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石节的金秋

来源 :延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e492195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石節煤矿是一个煤、气、油、共生,水、火、瓦斯五毒俱全的超级灾害性矿井,不仅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煤炭地质构造上也是罕见的。
  温家宝总理曾经在这个矿下过井。我很早就有写下石节矿的念头,苦于没有时间深入采访,想法不能兑现,就成了空想,生病住院期间下士节矿主管宣传的邢正科副总探望,我们无意中聊起了下石节矿上的事情,邢总显得很激动,尤其说到他们的矿长李文辉逆向思维的故事时,滔滔不绝,连时间概念都忘了。
  我是记者,对刺激性的语言非常敏感,也敬仰很有个性的人。
  去下石节矿采访李文辉矿长的心情更迫切了,探秘这个本土型、从井下一线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是咋样带领着他的弟兄们,把下石节煤矿大干成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被树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在前任领导数字累计的基础上,连续2500天安全生产零事故的。
  还听说在下石节煤矿,工人真正实现了“快乐工作,体面生活”的夙愿。
  这是真的吗?
  一
  10月的渭北高原,丰收的果实挂满枝头,金黄的秋色铺满大地,盘踞在沟沟岔岔的一条不显眼的柏油马路,从煤城铜川蜿蜒曲折的通往蛇山脚下的下石节煤矿,通过改造一新的3公里矿区公路,“下石节煤矿”五个大字浮现出在一个显得不很“气派”的门头上,惯性思维,与我想象中的大型现代化矿区很不协调,这也许是下石节人的得意之笔。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温家宝总理在这个矿井下给矿工祝福安全的巨幅照片,右边不远处的工业厂房的墙壁上写着“把矿山当成家,而非谋生的工具”的红色大字,左侧从“事在心中,驶于脚下”的企业核心牌匾望去,以煤海精英为主题,展示这个矿历年先进人物照片的文化长廊延伸到矿区的深处。红顶的保温层覆盖了全部办公区的建筑群,整个矿区顺山势而建,层层叠叠,被秀气的蛇山环抱,显得非常的舒心与得体,山上星星点点的红叶将矿山的早晨衬托得更加美丽壮观。特别是到了的晚上,顺着灯光望去,错落有致的霓虹景观灯正在逐次点亮,万家灯火仿佛缥缈空中那美丽的街市。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圆形的标志悬挂在矿区最高的显赫位置,与空中的弯月遥相呼应……
  多美的矿山啊!
  怪不得邢总一再重复李矿长的至理名言:把矿山当成家,而非谋生的工具。
  说起下石节这两年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宣传部的小韩不由得把话题绕到了李文辉身上:我们李矿长帅气,人很讲究,所以就把矿区面貌改善的和他人一样的精致、有气场。小韩接着说,记得在上学期间,那时李矿长还在供应科工作,我们就见他西装革履,穿衣很得体,一到冬天,脖子上经常围着一个时髦的围巾,走起路来端端正正的,引人羡慕。
  我和矿业公司宣传部的王莉女士走进矿办公楼,李文辉办公室在矿办公楼的三层,只有一间,但布置的简洁却绝非简单。四个大沙发占据了入门的三面墙,靠右边的墙壁上悬挂着温总理2005年元月2日在下石节煤矿下井和前任矿长的合影。
  果然名不虚传,李文辉看上去近1.8米的个头,黑框眼镜后的眸子炯炯有神,一身灰格西装显得非常的大气、精神,说起话来山东口音非常的浑厚有力,给人一种亲近、利索、高雅的煤矿领导干部新形象。
  李文辉说他是矿工子弟,是在下石节煤矿一步步走上领导岗位的,所以和矿工和下石节矿的感情非常深厚。
  李文辉的父亲是60年代山东矿院采矿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了铜川矿务局的金华山煤矿,他是在老家农村长大的,那时的农村条件非常艰苦,李文辉打小就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在他的记忆里,繁重的农活占去了整个童年。
  70年代,父亲将全家人从千里之外的老家搬到了金华山矿安了家,那时的金华山煤矿有座标志性的大桥,桥旁的一孔土窑洞就成了这个5口之家的栖身之地,长长的大桥挡住了阳光,只有黄昏太阳落山前才会有一束光线照到门前。没有城市户口,当时矿上人把这样靠买黑市粮为生的家庭叫“一头沉,”一家人全凭父亲一人的工资和口粮维持生计。
  生存的压力总能催人成熟,李文辉高中毕业就招工到金华山煤矿当井下掘进工,和父亲一起挑起了维持家庭生存的重担。
  李文辉说,70年代的煤矿,井下条件的艰苦程度是现在的年轻矿工无法想象的。掘进工作面除了一台毛头钻是电带的以外,所有的工序(支护、攉煤、装药放炮)全是人工作业,安全防护差、粉尘污染、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开班前会更衣下井,晚上7点多才能升井,如果到冬季,白天短,两头摸黑不见天。
  80年代初,李文辉随父亲的工作调动到了下石节煤矿,从金华山一线的掘进工,调整到二线,成为一名通风工。听起来是二线,工作轻松了,可责任大!因为下石节煤矿“超级灾害性矿井”的性质决定了通风工的责任是重中之重,煤矿井下就像一个超大型烟筒,通风工就是测试烟筒里新鲜空气的流量,保证矿工的呼吸,排除有害气体。
  据下石节矿志记载,在1973年煤矿施工建设时就突然涌出过大量石油与有害气体,在此后的矿井建设中,油气喷出时而可见,三个月间累计喷出原油达1300立方米,井下施工被迫停止,直到1976年才恢复施工。同时在另一个采区施工中竟遇到古煤窑发火区,建设者们在浓烟与明火中几经周折,终未突破火区,曾经被迫关井停建了好几年。
  在这样的一个责任重大的特殊矿井、特殊工种面前,李文辉感觉肩头沉甸甸的,但同时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干就得干好,为矿工兄弟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他凭着虚心学习和责任大于一切的韧劲,秉承下石节人当时“靠着开天不畏难、移山不移志”的勇气和智慧,顺应规律,在实践中掌握了对瓦斯监测、监控的预防和紧急处置方法,学了手艺,练出了本领。在走上领导岗位后,他凭借当年干通风工对自然灾害的认识程度,出台了一系列符合下石节矿实际的“一通三防”管理措施,彻底根除了瓦斯对矿井安全及矿工生命的威胁,成功启封了一个因煤层自然发火,导致101个支架被封在里面的217工作面,为国家挽回损失3600万元。他大胆创新,通过严格的科学管理,对井下有害气体的准确把握,首次采取不返风工艺,回撤了219工作面,彻底结束了下石节矿历史上回撤工作面必须返风的历史。   说起不返风回撤工作面,生产科的高科长说,下石节矿井下的煤自燃发火期只有28天,不返风回撤,如果组织不严密,对瓦斯规律把握的不是百分之百的准确,在28天内回撤不完,煤层着火,这就是特别重大的安全隐患,责任事故,返风虽然造成采空区有害气体发生变化,带来安全隐患,但与不返风在有限的时间内回撤不完造成的隐患小得多。李矿长审时度势,准确把握井下有害气体的自然规律,毅然采取不返风,用了7天时间安全回撤了219工作面,如果没有对井下有害气体的充分掌握,没有对队伍综合素质的充分估计,没有100%的把握,一般人绝没有这个胆量。
  李矿长真是大手笔,高科长一再感叹、重复这句话。
  “干一行,爱一行”这句朴素,已经用俗、用烂了的话语,用在李文辉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干了两年的通风工,李文辉调到运输区当电机车司机。
  六七十年代建成的下石节矿运输系统,标准低,基础设施差,无疑给运输增加了难度。
  李文辉从头干起,掌握电机车的性能和运行规律,哪条线路的弯度有多少,有多少幅岔子,哪个岔子的容易掉道引发事故,很快搞得一清二楚。
  他说,运输区有200名职工,13台运煤电机车,3台运输人力电车,600余辆矿车24小时不停地在这条“先天不足”的线路上运行,每天平均接送下井职工800多人次,每月运输煤炭15万吨……
  他提高嗓门说:运输区始终是下石节矿安全管理的重点。
  所以李文辉当矿长后,首先整治的是运输区,规定运输区队干部首先从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抓起,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独立处理各种事故的应变能力,坚决杜绝设备带病运转、职工带情绪上岗的违规行为。明确提出,违章就是犯罪。
  通过一年多对运输区的安全综合治理,彻底消灭了这个区重伤以上人身事故,轻伤由月1—3个,降低到年1—2个,最终彻底消灭轻伤以上事故,实现安全零目标。
  1983年,李文辉又从运输区调到供应科搞材料供应,当时正赶上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的煤矿三年总承包期,改革开放的曙光把金辉洒向了煤矿,计划经济时期那一套的材料管理采购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总承包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物资采購管理需要了,制度得重新修订,价格控制体系得围绕生产成本核算,原始的采购渠道得重新洗牌。李文辉又从头学起,向书本学,向市场学,苦练基本功,很快就成了供应科的佼佼者。
  他拿起个灯泡一摇就知道是多少瓦,抓起一把钉子掂两下就知道有多少,想要什么,蒙着眼睛就能取出来。就这样从材料员做起,到组长、副科长、科长,李文辉在供应科干了17年。他建立的材料管控体系,不仅为3年承包期的煤矿扭亏增盈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直到现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全面开展的对标管理,岗位描述,下石节矿供应科那些传统的摸、拿、一把抓的硬功夫和科学的材料控制体系,都具有非常前瞻性的学习借鉴作用。
  1992年,李文辉从供应科长变成了劳资科长,工作性质从管物转化成了管人,在矿工心目中,劳资科是一个非常神圣的部门,工资定额,人事调动,哪一行都和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区队干部到劳资科办事,请客送礼是公开的秘密,那时候他就对这种现象非常反感,当劳资科长后,李文辉首先从刹脸难看、事难办的吃、拿、卡、要抓起,不怕得罪人,经过长时间的整顿,彻底刹住了这种歪风邪气。
  一区队干部说,是李矿长当科长时,堵住了区队到劳资科办事的送礼风,把区队干部真正给解放了,这种好的作风一直延续到今天,树起了劳资科真正为一线、为职工服务的优秀形象。
  李文辉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背着难以言语的骂名,搞定员定编,在矿党政的支持下,首先从机关开始,李文辉苦口婆心反复地给每位职工做工作,大道理里面套小道理:如果不减员分流,大家工资都开不出来一起受穷,减员分流是为了让企业轻装上阵,更好的发展,矿上的效益上去了大家的日子不是都好过了吗?李文辉的良苦用心最终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将一个300人的庞大机关压缩到130人,为下石节矿建成现在的高产高效矿井,实现职工的“快乐工作,体面生活”奠定了基础。
  2003年,当上矿副总的李文辉主管煤炭销售和协助经营矿长管理经济运行工作。正是煤炭连续6年低潮后的恢复期,煤炭顿时从滞销产品变为了紧俏产品,下石节的优质煤供不应求,煤场积压时偌大的煤堆曾让全矿人忧心忡忡,此时不到一个星期就被拉空了。此时,其他一些煤矿的人就开始动了歪脑筋,给煤里掺假,坑骗用户的媒体报道占据了大幅版面,但依然挡不住挥舞着钞票到处买煤的人。
  面对如此大的市场诱惑,李文辉始终绷紧诚信这根弦不放松,他明白一个道理,诚信是金。只有诚信才能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事即使能取得一时之利,但坏了品牌,砸的是下石节矿大伙的饭碗。
  李文辉走访用户,根据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在煤炭紧俏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解用户的燃眉之急,满足他们的需要。
  曾经一段时间电煤告急,省政府召开专门的电煤协调会议,要求国有大矿的煤,全部走铁路计划,保合同内电煤。而此时有家陕西著名的民营淀粉厂,之前一直在用下石节矿的煤,现在由于缺煤面临停产,淀粉厂老板冒雨连夜赶到下石节矿。
  李文辉想电煤是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保电煤是原则性的问题,就是一斤一两也不能违规。按理说给民营企业说明原因,也能一推了之。但李文辉没有这样做,而是利用和周围相邻的地方煤矿销售人员的交往,带着淀粉厂老板一家一家去借煤。当第二天雨过天晴、朝霞挥洒的时候,一辆辆满载煤炭的大卡车已奔驰在路上。淀粉厂老板感动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握着李文辉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煤炭又遇到了最严峻的“寒潮”,所有企业都在做“越冬”的准备,下石节矿能挺过这个“寒冷的冬天”吗?
  10年峰回路转,还是这家淀粉厂,老总亲自带着相关人员来矿慰问,再一次握住李文辉的手说:“当年下石节矿在我们最缺煤的时候,拉了我们一把,使我们度过了困境,这份情谊铭记在心。现在的煤炭市场出现了反差,下石节矿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不管别的矿煤炭价格有多低,我们始终只用下石节的煤,价格你们定……”   此时、此语、此景,在现场照相的矿宣传部副部长张萍说:那种感人的场景,简直就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煤矿工人在底层深处和大自然做斗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决定了煤矿粗放管理的必然性,再加上固化了的落后观念和认识,导致新的思维和先进理念很难推广执行,这是20世纪以前煤矿几乎全行业亏损的根本原因。
  李文辉超前意识强,思维活跃的宽度和广度,决定了他干任何事情都在追求一个更高的目标。
  当副总协助矿长管经营的岗位上,将煤矿推行的三级管理,区队为基础的经营模式落实在下石节矿管理的全过程中,通过一级考核一级,三级分类别捆绑,超额奖励,完不成连带处罚的经营目标责任制的推广,是下石节矿走上了成本控制下的精细化管理之路,彻底甩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
  二
  春华秋实,2009年12月,李文辉成为下石节煤矿的矿长,宣布任命的那一刻,他没有感到激动、兴奋,而是感觉肩上的担子更沉了,责任更大了。这种责任在他人生历程上无疑是处在一个新的高度上的感悟,是漫长人生道路上奋斗的一个缩影。
  李文辉说他是喝着下石节矿的水,吃着职工食堂饭成长起来的领导干部,井下一线特殊的工作环境,练就了他雷厉风行,不怕吃苦的坚韧性格;超级灾害矿井始终提醒他不能墨守成规,考虑问题要打提前量,处事要有应变能力;矿工兄弟的真情实感,让他学会处世为人,宽宏大度;领导的培养,父亲的言传身教,使李文辉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蛇山的秀丽雄姿,陶冶了他的情操,给了他智慧和力量。所以对这里的一草一木,李文辉都饱含着深情。
  他说我这个矿长和别的矿长不一样,我是下石节的父老乡亲看着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怎样在前任领导打下良好的基础上,把下石节煤矿经营得更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使员工得到更多的实惠,让下石节人能为下石节矿而自豪?面对上级领导的重托,全矿上万名职工家属的期待,李文辉肩上的责任能不重大吗?而这种责任是自己的内心赋予的,是某种越来越神奇的启示赋予的。
  夜已深,李文辉办公室的灯依旧亮着,他在扶额沉思,桌上放着的资料早已烂熟于胸,大脑在飞速运转,脸上表情略微沉静,只是双眉紧蹙,濃密的眉毛几乎要连在一起,显示出了事情的严峻。
  资料显示,下石节煤矿随着几十年的持续开采,易开采的煤早已被采掘殆尽,深部开采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严重地鼓、巷道变形,不仅加大了生产成本,还直接威胁到安全生产,从未遇到过的顶板破碎程度,也给大面积机械化开采增加了难度……
  为煤矿奉献了一辈子的父亲的谆谆教诲又在李文辉耳边响起:当煤矿的干部,首先要尊重生命,要始终牢记安全生产是煤矿的命根子啊!
  安全大于天、安全的责任重大!
  李文辉翻开了笔记本,扉页上端端正正地写下:“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面前,一个人的生命也许一钱不值,但是谁能找到比生命更值钱的东西。”这句话是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的至理名言。并在这句话的下面写上了两个大字——“安全”。从此“在历史的宏大叙事面前,一个人的生命也许一钱不值,但是谁能找到比生命更值钱的东西”成为下石节矿搞好安全生产,以人为本,走本质性安全、高效矿井的理念用语,写在井口最明显的位置,时时刻刻被职工铭记在心,昭示着下石节煤矿的安全生产从管人管物、硬邦邦的制度,已经向尊重生命、尊重科学的“本质型”矿井转变。
  李文辉带领着他的团队,从本质型安全行为的培养入手,尝试行为再造与柔性过程的相互渗透,实行矿级领导包保区队制度,在安全包队的基础上,保证所包管的区队安全生产,出现问题根据连带责任的大小,分档次一起处罚,包保领导每周必须参加一次区队的班前会,掌握所管区队的安全生产情况,彻底解决了领导与区队之间安全生产责任不实,管理脱节两张皮的漏洞。为改变区队干部普遍管理水平低,对安全在理解程度上认识不高,重生产往往忽视安全的侥幸心理,提高管理水平,在思想上真正把安全第一放在突出位置。李文辉一改以往每周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的区队安全学习活动,变成由包保领导和区队生产骨干以上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点评会,每人都得发言总结过去一周的安全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三年来效果非常明显,不仅全员重视了安全,牢固树立起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同时,也提高了区队干部的整体素质,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发现了人才,许多区队干部,就是在安全点评会上发现被提拔的。
  综采队副队长何俊深有感触地说,安全点评会对我们这些基层文化素质不高的人非常重要,通过和矿领导每周面对面的对话、汇报工作,有效地提升我们的管理水平和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领导干部带班实行井下交接班制度,约束干部下井必须查找问题,不能流于形式走过场。
  主管生产的矿副总工程师霍小泉说:李矿长针对安全生产,他想出的办法和思路,新颖又符合工作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比如他提出实行“动态联盟”制度,一下把长期提出的安全自保、互保、联保制度化、具体化,谁出问题联盟人员共同承担责任,实现了单个人与联盟组织的有效结合,从制度上把安全与全矿每一个人的利益,捆在了一根绳索上,人人肩上有责任,全员安全一盘棋的思想真正落实在行动之中。
  井下辅助运输的小绞车,一直是煤矿容易遗漏的安全管理盲区,诱发事故的频率比较高,李文辉把小绞车的管理作为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的重点,分地域划分小绞车的归属管理,实行绞车启动运行取电插卡制度,一下把责任落实到人,保证了小绞车始终在有效的责任管控下,安全操作运行。
  李文辉雷厉风行的作风在安全管理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次综采队王留河队长发现采煤机的一处固定螺丝有频繁松动的现象,此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他知道安全上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情,就给李文辉矿长发信息说明了情况,李文辉立即要求他直接和机电等职能科室联系,看问题出在哪里,解决不了再把隐患反馈采煤机生产厂家。王队长还没有回信息,李文辉已经到了综采队值班室,出现在他的面前,共同分析原因,排除隐患,一直到夜里2点多,没有找到答案,又连夜通知厂家务尽快赶到,处理隐患。   一次综掘队一名职工在3031进风巷打帮部锚索时,不慎被机头外部的铁丝划中左眼部。李文辉作为安全包保的领导,事发第一时间就在领导班子会上做了深刻检讨,会后拿出3000元现金交了罚款,然后才处罚了相关责任人。
  李文辉说,作为一个领导,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者,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具备敢于承担责任的风险意识,要有超前预测和不拖泥带水的决策能力,要有发现问题和承上启下的协调功能,职工想到了当领导的没有想到,你就是不称职的领导,上级的要求,贯穿各级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在你这里打折扣,没有很好的落实下去,你就是不尽责的干部。
  所以,下石节矿许多大的决策,涉及安全生产方面的棘手问题,都是矿领导跟班在一线,从实践中想出办法加以解决的。
  掘进二队书记王仁和说:李矿长每班下井的路程路线都在10公里以上,抱着目的下,带着问题上,他看到电机车司机减少工序出岔子,立即制止,作为一期重大事故隐患,从上到下加重处罚。
  井下职工安全帽上都有系到脖子上的连接带,一些矿工嫌麻烦往往不系,一旦遇到碰撞,安全帽容易脱落,十分危险,在井下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容易被人忽视。李文辉下井发现后,在全矿掀起安全帽带子的大整顿。他规定入井人员必须戴上统一制作的印有自己名字的“实名制”安全帽,以督促职工在井下能够时刻保持警惕,自觉遵章守纪。
  矿安监处处长张旭洲说,通过安全帽带子引起的安全生产大整顿,效果非常好,“三违”现象明显下降。职工从一开始的抵触到现在精心爱护印有自己姓名的安全帽,他们从中体会到了归属和荣誉感。
  综采队一领导说,李矿长下井不单纯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情况查隐患,更重要的一条是深入职工当中掌握大家的心理状态,许多职工心理的变化,合理化的要求,我们队干部不知道,李矿长就了如指掌,说得有理有据,有名有姓,他在井下听一些职工反映,矿上开展的各种安全宣传教育活动,长时间占用业余时间,一线职工没有充足的休息睡眠时间,容易诱发事故。李矿长立刻要求将周三的政治理论学习,改在了每日的班前会学习,并采取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收到了最佳的效果,代替了过去集中学习满堂灌,收效甚微的学习方式,受到了一线干部职工的称赞。
  班中餐是国家给煤矿井下工人的一项特殊政策,很符合煤矿高强度劳动的实际,但是,根据煤矿生产环境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如何使班中餐真正发挥其作用,为矿工的身心健康增加能量,是李文辉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为此,他走访了许多先进的矿井,借鉴了不同矿井生产条件的班中餐发放管理办法,结合下石节现代化矿井的实际,决定在井下建立超市,并延伸到作业点,给5个采掘工作面饮水点配备了防爆热水器、食品柜和医疗保健柜,超市有桶装方便面、火腿肠、面包、饼干等食品及一些常用药品。把饮水点、食品点和保健点设置在一个可以移动柜子里,停放在井下采掘工作面,方便职工按需所用。他还将井下开工、班中、收工的安全检查三三制,和班中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每到班中的时候,矿工统一到超市补充营养的同时,安检员观察每个人的情绪,根据矿工实际情况,提出安全警示。这一措施的实施,使井下职工感受到了浓浓的关怀,深受干部职工的欢迎。已在井下工作了27年的综掘队生产班电工李明伦在谈起“井下小超市”时兴奋地说:“俺们在井下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井下潮湿又三班倒,时间长了脾胃都不太好。自从有了这个免费小超市,俺们终于能喝上热水、吃上热饭了!”
  李文辉是个急性子,性急的人往往不拘小节,考虑宏观的多,具体事情过问的少。但在安全问题上,李文辉又非常“吝啬”和“小气”,把尊重生命的决策权,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
  矿井随着开采时间延长,转入深部开采后,地压成倍增加,导致前后部运输机空间狭小,影响生产。
  有人说这是生产技术部门的日常工作,由主管生产的副矿长抓,你过问一下就行了,那么多的大事需要你去考虑、决策。李文辉说地压成倍增加,导致巷道变形,严重威胁到安全,这才是天大的事情,根据我们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副职挂帅也能解决好这个问题,但我不放心。
  他成立了以科研技术人员组成的治理地压的攻关领导小组,自己任组长,在查阅国内外关于处理同类地质变化的资料,搜集了上百个案例,一一对照后,均不适宜下石节矿大面积来压地质构造的实际,聘请的教授专家也拿不出成型根治方案。实践出真知,有人提出还是采用原始的支护方式,加大支护密度,增強责任人,硬过,不然这样长期拖下去,产量受影响不说,安全的压力非常大。
  李文辉一口否决了这种违背自然规律,凭经验的蛮干行为。他说,在和大自然作斗争面前,不能有丝毫的侥幸心理,只有顺应规律,找到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法,才能做到万无一失。这个学费我们交不起,也不许有丝毫交学费的念头。李文辉深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要尊重科学,没有渡不过的难关。他带着技术人员长期深入井下一线,在问题现场分析岩性,掌握规律,反复地实验论证,制定了多套处置方案,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再通过权威部门对技术参数进行鉴定,最终发现利用“π”型梁进行加固和挑顶,可以大大增加支护强度,完全能达到安全生产要求,为我国不同地质条件下煤矿深度开采的支护问题提供了可参考的第一手资料。
  水是煤矿五大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危及矿工的生命。在我国的煤炭开采史上,水患曾夺取了无数矿工的生命,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当班下井261人,升井109人,虽然取得了救援最大的极限,挽救了175名被围困矿工,最终还是有38名矿工被水夺去了生命。水不仅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而且排放到地面,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污染,我国的煤炭企业因为排放污水不达标,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建立和完善排污系统。“三废”是煤矿长期治理的“顽疾”。
  下石节煤矿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污水1350立方米,污水过滤处理过程中,沉淀池中会形成浊度较高的污染物,每年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财力进行4到5次的清理,增加了原煤生产制造成本。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解决污水处理问题,是煤炭企业在水处理上的普遍困惑。李文辉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考虑,想要破解这个难题。   矿主管宣传的邢正科副总说:李矿长有句口头禅,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想到了,就是有再大的难度,也要做成功,这种秉性和韧劲是一般人不具备的。
  李文辉逆向思维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充分利用井下采空区处于低势的先天有利条件,将井下水先排放到采空区,利用采空区的空隙和裂隙,通过沉淀、吸附、过滤达到自然净化的目的;然后再排到地面蓄水池,利用静压再供至井下,形成井下水循环利用。
  方案确定实施成功后,既减少了水仓的清仓工程,又缓解了井下污水对地面环境的污染。解决了这个矿长期污水处理能量不足,困扰大型现代化矿井功能发挥至关重要的水处理系统。专家说,下石节矿的治水成功案例在全国也是先例,应该在同类矿井地质条件下大力推广应用。
  煤炭在开采过程中赋存的矸石,几乎和煤是一对蛮生兄弟,可它们的品质和秉性却完全不一样,煤是为人类营造光和热的固体能源,而矸石却是煤炭固体能源的克星。在开采过程中,矸石不仅增加了开采难度,威胁安全生产,加大了成本,而且煤质的好与坏,矸石的比重起到直接的作用。在李文辉任矿长之前,下石节矿的矸石排放一直沿用传统排矸方式,将矸石从地下装车运到地面,再找合适的地方永久堆放。在人们印象中,几乎每到一个地方,只有看到矸石山,就知道这是煤矿,矸石山的大小决定这个矿生产能力。李文辉当矿长后,看着青翠的蛇山群中突兀耸立的矸石山就觉得刺眼,怎样才能搬掉矸石山,还煤矿周围的青山绿水,这个问题在他脑海里久久萦绕,甚至从70年代他在矸石山上捡煤维持生计开始,就萌发搬掉矸石山的想法。参加工作后对井下有了全面的了解,他脑子里一直在想,矸石是井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在工作面还是运输过程中,都涉及安全问题,为什么不把它在开采过程完成之后就地消化在井下,而是升井到地面,搞得如此得不偿失、复杂循环?也许里面有啥玄机,自己一时还无法知晓。
  矿长李文辉又要拿矸石开刀做文章了。他大胆提出下石节矿的矸石不升井,全部充填采空区,至于怎样才能不升井,大家共同想点子,找答案。
  这样的思路一出来,受到了不少人的曲解与嘲讽,甚至还有恶意攻击。
  有人说,像这样涉及全行业的创新,是上级科研单位研究的事情,能实行早都实行了,何必到今天,肯定是得不偿失,不是头脑过热凭空想象就能办到的事情。甚至还有人说,这几年煤矿挣了点钱,不想着怎么改善矿工生活水平,净搞些花钱败家的玩意。
  李文辉受到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影响,尽管各种压力扑面而来,但他只当清风拂山、明月照江。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面对各种不同的观点做成自己想要做成的事情,这是问题的核心。
  李文辉知道别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但他坚信矸石充填对于下石节矿的作用比自己想象中要大得多,况且国内已经有了膏体充填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一旦成功,其意义不可估量。
  在争论声中,李文辉带领矿生产部门的技术人员到井下,分步骤的由浅到深,由局部到全面,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矸石直接运至废弃巷道进行充填,充填后再做密闭墙进行封闭。他们废寝忘食,经过一年多的反复实践摸索,矸石填充的科研课题终于取得成功。两年过去了,如今的下石节煤矿每年产生的20多万吨矸石全部充填到采空区,除节约了煤炭生产成本,减少矸石升井对耕地的占用、环境的污染、煤质的降低外,还通过充填对采空区增加厚度,实施密闭后进行黄泥灌浆,形成坚固的隔离带,减少了井下煤自然发火的频率,降低了采空区塌陷对地面形成的危害,每年节约矸石排放资金可达73.56万元。
  煤矿井下特殊环境造就了即使运输条件再先进,职工下井必须步行很长时间的情况,尤其像下石节这样开采时间相对较长,先天运输条件差,产能又特别大的现代化矿井,一个班下来矿工至少步行8公里以上,矿工干一个班的活,还要在来回路上消耗无效的体力。李文辉说:不说干活,就让你到井下来回走一趟,腿就要疼好几天,你想想工人干8小时的活,还要走10多里的路,是多么的辛苦,矿工疲惫工作,最容易诱发事故。只要有条件,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减少一线职工在路途上消耗的体力。
  这个话是对我采访时无意中说的,而被主管宣传的邢总给记下了。他说,李矿长思维超前,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事情,就一定要办,而且必须办好、办到位,既然说出来了就有他成型的思路和办法。
  一个月之后的网上消息:陕煤铜川矿业公司下石节煤矿千米井下一线矿工乘坐人车进入2301车场后,不再像从前那样徒步进入工作面,而是凭信息登记到车房领取自行车,然后在千米井下骑自行车上下班,从而大大节省了体力,深受一线职工欢迎。
  该矿今年新投入使用的2301工作面距井下人车停车场1500余米,一线员工在乘坐人车到达2301车场后,还需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达工作面工作,每天进出两趟需步行3000余米。为了解決矿工体力消耗的问题,该矿采取以自行车代步的大胆设想,并部署有关部门和单位调整2301运、归顺巷道宽度和材料运输时间,专门硬化出了一条自行车道,并对巷道两侧进行改造处理,保证视线良好。
  据我了解,矿工在井下骑自行车到工作面在全国也是先例。
  三
  煤矿井下生产是和大自然作斗争,从事的每一个工序都富有挑战性、研究不透的创新空间。
  李文辉深明这个道理,面对下石节矿复杂的开采条件造成煤炭回收率低的现状,他经常说,煤是好东西啊!这个几亿年形成的珍贵宝藏,国家几乎是无偿地给了我们,不要求我们有过多的回报,只有安全开采,不要过分的浪费,所以我们不能成为掠夺性开采的亡命之徒。他要求生产技术人员常思考这个问题,在安全开采的前提下,不断地创新、优化生产工艺,提高煤炭的回采率。
  由于下石节矿的煤层过高,煤自燃发火周期短,瓦斯赋存量大,科技水平达不到,前多年回采率一直在60%左右徘徊,李文辉从提高对煤的认识程度,增加责任心抓起,在机采放顶煤的基础上,建立有效可行的煤炭回采率管理办法,增强了全矿干部职工的责任心,从而使218工作面的回采率由以前的60%左右提高到85%。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科研攻关,推行新工艺,因地制宜地应用新技术,针对211工作面地质条件赋存相对平稳,适宜使用5.8米支架,实施一次采全高,而在井下运输系统先天不足,技术没有完全掌握,在同类地质条件下还没有成功使用超大型支架的前提下,来自各方面不同的声音在所难免。李文辉认准的事情必须干下去,但上亿元的资产一旦失败了,后果大家都心知肚明,也有人劝李文辉:这样干风险太大,你现在啥都不缺,需要去冒这个风险吗?承担如此大的责任和压力?李文辉也曾这样想过,承担责任倒不怕,落个下石节人的败家子的骂名自己背不起。但他是一矿之长,他不承担这风险,谁又能担得起啊!   在上一次采全高超大型支架运筹帷幄的半年多时间里,下石节矿的一线职工,不管是上班还是下班,都能经常看李矿长在调度室,一待就是好几个小时,思考怎样才能让40多吨笨重的支架从狭窄的巷道运到工作面。
  虽然班子和矿业公司领导都非常支持,但先天不足的运输大巷运不进去支架,形不成可行的操作规程,咋向上级领导和班子汇报?另开辟一条新的运输大巷显然是不可能的。
  学,肯定有办法。李文辉把才接回来还没有挂牌的新车让综采队长等人开出去考察,去厂家探讨技术问题,并下了死命令:运输问题解决不了,没有明确的答案,你们就不要回来。
  通过半个多月的考察、参观,坚定了技术人员和区队干部对实行一次采全高的决心,再通过和生产厂家的频繁技术探讨,到井下现场调研,决定将支架解体成4部分,运到工作面后再重新组装,这在我国还是先例。
  由于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俱全矿之力干这项代表下石节矿管理水平和矿井机械化上层次的开先河工程,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全部安装到位,投入正常的循环生产。
  超大型一次采全高支架在下石节矿的成功应用,不单单使原煤回收率由85%一下提高到93%,而且循环速度加快,安全生产有了可靠的保证,使下石节矿的现代化准备水平又上了一个档次,为我国老矿区,在高瓦斯赋存条件下实行一次性采全高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煤矿是高耗能企业,增收节支、成本控制一直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李文辉是管材料供应出身,“节约”几乎渗透到他的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是一种职业习惯。他跟班在井下捡到了一根被丢弃掉一节弯曲的铁丝,而这根铁丝完全符合井下绑锚杆的需要。这让他陷入了沉思,一方面矿上每年要买大笔资金购买铁丝,另一方面这样的铁丝在井下随处可见。铁丝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它背后所映射的是巨大的材料浪费。
  成由节俭败由奢。从此,下石节煤矿打响了一场“增收节支”攻坚战,从节约一根螺丝钉,一根细铁丝,节约一度电、一张纸到涉及10大类21个矿井各项支出的方方面面。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降耗标准,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效果。仅一个掘进队,未开展增收节支前每月的材料费就达5万元左右,通过增收节支,材料复用和修旧利废活动,每月的材料消耗费用不到2万元就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全矿20多个基层单位,节省下的材料费就是一笔不可估量的可观数字。
  如今,增收节支已经印在下石节矿干部职工的脑海中,体现在每一个环节的行动上。纸张双面打印,办公室人走灯关,景观灯根据时差每月调整开关时间,井下生产严格利用避峰填谷的电价时差,做到所有设备不空载,各个环节规定了电耗指标,每年节约的资金都在4000万元以上,占全矿人均工资总额的五分之一。
  尤其是针对目前煤炭价格持续走低的大环境,李文辉把增收节支延伸到生产管理的各个领域,对采煤区队实行了含矸、全水超标扣产量,原煤产量与工资挂钩的管理办法,使商品煤发热量始终保持在5200大卡以上,深受市场青睐。
  小的环节要抓,培养一种爱矿如家,厉行节约的好作风、好品德,让大家真正把煤矿当成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谋生的工具而在系统优化上的节约,那才是一个领导者关注的重点。
  下石节煤矿由于设计标准低,几十年来,煤炭一直靠一吨矿车运输,效率低,环节多,事故率高。随着一次采全高支架的使用成功,产量的大幅度提升,这种小马拉大车的运输模式严重制约礦井生产能力的释放,就是把马累死,也满足不了矿井发展的需要。
  所以李文辉在未来的设想中,要对运输系统进行大改造,彻底解决制约下石节矿发展的“瓶颈”,将井下的四部标准低的皮带合并成两部,提高速度增加运输量,将现在的一吨矿车全部淘汰,换成2.5吨矿车,形成一个大马拉小车的格局,这样马就更轻松的奔跑,通过产量的增加使原煤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下来,使得矿井的整个系统更加科学合理,安全高效。
  下石节矿不管从管理还是设计标准上对超级灾害矿井要求非常高,不仅加大了原煤制造成本,又从安全的角度考虑生产布局的设计,铸就了下石节人尊重安全就是尊重生命的至高无上的安全理念。但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李文辉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完善健全的安全监控体系的形成,人的安全意识的加强,一些预先设计的预防措施完全可以减少。比如每个工作面设计的灌浆巷道,耗资上千万元,主要是防止工作面推进速度太慢,煤炭自燃后进行黄泥灌浆的救援巷道,而实际上每月推进超过80米,煤层就不会自燃发火,现在的一次采全高,完全要超过80米的一倍多,还有剩余量,所以,这一措施巷道现在不必要,这样不仅节约了大量的费用,降低了原煤制造成本,而且提高了煤炭的回收率。
  李文辉说,下石节煤矿地质结构复杂,尤其是松软泥岩诱发的地鼓,每三个月就要对整个运输巷道进行拉底,平均80厘米,最高时达1.5米,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原煤生产成本。如果不开展增收节支,安全生产上产生这么巨大的投入就难以消化,职工的收入就会受影响,就难以应对越发严峻的外部煤炭市场。面对煤炭下滑局势,李文辉说,我们无力去改变,只有在适应的同时,把内部潜力挖掘到最大限度,抵消市场冲击造成的不利因素,做好长期过紧日子的心理准备。通过不间断地开展增收节支,使得一线职工的收入不降低,上缴的利润指标和各种税负不减少,这是任何企业都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四
  当朝阳刺破夜幕,将金辉洒向蛇山脚下,远处山口等待拉煤的卡车已经排成长龙,这是一个令人奔波向上、心潮沸腾的矿山。
  下石节人一批一批告别了棚户区,搬进宽敞明亮的家属楼时,李文辉还住在他80年代在供应科当科长时那一间半的窑楼里,一次次地把能搬进楼房的指标都让给了比他更需要的人。他说我是一矿之长,我将成为下石节矿最后一个告别窑楼的人,证实我彻底改变职工居住低标准的决心和恒久不变的意志。
  是啊!下石节矿是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路下形成的原煤生产矿井,虽然这几年国家、企业投入巨额资金改善煤矿职工的生存、生活环境,但历史欠账太多,1万名职工家属,3000多户,还有一部分人在棚户区里生活,与现代化煤矿发展的速度极不协调。   在李文辉的理念里,就是再难、再苦,也要把职工生活欠账的这一课补上。他把改善民生和矿井的创新改造、经营管理同布置、同安排,三年时间里,已经建了6栋标准化的单元楼和一栋廉租楼,拔掉平房500余间,500户矿工乔迁新居。
  一到冬天,整个矿区被烟雾缭绕,不论楼房还是简易房,取暖全部用煤,做饭除少数家庭用煤气罐外,几乎也是用煤,李文辉是一个很讲究、会生活、有品位的新一代煤矿工人,多少年来,每到冬天他心里就像吃了五味子,真不是滋味,那时穷啊!领导不是想不到,而是想到了,看到了,没有经济实力改造!李文辉经常想,真有那一天我当矿长了,让下石节人暖气取暖,天然气做饭,这个清洁能源的新时代,让烧煤成为过去。
  机会一来,李文辉首先从建集中供热的锅炉房开始,然后将供热管路铺设到全矿每一户职工家中,职工需要交部分安装费,有些人不理解,不愿意缴纳,李文辉先从矿长、科长、队长这一级开始,谁不缴纳就采取必要的措施,领导干部的号召力在全矿影响很大,很快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2011年,眼看着冬季就要来临,家属区集中供暖工程却因为种种原因进展缓慢,供暖工程成了全矿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为此李文辉连续召开专题会议,提出“宁可机关楼不送暖气,也要保证职工家属温暖过冬”的目标。为了检验供暖效果,李文辉一户户走访,“你家暖气热不热,温度是多少呀?暖气出了问题一定说一声,这个冬天太冷了……”这些话感动了职工家属,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他们的心充满了暖意。
  天然气是一个系统工程,沿途的主供气管道不能通过矿区,铺设管路不现实,许多人连矿上能用上天然气的想法都不敢去想,李文辉却提出安装天然气,不仅是职工,就是领导层都在摇头,这不可能。
  但涉及民生工程的事情再难也得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李文辉多次和天然气公司交涉,反复求人找关系,真诚打动了对方,最终在矿区适当的位置建了一个天然气站,用天然气专用车将气贮存在天然气站,然后再送到矿上的各家各户。一年后,职工家庭扭动天然气灶的开关,看到清洁蓝色的火苗喷出来的时候,许多老人流下感激的泪花,不断地说,这种不敢想象的事,在李文辉这后生小子手里实现了。
  30多年的职工食堂又破又小,脏乱不堪,谁家有个婚丧嫁娶,也没有个地方承办。
  改!一个能容量300多人就餐的高标准职工餐厅在李文辉上任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竣工了。它坐落在西北煤矿最大的心怡广场的中心位置,和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家属区融为一体,显得十分的大气、壮观。
  轰轰烈烈的矿区民生改造工程纷纷展开:改造矿区排水设施,下雨不再需要穿雨鞋;为家属楼统一更换塑钢窗,安装防护网;新建招待所;粉刷家属楼;硬化停车场;翻新改造女职工澡堂;改造家属区厕所……每一件都让群众欢呼叫好。
  连接省道至矿区三公里的矿区公路,几十年一直坑坑洼洼,影响职工的出行,破坏矿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给拉煤的大车造成不便。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维护,一条标准的柏油路从省道的分岔口直通矿区,结束了下石节人几十年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历史。还有矿区内部家属区的主干道,修修补补,建矿30年来一直破烂不堪,李文辉召开专门的会议,筹措资金,全部返修、硬化,实现了矿区所有公路标准化。
  下石节矿距离城市较远,职工的生活成本相对比较高,吃不到新鲜的蔬菜。
  李文輝别出心裁,想到矿区有闲置土地,不如利用起来建成蔬菜大棚,一是闲置土地得到充分的利用,二是能缓解职工蔬菜供应紧缺、价格高的局面。
  他和陕西杨凌蔬菜科技中心联系,建大棚,选菜种,不到一年时间,家属区出现了自己种植的新鲜黄瓜、西红柿等品种多样、没有污染的新鲜蔬菜,而且价格比市场低。
  煤矿由于工作环境特殊,一线职工文化水平较低,这是行业特点决定的,但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在困难时期又特别能忍耐,这些李文辉最清楚、最理解,于是所有的困难都是自己硬扛,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诉说。
  一天下午,退休职工李向东敲开了李文辉办公室的门,还没有等他反应过来,老职工就泪流如雨,诉说自己的不幸。原来他被检查出来得了肺癌,而老伴没有收入又患上了子宫癌,儿媳看到这样困难的家庭,离家出走了,一年多都没有音讯,长期治疗让本来就拮据的家庭陷入了绝境。老工人蜷缩在李文辉办公室的沙发上,浑浊的双眼绝望的注视这位当家人。老人的诉说使李文辉非常的难过,心中的自责难以抑制,他蹲在老人身边,两手紧紧抓住他枯瘦的像一张老树皮的手,用沙哑的声音对眼前的老工人说:你咋早不来找我啊!老工人告诉他,这是我家庭内部的事情,实在不想给矿上添麻烦。
  多好的职工啊!在生命垂危的时刻,还考虑的是组织,想到的是矿上,我们的矿工是多么的伟大啊,我们下石节矿能拥有这里的职工感到自豪、感到骄傲,解决不好类似这样的困难,我这个矿长就是失职,不把矿工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我就是犯罪。李文辉在心中感叹。他对李向东说:你的情况我了解了,我会安排人处理的,咱们煤矿就是个大家庭,以后有什么困难不要自己扛着,就直接找我。
  安抚好老矿工,李文辉立即把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找来:李向东的家庭出现了这样的困难,我们组织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可能知道了也没有人反映,这不是你们的错,是我的疏忽,是我没有要求你们把社区的工作做细。我们的制度存在漏洞。在职工中仍然存在一种主流思想,就是家里再大的事情,总认为是自己的私事,跟组织没有关系,不想给组织添麻烦,这就是我们矿工的胸怀和品德,我们一定要把李向东当作自己的亲生父亲,把李向东家里的困难当作自己家里的困难,设身处地地帮助他共渡难关。
  除了安排相应政策性的帮助外,李文辉还要求矿广播站号召大家为李向东捐款。李向东的病情牵动了全矿干部职工的心,仅机关科室一次捐款就达三万九千多元,为这个不幸的家庭解了燃眉之急。此外,矿上还对报销制度进行了改进,将每半年报销一次医疗费的规定缩短到2个月报销一次,从制度的保障和人性化的关怀等多方面解决了类似李向东家庭这样的困难。   40多岁的运输队职工侯松水,家里四代同堂,仅靠他一个人的收入维持一家生计,生活十分艰苦。然而祸不单行,他却被检查出来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巨额的治疗费用让他一筹莫展,一时间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李文辉在知道了他的情况,第一时间去医院开导,让侯松水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治病的钱不要担心,组织上会想办法,家里的事也不用操心,矿上会安排专人帮忙照顾。要求运输区领导、工会职能部门,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侯松水治好病,不能让这个家庭的顶梁柱倒下。侯松水得到了组织上的强大支持,积极治疗,乐观面对,但天不遂人愿,在一年后带着他对家庭的遗憾和对组织精心照顾的感激离开了这个世界。李文辉悲痛不已,亲自安排处理后事。他说,让去了的人安息,让侯松水家人感到关怀和温暖,这是我们对失去亲人的特殊家庭关照的初心和重心。
  五
  蛇山苍翠,乌金闪耀。
  李文辉任职三年来,矿井安全形势日益稳固,在之前的基础上,连续2500天实现了安全生产,重、轻伤事故的比例连年大幅度的减少,队伍素质明显增强、矿区面貌彻底改观,职工生活稳步提高……
  谈及过去的荣誉和所做的工作时,话题被李文辉打断了,他说这些都是过程,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工作上的事情是矿干部职工创造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作为一个企业一定要有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独特资源,这种资源就是文化。
  李文辉说他理解的文化是企业数年在管理上的沉淀,渗透在人们的言行中,用某种意识来影响、促进价值观念一致,再通过有型的文化宣传引导,形成大家都认可,共同去自觉遵守的价值观,体现一个目标和方向,只有这样,文化建设才能代表企业内在的价值趋向,这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
  下石节的企业文化建设正是朝着追求一种共同价值观的方向迈进。
  从改善心智模式入手,实现从“知”到“行”转变,培养职工文明、文化、安全行为,通过开展文化广场向周边延伸、生活区向工业区延伸、地面建设向井下延伸等手段,大力改变矿区文化面貌,通过温馨小区、和谐小区、敬业小区和办公、生活、工业、文化区的划分,设置不同规格的文化设施和宣传语,使整个矿区文化建设条理有序,形象自然和谐大方,置身此处,让人心旷神怡。
  李文辉在重视地面有形文化建设的同时,将井下的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培育的主战场,从候车室到井底车场的2000多米的行人巷道里,悬挂着5000余块宣传排版,形成了富有下石节矿安全文化特色的安全漫画、安全祝福语,书法、名言警句的井巷文化长廊大通道,给人一种地下文化博物馆的艺术享受,为矿工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李文辉说,就是要通过这种无声有形的感观设计,培养职工良好的文明习惯,高雅的欣赏鉴别能力,潜移默化的纠正不良的文明行为,打造下石节矿共同的文化价值观。
  提高收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增强下石节人的自信心,赢得社会的尊重和理解,李文辉认为只有这样长期的不断培养,才能造就下石节永久的文化品牌,成就永恒的事业,下石节矿的将来才能更加美好。这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决策者高瞻远瞩,正在改变下石节人的行为,引导大家向着更高的文明巅峰攀登,社会也不断地重新再认识煤矿工人。
  下石节人的感受最直接。
  职工韩风林描述下石节矿的变化时,这样讲道:李矿长上任以来,最大的变化是职工精神面貌。过去走在煤城铜川市的大街上,若有人问,你在哪上班,总是含含混混地说在煤矿。现在呢,马上就扬声说我在下石节矿上班。下石节三个字成了我们下石节煤矿工人的荣耀。
  掘进一队职工贾刚说:我记得矿上最早实行戴矿徽的时候,大伙都是进了矿区大门上班时才戴上,下班后马上就摘了,生怕被人认出来是挖炭(煤)的。那时候在煤矿上班,矿工又苦又累,还挣不到钱,地位低得很。李矿长当矿长这几年来,不仅工资上去了,手里有钱了,矿上修得还跟个花园一样,外人来了都会竖起大拇指。现如今,大伙矿徽戴胸前,走路都是昂首挺胸的,活得痛快得很!
  还有一位不知道姓名的矿工兄弟说:我前阵子去铜川买了辆车,那卖车的小姑娘就问我,下石节是什么地方?怎么这段时间都是你们那的人来买车,哈哈……
  看一个企业的水平最突出的特征是文化素养的平均程度。
  一位资深的记者曾经这样写道:如果没有必要的和合理的总体组合,即便有最优秀的元素,也不能形成优秀的总体。下石节煤矿在三年的时间里先后荣获了全国质量标准化矿井、全国安全高效矿井、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争先创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等荣誉称号。
  连续实现了经济指标大幅度的提升,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当家人李文辉有一种甘愿为煤炭事业献身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他始终在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和重视人才作用发挥的有机结合上更新理念,注入新元素,才实现企业一次次的飞跃。
  结束语
  温家宝总理2005年1月2日在下石节矿井下800米深处,向全国发出“煤矿工人最辛苦,煤矿工人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尊重和爱护”的肺腑之言时时刻刻在李文辉和他的工友们耳边回响,下石节煤矿作为中国煤炭事业在变化中成长的一个缩影,在世界重大能源结构调整的节点上,用智慧和双手把总理曾经下过井的煤矿管理成最具标准化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为国民经济创造更多的财富,让煤矿工人有尊严的工作和生活的愿望,在下石节煤矿已经变成现实。
  采访李文辉的那段时间里,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又现端倪,世界三大经济体处于不景气状态,欧债危机仍在蔓延扩大,国际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低迷期;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調、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各种潜在风险和矛盾不断增多。对连续10年上扬的煤炭行业来说,打击是沉重的。国际煤炭价格持续下跌严重波及我国煤炭消费市场,国内煤炭企业开始遭遇经济萧条的冲撞,再加上众多新建的大型煤炭企业产能集中释放,节能减排和新替代能源出现等多重因素,将煤矿企业又一次推进夹缝中。
  煤炭企业的新的增长点在哪里,能冲过这个未知的“寒冬”实现新的转机吗?
  责任编辑:赵思琪
其他文献
每一位音乐家都能感觉到,十八世纪末的“古典主义”风格与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和亨德尔庄重的“前古典主义”风格有天壤之别;古典主义风格具有丰富优美的修辞,严格精确的演绎,学者风范的复调写法,主题鲜明,精神全面;前古典主义风格清晰明了、自然流畅、旋律优美、反映出人们全身心地投入创作时,心底里变幻莫测的情感,这种情感和卢梭的忏悔不相上下,犹如贝多芬和浪漫派作曲家的自白。这两种音乐风格的过渡时期,似乎比人
期刊
灾难临头  安康市旬阳县坐落在十万秦巴大山之中。顺着旬阳县棕溪镇狭窄的沟谷朝纵深走,大约二三十里路程,就到了一个叫王院的村子。村里居住着三百多户人家。  王院村的党支部书记叫陈分新。他的妻子叫刘忠群。  陈分新是1962年出生的人。刘忠群比他小一岁。同在一个村,他们自小常见面。  到了上学年龄,他们先后上了学。陈分新比刘忠群高两级。先是在村里上小学,以后又到镇上读初中。初中时候两人都入了团,团支部
期刊
自莎士比亚戏剧集诞生以来,历代文学评论家公认莎剧可以看作是人性的百科全书。莎翁对人性熟稔于心,如数家珍,描画得栩栩如生,仿佛在人目前。当然,毋需讳言,莎翁并非每一部作品都是精品。假使我们把目光圈定在莎翁的那些得意之作上,又会发现这些作品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作品中,人性的本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哈姆雷特》是也;另一类作品中,莎翁似乎现身说法人应如何,《暴风雨》是也。总的来说,我认为它们可以看作是文学
期刊
狮子座是由太阳神阿波罗所管理,所以他本身处处显露阳光、热情、自信、大方等等特质。他们是天生的领导者,有着绝对的领导能力,喜欢指导和管理别人。自信的同时也有一点自大,事实上他们也有自大的资本,狮子座的人观察能力很强,而且心思细腻,做事完整准确,言谈举止,行为处事都非常有自己的一套,善于将自己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展现自己的魅力。狮子座有着宏伟的理想,总想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人上人,个性上不肯认输,喜欢成为焦
期刊
狮子座是十二星座中最强大的星座。他们有出色的自我还原能力。狮子座不会轻言放弃,亦很难被巨大的工作量击垮。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年7月24日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在神学院念书。大学时代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影响,转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热衷人本主义思想,彻底成为一个无神论者。  狮子座代表了第五宫,是火象星座,这意味着狮子座蕴藏了无尽火焰,没有强大的心脏则不能持久闪耀。他们也许会有片刻的爆发,
期刊
这些年,无论来过或者没有来过延安的人,无论天上飞还是陆上行,无论高空鸟瞰还是地上观光,他们最惊诧的,就是这醉人的延安绿了。曾经到处裸露的黄土消退了,扑面而来的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湛蓝的天空,大朵的白云,明媚的阳光,几乎就是夏日延安的“标配”。绿树摇曳,草色青青,沿途的风景几乎令每一个似曾了解延安的人都吃惊不少,甚至以为误入了某个江南小城。其实,江南的绿是属于柔美的养尊处优的也是得天独厚和天生丽质的,
期刊
2019年7月24—25日,由中国作协主办,云南省文联、作协承办的“中国·东盟文学论坛”在春城昆明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云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金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10个国家的19位作家与30位中国作家应邀参加论坛。泰国作家维拉蓬·尼迪普拉帕在开幕式上代表东盟十国作家致辞,她以自己家族所经历的真实故事,表达了对祖国深
期刊
1.《第10号蓝色笔记本》  有一个红头发的人,没有眼睛和耳朵。他也没有头发,因而人们是假定地称他为红头发的人。  他无法说话,因为他没有嘴。同样,他也没有鼻子。  他甚至没有手和脚,肚子也没有,他也没有后背,也没有脊骨,也没有任何内脏。什么都没有!因而不明白这里谈的是谁。  我们最好还是别再谈他了。  2.偶然事件  有一天,阿尔洛夫碎豌豆吃得太多,死了。而克雷洛夫听说了这件事,也死了。斯皮里东
期刊
查尔斯·亚历山大,1954年出生。美国诗人,出版商,查克斯出版社社长,为六本大型诗集及十三本小型诗集的作者。曾在那洛巴大学和亚利桑那大学讲授文学及写作,在休斯敦大学维多利亚分校的艺术硕士创作专业担任主任一职,并管理休斯敦大学维多利亚分校的艺术中心。所获奖励包括: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多项文学基金,亚利桑那艺术奖,图森艺术奖奖学金,位于城堡山的特鲁罗艺术中心的驻会艺术家奖学金。  引言/对小时的疑问 
期刊
伊朗民族史诗《王书》,又译为《列王纪》,其作者菲尔多西(公元940年-1020年),生于霍拉桑的图斯,没落地主家庭出身,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他熟谙阿拉伯语和萨珊帕拉维语,对伊斯兰哲学和宗教学也有一定造诣。  菲尔多西的大半生是在萨曼王朝(公元999-874年)时期度过的。该伊朗地方政权热衷于复兴古波斯文明,鼓励和赞助为古波斯帝王树碑立传。在菲尔多西之前已有五部《王书》问世,其中三部是散文体,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