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我们亟声高呼——珍惜水源,拯救自我!
策划单位:家庭医学刊社
今年初春,我国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大干旱,让诸多秀丽龟裂成不毛之地,人们的笑脸拧成紧锁的眉头,幸福的生活变得步履维艰……六大水系穿流而过,九大湖泊星布其中的“彩云之南”,“天无三日晴” 的迷人 “天然公园”贵州,河流众多、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广西,以及天府之国四川、雾都重庆都被围困其中,生存告急!
一直以来,地大物博的我国却是世界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或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缺水的威胁。水资源的现状与我国人口、经济布局和城镇发展不相称,水源工程建设相对落后,供水增长速度缓慢,全国区域性缺水越来越严重。此次西南巨大干旱的发生,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水生态环境多年积累的矛盾升级必然相关,但也有诸多“人祸”因素。例如, 对水资源无节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缺乏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的机制,导致配置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管理性缺水;水的利用效率低下,浪费水的现象严重,雨水和洪水资源、中水资源、海水资源等非传统水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另外对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导致不少地区存在工程性缺水。
警钟长鸣:污染快于处理
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便是充足、洁净的饮用水,然而水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目前,虽然可利用的水资源有八类: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跨流域的调水、经处理的污水、淡化海水、土壤水和生物水,但最易被人类利用的生活饮用水源却主要来自前两种。
地表水指江河湖库和湿地表面的水,可由降雨补给,是可再生资源,但较易受到污染。地下水分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依据地势互为补给,是可再生资源;深层地下水一般视为不可再生资源。地下水的硬度、含盐量和含铁量通常比地表水高,但其浑浊度比地表水低。总的来说,地下水的水质要优于地表水,一般经过适当的处理就可作为生活饮用水。但随着地面污染及空气污染的加重,也会造成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
水体污染是导致可用水资源减少,造成水质型缺水的重要原因,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也不断给人们敲响警钟。今年3月份,钱塘江上游开闸泄洪,打捞上百余头死猪事件,让饮用自来水的人们感到恐慌。所幸垃圾和死猪尚未漂到自来水厂的取水口,饮用水水质未受到明显影响。山东济宁市多具婴儿遗体被当作“医疗垃圾”扔弃在城郊的洸府河,这一事件让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该地区居民异常担忧。幸有环保部门检测数据显示,洸府河水质基本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的要求,死婴事件未对济宁城区及周边群众的饮用水造成严重影响。此类事件虽是个案,但是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水体污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体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包括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等。其中工业废水为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3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2/3。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太湖流域散布着数百家化工企业,尽管排出的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但仍有大量未得到有效去除的化学物质通过河网排入太湖,引起污染。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导致我国85%水域和92%地下水的源水被污染的直接原因。由于现行的排放标准和水源水质标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环境用水严重短缺,自然稀释能力有限,许多城市自来水厂不得不面临着使用更多水质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受污染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药化肥污染使湖泊水体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的危害,造成藻类以及其它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从而导致水质恶化。2007年5月,位于江苏省的太湖和巢湖出现大范围蓝藻,引起无锡市城区居民自来水水质恶变,无法饮用。查找其污染源时发现,除常规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和营养物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药品、化妆品和工业化学物质进入了水源。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化学物质与人类健康有关,但已经引起人们对水污染和饮用水水质改变的关注。
水源污染(有机物污染和氨氮污染)给城市的水处理带来很多问题,处理后水质感官性指标不良,色度高、有异味和臭味等;由于氨氮的存在,降低了加氯的消毒作用,并可能生成氯胺等致突变物;源水中已经存在的有毒害物及三致物质(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用目前多数城市采用的处理工艺难以去除;水质污染造成饮用水消毒过程中的混凝剂、消毒剂剂量增加,降低了水的pH值,增加了水的不稳定性;有机物污染导致管网水可生化的有机碳或可同化性有机碳浓度增加,细菌易于繁殖滋生,腐蚀管道,恶化水质。目前自来水厂对传统工艺的改造速度,与替换传统的消毒剂、吸附、膜过滤和生物预处理等净水技术的应用速度,远远赶不上源水的污染速度,饮用水安全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共同的责任,任重道远
解决水安全问题,一方面靠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等,另一方面则需要公众的参与。我国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性文件的目的,是针对污染可能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保护性和管理性要求。目前对水源地的保护法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现行的地表水标准是2002年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管污染物已经达109项,初步控制了水中存在的主要污染物。
然而, 水体中的有毒污染物种类繁多,既包括有毒化学物质,又包括病原微生物,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已发现的有毒物质,尚未列入我国的水环境监管系统。医学研究表明,80%~90%的癌症与环境因素有关,而在环境因素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占80%。水环境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最终排放点之一,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逐年加剧。据报道,全球水体已鉴别出的有机化合物有2 000多种,从饮用水中分离出769种有机化合物,其中致癌物质或致突变物质合计达89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科学家还发现,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防腐剂、增塑剂、洗涤剂等在内的常用化学物质中,至少有70种可能干扰人体或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另一方面,调查发现人类多数疾病与饮水有关,特别是在贫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种各样的水生病原体是婴幼儿腹泻等疾病的罪魁祸首。水源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数目和种类,流行范围广,传染性强,感染剂量非常低,在水环境中存活力很强。当前水处理工艺中絮凝作用和过滤能够减少水中90%~99%的病毒,进一步通过化学氧化剂、高pH、光氧化方法等灭活病毒,可以减少到大于90%~99%。2006年3月22日世界水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发布了《水:一个共同的责任》报告指出:“全世界有11亿人口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天经水污染的疾病夺走近上万名儿童的生命。”因此,水源水的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科学家对有毒化学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日益重视。
近年来,我国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还是卓有成效的,但任重而道远。太湖污染问题治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9年太湖流域各项水质监测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太湖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蓝藻发生面积和藻类密度均减小,成片聚集时间推迟,未发生大面积“湖泛”。但今年以来,江苏环太湖地区经济全面回暖,部分停产、减产的企业恢复生产,污染排放有所增加。因而,虽然国家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距离人们期望的水质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还需人们具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杜绝“偷排偷放”和“污染事故”的发生。要充分认识水中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危害并加以防范,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要让水由必需品变成奢侈品。
策划单位:家庭医学刊社
今年初春,我国西南地区百年一遇的大干旱,让诸多秀丽龟裂成不毛之地,人们的笑脸拧成紧锁的眉头,幸福的生活变得步履维艰……六大水系穿流而过,九大湖泊星布其中的“彩云之南”,“天无三日晴” 的迷人 “天然公园”贵州,河流众多、全国降水量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广西,以及天府之国四川、雾都重庆都被围困其中,生存告急!
一直以来,地大物博的我国却是世界13个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或地区之一,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华北、西北、东北地区都面临着严重缺水的威胁。水资源的现状与我国人口、经济布局和城镇发展不相称,水源工程建设相对落后,供水增长速度缓慢,全国区域性缺水越来越严重。此次西南巨大干旱的发生,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复杂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水生态环境多年积累的矛盾升级必然相关,但也有诸多“人祸”因素。例如, 对水资源无节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缺乏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的机制,导致配置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和管理性缺水;水的利用效率低下,浪费水的现象严重,雨水和洪水资源、中水资源、海水资源等非传统水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另外对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导致不少地区存在工程性缺水。
警钟长鸣:污染快于处理
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便是充足、洁净的饮用水,然而水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目前,虽然可利用的水资源有八类: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跨流域的调水、经处理的污水、淡化海水、土壤水和生物水,但最易被人类利用的生活饮用水源却主要来自前两种。
地表水指江河湖库和湿地表面的水,可由降雨补给,是可再生资源,但较易受到污染。地下水分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依据地势互为补给,是可再生资源;深层地下水一般视为不可再生资源。地下水的硬度、含盐量和含铁量通常比地表水高,但其浑浊度比地表水低。总的来说,地下水的水质要优于地表水,一般经过适当的处理就可作为生活饮用水。但随着地面污染及空气污染的加重,也会造成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
水体污染是导致可用水资源减少,造成水质型缺水的重要原因,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也不断给人们敲响警钟。今年3月份,钱塘江上游开闸泄洪,打捞上百余头死猪事件,让饮用自来水的人们感到恐慌。所幸垃圾和死猪尚未漂到自来水厂的取水口,饮用水水质未受到明显影响。山东济宁市多具婴儿遗体被当作“医疗垃圾”扔弃在城郊的洸府河,这一事件让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该地区居民异常担忧。幸有环保部门检测数据显示,洸府河水质基本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的要求,死婴事件未对济宁城区及周边群众的饮用水造成严重影响。此类事件虽是个案,但是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水体污染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水体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是人类活动,包括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等。其中工业废水为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资料显示,2006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31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2/3。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太湖流域散布着数百家化工企业,尽管排出的污水经过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但仍有大量未得到有效去除的化学物质通过河网排入太湖,引起污染。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是导致我国85%水域和92%地下水的源水被污染的直接原因。由于现行的排放标准和水源水质标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而且环境用水严重短缺,自然稀释能力有限,许多城市自来水厂不得不面临着使用更多水质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受污染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药化肥污染使湖泊水体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的危害,造成藻类以及其它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从而导致水质恶化。2007年5月,位于江苏省的太湖和巢湖出现大范围蓝藻,引起无锡市城区居民自来水水质恶变,无法饮用。查找其污染源时发现,除常规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和营养物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药品、化妆品和工业化学物质进入了水源。尽管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些化学物质与人类健康有关,但已经引起人们对水污染和饮用水水质改变的关注。
水源污染(有机物污染和氨氮污染)给城市的水处理带来很多问题,处理后水质感官性指标不良,色度高、有异味和臭味等;由于氨氮的存在,降低了加氯的消毒作用,并可能生成氯胺等致突变物;源水中已经存在的有毒害物及三致物质(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用目前多数城市采用的处理工艺难以去除;水质污染造成饮用水消毒过程中的混凝剂、消毒剂剂量增加,降低了水的pH值,增加了水的不稳定性;有机物污染导致管网水可生化的有机碳或可同化性有机碳浓度增加,细菌易于繁殖滋生,腐蚀管道,恶化水质。目前自来水厂对传统工艺的改造速度,与替换传统的消毒剂、吸附、膜过滤和生物预处理等净水技术的应用速度,远远赶不上源水的污染速度,饮用水安全仍然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共同的责任,任重道远
解决水安全问题,一方面靠贯彻落实我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法等,另一方面则需要公众的参与。我国制定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性文件的目的,是针对污染可能带来的问题而提出的保护性和管理性要求。目前对水源地的保护法有《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和《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现行的地表水标准是2002年颁布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监管污染物已经达109项,初步控制了水中存在的主要污染物。
然而, 水体中的有毒污染物种类繁多,既包括有毒化学物质,又包括病原微生物,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已发现的有毒物质,尚未列入我国的水环境监管系统。医学研究表明,80%~90%的癌症与环境因素有关,而在环境因素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占80%。水环境作为工农业生产的最终排放点之一,有毒化学物质污染逐年加剧。据报道,全球水体已鉴别出的有机化合物有2 000多种,从饮用水中分离出769种有机化合物,其中致癌物质或致突变物质合计达89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科学家还发现,包括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防腐剂、增塑剂、洗涤剂等在内的常用化学物质中,至少有70种可能干扰人体或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另一方面,调查发现人类多数疾病与饮水有关,特别是在贫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各种各样的水生病原体是婴幼儿腹泻等疾病的罪魁祸首。水源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具有相当的数目和种类,流行范围广,传染性强,感染剂量非常低,在水环境中存活力很强。当前水处理工艺中絮凝作用和过滤能够减少水中90%~99%的病毒,进一步通过化学氧化剂、高pH、光氧化方法等灭活病毒,可以减少到大于90%~99%。2006年3月22日世界水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发布了《水:一个共同的责任》报告指出:“全世界有11亿人口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天经水污染的疾病夺走近上万名儿童的生命。”因此,水源水的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科学家对有毒化学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研究日益重视。
近年来,我国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水污染的治理还是卓有成效的,但任重而道远。太湖污染问题治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09年太湖流域各项水质监测指标和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太湖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蓝藻发生面积和藻类密度均减小,成片聚集时间推迟,未发生大面积“湖泛”。但今年以来,江苏环太湖地区经济全面回暖,部分停产、减产的企业恢复生产,污染排放有所增加。因而,虽然国家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距离人们期望的水质目标还有较大距离,还需人们具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杜绝“偷排偷放”和“污染事故”的发生。要充分认识水中化学物质对健康的危害并加以防范,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不要让水由必需品变成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