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次触碰“传统”这个话题,脑海中回想起的依旧是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写到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现如今的我们,似乎以惊人的脑力和心力揭开了地球乃至宇宙中太多的秘密,更遑论有科技这个让人如虎添翼的帮手在。但静心沉思时,却怅然若失:明明眼前有着各种事物,却好似一无所有;明明我们正一步步登上天堂,却好似在逼近地狱。
这便是生活吗?这一路匆匆走来,我们是不是遗失了太多?
有多久没有用心品品《红楼梦》,看看《老残游记》了?有多久没有好好了解我们的汉服,读读《诗经》了?你可知何为青衿?何为流萤?还有几人记得那恣意风流的太白、忧国忧民的子美,记得那满腹才情的易安、一生苍凉的稼轩?中华文化的上下五千年还有几人耳熟能详?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悲痛地寫道:“每一个人都嘲笑着陈旧的时尚,却又虔诚地追求着新的时尚。”以至于那时到处是哲学教授而哲学家极其匮乏。而今又何尝不是?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其拥有思想,而思想凝结于记忆。一个没有记忆的人如同失了根的浮萍,只能摇曳在风中,天上地下皆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人尚如此,况一国乎?国之为国,是为国性。国性不存,国将不国。而正如曹云祥先生所言:“夫国家精神,寄于一国之宗教、哲学、文词、艺术。”意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正是通过这些东西来体现的。若是我们为了一时的前行之易,便将这些本该坚守的东西弃如敝屣,或许在那孤独的彼岸我们终究会功败垂成。毕竟一个没有记忆的国家是走不长远的。
而你我应做的又是什么?或许如此大而空地谈国性一事太过缥缈,但其实作为国性寄托的传统就在我们的身边。不妨闲暇时放下手机,还自己一片空灵的世界。焚香听雨,读一首诗,看看《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繁华落尽见真淳,坚守住最初的诗意——那已残缺的根。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思想何其匮乏的时代,我们追随时代前沿走了太久,以至于忘记了自我。曾经的我们在西方文明前自卑到一心向往,以至于而今还有太多人崇洋媚外、抛却传统。
写到这里,我蓦地想起了那句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传统始终在原地,深埋在民族深处、国家深处。所幸人在,种群在,传统就在。中华民族之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民族精神乃民族之魂和国性载体。唯有国性不坠,国方为国,方可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所谓坚守传统,并非抱残守缺,更不是开历史倒车,而是批判继承,是为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古为今用,此谓之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这同时要求我们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切不可丢了民族的个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太白的诗或许是对传统最好的解读。愿我们能将破碎的传统片片捡拾,守望住我们的记忆和未来。
点评
关于“传统”这一话题,大家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也应该知道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话说,但是要写得深刻或有新意却并不容易的话题。本文作者将“传统”上升到“国性”的层面来进行论述,可谓立意高远,让人眼前一亮。但其又没有空谈国性,而是将这个宏大的概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平凡的日子里,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全文脉络清晰、文字典雅,足见作者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在结尾处文章又提到该对传统保持扬弃态度,可谓面面俱到、论述圆融。
现如今的我们,似乎以惊人的脑力和心力揭开了地球乃至宇宙中太多的秘密,更遑论有科技这个让人如虎添翼的帮手在。但静心沉思时,却怅然若失:明明眼前有着各种事物,却好似一无所有;明明我们正一步步登上天堂,却好似在逼近地狱。
这便是生活吗?这一路匆匆走来,我们是不是遗失了太多?
有多久没有用心品品《红楼梦》,看看《老残游记》了?有多久没有好好了解我们的汉服,读读《诗经》了?你可知何为青衿?何为流萤?还有几人记得那恣意风流的太白、忧国忧民的子美,记得那满腹才情的易安、一生苍凉的稼轩?中华文化的上下五千年还有几人耳熟能详?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悲痛地寫道:“每一个人都嘲笑着陈旧的时尚,却又虔诚地追求着新的时尚。”以至于那时到处是哲学教授而哲学家极其匮乏。而今又何尝不是?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在于其拥有思想,而思想凝结于记忆。一个没有记忆的人如同失了根的浮萍,只能摇曳在风中,天上地下皆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人尚如此,况一国乎?国之为国,是为国性。国性不存,国将不国。而正如曹云祥先生所言:“夫国家精神,寄于一国之宗教、哲学、文词、艺术。”意为一个国家的文化精神正是通过这些东西来体现的。若是我们为了一时的前行之易,便将这些本该坚守的东西弃如敝屣,或许在那孤独的彼岸我们终究会功败垂成。毕竟一个没有记忆的国家是走不长远的。
而你我应做的又是什么?或许如此大而空地谈国性一事太过缥缈,但其实作为国性寄托的传统就在我们的身边。不妨闲暇时放下手机,还自己一片空灵的世界。焚香听雨,读一首诗,看看《山海经》中的奇珍异兽,繁华落尽见真淳,坚守住最初的诗意——那已残缺的根。然而我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思想何其匮乏的时代,我们追随时代前沿走了太久,以至于忘记了自我。曾经的我们在西方文明前自卑到一心向往,以至于而今还有太多人崇洋媚外、抛却传统。
写到这里,我蓦地想起了那句诗:“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传统始终在原地,深埋在民族深处、国家深处。所幸人在,种群在,传统就在。中华民族之精神深深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民族精神乃民族之魂和国性载体。唯有国性不坠,国方为国,方可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但所谓坚守传统,并非抱残守缺,更不是开历史倒车,而是批判继承,是为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古为今用,此谓之创新。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这同时要求我们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始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切不可丢了民族的个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太白的诗或许是对传统最好的解读。愿我们能将破碎的传统片片捡拾,守望住我们的记忆和未来。
点评
关于“传统”这一话题,大家在写作过程中,应该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也应该知道这是一个人人都有话说,但是要写得深刻或有新意却并不容易的话题。本文作者将“传统”上升到“国性”的层面来进行论述,可谓立意高远,让人眼前一亮。但其又没有空谈国性,而是将这个宏大的概念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平凡的日子里,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全文脉络清晰、文字典雅,足见作者清晰的逻辑思维和深厚的文学修养。在结尾处文章又提到该对传统保持扬弃态度,可谓面面俱到、论述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