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牙牙学语时,父母是最耐心的老师,那时并不会想到,父母也会老,他们会老到话都说不清,会因为词不达意大发雷霆,甚至会让人无可奈何……当年老的父母口齿不清时,怎样才能和他们更高质量的交流呢?
交流前,先要清楚老人的生理状况
很多老人存在口腔构造和功能上的问题,如缺齿、装有义齿、口腔干燥或有面瘫、假性球麻痹、吞咽及构音障碍,或者同时有肺脏以及胸廓功能差、语音低微等病状,交流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
交流时最好让老人带好义齿,喝口水,调整一下体位和呼吸后再进行交流。当然是否饮水也要考虑身体疾病状况,心力衰竭、肾衰竭有饮水限制时除外。需要提醒的是,康复训练中的口腔运动以及语言功对于改变口腔功能、语言功能是有效的。
还有,老年人的听力下降主要以中高音域为主,小孩与女性的高音域声音,往往出现欠缺,不能组合成语句。
当老人的听力下降已经引起交流障碍时,优先考虑为老人安装助听器并定期调试。属于外耳道耳垢堵塞时,应提醒老人去耳鼻喉科就诊。重度耳聋时考虑采用笔谈方式。
当老人有视觉、视力障碍时最好去眼科就诊,选择合适的眼镜等。
怎样和老人更好的说话?
和老人交流,要改变说话方式,注意环境和气氛,兼顾老人的情绪,采用稍缓慢、低音调的发声方式,与老人面对面,目光对视,视线相平,不急不躁。
环境、气氛、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等也影响与老人交流的质量。室温是否合适、环境是否安静和私密、交流气氛如何、座椅是否舒适、谈话的角度、交谈的角度、内容时间是否充裕等,要优先注意。
对于谈话者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方言等语言差异、背景文化差异和年龄代沟也毫无疑问的影响交流。对于老人的个人史、人生经历、生活习惯、交流习惯特征等也要考虑到。
与年纪大的老人交流时,首先前期收集资料,包括病史、生活史、经历、习惯等。然后将助听器、眼镜、义齿、交流用的纸笔、图和实物等事先准备好。
谈话时要端庄,面对面,视线相平,气氛宽松,以倾听者的姿态,不能居高临下、气势压人。
可以借助笔谈、示意、物品,以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形式,确认关键语句,准确理解深意。理解,共鸣,互动,接近,有时以握手、扶肩等身体的接触能更快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获得其信赖和让其安心。
怎样维护老人自尊心?
当老人行为上发生失常或失态,如生活动作(摔倒杯子、吃饭时撒漏汤汁等)、尿便失禁和排泄失败时,绝对不能以高压的态度进行斥责和蔑视。尽可能接受和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应维护老人的自信心是看护者的基本素质。
对于这类老人要细心观察,特别是有排泄欲求或排泄有痛苦时,往往老人在行为有所表现。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规律。
高龄老人由于生活能力的衰退很容易失去自信,产生自卑。而有时因自卑又会表现出超常的自尊,容易受伤以及为了自我保护而任性甚至发脾气;在陌生人或是陌生环境下,有时还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强辩、说谎,甚至行为上表现出攻击性。这些是部分老人心里的正常变化和常见反应。
大多数情况下,老人的这些心理和行为上的“超常反应”,首先应该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在包容的基础上采取对应,而不应动辄用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评判,更不能野蛮地从法律角度来理解和解决。
怎样和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交流?
有認知障碍的老人,更是要从疾病的角度来理解,像感冒要发热、肺炎要咳嗽一样,要正确地理解认知障碍老人的异常症状。
“老年痴呆”一词,随着医学认识的加深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多国家实行立法,已经废除“老年痴呆”一词,改称为认知障碍症。
老年认知障碍发病时,有时会出现攻击性言语行动,有的会出现物品被盗妄想,这时不要立即去反驳和辩解,最好待老人安静后和他说“我和你一起来找”等来对应。这时一种大脑的病态反应,不是反驳和辩解能说清的。要知道,老人由于疾病原因,是非常认真的认为他是对的。争辩只会使情况更糟。
交流前,先要清楚老人的生理状况
很多老人存在口腔构造和功能上的问题,如缺齿、装有义齿、口腔干燥或有面瘫、假性球麻痹、吞咽及构音障碍,或者同时有肺脏以及胸廓功能差、语音低微等病状,交流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
交流时最好让老人带好义齿,喝口水,调整一下体位和呼吸后再进行交流。当然是否饮水也要考虑身体疾病状况,心力衰竭、肾衰竭有饮水限制时除外。需要提醒的是,康复训练中的口腔运动以及语言功对于改变口腔功能、语言功能是有效的。
还有,老年人的听力下降主要以中高音域为主,小孩与女性的高音域声音,往往出现欠缺,不能组合成语句。
当老人的听力下降已经引起交流障碍时,优先考虑为老人安装助听器并定期调试。属于外耳道耳垢堵塞时,应提醒老人去耳鼻喉科就诊。重度耳聋时考虑采用笔谈方式。
当老人有视觉、视力障碍时最好去眼科就诊,选择合适的眼镜等。
怎样和老人更好的说话?
和老人交流,要改变说话方式,注意环境和气氛,兼顾老人的情绪,采用稍缓慢、低音调的发声方式,与老人面对面,目光对视,视线相平,不急不躁。
环境、气氛、心理状态、身体状态等也影响与老人交流的质量。室温是否合适、环境是否安静和私密、交流气氛如何、座椅是否舒适、谈话的角度、交谈的角度、内容时间是否充裕等,要优先注意。
对于谈话者之间的地域文化差异、方言等语言差异、背景文化差异和年龄代沟也毫无疑问的影响交流。对于老人的个人史、人生经历、生活习惯、交流习惯特征等也要考虑到。
与年纪大的老人交流时,首先前期收集资料,包括病史、生活史、经历、习惯等。然后将助听器、眼镜、义齿、交流用的纸笔、图和实物等事先准备好。
谈话时要端庄,面对面,视线相平,气氛宽松,以倾听者的姿态,不能居高临下、气势压人。
可以借助笔谈、示意、物品,以身体语言、表情动作等表达形式,确认关键语句,准确理解深意。理解,共鸣,互动,接近,有时以握手、扶肩等身体的接触能更快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获得其信赖和让其安心。
怎样维护老人自尊心?
当老人行为上发生失常或失态,如生活动作(摔倒杯子、吃饭时撒漏汤汁等)、尿便失禁和排泄失败时,绝对不能以高压的态度进行斥责和蔑视。尽可能接受和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应维护老人的自信心是看护者的基本素质。
对于这类老人要细心观察,特别是有排泄欲求或排泄有痛苦时,往往老人在行为有所表现。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规律。
高龄老人由于生活能力的衰退很容易失去自信,产生自卑。而有时因自卑又会表现出超常的自尊,容易受伤以及为了自我保护而任性甚至发脾气;在陌生人或是陌生环境下,有时还会为了保护自己而强辩、说谎,甚至行为上表现出攻击性。这些是部分老人心里的正常变化和常见反应。
大多数情况下,老人的这些心理和行为上的“超常反应”,首先应该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在包容的基础上采取对应,而不应动辄用伦理道德的观点来评判,更不能野蛮地从法律角度来理解和解决。
怎样和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交流?
有認知障碍的老人,更是要从疾病的角度来理解,像感冒要发热、肺炎要咳嗽一样,要正确地理解认知障碍老人的异常症状。
“老年痴呆”一词,随着医学认识的加深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在很多国家实行立法,已经废除“老年痴呆”一词,改称为认知障碍症。
老年认知障碍发病时,有时会出现攻击性言语行动,有的会出现物品被盗妄想,这时不要立即去反驳和辩解,最好待老人安静后和他说“我和你一起来找”等来对应。这时一种大脑的病态反应,不是反驳和辩解能说清的。要知道,老人由于疾病原因,是非常认真的认为他是对的。争辩只会使情况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