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缕玉衣”余温未了,又来了“汉代玉凳”,又一个天价神话被戳破,又留下一个天大的笑话。
一个涉及千万收藏群体和万亿资金规模的大市场,匪夷所思的闹剧不断上演,可能是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的特有奇观,天价和闹剧中折射出的艺术品市场种种顽疾让人触目惊心。
尽管收藏圈“水很深”已经成为了某种传统,但是,“水深”没问题,“水浑”则不应被一直容忍下去。
撼世国宝?
就在穿越剧火爆荧屏的春节期间,一部“真实”的穿越剧也同期上演了。
2011年,在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1月9日举行的 “古玉雅集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汉代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及坐凳以2.2亿元成交,创下新的玉器拍卖世界纪录。
而这桩“旧闻”却在一年之后的2012年春节期间被网友们翻出来,围观嘲笑,因为根据基本的历史知识,汉代根本就还没有“凳子”,这套被拍卖公司描述为“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被网友们戏称:“连造假都造得相当不专业,没文化,真可怕。”
“难道这是哪位美女穿越后留下的?只是连这么重的梳妆台和凳子都带着穿,也太沉了点。”有网友打趣道。
做过多年古典家具研究并撰写过有关“凳子起源”学术论文的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邵晓峰也支持网友们的观点。“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汉代人的起居方式为‘低坐’,即以席地而坐为主,以席、几、床、榻为主要的生活器具。‘高坐’的凳子与当时的礼制和贵族文化的特点不相符。这套梳妆台及玉凳更有可能是仿清代宫廷家具的样式。”他说。
湖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黄清敏也表示,类似于现在小马扎的坐具“胡床”是在南北朝后的隋唐才开始普及,最终演变为凳子和椅子。汉代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梳妆台和凳子的。
一位研究过裤子历史的服装设计师也在微博上表示,除士兵和劳工出于方便的需要而穿连裆裤之外,汉代人是只穿“开裆裤”的,高坐不雅,因此是不可能坐凳子的。
各方的集体质疑把为这套拍品出具鉴定证书的周南泉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位76岁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是业内最著名的玉器鉴定专家之一,拥有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常委、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东方收藏家协会珠宝玉器鉴定组组长、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玉器类首席专家等众多头衔,更有甚者称其为“玉界泰斗”。
周南泉坚定地表示:不能仅仅以“汉代无凳子”就做出赝品的结论,从玉质、沁色、包浆、工艺、纹饰等各方面的综合判断,该器物符合汉代玉器特征,自己的“鉴定结论无误”。而且自己的鉴定过程不存在任何经济方面的违规操作,作为拍卖公司聘请的鉴定专家,自己所收的报酬只有每月600元,而且无论鉴定次数多少。
而就在越来越强的质疑声中,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发文称:“周老没有走眼”,汉代玉凳是“撼世国宝”,2.2亿便宜了,10个亿都不止,这篇文章又将事件推向了更高潮。
圈内人不“捉鬼”?
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此事确实蹊跷,因为“打假”和“追鬼”的并非是文物圈和收藏圈的人士,反而是“打酱油”的网民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如此罕见难得的珍稀古玉又拍出天价,为什么圈内几乎没有声音以至于“沉寂”了一年呢?
“一是瑕疵太多了,假到没必要说;二是圈里都知道根本没成交,虚的,也没什么可说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白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嘉拍卖后来也对媒体证实:买家并没有付款,3万元的保证金也早已成为了违约金。“拍估价过亿的拍品,保证金才3万,本身就是个笑话,其他拍卖公司的保证金都要几百万。”白先生表示。
“不用见实物,通过图片已经完全鉴别出这件东西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它违背了古玉的历史特征,你能拿玉做一个电视机,然后说根据玉的特点这是汉代的?”北京资深古玉藏家杜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汉代的玉基本都是王玉(帝王皇族才可以拥有),因此不管汉代到底有没有凳子,都不会把玉做成坐在屁股下面的器物。连高仿都不是,只能说是工艺品,蚌埠产的。”蚌埠是中国最大、水平最高的赝品古玉产地,据说之前被指出造假的“金缕玉衣”也出自蚌埠。
“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的作者吴树也断定,所谓“汉代玉凳”必是赝品无疑。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国家的文物部门一向是打真不打假,如果这真是汉代的,那绝对是国家特一级文物,根据我们的文物政策,国家文物局怎么可能允许它上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像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及坐凳这么大的玉器如果真是汉代的,那基本只能是存在王墓之中,而且目前我们国家考古上还从来没有发现这么大的汉代古玉。”杜平说,“国家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态度已经可以说明问题。”
“文物鉴定也是个江湖,圈子本来就不大,就那么几拨人,大家互不拆台也是潜规则。如果不是被网友一不留神给戳破了,即使假到离谱,也没有人愿意出来戳穿。”白先生说。
无人追责?
这场“汉代玉凳”的闹剧无疑让很多人想起余音未了的“金缕玉衣”。富商谢根荣用零散玉片穿出一件“金缕玉衣”,包括原故宫副院长杨伯达在内五位国内文物界“泰斗级”专家集体鉴定其为罕世珍品,并给出24亿元的估价。谢根荣以此向银行骗贷7亿元,最终银行的5.4亿元打了水漂。
虽然万幸的是汉代玉凳并没有真正成交,只付了3万元违约金的买家并不能算作受害者。但是,假如有人真的不开眼,真的花真金白银买了这件“撼世国宝”?或者有人将其作为洗钱和骗贷的工具,再令国家损失几个亿?
吴树认为,《文物法》和《拍卖法》滞后于市场以及国家相关机构的不作为,是造成目前文物艺术品市场上,闹剧屡屡发生又无人追责现状的重要原因。就“汉代玉凳”而言,拍卖公司不用负责,因为《拍卖法》规定了可以“不保真”;专家更不会,因为没有法律说不能“打眼”。
“古玩的真假,没人能说了算,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承认的鉴定机构。”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建军说。
拍卖公司该不该“保真”是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要求拍卖公司一定要卖真,就像要求医生不能治死病人一样,是超过其能力范围的。”一位拍卖公司老总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但是,吴树认为,制定法律不能因噎废食,“医院不能保证不治死病人,但是对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疏忽则不能不追责。”
“中国没有科学权威的鉴定机构,没有完整的鉴定机制和鉴定体系,也没有完整的不同类型文物的鉴定标准,只有一大堆‘向钱看’的鉴定专家。”吴树认为,这种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整个文物艺术品行业的发展,“文物鉴定业的丑闻屡见不鲜,顶级鉴定机构的专家也频频‘失足’,国家现存的文物鉴定机构实际上已经由于其主要成员失去公信力而名存实亡了。”
一个涉及千万收藏群体和万亿资金规模的大市场,匪夷所思的闹剧不断上演,可能是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呈现出的特有奇观,天价和闹剧中折射出的艺术品市场种种顽疾让人触目惊心。
尽管收藏圈“水很深”已经成为了某种传统,但是,“水深”没问题,“水浑”则不应被一直容忍下去。
撼世国宝?
就在穿越剧火爆荧屏的春节期间,一部“真实”的穿越剧也同期上演了。
2011年,在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于1月9日举行的 “古玉雅集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汉代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及坐凳以2.2亿元成交,创下新的玉器拍卖世界纪录。
而这桩“旧闻”却在一年之后的2012年春节期间被网友们翻出来,围观嘲笑,因为根据基本的历史知识,汉代根本就还没有“凳子”,这套被拍卖公司描述为“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的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被网友们戏称:“连造假都造得相当不专业,没文化,真可怕。”
“难道这是哪位美女穿越后留下的?只是连这么重的梳妆台和凳子都带着穿,也太沉了点。”有网友打趣道。
做过多年古典家具研究并撰写过有关“凳子起源”学术论文的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邵晓峰也支持网友们的观点。“在中国家具发展史上,汉代人的起居方式为‘低坐’,即以席地而坐为主,以席、几、床、榻为主要的生活器具。‘高坐’的凳子与当时的礼制和贵族文化的特点不相符。这套梳妆台及玉凳更有可能是仿清代宫廷家具的样式。”他说。
湖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黄清敏也表示,类似于现在小马扎的坐具“胡床”是在南北朝后的隋唐才开始普及,最终演变为凳子和椅子。汉代是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梳妆台和凳子的。
一位研究过裤子历史的服装设计师也在微博上表示,除士兵和劳工出于方便的需要而穿连裆裤之外,汉代人是只穿“开裆裤”的,高坐不雅,因此是不可能坐凳子的。
各方的集体质疑把为这套拍品出具鉴定证书的周南泉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位76岁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是业内最著名的玉器鉴定专家之一,拥有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常委、中国宝玉石协会常务理事、东方收藏家协会珠宝玉器鉴定组组长、中央电视台《艺术品投资》栏目玉器类首席专家等众多头衔,更有甚者称其为“玉界泰斗”。
周南泉坚定地表示:不能仅仅以“汉代无凳子”就做出赝品的结论,从玉质、沁色、包浆、工艺、纹饰等各方面的综合判断,该器物符合汉代玉器特征,自己的“鉴定结论无误”。而且自己的鉴定过程不存在任何经济方面的违规操作,作为拍卖公司聘请的鉴定专家,自己所收的报酬只有每月600元,而且无论鉴定次数多少。
而就在越来越强的质疑声中,中国收藏家协会玉器委员会主任姚政发文称:“周老没有走眼”,汉代玉凳是“撼世国宝”,2.2亿便宜了,10个亿都不止,这篇文章又将事件推向了更高潮。
圈内人不“捉鬼”?
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此事确实蹊跷,因为“打假”和“追鬼”的并非是文物圈和收藏圈的人士,反而是“打酱油”的网民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如此罕见难得的珍稀古玉又拍出天价,为什么圈内几乎没有声音以至于“沉寂”了一年呢?
“一是瑕疵太多了,假到没必要说;二是圈里都知道根本没成交,虚的,也没什么可说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白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中嘉拍卖后来也对媒体证实:买家并没有付款,3万元的保证金也早已成为了违约金。“拍估价过亿的拍品,保证金才3万,本身就是个笑话,其他拍卖公司的保证金都要几百万。”白先生表示。
“不用见实物,通过图片已经完全鉴别出这件东西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它违背了古玉的历史特征,你能拿玉做一个电视机,然后说根据玉的特点这是汉代的?”北京资深古玉藏家杜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汉代的玉基本都是王玉(帝王皇族才可以拥有),因此不管汉代到底有没有凳子,都不会把玉做成坐在屁股下面的器物。连高仿都不是,只能说是工艺品,蚌埠产的。”蚌埠是中国最大、水平最高的赝品古玉产地,据说之前被指出造假的“金缕玉衣”也出自蚌埠。
“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的作者吴树也断定,所谓“汉代玉凳”必是赝品无疑。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国家的文物部门一向是打真不打假,如果这真是汉代的,那绝对是国家特一级文物,根据我们的文物政策,国家文物局怎么可能允许它上拍!”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像青黄玉龙凤纹梳妆台及坐凳这么大的玉器如果真是汉代的,那基本只能是存在王墓之中,而且目前我们国家考古上还从来没有发现这么大的汉代古玉。”杜平说,“国家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态度已经可以说明问题。”
“文物鉴定也是个江湖,圈子本来就不大,就那么几拨人,大家互不拆台也是潜规则。如果不是被网友一不留神给戳破了,即使假到离谱,也没有人愿意出来戳穿。”白先生说。
无人追责?
这场“汉代玉凳”的闹剧无疑让很多人想起余音未了的“金缕玉衣”。富商谢根荣用零散玉片穿出一件“金缕玉衣”,包括原故宫副院长杨伯达在内五位国内文物界“泰斗级”专家集体鉴定其为罕世珍品,并给出24亿元的估价。谢根荣以此向银行骗贷7亿元,最终银行的5.4亿元打了水漂。
虽然万幸的是汉代玉凳并没有真正成交,只付了3万元违约金的买家并不能算作受害者。但是,假如有人真的不开眼,真的花真金白银买了这件“撼世国宝”?或者有人将其作为洗钱和骗贷的工具,再令国家损失几个亿?
吴树认为,《文物法》和《拍卖法》滞后于市场以及国家相关机构的不作为,是造成目前文物艺术品市场上,闹剧屡屡发生又无人追责现状的重要原因。就“汉代玉凳”而言,拍卖公司不用负责,因为《拍卖法》规定了可以“不保真”;专家更不会,因为没有法律说不能“打眼”。
“古玩的真假,没人能说了算,因为没有一个国家承认的鉴定机构。”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建军说。
拍卖公司该不该“保真”是个长期争论的话题。“要求拍卖公司一定要卖真,就像要求医生不能治死病人一样,是超过其能力范围的。”一位拍卖公司老总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但是,吴树认为,制定法律不能因噎废食,“医院不能保证不治死病人,但是对于医疗事故和医疗疏忽则不能不追责。”
“中国没有科学权威的鉴定机构,没有完整的鉴定机制和鉴定体系,也没有完整的不同类型文物的鉴定标准,只有一大堆‘向钱看’的鉴定专家。”吴树认为,这种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整个文物艺术品行业的发展,“文物鉴定业的丑闻屡见不鲜,顶级鉴定机构的专家也频频‘失足’,国家现存的文物鉴定机构实际上已经由于其主要成员失去公信力而名存实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