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俊煜目前在微信小程序生态中共布局了两款产品:
轻芒杂志——一个定位为高品质内容的兴趣阅读产品,提供14个兴趣大类、超过100本兴趣杂志。2017年1月,“轻芒杂志”微信小程序上线,目前用户每天在“轻芒杂志”小程序中的停留时间超过7分钟,平均浏览达到18.6页。
轻芒小程序+——一个可以免费为内容创作者生成小程序的工具,用轻芒小程序+生成的小程序可以自动完成跨平台内容同步,同时让用户之间在小程序中发生互动,包括一起读、一起聊,定制付费功能,目前已经有超过1万家注册用户。
小程序的根本是降低用户交易成本
曾经在做豌豆荚时,我思考过一个问题:什么是应用商店,应用商店有什么意义?后来我发现,应用商店其实解决了传统软件分发的三个问题:
1、让生产商收费和用户付费变得更简单:传统软件要买 Adobe、PhotoShop,甚至要去线下买光盘,然后拿到列号再输进去,应用商店简化了这个过程。
2、可以让用户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应用,节省了用户找应用的时间。
3、降低了应用安装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在AppStore之前要安装一个应用,需要下载一个ESE,或者一个安装包,随后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寻找各种路径,完成各种协议,而AppStore大幅度优化了这个过程。
但是,随着应用商店的发展,我们在做App分发时,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用户越来越不愿意下载应用。对于用户来说,他只是想简单使用一个服务,但却要下载一个App,以前16G手机是主流,用户下一个就意味着要删一个,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件交易成本很高的事情。
当时我们便判断,未来会诞生一个比App更有效率的东西,而我们的团队也进行过尝试,让用户在一个页面便可以完成多个功能,但后来这个产品没有做成,而微信团队把它做成了。
现在来看,AppStore的收费、发现、安装这三件事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可以做得更加简单,而小程序又在降低用户交易成本。
用户行为是挑选内容的重要依据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兴趣阅读产品,但我和他们的定位都不一样。一开始做轻芒时,我想的便是为用户带来适合Ta的高品质的内容。而要做这样的事,内容推荐以及内容筛选非常重要。
在轻芒杂志全新版本中,我们开始根据用户行为来判断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马克”这个功能判断用户喜欢哪种内容。如果他对某句话用“马克”留下了标记,并批注内容,那么,这种行为会成为我们在内容推荐上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几乎从来不看点击率和用户的停留时间,我们的出发点是看用户使用“馬克”留下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是用户在这篇内容中学到的,在未来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而这也是我们的产品定位——让用户对整个世界的理解能够多一点点。
在内容的筛选上,其实每天出现在编辑池里的内容有几万篇,但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质量不那么好的。目前市面上所有兴趣阅读产品在内容筛选及推荐上,要么是纯算法,要么是纯人工。
纯算法,大家都觉得是特别俗的东西。纯人工,大家觉得质量有保证,但是速度、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又跟不上。我们现在就在摸索怎样既有人工的力量,又可以用算法解决人工的一些体力活。
轻芒杂志全新版本是通过马克来挑选出好内容的。用户马克过的内容,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文章中的一句话、一段文字或者一张图片,轻芒杂志全新版本会自动识别这些颗粒度更小、用户真正喜欢的内容,并把它们挑选出来进行推荐。无论是出于内容的实用、休闲还是启发,被马克越多的内容,就代表被更多人真正认可,就越有可能被推荐。
基于马克的好内容挑选机制,和传统推荐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户不仅需要点击阅读文章,更需要在文章中进行马克。这考量的不是文章的热度,而是用户对文章内容真正的喜欢和内容价值的认可。
小程序和App满足用户
不同场景下的阅读需求
考虑到不同产品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在我们团队里,我们把产品做出了区隔。小程序的内容碎片化更多,用户即使只有3分钟,打开也能看到高质量的内容;如果想有更深度的使用体验,App就会更合适一些。
早期,许多用户对我们有些误解,认为轻芒杂志中的内容都是长内容,这样的理解与我们的初衷有些误差,高品质内容并不等于长内容。目前,我们尝试把内容碎片化,让短内容能在小程序中出现得更多。
其次,在小程序中,我们的内容呈现形式也有相应的调整。我们借鉴了传统杂志的表现方式,每个杂志的前面是快讯、图片、图集,到中间才是封面故事,这样由短到长、由浅入深的阅读节奏。
目前,我们所有的产品功能都会先在微信小程序端尝试,稳定后再放到App中。
用小程序尝试社交阅读
我个人认为小程序是对微信公众号的一种补充,但并不是所有公众号、所有内容创业者都需要小程序。需要小程序的内容创业者,一定是对内容丰富度、对用户的触达有更高需求的人。
对于一些内容公众号来说,他们已经在公众号上积累了大批粉丝,公众号是基础。但公众号发布内容有限制,同时,粉丝与作者在公众号中的互动也比较差。而小程序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所以,我们布局了另一款工具产品“轻芒小程序+”,这款产品可以帮助内容创作者免费生成小程序。除了基础内容同步和呈现,我们上线了“一起读”、“一起聊”等互动功能和付费社区。其中,“一起读”可以让多个用户对同一篇文章进行同步批注和分享,适合微信群的使用场景。
对于有的公众号来说,他会举办一些活动,例如:邀请“大V”分享最值得看的东西,但在分享的过程中,公众号上粉丝的讨论只能通过留言放出来,及时性、内容指向性都不够好。但是通过“一起读”这个功能中,可以用一种批注的方法,来完成讨论,及时交流。 在与浙江卫视的合作中,我们通过“轻芒小程序+”帮助浙江卫视生成了一个小程序,用户可以在看同部电视的同时,以不添加好友的方式,通过微信摇一摇功能,进入浙江卫视小程序,来跟天南海北的用户一起聊天。
在双11当天有超过50万人次通过“摇一摇”的方式访问浙江卫视小程序,高峰时期有11万多人同时在线聊天。同时添加了投票互动,用户可以边看电视边给表演嘉宾投票。
在跟“單读”合作的时候,我们还探索了一些“社交阅读”的趣事。
我们在北京的3家单向空间书店中,各自放置了一台联网的打印装置。用户在小程序中阅读《单读》的内容,只要马克和批注了其中的段落,打印机便会自动将内容打印出来。书店里的其他顾客,可以随手撕一张来自陌生人的批注,夹到自己书中。这样以漂流瓶的方式,完成了内容从线上到线下的输入。
这些互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轻度的社交行为,在公众号中无法完成,但是在小程序中则非常方便。我们对“轻芒小程序+”的定位,是从叙事的角度和内容的角度出发为内容创作者服务。
目前,我们通过“轻芒小程序+”已经有1万个注册用户,通过跟这些对内容丰富和跟用户的互动形式有更多想法的小程序合作而产生的运营方式、用户洞察,是可以对所有通过“轻芒小程序+”生成的小程序提供帮助的。
从技术成本上来说,做“轻芒小程序+”的技术成本非常低。我们没有专门做“轻芒小程序+”的团队,因为“轻芒小程序+”其实就是轻芒杂志的小程序,只是对外的界面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是后台99%的代码是一模一样的。
让社交为内容服务
我们理解的社交关系,应该是对于某一件事情达成一致后,再建立社交关系,而不是通过社交来找到和我一样的人。
我们曾经做了一个实验:邀请了许多用户用我们的产品或者用其他阅读产品,例如微信读书里和社交、阅读有关的功能。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时候,读者并不想在这些内容中看到自己的微信朋友,他觉得朋友的品位比他差。但同时,又不是每个人都想炫耀自己的品味,他们还是关心阅读消费时自己的感受。所以他们不是特别想在这里看到自己的熟人,因为他们觉得我只是认识你,不代表你看的东西我就认可。 而这时,同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的共同爱好者可能比你在朋友圈里找到的人还要更多一点,这些关系我们会用来做推介。此外,许多使用“一起读”功能的,有很多是熟人之间的分享,这些人既是朋友也可是半个知己,因为他们可能会一起分享这些内容。
所以在我们看来,社交关系是为内容服务。
轻芒杂志——一个定位为高品质内容的兴趣阅读产品,提供14个兴趣大类、超过100本兴趣杂志。2017年1月,“轻芒杂志”微信小程序上线,目前用户每天在“轻芒杂志”小程序中的停留时间超过7分钟,平均浏览达到18.6页。
轻芒小程序+——一个可以免费为内容创作者生成小程序的工具,用轻芒小程序+生成的小程序可以自动完成跨平台内容同步,同时让用户之间在小程序中发生互动,包括一起读、一起聊,定制付费功能,目前已经有超过1万家注册用户。
小程序的根本是降低用户交易成本
曾经在做豌豆荚时,我思考过一个问题:什么是应用商店,应用商店有什么意义?后来我发现,应用商店其实解决了传统软件分发的三个问题:
1、让生产商收费和用户付费变得更简单:传统软件要买 Adobe、PhotoShop,甚至要去线下买光盘,然后拿到列号再输进去,应用商店简化了这个过程。
2、可以让用户发现更多有意思的应用,节省了用户找应用的时间。
3、降低了应用安装过程中的技术成本。在AppStore之前要安装一个应用,需要下载一个ESE,或者一个安装包,随后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寻找各种路径,完成各种协议,而AppStore大幅度优化了这个过程。
但是,随着应用商店的发展,我们在做App分发时,发现一个最大的问题:用户越来越不愿意下载应用。对于用户来说,他只是想简单使用一个服务,但却要下载一个App,以前16G手机是主流,用户下一个就意味着要删一个,对于用户来说,这是一件交易成本很高的事情。
当时我们便判断,未来会诞生一个比App更有效率的东西,而我们的团队也进行过尝试,让用户在一个页面便可以完成多个功能,但后来这个产品没有做成,而微信团队把它做成了。
现在来看,AppStore的收费、发现、安装这三件事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已经可以做得更加简单,而小程序又在降低用户交易成本。
用户行为是挑选内容的重要依据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兴趣阅读产品,但我和他们的定位都不一样。一开始做轻芒时,我想的便是为用户带来适合Ta的高品质的内容。而要做这样的事,内容推荐以及内容筛选非常重要。
在轻芒杂志全新版本中,我们开始根据用户行为来判断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马克”这个功能判断用户喜欢哪种内容。如果他对某句话用“马克”留下了标记,并批注内容,那么,这种行为会成为我们在内容推荐上的一个重要标准。
我几乎从来不看点击率和用户的停留时间,我们的出发点是看用户使用“馬克”留下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是用户在这篇内容中学到的,在未来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而这也是我们的产品定位——让用户对整个世界的理解能够多一点点。
在内容的筛选上,其实每天出现在编辑池里的内容有几万篇,但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质量不那么好的。目前市面上所有兴趣阅读产品在内容筛选及推荐上,要么是纯算法,要么是纯人工。
纯算法,大家都觉得是特别俗的东西。纯人工,大家觉得质量有保证,但是速度、对读者的理解能力又跟不上。我们现在就在摸索怎样既有人工的力量,又可以用算法解决人工的一些体力活。
轻芒杂志全新版本是通过马克来挑选出好内容的。用户马克过的内容,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文章中的一句话、一段文字或者一张图片,轻芒杂志全新版本会自动识别这些颗粒度更小、用户真正喜欢的内容,并把它们挑选出来进行推荐。无论是出于内容的实用、休闲还是启发,被马克越多的内容,就代表被更多人真正认可,就越有可能被推荐。
基于马克的好内容挑选机制,和传统推荐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户不仅需要点击阅读文章,更需要在文章中进行马克。这考量的不是文章的热度,而是用户对文章内容真正的喜欢和内容价值的认可。
小程序和App满足用户
不同场景下的阅读需求
考虑到不同产品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在我们团队里,我们把产品做出了区隔。小程序的内容碎片化更多,用户即使只有3分钟,打开也能看到高质量的内容;如果想有更深度的使用体验,App就会更合适一些。
早期,许多用户对我们有些误解,认为轻芒杂志中的内容都是长内容,这样的理解与我们的初衷有些误差,高品质内容并不等于长内容。目前,我们尝试把内容碎片化,让短内容能在小程序中出现得更多。
其次,在小程序中,我们的内容呈现形式也有相应的调整。我们借鉴了传统杂志的表现方式,每个杂志的前面是快讯、图片、图集,到中间才是封面故事,这样由短到长、由浅入深的阅读节奏。
目前,我们所有的产品功能都会先在微信小程序端尝试,稳定后再放到App中。
用小程序尝试社交阅读
我个人认为小程序是对微信公众号的一种补充,但并不是所有公众号、所有内容创业者都需要小程序。需要小程序的内容创业者,一定是对内容丰富度、对用户的触达有更高需求的人。
对于一些内容公众号来说,他们已经在公众号上积累了大批粉丝,公众号是基础。但公众号发布内容有限制,同时,粉丝与作者在公众号中的互动也比较差。而小程序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所以,我们布局了另一款工具产品“轻芒小程序+”,这款产品可以帮助内容创作者免费生成小程序。除了基础内容同步和呈现,我们上线了“一起读”、“一起聊”等互动功能和付费社区。其中,“一起读”可以让多个用户对同一篇文章进行同步批注和分享,适合微信群的使用场景。
对于有的公众号来说,他会举办一些活动,例如:邀请“大V”分享最值得看的东西,但在分享的过程中,公众号上粉丝的讨论只能通过留言放出来,及时性、内容指向性都不够好。但是通过“一起读”这个功能中,可以用一种批注的方法,来完成讨论,及时交流。 在与浙江卫视的合作中,我们通过“轻芒小程序+”帮助浙江卫视生成了一个小程序,用户可以在看同部电视的同时,以不添加好友的方式,通过微信摇一摇功能,进入浙江卫视小程序,来跟天南海北的用户一起聊天。
在双11当天有超过50万人次通过“摇一摇”的方式访问浙江卫视小程序,高峰时期有11万多人同时在线聊天。同时添加了投票互动,用户可以边看电视边给表演嘉宾投票。
在跟“單读”合作的时候,我们还探索了一些“社交阅读”的趣事。
我们在北京的3家单向空间书店中,各自放置了一台联网的打印装置。用户在小程序中阅读《单读》的内容,只要马克和批注了其中的段落,打印机便会自动将内容打印出来。书店里的其他顾客,可以随手撕一张来自陌生人的批注,夹到自己书中。这样以漂流瓶的方式,完成了内容从线上到线下的输入。
这些互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轻度的社交行为,在公众号中无法完成,但是在小程序中则非常方便。我们对“轻芒小程序+”的定位,是从叙事的角度和内容的角度出发为内容创作者服务。
目前,我们通过“轻芒小程序+”已经有1万个注册用户,通过跟这些对内容丰富和跟用户的互动形式有更多想法的小程序合作而产生的运营方式、用户洞察,是可以对所有通过“轻芒小程序+”生成的小程序提供帮助的。
从技术成本上来说,做“轻芒小程序+”的技术成本非常低。我们没有专门做“轻芒小程序+”的团队,因为“轻芒小程序+”其实就是轻芒杂志的小程序,只是对外的界面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是后台99%的代码是一模一样的。
让社交为内容服务
我们理解的社交关系,应该是对于某一件事情达成一致后,再建立社交关系,而不是通过社交来找到和我一样的人。
我们曾经做了一个实验:邀请了许多用户用我们的产品或者用其他阅读产品,例如微信读书里和社交、阅读有关的功能。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时候,读者并不想在这些内容中看到自己的微信朋友,他觉得朋友的品位比他差。但同时,又不是每个人都想炫耀自己的品味,他们还是关心阅读消费时自己的感受。所以他们不是特别想在这里看到自己的熟人,因为他们觉得我只是认识你,不代表你看的东西我就认可。 而这时,同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的共同爱好者可能比你在朋友圈里找到的人还要更多一点,这些关系我们会用来做推介。此外,许多使用“一起读”功能的,有很多是熟人之间的分享,这些人既是朋友也可是半个知己,因为他们可能会一起分享这些内容。
所以在我们看来,社交关系是为内容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