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作文竞赛,看见他们中的一些人往往临阵磨枪,我心情复杂。
论积极性,孩子们总是耐心地簇拥在办公室的窗口,一旦发现我有一点空闲,就小雀似的蹦了进来:“干露姐姐,你看我刚写的文章,还行吗?”浏览一番后,常有假、大、空的“豆腐块”被我“红牌出局”。我知道,不少文章就是冲着竞赛突然“诞生”的,仓促得漏洞百出。
一个平时不爱出声的小姑娘是个例外。她瞅我有空时,递上一本打印成的文集,也就薄薄的十来页纸,字号大大的。“干露姐姐,这都是我平时的周记,你看能挑出合适的文章,再修改一下参加比赛吗?”我不由得细细看起来。说实话,遣词造句并不精彩,但是这孩子善于收集并保存自己作品的习惯,深深吸引了我。
比如,有一篇叫《跨栏高手》的作文,耐人寻味。作文写成的日期,就在刘翔取得奥运会冠军之后,但她构思目的不在赞颂,而在讽刺,描写的原来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翻越道路安全隔离栏的现象。妙哉!这分明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反语。
常听家长跟我埋怨:“老师呀,我孩子内向得很,怎么都不吭声,更别提写作文了……”我开导他们:内向的孩子,就鼓励他们倾听;外向的孩子,就激励他们畅谈。殊途同归,一定要时不时地动笔写。不要将每一次动笔都当成写作文,那有完成任务的压力,会形成抵触情绪。文字不论长短,但是再“小”的片断,都争取要有一处点睛之笔。日积月累,这些片断不仅是记忆,更是袖珍文库,让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作文都有物可写,从容应对。
有一些主题征文活动,出题者努力发掘孩子的写作潜力,主题有很大的包容性。例如《生活中的发现》这个题目,几乎涵盖了每一种内容的可能性。有的学生重起炉灶寻找全新视角;有的学生精雕细琢打造已有作品。这里都离不开作文的习惯——收集素材。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大家偏爱生活点滴时,作文就会成为一件极富乐趣的事。
论积极性,孩子们总是耐心地簇拥在办公室的窗口,一旦发现我有一点空闲,就小雀似的蹦了进来:“干露姐姐,你看我刚写的文章,还行吗?”浏览一番后,常有假、大、空的“豆腐块”被我“红牌出局”。我知道,不少文章就是冲着竞赛突然“诞生”的,仓促得漏洞百出。
一个平时不爱出声的小姑娘是个例外。她瞅我有空时,递上一本打印成的文集,也就薄薄的十来页纸,字号大大的。“干露姐姐,这都是我平时的周记,你看能挑出合适的文章,再修改一下参加比赛吗?”我不由得细细看起来。说实话,遣词造句并不精彩,但是这孩子善于收集并保存自己作品的习惯,深深吸引了我。
比如,有一篇叫《跨栏高手》的作文,耐人寻味。作文写成的日期,就在刘翔取得奥运会冠军之后,但她构思目的不在赞颂,而在讽刺,描写的原来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翻越道路安全隔离栏的现象。妙哉!这分明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反语。
常听家长跟我埋怨:“老师呀,我孩子内向得很,怎么都不吭声,更别提写作文了……”我开导他们:内向的孩子,就鼓励他们倾听;外向的孩子,就激励他们畅谈。殊途同归,一定要时不时地动笔写。不要将每一次动笔都当成写作文,那有完成任务的压力,会形成抵触情绪。文字不论长短,但是再“小”的片断,都争取要有一处点睛之笔。日积月累,这些片断不仅是记忆,更是袖珍文库,让自己面对各种各样的作文都有物可写,从容应对。
有一些主题征文活动,出题者努力发掘孩子的写作潜力,主题有很大的包容性。例如《生活中的发现》这个题目,几乎涵盖了每一种内容的可能性。有的学生重起炉灶寻找全新视角;有的学生精雕细琢打造已有作品。这里都离不开作文的习惯——收集素材。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大家偏爱生活点滴时,作文就会成为一件极富乐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