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苗苗”,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围着这些“小太阳”转,于是让孩子们滋生了娇生惯养的习气,只会汲取而不会付出,导致很多学生形成了孤僻、自私、不合群等不良心理。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和谐相处,不会谦让,缺乏爱心,不重视他人的感受,不尊重他人的权利。一旦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会有过激的怨恨甚至攻击行为。因此,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之中。在集体活动和生活学习中得到成功的喜悦,渐渐形成开朗、勇敢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一个不会合作的集体,往往松松散散,矛盾众多,认为班里的一切与个人无关,形如一盘散沙,这就是缺乏凝聚力的表现。反之,同学们能够相互合作,为班级体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实现和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和知识共享的重要途径。怎样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知识的交流不同于商品的交换,两人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人仍然只得一个苹果,而两人交换一种知识,结果每个人都拥有两种知识。所以说合作交流是知识共享富有的源泉,合作是创造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的感受到,要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以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小组活动,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侓,尊重他们的人格,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的乐园,真正使每个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精心设计好合作学习的情境。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想知道圆面积计算的热情;合作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小组代表展示汇报,相互质疑问难,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师生总结概括。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在合作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操作的方法、要求,还要把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败的情况提出来,让学生事先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有教师先引导得深入,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由此,让学生明白合作中要互相帮助,人人参与,才能共同进步。
建立和谐的生生合作关系。学生之间是没有代沟的,因而在小组讨论时同学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思维不成熟,虽然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但缺乏合作能力,因而使一些思维慢一点的同学或不善于言表的同学,很难的到锻炼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学会赏识别人的长处,分享别人成功的喜悦。鼓励不善于言表的同学敢于质疑、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课堂氛围,在师生广泛的信息交流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在一些有2——6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中,将不同能力或知识水平的学生组成教学组的分组方式,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我们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教学环境、心里素质等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并在分好的小组中由组员推选1人任组长。小组长一般是由组织能力强,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善于表达,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这样组建后,组与组之间比较均衡,无明显差异,有利于统一教学进度,有利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精心设计,讲究实效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并通过合作研讨来完成。一般以下两种情形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
1、所涉及的问题是探究形的,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以完成。
2、所涉及的问题在学生的认知上属于互补型的,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时机,精心设计好合作讨论的问题,那么,怎样去把握时机,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呢?
(1)在新旧知识的迁移处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在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上,学生往往具有探究新知的欲望,迫切地想以原有的旧知识去敲开新知识的大门,这时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能驱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如在教学129 283=?时,学生知道先算个位上的9 3=1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再算2 8 1=11,这时学生遇到了新的问题,十位也相加满十了,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向百位进1,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弄明白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最后计算出结果。之后我又及时追问,个位相加满20,该怎么办?十位相加满20,又该怎么办?学生都能一一说出来。
(2)在学生思维碰撞处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学生由于各个个体生活经验的不同或者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以及思维水平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不同的思维结果,形成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学生思维碰撞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大胆猜测,有的说:“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来推导”;有的说:“沿着梯形的高剪开旋转、平移”;有的说:“把梯形对折剪开,运用旋转来推导”……“同学们的想法很好!那么,你们的办法能否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验证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得出了多种公式:公式1: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公式2: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公式3: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2×高;公式4: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
这时,我趁势引导:“同学们得出了这么多的答案,你认为哪一种好理解呢?”学生马上得出第一种解法好。
(3)在教学的重、难点突破处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往往是知识纵横交错的关键点。这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数学中的难点。
(4)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辨析,能使学生思路清晰,正确理解概念。
(5)在探究型问题处,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探究性问题要求较高,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以完成或者不能得到比较完整的结果。这时侯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协作,要求讨论愿望强烈,这时安排合作学习,正是雪中送炭,学生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讨论。
总之,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探究,让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知识的交流不同于商品的交换,两人交换一个苹果,结果每人仍然只得一个苹果,而两人交换一种知识,结果每个人都拥有两种知识。所以说合作交流是知识共享富有的源泉,合作是创造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的感受到,要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以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参加小组活动,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探索他们的认知规侓,尊重他们的人格,努力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的乐园,真正使每个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精心设计好合作学习的情境。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想知道圆面积计算的热情;合作探究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小组代表展示汇报,相互质疑问难,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师生总结概括。这样,诱导学生带着疑问去合作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共同探索、合作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在合作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操作的方法、要求,还要把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失败的情况提出来,让学生事先找到解决的办法。只有教师先引导得深入,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才能有的放矢。由此,让学生明白合作中要互相帮助,人人参与,才能共同进步。
建立和谐的生生合作关系。学生之间是没有代沟的,因而在小组讨论时同学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思维不成熟,虽然自我表现欲望强烈,但缺乏合作能力,因而使一些思维慢一点的同学或不善于言表的同学,很难的到锻炼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学会赏识别人的长处,分享别人成功的喜悦。鼓励不善于言表的同学敢于质疑、参与、个个发言,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课堂氛围,在师生广泛的信息交流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使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合理分组,优化组合
美国教育学者嘎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在一些有2——6名学生组成的小组中,将不同能力或知识水平的学生组成教学组的分组方式,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中学生通常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我们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教学环境、心里素质等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并在分好的小组中由组员推选1人任组长。小组长一般是由组织能力强,学习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善于表达,有一定的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这样组建后,组与组之间比较均衡,无明显差异,有利于统一教学进度,有利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精心设计,讲究实效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要把所有的问题都交给学生并通过合作研讨来完成。一般以下两种情形适合于学生合作学习。
1、所涉及的问题是探究形的,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以完成。
2、所涉及的问题在学生的认知上属于互补型的,因此教师必须把握时机,精心设计好合作讨论的问题,那么,怎样去把握时机,精心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呢?
(1)在新旧知识的迁移处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在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上,学生往往具有探究新知的欲望,迫切地想以原有的旧知识去敲开新知识的大门,这时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往往能驱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如在教学129 283=?时,学生知道先算个位上的9 3=12,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1。再算2 8 1=11,这时学生遇到了新的问题,十位也相加满十了,该怎么办呢?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该向百位进1,而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弄明白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最后计算出结果。之后我又及时追问,个位相加满20,该怎么办?十位相加满20,又该怎么办?学生都能一一说出来。
(2)在学生思维碰撞处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学生由于各个个体生活经验的不同或者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以及思维水平的差异,对同一个问题往往出现不同的思维结果,形成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就应该在学生思维碰撞处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猜一猜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怎样推导(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大胆猜测,有的说:“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来推导”;有的说:“沿着梯形的高剪开旋转、平移”;有的说:“把梯形对折剪开,运用旋转来推导”……“同学们的想法很好!那么,你们的办法能否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来验证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得出了多种公式:公式1: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公式2: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公式3: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2×高;公式4:梯形面积=(上底 下底)×高÷2
这时,我趁势引导:“同学们得出了这么多的答案,你认为哪一种好理解呢?”学生马上得出第一种解法好。
(3)在教学的重、难点突破处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往往是知识纵横交错的关键点。这时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攻克数学中的难点。
(4)在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处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辨析,能使学生思路清晰,正确理解概念。
(5)在探究型问题处,设计合作讨论的问题。探究性问题要求较高,不通过合作学习难以完成或者不能得到比较完整的结果。这时侯学生迫切希望得到协作,要求讨论愿望强烈,这时安排合作学习,正是雪中送炭,学生一定会全身心地投入讨论。
总之,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探究,让课堂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