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孤独的刈麦女》,全诗有多种时态穿插交织,笔者以为,借助时态,华兹华斯不仅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刻意为双的情感共通与精神交流搭建时空,同时还传递了他对刈麦女的观照立场以及对生命的长度、深度和生存永恒的感怀,这体现了他“诗化时间”的创作策略。所谓“诗化时间”即是摆脱科学尺度上时间维度的意义限制,延展时间特定的表现范围与承载的意义。如果将人生的意义与时间的存在捆绑起来,那么诗化时间亦是诗化人生。
【关键词】华兹华斯 《孤独的刈麦女》 诗化时间
借助海德格尔的观点,诗歌是本真的语言世界,是人们赖以栖居的原乡。诗歌所呈现的是诗人诚挚真切的诉求与愿望,包括对过去的缅怀与未来的神往。管窥《孤独的刈麦女》,从诗人对刈麦女的记忆和念想中去体察诗人的人文关怀,解读他投射于诗文中对生存状态的沉思。值得注意的是,在华兹华斯所处的时代,诗人对诗歌时态的把握逐渐由严格性与规范性向自由化的方向转变。诗人有着打破原有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时态视为表情达意的手段。当人们对自我生命的有限形成清醒的认知,便会在时间的廊道里来回穿梭,以期突破有限,通往永恒。
与读者共鸣
纵观全诗,时态使用与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不难发现,诗人的思维始终游弋于现在与过去,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想象交互穿插,在诗人笔下实现完满的贯通。在诗的第一节里,诗人用一般现在时和正在进行时来描绘刈麦女的状态:孤身一人在田野里,一边割麦,一边拉响歌喉。"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开篇一个"behold",诗人便捅破了文本与读者间的隔膜,为读者提供一枚打开文本世界的钥匙,将读者一同邀进了田野里,去观照人与自然共存相依的图景;"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割麦和唱歌是发生在过去的动作,但作者以现在时来刻画这种动作,是出于为读者介入文本提供了足够空间的考虑,让读者置身境内,与作者同欢共乐,在一个共同的视域下去玩味生活的另一种真实,去饱尝底层的善恶冷暖。在诗文的最后一节,诗人采用了过去式,将刈麦女以及自己的经历推回到时间的原点,并非是截断了与读者的互动,相反有一种双方总结陈词的意味,这里的"I"不是诗人个体,而是一个观照的整体,而这一整体在诗的开篇已经被赋予主体的地位。因而末尾处的时态,是诗人与读者共鸣同腔的最高点,清醒地沉醉在刈麦女所处的空间里,能在过去与未来间自由地建构起张力,拉伸自如。
女性观照的主体化倾向
诗文的第一节采用一般现在时来展现刈麦女的动作姿态,那位孤独的徜徉于英格兰高地上的少女,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任劳任怨地重复着劳作的姿势,由此可见,诗人致力于挣脱由于时空限制而造成的疏离,缩小与刈麦女的距离。诗文的第二节采用一般过去式,对照第一段的现在时态并非是自相矛盾,相反体现了诗人的匠心独运。拥有美妙歌喉的夜莺、困倦不堪的旅客以及来自赫布里底海岛上杜鹃,这些都是过去式的参照物,他们的存在都只是为了应衬刈麦女歌喉的清朗悠扬,以及歌声的持续与永恒。诗文的第三节对于窥探华兹华斯是否以相对平等的眼光观照、关怀女性的世界具有关键性作用。刈麦女在芸芸众生里何其渺小,但是她的形象不仅进入了诗人的视野,连同她的行为背后可能涵涉的意义也让诗人进入了沉思。刈麦女的歌声如此凄婉,到底是叹惋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亦或是为一贫如洗的生活感到困窘无力,这些诗人都不得而知,但诗人作出的揣摩与想象凸显了他的真挚与平等观的。诗文的第四节,诗人用过去式把事件推回到它所属的时空,旨在期待刈麦女,以及包括刈麦女在内的广大女性,她们的主体地位和精神世界能够逐渐浮出历史地表,被发现、探析、追问和理解。
叩问生命的永恒
华兹华斯曾提出过“时间之点”的概念,它是“记忆在浪漫主义诗学中的一个特殊时空”。时间是线性流动的,又如何成其为点?可以说,“点”的构想与创设,是浪漫主义诗人用以调适认知困境的策略。诗人的焦灼与窘境主要在于时间的有限与短暂,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却有着无限敞开和延展的可能性,因而将流动的时间凝固成一个点,一定程度打破了外在时间的束缚,使诗人把注意力聚焦于“点”,去把握永恒,体验永生。诗文的第一节采用一般现在时和正在进行时,这说明刈麦女的形象姿态是定格在诗人的内心,深刻地植入他的记忆,并加工成了意识的原材料。割麦、唱歌、弯腰、走动,连贯自然,是一种生命常态的书写,但这种常态必须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诗文的第三节亦是采用一般现在时,在这一节里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刈麦女的歌声并非空旷无力的,它可能掺杂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忖度,又或是叹古典之殇。显然这不再是对刈麦女形象姿态的客观描摹,而是诗人对其歌声的联想与揣摩,这不是简单的记忆,或者并不能以其为记忆的一部分,而是以记忆为基础和依傍的想象。记忆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记忆的超越。在记忆的前提下,主体能把意念中更多相似或与之相关联的原材料攒聚起来,实现联想与再创造。诗人既不可能长久地驻足在田野去观照刈麦女,以及包括刈麦女在内的底层人民,而刈麦女本身亦不会长久维持割麦的动作姿态,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在这种稍纵即逝的事物面前,去把握永恒。借助时态,从扑朔迷离却稍纵即逝的瞬间去握住生命永恒的真谛。
结语
固然,这首诗凸显了诗人对生命过程和状态的省思,但不能避开的是,刈麦女所唱的内容、歌声的特质甚至刈麦女这一形象本身存在与否都不得而知,或是真实写照与合理想象的结合,由或纯粹是诗人的臆想,但我们能从《孤独的刈麦女》中感受到,刈麦女不同于露西格瑞,也不同于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她是一个与诗人真正有关系的人物,他们的精神状态高度相融,相互理解,华兹华斯为刈麦女提供了自我敞开的机会,而刈麦女成为了诗人的慰藉,这面镜子的光束会反射会诗者的心灵,继续烛照他的精神世界,为他攒聚更多的光辉。因而,审视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以及传递个体与时代情绪的技法与效果,都不应忽视这是由诗化时间策略所生成的。
【参考文献】
[1]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20页。
[2]狄其骢.《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文史哲,1991(2):3-11.
[3]白凤欣.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情结[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87-90.
【关键词】华兹华斯 《孤独的刈麦女》 诗化时间
借助海德格尔的观点,诗歌是本真的语言世界,是人们赖以栖居的原乡。诗歌所呈现的是诗人诚挚真切的诉求与愿望,包括对过去的缅怀与未来的神往。管窥《孤独的刈麦女》,从诗人对刈麦女的记忆和念想中去体察诗人的人文关怀,解读他投射于诗文中对生存状态的沉思。值得注意的是,在华兹华斯所处的时代,诗人对诗歌时态的把握逐渐由严格性与规范性向自由化的方向转变。诗人有着打破原有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时态视为表情达意的手段。当人们对自我生命的有限形成清醒的认知,便会在时间的廊道里来回穿梭,以期突破有限,通往永恒。
与读者共鸣
纵观全诗,时态使用与分布情况如下表所示:
不难发现,诗人的思维始终游弋于现在与过去,历史的记忆与未来的想象交互穿插,在诗人笔下实现完满的贯通。在诗的第一节里,诗人用一般现在时和正在进行时来描绘刈麦女的状态:孤身一人在田野里,一边割麦,一边拉响歌喉。"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开篇一个"behold",诗人便捅破了文本与读者间的隔膜,为读者提供一枚打开文本世界的钥匙,将读者一同邀进了田野里,去观照人与自然共存相依的图景;"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割麦和唱歌是发生在过去的动作,但作者以现在时来刻画这种动作,是出于为读者介入文本提供了足够空间的考虑,让读者置身境内,与作者同欢共乐,在一个共同的视域下去玩味生活的另一种真实,去饱尝底层的善恶冷暖。在诗文的最后一节,诗人采用了过去式,将刈麦女以及自己的经历推回到时间的原点,并非是截断了与读者的互动,相反有一种双方总结陈词的意味,这里的"I"不是诗人个体,而是一个观照的整体,而这一整体在诗的开篇已经被赋予主体的地位。因而末尾处的时态,是诗人与读者共鸣同腔的最高点,清醒地沉醉在刈麦女所处的空间里,能在过去与未来间自由地建构起张力,拉伸自如。
女性观照的主体化倾向
诗文的第一节采用一般现在时来展现刈麦女的动作姿态,那位孤独的徜徉于英格兰高地上的少女,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任劳任怨地重复着劳作的姿势,由此可见,诗人致力于挣脱由于时空限制而造成的疏离,缩小与刈麦女的距离。诗文的第二节采用一般过去式,对照第一段的现在时态并非是自相矛盾,相反体现了诗人的匠心独运。拥有美妙歌喉的夜莺、困倦不堪的旅客以及来自赫布里底海岛上杜鹃,这些都是过去式的参照物,他们的存在都只是为了应衬刈麦女歌喉的清朗悠扬,以及歌声的持续与永恒。诗文的第三节对于窥探华兹华斯是否以相对平等的眼光观照、关怀女性的世界具有关键性作用。刈麦女在芸芸众生里何其渺小,但是她的形象不仅进入了诗人的视野,连同她的行为背后可能涵涉的意义也让诗人进入了沉思。刈麦女的歌声如此凄婉,到底是叹惋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亦或是为一贫如洗的生活感到困窘无力,这些诗人都不得而知,但诗人作出的揣摩与想象凸显了他的真挚与平等观的。诗文的第四节,诗人用过去式把事件推回到它所属的时空,旨在期待刈麦女,以及包括刈麦女在内的广大女性,她们的主体地位和精神世界能够逐渐浮出历史地表,被发现、探析、追问和理解。
叩问生命的永恒
华兹华斯曾提出过“时间之点”的概念,它是“记忆在浪漫主义诗学中的一个特殊时空”。时间是线性流动的,又如何成其为点?可以说,“点”的构想与创设,是浪漫主义诗人用以调适认知困境的策略。诗人的焦灼与窘境主要在于时间的有限与短暂,但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却有着无限敞开和延展的可能性,因而将流动的时间凝固成一个点,一定程度打破了外在时间的束缚,使诗人把注意力聚焦于“点”,去把握永恒,体验永生。诗文的第一节采用一般现在时和正在进行时,这说明刈麦女的形象姿态是定格在诗人的内心,深刻地植入他的记忆,并加工成了意识的原材料。割麦、唱歌、弯腰、走动,连贯自然,是一种生命常态的书写,但这种常态必须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诗文的第三节亦是采用一般现在时,在这一节里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刈麦女的歌声并非空旷无力的,它可能掺杂了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忖度,又或是叹古典之殇。显然这不再是对刈麦女形象姿态的客观描摹,而是诗人对其歌声的联想与揣摩,这不是简单的记忆,或者并不能以其为记忆的一部分,而是以记忆为基础和依傍的想象。记忆是想象的基础,想象是记忆的超越。在记忆的前提下,主体能把意念中更多相似或与之相关联的原材料攒聚起来,实现联想与再创造。诗人既不可能长久地驻足在田野去观照刈麦女,以及包括刈麦女在内的底层人民,而刈麦女本身亦不会长久维持割麦的动作姿态,问题在于,应该如何在这种稍纵即逝的事物面前,去把握永恒。借助时态,从扑朔迷离却稍纵即逝的瞬间去握住生命永恒的真谛。
结语
固然,这首诗凸显了诗人对生命过程和状态的省思,但不能避开的是,刈麦女所唱的内容、歌声的特质甚至刈麦女这一形象本身存在与否都不得而知,或是真实写照与合理想象的结合,由或纯粹是诗人的臆想,但我们能从《孤独的刈麦女》中感受到,刈麦女不同于露西格瑞,也不同于白居易笔下的妇人,她是一个与诗人真正有关系的人物,他们的精神状态高度相融,相互理解,华兹华斯为刈麦女提供了自我敞开的机会,而刈麦女成为了诗人的慰藉,这面镜子的光束会反射会诗者的心灵,继续烛照他的精神世界,为他攒聚更多的光辉。因而,审视这篇文章在塑造人物以及传递个体与时代情绪的技法与效果,都不应忽视这是由诗化时间策略所生成的。
【参考文献】
[1]苏文菁.《华兹华斯诗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220页。
[2]狄其骢.《关于文学主体性问题》.文史哲,1991(2):3-11.
[3]白凤欣.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情结[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04: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