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介绍
受害人一号:武元衡。唐朝中期宰相,号称唐朝第一美男子,主张削藩。
受害人二号:裴度。唐朝中期大臣,主张削藩。
嫌疑人一号:吴元济。唐朝中期军阀,淮西节度使。
嫌疑人二号:王承宗。唐朝中期军阀,成德节度使。
嫌疑人三号:李师道。唐朝中期军阀,淄青节度使。
嫌疑人四号:圆静。一个和尚,安史之乱余孽。
唐朝元和十年,六月初三,这天长安城内发生了起骇人听闻的刺杀案件。
死者姓名:武元衡
性别:男
身份:宰相
说到这里,案件的严重程度已经不言而喻。堂堂的大唐宰相,光天化日下,在京城街头竟给刺客伏杀了,连头颅都给剜了去。就这还没完,在同一时间,御史中丞裴度也遭遇了刺客。裴度被刺客砍落马下,跌进水沟,幸亏家奴拼死护主,这才幸免于难。
短短几个时辰内,大唐帝国的两大重臣一死一伤,皇帝得知消息,顿时受到一万点暴击:在天子脚下刺杀朝廷重臣,这性质太恶劣了,朝廷难道不要面子的吗?
他严令京城各衙门,迅速把凶手缉拿归案。而这些部门的负责官员,却苦笑着向皇帝呈上了一封信。原来,这帮刺客伏击宰相后,没有逃之天天,反而给金吾卫、京兆府、长安万年两县写了恐吓信:谁敢抓我,我就杀谁。
大唐的皇帝,唐宪宗李纯同学的心中不由升起了一个荒诞念头:这年头的刺客,都这么生猛的吗?
【一】
唐宪宗第一个怀疑对象,是淮西的节度使,吴元济。因为吴元济正与朝廷开战,而受害人武元衡、裴度都是朝廷里的主战派,从动机上讲,最有可能是这小子干的。
那为什么吴元济会与朝廷开战?这得说起唐朝中后期,国家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一藩镇割据。各地方的节度使们,对中央听调不听宣,明面奉皇帝为正朔,实际上赋税也不交、官员也自任、连节度使这个职位都是父死子继,俨然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唐宪宗表示忍不了,早看这帮节度使不顺眼,他年轻气盛的,立志要削藩。
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他儿子吴元济按惯例自动继承了节度使,成了淮西的新主人。以此为契机,在武元衡、裴度等主战派大臣的支持下,唐宪宗掀起削藩行动,向淮西宣战,收拾吴元济这小子。战争这才打了一年,唐宪宗的左膀右臂就突然遭遇不明刺客,一死一伤。唐宪宗气得发抖,这肯定是吴元济干的,也太不讲规矩了。
他下诏大索长安城,敢窝藏刺客的,直接株连九族,最后放出了重赏:谁能抓住刺客,赏钱万贯,授五品官!
什么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人家寒窗苦读十余年中个进士才最多给个八九品,您这悬赏直接就五品官起步,这诱惑力可想而知啊。之前整个长安城还在恐怖气氛里人人自危呢,现在画风完全变了,成了全城总动员,官吏百姓都当起了侦探,掘地三尺也要把刺客给搜出来。
直到一天,金吾卫的人报告唐宪宗,说:我们可能找到刺客了。
【二】
金吾卫给出的结论,幕后黑手可能不是吴元济,而是王承宗。
王承宗是成德的节度使,也是一个军阀。根据金吾卫的调查,自从朝廷讨伐淮西后,王承宗生怕朝廷下一个目标就轮到他,于是暗地派人给武元衡行贿,让武元衡放吴元济一马。而最后的结果是,王承宗的说客让武元衡给打了出去。这件事没过多久,武元衡就遭人刺杀。所以这怎么看都感觉像是王承宗叫人干的。金吾卫甚至锁定了嫌疑人,就是成德驻京城办事处的张晏与他的狐朋狗友,这帮人整天混迹市井,一看就不是啥好人。
唐宪宗命京兆府缉拿张晏等人,一审,张晏果真认了,说就是王承宗指使他们干的!
好吧,真相浮出了水面。唐宪宗在朝堂上立誓要讨伐成德,大臣们劝,说现在与淮西正开战呢,再去打成德,两线作战这谁顶得住啊,还是先忍一忍吧。好说歹说,才把唐宪宗给劝住。
张晏等人被处死,但唐宪宗并不知道,其实这件案子上的疑云,还远远没有被拭去。
【三】
长安刺杀事件结案没过多久,洛阳则发生了另一件事。这天,有位军人打扮的老哥来找洛阳的领导吕元膺,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蓄养了一群刺客,现在已经混进了城,打算明天一早就突然杀出、血洗洛阳。这老哥还说,李师道与王承宗一样,自朝廷讨伐淮西以来,唇亡齿寒,于是决定派剌客血洗洛阳,延缓朝廷削藩的步伐。
吕元膺问你怎么知道的?老哥表示,其实吧,我就是李师道的手下,良心突然发现了那么一下,就临阵倒戈了,现在特地跑来给你们示警。吕元膺觉得这个人能把投敌讲得清新脱俗,也实在是个人才,但他报告的信息太过心惊肉跳,万一要是真的咋办?保险起见,他紧忙急调驻扎在郊区的军队入城,在那位老哥的带领下,包围了那群刺客藏身的宅院。
老哥说的居然没错,真有刺客。可谁曾想这几百亡命之徒实在太硬核,竟从围局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從长夏门逃出,就此扬长而去。吕元膺赶紧发布悬赏令,让沿途军民纷纷注意缉拿这群四处流窜的刺客。
本来吧,按理来说这群刺客已经抓不住了,但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就在这群人逃窜的途中,有几个队友顺道抢了一个猎户的鹿,回去煮了吃了。这猎户回到家后,越想越气,再一寻思,咦,抢我鹿的那几个人怎么和悬赏令上的人长那么像呢?哎哟!一拍大腿,报官!
吕元膺的人迅速赶来,就在这位猎户的带路下,将几百名刺客一网打尽,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审,这群人还有个头儿。这头儿是中岳寺的和尚,法号圆静,都八十多岁了,据说是当年安史之乱的余孽,活下来唯一的目的就是向朝廷复仇。他如今与淄青的李师道合作,得到了一笔活动经费,以和尚的身份潜伏在寺庙,在暗处操控着所有刺客的行动,目的就是血屠洛阳。这也太美国大片了吧。 这位圆静大Boss在临刑前,还感叹:误我事,不得使洛城流血。
这回好在是有惊无险,但吕元膺却审出一个重大消息:当日刺杀武元衡的人,其实是圆静的手下。换句话说,张晏是屈打成招的,幕后主使也不是成德王承宗,而是淄青李师道。
唐宪宗得到消息,脑袋彻底乱了,所以之前的张晏难道杀错了?
没过多久,裴度的伤也已经痊愈,他主动请缨,亲赴淮西战场督战。元和十二年,朝廷大军雪夜袭蔡州,荡平淮西,生擒吴元济。次年,唐军再接再厉,进攻淄青,李师道败亡。而成德的王承宗见情况不对,也赶快举手投降,宣布臣服。
自安史之乱以来,几代君王心心念念的削藩大业,终于在唐宪宗的手上宣告功成。大诗人刘禹锡在听闻朝廷击败淮西后,激动地写下诗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历史学家也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元和中兴”。
但武元衡被刺一案却变得扑朔迷离。
因为朝廷就在平灭李师道后,有人在淄青镇的档案里,发现了一个叫王士元的刺客,因为刺杀武元衡而得到了重赏。不是张晏或圆静干的吗?怎么又冒出来个王士元?在朝廷的审问下,这个王士元承认:其实吧,那天淄青和成德都派了杀手,我去晚了,听说成德已得手,但为了赏钱,我才说是我杀的。
好了,现在问题就来了:宰相刺杀事件的真凶,究竟是谁?如果按照王士元的口供,那凶手就是张晏,幕后黑手是成德的王承宗,他就是个为了邀功而冒名顶替的。但王士元只要智商在线,肯定不会承认宰相大人就是他杀的,承认了肯定没活路啊,所以并不排除王士元忽悠大家的可能。还有一点,就是那位八十多岁的圆静还说武元衡是他叫人杀的呢,说这话的时候圆静已經落网,没有再撒谎的必要。
所以,谁是真凶呢?是王承宗派去的张晏,还是李师道派去的王士元,亦或者是圆静派出去的人呢?这已经彻底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但值得欣慰的是,不论真凶是谁,这场案子都可以宣布结案了,因为目前为止,所有嫌疑人全部伏法:张晏、圆静、王士元死刑处理,李师道被部下杀死后献给了唐军,王承宗在投降唐朝以后,整日郁郁寡欢,没几年就郁闷而死。
这一场宰相刺杀事件,背后竟牵扯进当时天下最大的几方势力,在他们的互相角逐下,却是犹如悬疑大片的暗战连连。
乱世明君、铁血宰相、阴鸷边帅、妖僧余孽、冷血刺客、耿直猎户……一个个都被卷入这场博弈中,扣人心弦的大戏落幕,最后的结果,总算还是盛唐的再度归来。
受害人一号:武元衡。唐朝中期宰相,号称唐朝第一美男子,主张削藩。
受害人二号:裴度。唐朝中期大臣,主张削藩。
嫌疑人一号:吴元济。唐朝中期军阀,淮西节度使。
嫌疑人二号:王承宗。唐朝中期军阀,成德节度使。
嫌疑人三号:李师道。唐朝中期军阀,淄青节度使。
嫌疑人四号:圆静。一个和尚,安史之乱余孽。
唐朝元和十年,六月初三,这天长安城内发生了起骇人听闻的刺杀案件。
死者姓名:武元衡
性别:男
身份:宰相
说到这里,案件的严重程度已经不言而喻。堂堂的大唐宰相,光天化日下,在京城街头竟给刺客伏杀了,连头颅都给剜了去。就这还没完,在同一时间,御史中丞裴度也遭遇了刺客。裴度被刺客砍落马下,跌进水沟,幸亏家奴拼死护主,这才幸免于难。
短短几个时辰内,大唐帝国的两大重臣一死一伤,皇帝得知消息,顿时受到一万点暴击:在天子脚下刺杀朝廷重臣,这性质太恶劣了,朝廷难道不要面子的吗?
他严令京城各衙门,迅速把凶手缉拿归案。而这些部门的负责官员,却苦笑着向皇帝呈上了一封信。原来,这帮刺客伏击宰相后,没有逃之天天,反而给金吾卫、京兆府、长安万年两县写了恐吓信:谁敢抓我,我就杀谁。
大唐的皇帝,唐宪宗李纯同学的心中不由升起了一个荒诞念头:这年头的刺客,都这么生猛的吗?
【一】
唐宪宗第一个怀疑对象,是淮西的节度使,吴元济。因为吴元济正与朝廷开战,而受害人武元衡、裴度都是朝廷里的主战派,从动机上讲,最有可能是这小子干的。
那为什么吴元济会与朝廷开战?这得说起唐朝中后期,国家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一藩镇割据。各地方的节度使们,对中央听调不听宣,明面奉皇帝为正朔,实际上赋税也不交、官员也自任、连节度使这个职位都是父死子继,俨然就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
唐宪宗表示忍不了,早看这帮节度使不顺眼,他年轻气盛的,立志要削藩。
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他儿子吴元济按惯例自动继承了节度使,成了淮西的新主人。以此为契机,在武元衡、裴度等主战派大臣的支持下,唐宪宗掀起削藩行动,向淮西宣战,收拾吴元济这小子。战争这才打了一年,唐宪宗的左膀右臂就突然遭遇不明刺客,一死一伤。唐宪宗气得发抖,这肯定是吴元济干的,也太不讲规矩了。
他下诏大索长安城,敢窝藏刺客的,直接株连九族,最后放出了重赏:谁能抓住刺客,赏钱万贯,授五品官!
什么叫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人家寒窗苦读十余年中个进士才最多给个八九品,您这悬赏直接就五品官起步,这诱惑力可想而知啊。之前整个长安城还在恐怖气氛里人人自危呢,现在画风完全变了,成了全城总动员,官吏百姓都当起了侦探,掘地三尺也要把刺客给搜出来。
直到一天,金吾卫的人报告唐宪宗,说:我们可能找到刺客了。
【二】
金吾卫给出的结论,幕后黑手可能不是吴元济,而是王承宗。
王承宗是成德的节度使,也是一个军阀。根据金吾卫的调查,自从朝廷讨伐淮西后,王承宗生怕朝廷下一个目标就轮到他,于是暗地派人给武元衡行贿,让武元衡放吴元济一马。而最后的结果是,王承宗的说客让武元衡给打了出去。这件事没过多久,武元衡就遭人刺杀。所以这怎么看都感觉像是王承宗叫人干的。金吾卫甚至锁定了嫌疑人,就是成德驻京城办事处的张晏与他的狐朋狗友,这帮人整天混迹市井,一看就不是啥好人。
唐宪宗命京兆府缉拿张晏等人,一审,张晏果真认了,说就是王承宗指使他们干的!
好吧,真相浮出了水面。唐宪宗在朝堂上立誓要讨伐成德,大臣们劝,说现在与淮西正开战呢,再去打成德,两线作战这谁顶得住啊,还是先忍一忍吧。好说歹说,才把唐宪宗给劝住。
张晏等人被处死,但唐宪宗并不知道,其实这件案子上的疑云,还远远没有被拭去。
【三】
长安刺杀事件结案没过多久,洛阳则发生了另一件事。这天,有位军人打扮的老哥来找洛阳的领导吕元膺,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蓄养了一群刺客,现在已经混进了城,打算明天一早就突然杀出、血洗洛阳。这老哥还说,李师道与王承宗一样,自朝廷讨伐淮西以来,唇亡齿寒,于是决定派剌客血洗洛阳,延缓朝廷削藩的步伐。
吕元膺问你怎么知道的?老哥表示,其实吧,我就是李师道的手下,良心突然发现了那么一下,就临阵倒戈了,现在特地跑来给你们示警。吕元膺觉得这个人能把投敌讲得清新脱俗,也实在是个人才,但他报告的信息太过心惊肉跳,万一要是真的咋办?保险起见,他紧忙急调驻扎在郊区的军队入城,在那位老哥的带领下,包围了那群刺客藏身的宅院。
老哥说的居然没错,真有刺客。可谁曾想这几百亡命之徒实在太硬核,竟从围局中撕开了一道口子,從长夏门逃出,就此扬长而去。吕元膺赶紧发布悬赏令,让沿途军民纷纷注意缉拿这群四处流窜的刺客。
本来吧,按理来说这群刺客已经抓不住了,但事情就是这么神奇,就在这群人逃窜的途中,有几个队友顺道抢了一个猎户的鹿,回去煮了吃了。这猎户回到家后,越想越气,再一寻思,咦,抢我鹿的那几个人怎么和悬赏令上的人长那么像呢?哎哟!一拍大腿,报官!
吕元膺的人迅速赶来,就在这位猎户的带路下,将几百名刺客一网打尽,真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审,这群人还有个头儿。这头儿是中岳寺的和尚,法号圆静,都八十多岁了,据说是当年安史之乱的余孽,活下来唯一的目的就是向朝廷复仇。他如今与淄青的李师道合作,得到了一笔活动经费,以和尚的身份潜伏在寺庙,在暗处操控着所有刺客的行动,目的就是血屠洛阳。这也太美国大片了吧。 这位圆静大Boss在临刑前,还感叹:误我事,不得使洛城流血。
这回好在是有惊无险,但吕元膺却审出一个重大消息:当日刺杀武元衡的人,其实是圆静的手下。换句话说,张晏是屈打成招的,幕后主使也不是成德王承宗,而是淄青李师道。
唐宪宗得到消息,脑袋彻底乱了,所以之前的张晏难道杀错了?
没过多久,裴度的伤也已经痊愈,他主动请缨,亲赴淮西战场督战。元和十二年,朝廷大军雪夜袭蔡州,荡平淮西,生擒吴元济。次年,唐军再接再厉,进攻淄青,李师道败亡。而成德的王承宗见情况不对,也赶快举手投降,宣布臣服。
自安史之乱以来,几代君王心心念念的削藩大业,终于在唐宪宗的手上宣告功成。大诗人刘禹锡在听闻朝廷击败淮西后,激动地写下诗句:“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历史学家也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元和中兴”。
但武元衡被刺一案却变得扑朔迷离。
因为朝廷就在平灭李师道后,有人在淄青镇的档案里,发现了一个叫王士元的刺客,因为刺杀武元衡而得到了重赏。不是张晏或圆静干的吗?怎么又冒出来个王士元?在朝廷的审问下,这个王士元承认:其实吧,那天淄青和成德都派了杀手,我去晚了,听说成德已得手,但为了赏钱,我才说是我杀的。
好了,现在问题就来了:宰相刺杀事件的真凶,究竟是谁?如果按照王士元的口供,那凶手就是张晏,幕后黑手是成德的王承宗,他就是个为了邀功而冒名顶替的。但王士元只要智商在线,肯定不会承认宰相大人就是他杀的,承认了肯定没活路啊,所以并不排除王士元忽悠大家的可能。还有一点,就是那位八十多岁的圆静还说武元衡是他叫人杀的呢,说这话的时候圆静已經落网,没有再撒谎的必要。
所以,谁是真凶呢?是王承宗派去的张晏,还是李师道派去的王士元,亦或者是圆静派出去的人呢?这已经彻底成了一桩历史悬案。
但值得欣慰的是,不论真凶是谁,这场案子都可以宣布结案了,因为目前为止,所有嫌疑人全部伏法:张晏、圆静、王士元死刑处理,李师道被部下杀死后献给了唐军,王承宗在投降唐朝以后,整日郁郁寡欢,没几年就郁闷而死。
这一场宰相刺杀事件,背后竟牵扯进当时天下最大的几方势力,在他们的互相角逐下,却是犹如悬疑大片的暗战连连。
乱世明君、铁血宰相、阴鸷边帅、妖僧余孽、冷血刺客、耿直猎户……一个个都被卷入这场博弈中,扣人心弦的大戏落幕,最后的结果,总算还是盛唐的再度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