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股的美学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shi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廷杖”,也就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大臣屁股,被明清史专家孟森先生称为“明代特有之酷政”。这一“酷政”的创制者是明王朝的奠基人朱元璋。
  按现在人的想法,打屁股,总比杀头掉脑袋强多了,怎能算什么特别的酷政?这就是时代的差异了。昔日的读书人讲究“可杀不可辱”,即使犯法,白刃加颈,也比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公然羞辱强。这种旧士子的观念,讥其迂腐也好,说它是一种气节也罢,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包括专制君主在内的大多数人也是尊重这个客观存在的,所以中国法制史上有“刑不上大夫”之说。后来人们常常以“刑不上大夫”作为专制王朝统治阶级大搞特权不受法律制约的活证据,殊不知此处的“刑”特指肉刑,它并不表示官僚阶层犯了法也会被豁免。刘基曾经对朱元璋说:“古者公卿有罪……诣请室自裁,未尝轻折辱之,所以存大臣之体”,一般不对读书人动刑,可以说正是昔日特有的砥砺名节、蓄养士气的一种良法。
  可是朱元璋偏偏就喜欢折辱读书人,动不动就要在大堂之上打臣子们的屁股。朱元璋开了个先例之后,他的后代们虽然没有他治国的手腕,但羞辱读书人的爱好却始终如一,嘉靖皇帝一次就可以杖死十几名大臣,可见一斑。
  专制君王为什么这么喜欢打人屁股?有人归咎于造物主,不是曾有论者认为人之有弯曲的膝盖,就是为了下跪吗?依此推理,人之有屁股天生就是为了让人打的。但这种奴才的逻辑估计越来越难以得到认同了。那么我们就从心理上分析吧。据我看,朱元璋爱打大臣屁股,并不仅仅是性格暴虐使然,更由于其过份敏感、极度自尊而又自卑的一种心理在作祟:没有受过诗书教育的朱皇帝就是要让心高气傲的读书人难堪。明代历史上大臣之受杖责,多半时候是因为劝谏,劝上一两次皇帝老儿就烦了,就要打你屁股,可是居然就是有人不怕挨打,又接着劝谏,被打屁股者一时前赴后继。
  “打屁股”,这样一个动作里,实在有微妙的心理因素存焉。主体——打人者,无疑是在享受征服和羞辱别人的快感;客体——被打者,一个接着一个,排队等着打屁股,这又是为了什么?你可以说这是旧式士子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使命感,驱策着他们敢于批君王之逆鳞,敢于正视这淋漓的鲜血,自有道理,但如果全部排除背后的心理因素,我是不信的。《明史》记载,万历年间有一个大臣赵用贤因为批评张居正而被杖责,肉腐烂溃落,其妻把掉落的肉腌制以后精心收藏起来,作为纪念。在这样奇特的纪念品中,难道没有蕴藏一种奇特的心理吗?“打屁股”,主体意在羞辱,而客体却偏能变羞辱为光荣,以至几块腐肉也成为具有独特美学意义的符号。而且这种心理还不仅仅是受杖者个人及家属的,史书明载,一个官员如果无辜被杖,就几乎等于有了一页浓墨重彩的光荣史,终身令人倾慕,天下以为至荣。这样一种效果,惯施淫威的专制君主们可曾料及?
  打屁股,打出一种美学,这当然是一种病态的美学,也是病态社会下的一种病态心理。旧式读书人的愚忠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是千百年之下,读书至此,我辈仍不能不为他们的凛然之气而感叹。如果没有了这点凛然之气,读书人中间就会弥漫一种“软熟之风”,那更非社会之福。什么叫“软熟之风”?看看当下某些知识精英的表演就够了。
其他文献
一个乡下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到城里寻活干,找到一份在小吃店的工作,每月工资不高,活儿辛苦,但这个孩子干劲儿十足。他人瘦小,又腼腆。陆陆续续那家小吃店来了很多新的小伙子,他们少则一月,多则三月,都因为受不了那微薄的工资而跳槽了。  他从一个少年长成青年。远近市场的商贩们几乎全认识他,店里的客人也对他十分熟悉。终于有一天,他辞去了小吃店的工作,用多年的积蓄和一个老客人的投资开了一家饭店。餐饮业竞争
期刊
长假期间同学聚会。三家人九口子,只有男人们在喝白酒。眼看两瓶白酒下肚了,已然酒酣耳热,主人仍然十分盛情,坚持再开一瓶。老婆孩子们都劝不要再开了,说喝好就行了,喝醉了不好,主人却仍在坚持。这时俺老婆说实话了:“别再喝了。再喝纯生就要说英语了。”老婆说完,孩子也跟着附议。听罢老婆的话,大家都乐了。  因为工作关系,平时应酬喝酒的机会比较多。我有一个毛病,就是酒喝高了之后,爱说英语。平时工作中说英语,总
期刊
自从我嫁给老公,婆婆过日子抠门,可让我长了见识。婆婆与公公都有退休工资,虽然工资不高,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可不必事事算计。这是我的观点。婆婆却不认同,她常说:吃不穷,喝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婆婆这样说,日常里也是这样做的。  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一日三餐自然少不了面食。这恰好成就了婆婆的拿手绝活。买来面粉自己做馒头、花卷、水饺、面条……反正市场上卖什么就做什么。我说买东西很方便,还受这累干啥。婆婆
期刊
毛遂在平原君那里当了三年食客,才不露,能不显,不惊不乍,不咸不淡,平原君没有正眼瞧过他,国有疑难怎么也想不到问他。秦国围住了邯郸,平原君想从千儿八百食客里挑选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备具者”到楚国去游说求救,“合纵于楚”,选了十九人,想凑个整数,硬是想不起来凑谁,此时毛遂便自告奋勇,自个儿推荐自个儿,平原君还是有点不相信他,问他在这里几年了,毛遂说已有三年,平原君说:“你在我的布袋里三年,是锥子应当早就
期刊
2009年1月22日,1924年出生的梁羽生走完了他在尘世的全程,在遥远的悉尼。此刻,我脑中首先跳出来的却是少年时代初读他的《七剑下天山》,迄今仍念念不忘的开篇那首词:  “笑江湖浪迹十年游,空负少年头。对铜驼巷陌,吟情渺渺,心事悠悠!酒冷诗残梦断,南国正清秋。把剑凄然望,无处招归舟。  明日天涯路远,问谁留楚佩,弄影中州?数英雄儿女,俯仰古今愁。难消受灯昏罗帐,昙花一现恨难休!飘零惯,金戈铁马,
期刊
最近在议论“奢靡之风”,不知道又有什么背景。其实要论“奢靡”,也该是少数人的事;谁想“奢靡”去教育谁,似乎没有必要惊动缺少奢靡资格的我们。  但是,今天没有资格奢靡,不代表明天没有奢靡的资格;今天骂奢靡,不代表内心不想奢靡;而今天抨击奢靡的,不代表他没有奢靡的经历。  有人介绍我看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爱摆阔,世界少有。有例为证,称北京某商店有名表一只,标价10万元,一个多月没卖掉;后来标价100万元
期刊
风头正盛的小沈阳当然“不差钱”,他差的是文化品位,还有对文化品位的敬意,所以只能一味地以自虐取悦于俗众。    几乎每年都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物以某种莫名其妙的方式一夜之间火爆起来,2009年一开盘就轮到了小沈阳。      这小沈阳一火爆不要紧,一时间男女老少都学着拿腔捏调说话一口一个“为什么呢”“嚎”,还要将脸和身子扭几扭,这才显得跟上了潮流。翻开报刊,要是没几条小沈阳的新闻,那简直就不是中国
期刊
早些年,中国盛行“大搞”:“大搞爱国卫生”“大搞民兵建设”“大搞群众运动”……现如今,“大搞”几近式微,而“搞大”却流行起来。流行话语(口头搞大);流行作派(行动搞大),什么都搞大,做什么都要搞搞大。  开烟杂店的小业主,叫做“大老板”。  发表了几篇不入流的小说,叫做“大作家”。  在会上讲些人云亦云的小言论,叫做“大报告”。  扑腾于商贸中赚得了一点蝇头小利,叫做“大赢家”。  规划、兴建了一
期刊
就像木马病毒和流氓软件一样,恒源祥的“翻版”恶俗广告又一次袭击并侵占了我们的“内存”。  “我属牛,牛牛牛;我属虎,虎虎虎……我属鼠,鼠鼠鼠”,记者收看东方卫视发现,在一分多钟的时间里,12个代表着12生肖的演员依次登场,把12生肖依次说了个遍,这就是恒源祥“09年版十二生肖贺岁广告”。(据2月1日《北京晨报》)  这不是恒源祥第一次挑战受众的心理极限:去年春节期间,恒源祥的“鼠鼠鼠”、“牛牛牛”
期刊
去年上海“季风书店”因为租约到期引发生存危机问题,媒体和评论对其进行了大约半年时间的关注,最终结果如何未见有后续报道。不过,能稍微令人欣慰的是,“季风”仍然在开门营业,自它之后,也再未出现过有知名的人文书店关张的消息。  貌似人文书店得以有了些喘息的空间,但这避免不了我们继续对它的命运提心吊胆。熟知这个领域的读者都了解,人文书店的最大生存动力,不是对盈利的追逐,而是书店经营者们一厢情愿、理想主义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