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思维的培养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对学生各项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培养语文思维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语文思维的两大特点和当今教学存在的主要误区;之后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提出了以下策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拓宽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以及培养创新性思维;最后,说明了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是教师和学生双重努力的结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关键词:语文思维;教学;创新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1-332
引言
语文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一方面,语文思维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文课知识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当今的教育现状而言,教师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未能意识到培养语文思维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1.语文思维的主要特点
1.1交互性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进行碰撞,前者在这时会产生纠偏过程,针对有分歧的地方,学生会根据自身见解来选择是否进行思维调整,是否与教师思维达成统一。
1.2渗透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本身具备语言文字之美,并通过文字,一字一句彰显想象美、意境美;将这些美通过教师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加以情感、理性渲染,将此传递到学生的内心,能使其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思想理念,具有感同身受的熟悉亲切之感,使学生的审美意境得以不断提升。
2.当前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误区
2.1对思维的认知规律存在误解
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直观思维到联想思维、抽象思维;但其实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能直接从直接思维跳转到抽象思维,未必是按规律的过程进行。
2.2对教科书内容一味信服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来制定上课讲义,认为这是前任经验的修正与总结的,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殊不知是时代是发展的,过去的很多见解或经验未必在今日能够行得通,因此,教师要有求异思维,辩证看待教科书内容,经过自身理性分析,进行修改归纳。
3.培养语文思维的具体措施
3.1提供多元教学材料和强化阅读技巧,促进概念理解
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首先要对词语、语句,有着自己的具体经验和理解,然后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下,来对各种概念进行深度理解,从而有利于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丰富具体经验以及学生的感性认识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
3.1.1提供直观、丰富的语言教学材料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介全方位展示和阐述概念,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画、应景的音乐烘托、和投影录像进行纪实,从而使学生对概念有更直观和更易理解、更深的感受。像《安塞腰鼓》一课,如果能放一段应景激扬的鼓乐,则学生很容易从描述这一场景的文字段落中烘托出特有的情境。
3.1.2注重朗诵技巧,代入文字情境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概念的直观经验的形成往往都是从文字材料开始的;除了对语言片段的归纳分析,更多的是对其形成的直观感悟;在图片、音乐等辅助形式之外,还可以进行直接朗诵,掌握朗诵的语气和技巧,读出情感。像《愚公移山》中,当我们朗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时,要根据人物的情感、心理读出不同的语调,形成画面于自己的脑海,加深概念的理解。
3.2启发性教学,拓宽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对概念有了自身的直观经验后,就要求从多方面去了解、探索,来寻找答案;而这就要求具备较强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同一材料能够进行多样化解读,构建一个开放性课堂,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场景;而启发性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性思维要从提问着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争议性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多元化、自由地思考,并鼓励学生搜寻不同的答案,分析各自的契合度,然后从中筛选出最佳答案。在《母亲的账单》一课,针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结局,可以让学生暂时不去翻看这一段,让学生通过前面几段的内容进行联想,得出不同的故事结局,并要求学生最终只能选取一种结局,从而,来不断拓宽學生的发散性思维。
3.3采用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
针对问题进行发散联想,在学生探索真正答案的历程上,是远远不够的,它就像飘在水面散落各处的浮萍,未能聚合起来;而系统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够更加全面,各个过程能够用绳线将其穿起来,使其具备联动性。
采用专题研究法,能够对某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过程或主体进行研究,使大脑进行纵向、横向以及逆向等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背景、原因、影响进行全方位分析,并在自身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结合下,对某一专题有着更为透彻、完整的认识。比如分析《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可以从纵向分析对上课前后整个时间线人物变化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另外,从横向对比主人公与其他人的情感变化与行为,最后,通过逆向分析从背景入手,探讨主人公到底是弗朗西斯还是韩麦尔先生,结合整篇课文来解读。
3.4将教学内容与创新思维相结合
由上可知,学生在形成系统性思维后,有了对事物有着完整看法的能力,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知道其解决各种问题但对于常规之外的问题,由于学生思维仍然位于传统范畴之内,无法突破其边界,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对于学生整个思维过程起到升华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创新思维的联络点找寻出来,针对联结的地方可以采用相关形式来挖掘创新性的想法。
3.4.1采用任务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思维
教师围绕教学中包含创新性想法的内容,设置一定任务,并对学生进行相应指导来完成该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供思考的大方向,鼓励学生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指定任务。像《项链》这一短篇小说,对其创新的点,设置相应任务,比如:1.这篇课文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2.本文主要采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借鉴,吸收各自思维的亮点,来转化形成自己的一部分,最后再归纳整理,这样就可以有效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3.4.2倡导课外阅读,拓宽创新思维广度
教师除了进行课内教学活动,还应倡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来拓宽思维广度,并增强读书乐趣;通过阅读课外作品,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模式,从而形成多种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教师要以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为出发点,针对性创新教学模式把学生需培养的语文思维提升到较高水平;另外,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升华自身的思维,注重创新性语文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奚娟.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对策[J].作家天地,2020(21):44-45.
[2]万生科.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J].品位经典,2020(09):131-132.
[3]李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教育界,2020(44):29-30.
关键词:语文思维;教学;创新性思维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01-332
引言
语文思维的培养是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一方面,语文思维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文课知识容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就当今的教育现状而言,教师未能与时俱进,及时落实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未能意识到培养语文思维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所在,因此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1.语文思维的主要特点
1.1交互性
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使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进行碰撞,前者在这时会产生纠偏过程,针对有分歧的地方,学生会根据自身见解来选择是否进行思维调整,是否与教师思维达成统一。
1.2渗透性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本身具备语言文字之美,并通过文字,一字一句彰显想象美、意境美;将这些美通过教师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并加以情感、理性渲染,将此传递到学生的内心,能使其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或思想理念,具有感同身受的熟悉亲切之感,使学生的审美意境得以不断提升。
2.当前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误区
2.1对思维的认知规律存在误解
大部分教师认为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从直观思维到联想思维、抽象思维;但其实高中生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可能直接从直接思维跳转到抽象思维,未必是按规律的过程进行。
2.2对教科书内容一味信服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来制定上课讲义,认为这是前任经验的修正与总结的,具有极高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殊不知是时代是发展的,过去的很多见解或经验未必在今日能够行得通,因此,教师要有求异思维,辩证看待教科书内容,经过自身理性分析,进行修改归纳。
3.培养语文思维的具体措施
3.1提供多元教学材料和强化阅读技巧,促进概念理解
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首先要对词语、语句,有着自己的具体经验和理解,然后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下,来对各种概念进行深度理解,从而有利于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丰富具体经验以及学生的感性认识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
3.1.1提供直观、丰富的语言教学材料
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综合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多种媒介全方位展示和阐述概念,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画、应景的音乐烘托、和投影录像进行纪实,从而使学生对概念有更直观和更易理解、更深的感受。像《安塞腰鼓》一课,如果能放一段应景激扬的鼓乐,则学生很容易从描述这一场景的文字段落中烘托出特有的情境。
3.1.2注重朗诵技巧,代入文字情境
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概念的直观经验的形成往往都是从文字材料开始的;除了对语言片段的归纳分析,更多的是对其形成的直观感悟;在图片、音乐等辅助形式之外,还可以进行直接朗诵,掌握朗诵的语气和技巧,读出情感。像《愚公移山》中,当我们朗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时,要根据人物的情感、心理读出不同的语调,形成画面于自己的脑海,加深概念的理解。
3.2启发性教学,拓宽学生发散性思维
学生在对概念有了自身的直观经验后,就要求从多方面去了解、探索,来寻找答案;而这就要求具备较强的发散性思维;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同一材料能够进行多样化解读,构建一个开放性课堂,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场景;而启发性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启发性思维要从提问着手,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争议性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多元化、自由地思考,并鼓励学生搜寻不同的答案,分析各自的契合度,然后从中筛选出最佳答案。在《母亲的账单》一课,针对课文最后一段的结局,可以让学生暂时不去翻看这一段,让学生通过前面几段的内容进行联想,得出不同的故事结局,并要求学生最终只能选取一种结局,从而,来不断拓宽學生的发散性思维。
3.3采用专题研究,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
针对问题进行发散联想,在学生探索真正答案的历程上,是远远不够的,它就像飘在水面散落各处的浮萍,未能聚合起来;而系统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够更加全面,各个过程能够用绳线将其穿起来,使其具备联动性。
采用专题研究法,能够对某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过程或主体进行研究,使大脑进行纵向、横向以及逆向等思维活动;对问题的背景、原因、影响进行全方位分析,并在自身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结合下,对某一专题有着更为透彻、完整的认识。比如分析《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可以从纵向分析对上课前后整个时间线人物变化的不同情况进行比较,另外,从横向对比主人公与其他人的情感变化与行为,最后,通过逆向分析从背景入手,探讨主人公到底是弗朗西斯还是韩麦尔先生,结合整篇课文来解读。
3.4将教学内容与创新思维相结合
由上可知,学生在形成系统性思维后,有了对事物有着完整看法的能力,其在现实生活中能够知道其解决各种问题但对于常规之外的问题,由于学生思维仍然位于传统范畴之内,无法突破其边界,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对于学生整个思维过程起到升华作用。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与创新思维的联络点找寻出来,针对联结的地方可以采用相关形式来挖掘创新性的想法。
3.4.1采用任务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思维
教师围绕教学中包含创新性想法的内容,设置一定任务,并对学生进行相应指导来完成该任务。教师为学生提供可供思考的大方向,鼓励学生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完成指定任务。像《项链》这一短篇小说,对其创新的点,设置相应任务,比如:1.这篇课文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2.本文主要采用的艺术手法是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借鉴,吸收各自思维的亮点,来转化形成自己的一部分,最后再归纳整理,这样就可以有效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3.4.2倡导课外阅读,拓宽创新思维广度
教师除了进行课内教学活动,还应倡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来拓宽思维广度,并增强读书乐趣;通过阅读课外作品,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的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模式,从而形成多种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教师要以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为出发点,针对性创新教学模式把学生需培养的语文思维提升到较高水平;另外,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升华自身的思维,注重创新性语文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奚娟.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对策[J].作家天地,2020(21):44-45.
[2]万生科.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策略[J].品位经典,2020(09):131-132.
[3]李勇.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教育界,2020(44):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