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鸢尾作为喜湿植物被广泛应用于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本文阐述了鸢尾的生物学特性,从繁殖、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鸢尾栽培技术,从景观绿化方面叙述了鸢尾的园林应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鸢尾;特征特性;栽培技术;绿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8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55-02
近年来,建设海绵城市作为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方法,为降低城市内涝频率、缓解水资源缺乏、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喜水湿植物鸢尾运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起到涵养水源、净化土壤、修复栖息地等作用。因此,以鸢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特征特性
鸢尾为天门冬目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屋顶鸢尾、蓝蝴蝶、紫蝴蝶、蛤蟆七、扁竹花。鳶尾株高30~60 cm;须根较细而短,黄棕色,有皱缩的横纹;根状茎紫褐色,二歧分枝,粗壮而肥厚,直径约1 cm,斜伸;叶剑形基生[1],黄绿色,稍弯曲,中部略宽,长15~50 cm,宽1.5~3.5 cm,基部鞘状,顶端渐尖或短渐尖,有数条不明显的纵脉。花蓝紫色,直径9~11 cm,花梗甚短,花被管细长,长约3 cm,上端膨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圆形或宽卵形,长5~6 cm,宽约 4 cm,顶端微凹,中脉上有不规则的鸡冠状附属物;内花被裂片椭圆形,长4~5 cm,宽约3 cm,雄蕊长约2.5 cm。花药鲜黄色,花丝细长、白色,花柱分枝扁平,淡蓝色,长约3.5 cm,顶端裂片近四方形,有疏齿,子房纺锤状圆柱形,长1.8~2 cm,花期4—5月。蒴果长椭圆状柱形或倒卵形,长4.5~6.0 cm,直径2.0~2.5 cm,成熟时3瓣裂,果期6—8月;种子黑褐色,梨型,无附属物。鸢尾喜湿耐半阴,耐热、耐寒、畏水淹。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其宿根能露地过冬,不断改良的鸢尾品种中部分还可生于沼泽土壤或浅水层中。
天然鸢尾主要分布于北非、西欧、中欧及巴勒斯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中原、西南和华东等地区,常见于海拔800~1 800 m的灌木林缘、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
2 栽培技术
2.1 繁殖
鸢尾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喜光耐半阴,耐旱也耐湿,在砂壤土及黏土中都能生长,宜在水边栽植[2],生长适温为14~30 ℃,可用播种、分株方式进行繁殖。
2.1.1 播种。种子成熟后可随收随播,播种后5周左右发芽,成苗率可达75%~85%。干种子可低温沙藏7周,然后用100 mg/L赤霉素溶液浸泡6 h,播于苗床中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1.2 分株。分株繁殖适合在春末夏初环境温度10 ℃以上进行。将整墩母株的根茎挖出,抖掉泥土,用锋利的刀具将根茎切割成段,每段保留2~3个不定芽并附带其下部旺盛生长的新根,把老根切除促进新根萌发,切口速蘸250 mg/kg α-萘乙酸或草木灰防止病菌感染,晾干后将根茎扦插于土质疏松的砂质壤土中。
2.2 栽植管护
2.2.1 栽植。露地栽植时,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施入腐熟有机肥,并施入过磷酸钙和草木灰等含磷钾成分高的肥料作基肥,将地整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3 g/m2均匀喷施地表,按株行距30 cm×40 cm、深6~9 cm的规格栽植。栽植后将根茎压紧,确保根茎顶部露出土面。栽植后第1次浇水需浇透,以后浇水“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
2.2.2 管护。栽植后及时中耕除草,清除杂草时勿伤根系;盛花期注意及时修剪残花,秋末及时清除枯萎植株和枯叶。栽植后追施适量肥料,4月开花时施肥1次,6月花败时追肥1次,肥料以磷、钾肥为主,随水施肥肥力更佳。生长期内充分保持土壤湿润,露地栽植根据地面情况一般每周浇水1次,使空气与土壤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进入雨季适时排涝。花谢后根茎休眠期内停止浇水,初冬浇1次封冻水。
2.3 主要病虫害防治
2.3.1 病害。鸢尾的主要病害是叶斑病和腐烂病。当植株被叶斑病侵害后,叶片上通常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灰褐色病斑,发现此症状后一般使用69%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配制1500倍液,每2周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腐烂病多是由于土壤水分过多病原菌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引起,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多菌灵浸根防治病菌传播,发现腐烂病植株应及时挖出并对病株周围土壤喷洒200倍波尔多液进行消毒。
2.3.2 虫害。鸢尾的主要虫害是蛴螬、金龟子、蚜虫等。其中,蛴螬每年5月底至6月初发生最严重,隐藏在地下咬食根系造成整个植株枯萎死亡。在蛴螬发生比较重的地块,用40%毒钉、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灌根150~250 mL/株,可以杀死根际周围的幼虫。
3 绿化应用
鸢尾花大、色艳、型奇,如鸢似蝶,叶片剑型青翠碧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我国北方春夏季节的主要绿化素材之一[3-4],在园林绿化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其喜水湿特性更丰富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化素材。
3.1 水边布景
鸢尾可布景于水景园、沼泽地、湖沟池岸边,根据不同品种的株高和花色差异形成赏心悦目的立体结构和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依地形和景观要求布置花坛、花台、花群、花丛、花境,实现绿化效果[5]。
3.2 规则栽植
鸢尾专类园或模纹多规则栽植。可根据鸢尾不同品种株高、花色、花期的不同,与其他物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搭配栽植,达到品种展示、科学普及的目的和丰富绿化色块的景观目标。
3.3 自然点缀
鸢尾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其不同种类的不同生态习性进行自然点缀,在自然式地形、植物群落、园林小品以及园路等基础上,或带状分布、或几墩组团、或零星点缀、或绿化空白填充,丰富景观,提高绿化面积。
4 参考文献
[1] 张玉玲.鸢尾类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林业实用技术,2012(8):53-54.
[2] 杨文民,王萍.鸢尾类观赏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綠色科技,2011(1):10-11.
[3] 刘素芹.园林绿化中鸢尾类观赏草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4(17):116-117.
[4] 董艳芳,郭彩霞.花叶兼美的路易斯安那鸢尾[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6(5):34-35.
[5] 张京.常绿水生鸢尾(Iris hexagonus)生态习性与园林应用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
关键词 鸢尾;特征特性;栽培技术;绿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 S68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155-02
近年来,建设海绵城市作为实现生态平衡的重要方法,为降低城市内涝频率、缓解水资源缺乏、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喜水湿植物鸢尾运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起到涵养水源、净化土壤、修复栖息地等作用。因此,以鸢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特征特性
鸢尾为天门冬目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屋顶鸢尾、蓝蝴蝶、紫蝴蝶、蛤蟆七、扁竹花。鳶尾株高30~60 cm;须根较细而短,黄棕色,有皱缩的横纹;根状茎紫褐色,二歧分枝,粗壮而肥厚,直径约1 cm,斜伸;叶剑形基生[1],黄绿色,稍弯曲,中部略宽,长15~50 cm,宽1.5~3.5 cm,基部鞘状,顶端渐尖或短渐尖,有数条不明显的纵脉。花蓝紫色,直径9~11 cm,花梗甚短,花被管细长,长约3 cm,上端膨大成喇叭形。外花被裂片圆形或宽卵形,长5~6 cm,宽约 4 cm,顶端微凹,中脉上有不规则的鸡冠状附属物;内花被裂片椭圆形,长4~5 cm,宽约3 cm,雄蕊长约2.5 cm。花药鲜黄色,花丝细长、白色,花柱分枝扁平,淡蓝色,长约3.5 cm,顶端裂片近四方形,有疏齿,子房纺锤状圆柱形,长1.8~2 cm,花期4—5月。蒴果长椭圆状柱形或倒卵形,长4.5~6.0 cm,直径2.0~2.5 cm,成熟时3瓣裂,果期6—8月;种子黑褐色,梨型,无附属物。鸢尾喜湿耐半阴,耐热、耐寒、畏水淹。在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其宿根能露地过冬,不断改良的鸢尾品种中部分还可生于沼泽土壤或浅水层中。
天然鸢尾主要分布于北非、西欧、中欧及巴勒斯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中原、西南和华东等地区,常见于海拔800~1 800 m的灌木林缘、阳坡地、林缘及水边湿地。
2 栽培技术
2.1 繁殖
鸢尾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喜光耐半阴,耐旱也耐湿,在砂壤土及黏土中都能生长,宜在水边栽植[2],生长适温为14~30 ℃,可用播种、分株方式进行繁殖。
2.1.1 播种。种子成熟后可随收随播,播种后5周左右发芽,成苗率可达75%~85%。干种子可低温沙藏7周,然后用100 mg/L赤霉素溶液浸泡6 h,播于苗床中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2.1.2 分株。分株繁殖适合在春末夏初环境温度10 ℃以上进行。将整墩母株的根茎挖出,抖掉泥土,用锋利的刀具将根茎切割成段,每段保留2~3个不定芽并附带其下部旺盛生长的新根,把老根切除促进新根萌发,切口速蘸250 mg/kg α-萘乙酸或草木灰防止病菌感染,晾干后将根茎扦插于土质疏松的砂质壤土中。
2.2 栽植管护
2.2.1 栽植。露地栽植时,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施入腐熟有机肥,并施入过磷酸钙和草木灰等含磷钾成分高的肥料作基肥,将地整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0倍液3 g/m2均匀喷施地表,按株行距30 cm×40 cm、深6~9 cm的规格栽植。栽植后将根茎压紧,确保根茎顶部露出土面。栽植后第1次浇水需浇透,以后浇水“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
2.2.2 管护。栽植后及时中耕除草,清除杂草时勿伤根系;盛花期注意及时修剪残花,秋末及时清除枯萎植株和枯叶。栽植后追施适量肥料,4月开花时施肥1次,6月花败时追肥1次,肥料以磷、钾肥为主,随水施肥肥力更佳。生长期内充分保持土壤湿润,露地栽植根据地面情况一般每周浇水1次,使空气与土壤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0%左右;进入雨季适时排涝。花谢后根茎休眠期内停止浇水,初冬浇1次封冻水。
2.3 主要病虫害防治
2.3.1 病害。鸢尾的主要病害是叶斑病和腐烂病。当植株被叶斑病侵害后,叶片上通常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灰褐色病斑,发现此症状后一般使用69%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按1∶1混合配制1500倍液,每2周喷施1次,连续喷施3~4次。腐烂病多是由于土壤水分过多病原菌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引起,可用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多菌灵浸根防治病菌传播,发现腐烂病植株应及时挖出并对病株周围土壤喷洒200倍波尔多液进行消毒。
2.3.2 虫害。鸢尾的主要虫害是蛴螬、金龟子、蚜虫等。其中,蛴螬每年5月底至6月初发生最严重,隐藏在地下咬食根系造成整个植株枯萎死亡。在蛴螬发生比较重的地块,用40%毒钉、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或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灌根150~250 mL/株,可以杀死根际周围的幼虫。
3 绿化应用
鸢尾花大、色艳、型奇,如鸢似蝶,叶片剑型青翠碧绿,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我国北方春夏季节的主要绿化素材之一[3-4],在园林绿化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其喜水湿特性更丰富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绿化素材。
3.1 水边布景
鸢尾可布景于水景园、沼泽地、湖沟池岸边,根据不同品种的株高和花色差异形成赏心悦目的立体结构和色彩斑斓的视觉效果。依地形和景观要求布置花坛、花台、花群、花丛、花境,实现绿化效果[5]。
3.2 规则栽植
鸢尾专类园或模纹多规则栽植。可根据鸢尾不同品种株高、花色、花期的不同,与其他物种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搭配栽植,达到品种展示、科学普及的目的和丰富绿化色块的景观目标。
3.3 自然点缀
鸢尾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利用其不同种类的不同生态习性进行自然点缀,在自然式地形、植物群落、园林小品以及园路等基础上,或带状分布、或几墩组团、或零星点缀、或绿化空白填充,丰富景观,提高绿化面积。
4 参考文献
[1] 张玉玲.鸢尾类宿根花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林业实用技术,2012(8):53-54.
[2] 杨文民,王萍.鸢尾类观赏草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綠色科技,2011(1):10-11.
[3] 刘素芹.园林绿化中鸢尾类观赏草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4(17):116-117.
[4] 董艳芳,郭彩霞.花叶兼美的路易斯安那鸢尾[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6(5):34-35.
[5] 张京.常绿水生鸢尾(Iris hexagonus)生态习性与园林应用研究[D].临安:浙江农林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