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化学新课程已走进学校、走入课堂。纵观新教材,给人以面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化学教材,更突出以学生为本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它带给我们的视野开阔了,留给学生的空间增大了,让学生的体验欢乐了。
1 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以往的教材编制得比较细微具体,把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做什么都规定的非常详细,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例如:以往在实验活动中,教材把实验划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实验习题”等,而新教材是粗线条的,没有硬性划分,这样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新教材只是给出建议。教学情景设计、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新教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用分栏的形式作出提示;各章的复习内容和方法,新教材用问题的形式提供线索,建议学生自己整理。
同时,新教材在练习、作业量和难度的控制上,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其他练习予以补充或更换。新教材的精心选编,架起了教师通往素质教育、体现创新的一座桥梁。
2 新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新教材在为对学生学业和人格发展的全面评价做出建议时,留有创新的空间。新教材在学习结果的描述上没有全部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思考,得出答案,避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应用知识解释说明生活和实验现象上,独立地学习实验探究。例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课时,上课前我设计了以下的思考题:(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z)调查当地酸雨对环境破坏状况,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3)上网搜集有关酸雨的资料。上课时,检查学生调查、上网搜集的结果,接着让学生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少量水,分别将植物叶子、镁条或锌粒、大理石等物质放入上述液体中,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调查、上网和上述实验,认识了酸雨的危害,学会了探究的方法。
3 新教材从书本走向生活。内容更贴近生活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失落中艰难前进3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3.1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3.2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4 新教材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如何使学生的主体性增强,需要教师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
1 新教材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以往的教材编制得比较细微具体,把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做什么都规定的非常详细,注重知识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例如:以往在实验活动中,教材把实验划分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随堂实验”、“实验习题”等,而新教材是粗线条的,没有硬性划分,这样为教师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新教材只是给出建议。教学情景设计、教师和学生活动的设计等,新教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用分栏的形式作出提示;各章的复习内容和方法,新教材用问题的形式提供线索,建议学生自己整理。
同时,新教材在练习、作业量和难度的控制上,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其他练习予以补充或更换。新教材的精心选编,架起了教师通往素质教育、体现创新的一座桥梁。
2 新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新教材在为对学生学业和人格发展的全面评价做出建议时,留有创新的空间。新教材在学习结果的描述上没有全部给出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思考,得出答案,避免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坏习惯,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应用知识解释说明生活和实验现象上,独立地学习实验探究。例如:在学习《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一课时,上课前我设计了以下的思考题:(1)酸雨是怎样形成的?(z)调查当地酸雨对环境破坏状况,应采取怎样的防止和保护措施。(3)上网搜集有关酸雨的资料。上课时,检查学生调查、上网搜集的结果,接着让学生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向充满二氧化硫的集气瓶中加少量水,分别将植物叶子、镁条或锌粒、大理石等物质放入上述液体中,观察现象。学生通过调查、上网和上述实验,认识了酸雨的危害,学会了探究的方法。
3 新教材从书本走向生活。内容更贴近生活教育的本意是面向生活的,所谓学习,就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离开了生活,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观念是;学习就是读书,提高能力就是会解难题,对教师来说,“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听;对学生来说,读书就是读课本,能力的提高就是学会解难题。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把学生固定在“书本世界”里,把教育与人的{‘生活世界”分离开来,使教育在“生活世界”的失落中艰难前进3不能为学生建立起教育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活价值。
3.1 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新教材注重从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生活是课题资源,生活是最好的教育。新教材编入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实际联系密切的内容。如空气和水、燃烧和灭火、化石燃料和新能源、金属材料和金属资源保护,化学与生活等。在具体内容中编入了如何防止空气和水体污染、如何灭火、如何防护钢铁锈蚀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使学生通过化学学习,能够初步解决一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能从切身感受中体验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化学学习价值观。
3.2 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新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知识来源于生活。又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新教材编入了怎样正确使用煤气炉具,用铁锅烧菜更好等生活中经常碰到却并不太注意的问题,让学生真真切切在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学好化学,就一定要关注生活。
当然,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相反,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新教材要求教师“依据书本”,但不“依赖书本”。要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寻求教学素材,形成由单一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4 新教材从以教师为主走向以学生为主传统的教学活动,认为只要教师教得好,学生自然会学得好。因而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教”的自由,而没有学生“学”的自由,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从教师主观愿望出发,“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问你答”,“我要你怎么学,你就得怎么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初中化学新教材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倾向,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建立起了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的教材模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让“教本”变成“学本”,变简单传播为互动的教学,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探究、物质的制取和性质探究、元素质量计算的探究等等。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使从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从教师带着问题提问学生转变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人说,教师的教学好比“修桥”,目的是为了“过河”,离开了“过河”这一目的,“修桥”也就失去了意义,至于如何“过河”,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去探究,而教师不必把学生都一一背过河去。常言说得好: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用无穷。
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也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教师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组织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教学实践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如何使学生的主体性增强,需要教师的培养、诱导和训练。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越好,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得越快,二者是互动的关系,也是因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