政府在政策及财政上予以一定的倾斜与扶持。
关键词:乌兰牧骑;贡献;特点; 现状;未来建设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文艺队”。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她是内蒙古独特的文化现象。第一支乌兰牧骑于1957年6月17日在苏尼特右旗成立。当时是由9名队员、5件乐器、4套演出服、3盏煤气灯、2块幕布和2辆勒勒车组成的小型演出队。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行动轻便灵活。就是这古老的木轮勒勒车,载着9名满怀激情的牧民儿女,开创了崭新文化事业的艰难旅程。50多年来,乌兰牧骑以扎根草原的优势,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沟通党和草原人民感情的文化使者。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一大品牌,对于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做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一、乌兰牧骑的特点
1、表演内容短小。乌兰牧骑编排的节目多是简短的歌舞小戏,各种小型多样的歌舞,说、拉、弹、唱,样样齐全。因为受地域遥远及牧民实际需求限制,乌兰牧骑队员不可能排演大型剧目,牧民也没有太多时间观看,同时每个旗县相隔很远,一天要转多个场,所以他们大多排演的是简小节目,很受农牧民的欢迎。
2、宣传内容广泛。乌兰牧骑除演出外,还利用多种形式及时向农牧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技、卫生知识,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在深入农村、牧区演出过程中,指导当地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和创作活动,根据牧民需要,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服务活动,如照相理发、代购图书、机器修理、日常诊疗等等,集中体现了一专多能的特点。
3、表现形式生动。乌兰牧骑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密切结合牧区生活实际,根据农牧民的需求,大多自创、自编、自演,创演了许多符合农牧民文化口味的节目,艺术形式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4、风格清新明快。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演员们把大部分功力放在脚本和做念唱舞上,充分调动全体队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队员一专多能的特点,使整场演出结构紧凑,干净利落,充分体现了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
二、乌兰牧骑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乌兰牧骑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由全国巡演,发展到走出全国,走向世界。但近年来,乌兰牧骑发展与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如今,乌兰牧骑专业人才断代,早已不见了过去那种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方式,导致新老不接的尴尬局面。新演员没有演出经验,新老衔接不上。在擅长歌舞表演的乌兰牧骑中,舞蹈拔尖人才队伍不超过10支,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乌兰牧骑的生存危机。
2、专业人才流失严重。表演团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演员更新速度快、对表演功底要求高。目前,乌兰牧骑受体制机制限制,人员流通不畅。不能表演的走不下去,能表演的又进不来。经过单位认可的新聘演员由于不能解决编制问题,工资待遇不配套,最后只能选择放弃。
3、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文艺团体的专业性决定了对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年龄要求严格。随着时代变迁,受年龄、体制约束,招之不来,战之不胜,表演人员及文化更新慢,几十年过去了,表演的节目还是老套陈旧的保留节目,不变的却是表演人员还是老班底,要么已经不能参加表演,要么表演下来已经气喘吁吁,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4、管理体制有待改革。乌兰牧骑生存处于 “边缘化”。长期以来,乌兰牧骑的领导机构频繁更迭,造成乌兰牧骑管理混乱,越位、错位、缺位严重。行政管理机关频繁调换,或归属交叉,或管理空白,文化局管理过,宣传部领导过,使得乌兰牧骑处于无人管、人人管的尴尬境地,乌兰牧骑日渐 “边缘化”。
5、民族演出设备边缘化。受时下狂躁文化消费心理影响,乌兰牧骑乐队的设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民族乐器日渐淡出,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时下流行乐器电子乐器,以传统民族乐器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以电子乐器为主,民族乐器为辅,甚至电子乐器一统天下。民族乐器是乌兰牧骑的神经,民族乐器的弱化、淡出,导致整个演出系统的迷乱。而且在这个演出中,声乐略高于器乐,这直接造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萎靡,失去了民族民间文化沃土的滋养,扎根于草原的乌兰牧骑就失去了得以生存的根基。
三、乌兰牧骑的未来建设
实践证明,乌兰牧骑在传扬民族文化,宣扬国家政策,丰富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1、进一步加强对乌兰牧骑工作的领导,各旗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大局出发,把乌兰牧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继续强化社会保障措施,确保队员的合法权益。乌兰牧骑队员参加中级(三级)以上职称评审时要适当予以政策倾斜。积极稳妥推进乌兰牧骑的改革创新,加强乌兰牧骑标准化硬件和软件建设,重视解决乌兰牧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各级财政部门要增加对乌兰牧骑的经费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在确保乌兰牧骑人员工资、公用经费的前提下,增加深入基层演出的补贴。加大人才培训经费、精品生产扶持资金和设施更新专项资金的投入。对基层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加强小剧场和露天舞台建设,确保农牧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4、要重点扶持乌兰牧骑艺术精品创作和优秀人才培养。激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乌兰牧骑事业的支持和赞助。对企业赞助乌兰牧骑的资金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经济政策,实行税费减免。要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乌兰牧骑的文化魅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乌兰牧骑的繁荣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文化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才是乌兰牧骑的 “源头活水”。我们静待乌兰牧骑描绘更多华彩乐章,再创辉煌。
关键词:乌兰牧骑;贡献;特点; 现状;未来建设
“乌兰牧骑”,蒙古语,意为“红色文艺队”。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她是内蒙古独特的文化现象。第一支乌兰牧骑于1957年6月17日在苏尼特右旗成立。当时是由9名队员、5件乐器、4套演出服、3盏煤气灯、2块幕布和2辆勒勒车组成的小型演出队。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行动轻便灵活。就是这古老的木轮勒勒车,载着9名满怀激情的牧民儿女,开创了崭新文化事业的艰难旅程。50多年来,乌兰牧骑以扎根草原的优势,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沟通党和草原人民感情的文化使者。成为内蒙古草原文化的一大品牌,对于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做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一、乌兰牧骑的特点
1、表演内容短小。乌兰牧骑编排的节目多是简短的歌舞小戏,各种小型多样的歌舞,说、拉、弹、唱,样样齐全。因为受地域遥远及牧民实际需求限制,乌兰牧骑队员不可能排演大型剧目,牧民也没有太多时间观看,同时每个旗县相隔很远,一天要转多个场,所以他们大多排演的是简小节目,很受农牧民的欢迎。
2、宣传内容广泛。乌兰牧骑除演出外,还利用多种形式及时向农牧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科技、卫生知识,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在深入农村、牧区演出过程中,指导当地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和创作活动,根据牧民需要,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服务活动,如照相理发、代购图书、机器修理、日常诊疗等等,集中体现了一专多能的特点。
3、表现形式生动。乌兰牧骑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密切结合牧区生活实际,根据农牧民的需求,大多自创、自编、自演,创演了许多符合农牧民文化口味的节目,艺术形式生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点,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4、风格清新明快。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演员们把大部分功力放在脚本和做念唱舞上,充分调动全体队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挥队员一专多能的特点,使整场演出结构紧凑,干净利落,充分体现了明快清新的艺术风格。
二、乌兰牧骑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乌兰牧骑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由全国巡演,发展到走出全国,走向世界。但近年来,乌兰牧骑发展与建设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1、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如今,乌兰牧骑专业人才断代,早已不见了过去那种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方式,导致新老不接的尴尬局面。新演员没有演出经验,新老衔接不上。在擅长歌舞表演的乌兰牧骑中,舞蹈拔尖人才队伍不超过10支,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乌兰牧骑的生存危机。
2、专业人才流失严重。表演团体的特殊性,决定了演员更新速度快、对表演功底要求高。目前,乌兰牧骑受体制机制限制,人员流通不畅。不能表演的走不下去,能表演的又进不来。经过单位认可的新聘演员由于不能解决编制问题,工资待遇不配套,最后只能选择放弃。
3、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文艺团体的专业性决定了对从业者的专业素质和年龄要求严格。随着时代变迁,受年龄、体制约束,招之不来,战之不胜,表演人员及文化更新慢,几十年过去了,表演的节目还是老套陈旧的保留节目,不变的却是表演人员还是老班底,要么已经不能参加表演,要么表演下来已经气喘吁吁,已经不能满足新时代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
4、管理体制有待改革。乌兰牧骑生存处于 “边缘化”。长期以来,乌兰牧骑的领导机构频繁更迭,造成乌兰牧骑管理混乱,越位、错位、缺位严重。行政管理机关频繁调换,或归属交叉,或管理空白,文化局管理过,宣传部领导过,使得乌兰牧骑处于无人管、人人管的尴尬境地,乌兰牧骑日渐 “边缘化”。
5、民族演出设备边缘化。受时下狂躁文化消费心理影响,乌兰牧骑乐队的设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民族乐器日渐淡出,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多的时下流行乐器电子乐器,以传统民族乐器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形成了以电子乐器为主,民族乐器为辅,甚至电子乐器一统天下。民族乐器是乌兰牧骑的神经,民族乐器的弱化、淡出,导致整个演出系统的迷乱。而且在这个演出中,声乐略高于器乐,这直接造成了民族民间文化的萎靡,失去了民族民间文化沃土的滋养,扎根于草原的乌兰牧骑就失去了得以生存的根基。
三、乌兰牧骑的未来建设
实践证明,乌兰牧骑在传扬民族文化,宣扬国家政策,丰富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
1、进一步加强对乌兰牧骑工作的领导,各旗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宣传文化主管部门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稳定的大局出发,把乌兰牧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继续强化社会保障措施,确保队员的合法权益。乌兰牧骑队员参加中级(三级)以上职称评审时要适当予以政策倾斜。积极稳妥推进乌兰牧骑的改革创新,加强乌兰牧骑标准化硬件和软件建设,重视解决乌兰牧骑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3、各级财政部门要增加对乌兰牧骑的经费投入,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在确保乌兰牧骑人员工资、公用经费的前提下,增加深入基层演出的补贴。加大人才培训经费、精品生产扶持资金和设施更新专项资金的投入。对基层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要加强小剧场和露天舞台建设,确保农牧民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益。
4、要重点扶持乌兰牧骑艺术精品创作和优秀人才培养。激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乌兰牧骑事业的支持和赞助。对企业赞助乌兰牧骑的资金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经济政策,实行税费减免。要进一步提升和扩大乌兰牧骑的文化魅力和社会影响力,促进乌兰牧骑的繁荣发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唯有文化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创新,才是乌兰牧骑的 “源头活水”。我们静待乌兰牧骑描绘更多华彩乐章,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