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是新时期高校党建的重点工作之一。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从问题着手,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企业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全面深入地了解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存在的问题,分析实习期学生党员的基本特征和管理难点,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建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这一组织形式和构建校企党建共管体系的两套办法,有效破解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难题。
关键词:实习期 流动党员 顶岗实习 教育管理
一、引言
形成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毕业后的学生党员,由于受到个人创业、就业和工作不稳定等原因影响,党员关系仍在学校,近年来学校加大工作力度,与毕业生所在地党组织密切配合,这类“隐形党员”、“失联党员”问题已基本解决。另一类是学生实习而造成的流动党员,随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多采用2.5+0.5或者2+1模式,学生在企业以准员工身份进行半年或一年的生产性实习。学生从入党时间来看,第三学年是党员发展关键阶段,是预备党员和转为正式党员的主体,从实习地点来看,我校实习生大都是远离学校的省内外;从实习单位性质来看,涉及到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等方方面面。这就形成学生党员中绝大多数是处在校外实习期党员,因此,如何实现对实习期间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一项重要课题。
二、对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的调查与分析
1.学生流动党员的现状调查。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调查分析,经大量的数据研究后发现,我校和其他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缺乏为流动党员专项设置的教育管理协调机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尤其在顶岗实习阶段中,实习学生数量多、区域分布广、实习点的分散、流动性频繁以及党龄时间短,这些客观原因容易造成从事学生党务工作者的畏难情绪和回避矛盾的做法,导致党员管理上的滞后性与被动性。二是实习单位管理不到位,部分企业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党员教育管理难以展开。从调查结果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未参加过实习单位的党组织活动,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对于自身的党性锻炼有所松懈。三是组织观念较为淡薄。由于学生流动党员的党龄时间短,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养时间不长,容易造成组织纪律松懈,个人行为自由化等问题,他们对党的认识有待加深,党性修养尚待提高。
2.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难点。由于实习期学生分散性、流动性和年青性等特点,从而使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五难”。(1)去向难掌握。一些实习生党员在单位安排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2)活动难开展。流动党员远离学校党组织,没办法参加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难以落到实处。(3)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大多数还处于预备期,这一时期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有变化,信息没有及时反馈给党组织,给管理带来难度。(4)党费难收缴。流动党员在外地实习,党费的及时收缴存在难度。(5)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一心一意去找工作的心态,实习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学校各项建设支持不够,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弱化。
三、对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对策
1.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按照“党员流动在哪里,党组织管理就覆盖在哪里”和“便于过组织生活,便于教育管理,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结合学校实习、实训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使流动党员管理流而不失,流而不散,动而有为。
1.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立校系两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机构,统筹安排学生流动党员的各项工作,为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不断完善对学生流动党员制度建设。如我校先后建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工作职责、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黨员联系汇报制度,并配备一批党龄较长、素质过硬的教师党员与学生流动党员结对的党员联系人机制等。
1.2构建完善的网络组织体系。学校党委十分重视党建信息化建设,推行电子党务,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实施远程教育和管理。首先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网络数据库,方便及时查询和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其次在学校党建网设立专门的学习窗口和讨论专栏,提供最新时事政治、重大会议精神解读等内容,公开上级和学校党组织相关文件,发布党组织的活动要求和党建情况,方便广大流动党员参与交流和讨论。最后是丰富沟通渠道,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以流动党员党支部为单位,利用电子邮箱、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开展在线学习和活动。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实效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对学生流动党员和党支部要求“五个一”,即每天至少更新一次微博、微信,每周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要有一篇思想政治方面的感想、体会等文章,每季度要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每半年组织一次党课。在学生流动党员中真正树立“无论走到哪里党员意识不能松,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党员责任不能忘”的观念。
1.3关心大学生流动党员生活。党组织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对党员给予经常性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有些学生党员暂时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在心态上难免起伏不定,心理状态不稳定、有较强的失落感,因此要把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热心提供创业就业服务信息,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管理,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他们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构建校企党建共管体系。顶岗实习的学生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准员工”,校企共管是很重要的途径。只有真正发挥了校企共管作用,才能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从调研中发现,我国高校中的校企党建共管共建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感觉党建内容多、任务重,合作机制不健全,工作难度大,从而导致企業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高。我校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其具体做法是:
2.1提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党员离校前加强引导,召开动员大会,组织相关理论教育,学习并掌握学校关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明确流动党员职责和任务,填写实习党员管理手册,签订流动党员承诺书。邀请合作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对即将实习的学生党员介绍企业党建情况,让他们提前了解企业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工作特点,通过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互动,使双方有更深的了解和交流,为学生党员尽快适应企业党组织生活做准备。
2.2建立校企党组织合作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党组织合作下的联合培养、联合考察机制,对实习期学生党员管理开展共同制定党建管理办法,明确双方的职责,共同建设党建管理教师队伍,共同组织党建活动平台和内容,推荐双方优秀党员充实到育人环节中,开展形式各样各类有益活动,从而形成校企党建工作密切配合、协调顺畅、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
2.3将学生党员管理融入到顶岗实习内容中,使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管理考核与企业实习学生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思想上、学习上,更多地表现在组织管理上、实习岗位上,加强了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四、对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的治理成效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有利于流动党员管理目标的实现。
1.1落实三项举措,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首先,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其次,选派有丰富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抓好学生党组织工作,有利于党建工作的加强。第三,精心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流动党员党支部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按部就班,而应灵活多样,注重实效。
1.2完善三大功能,打造流动党员活动的新平台。完善管理功能,实现发展党员、组织活动网络进行;完善联系功能,通过在网上发布活动信息,组织大学生流动党员参加活动,打破时空界限,拉近党员与党组织的距离;完善培训功能,通过视频互动、文字对话、在线留言等形式,促进流动党员相互间交流,强化他们学习培训。
1.3做好三个挂钩,拓展流动党员活动的新内涵。要规范实习期间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就必须做到三个有效挂钩,即学生流动党员和学校流动党员党支部挂钩,学生流动党员和企业党组织挂钩,学校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挂钩。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流动党员三者之间的联动互动。
2.建立校企共建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校企党建合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党课、忆党史、树党风等各类有益活动,做到思想品德合格,专业学习合格,技能实践合格和综合能力合格的高职学生党员标准。共同促进学生学业、职业生涯的发展,提高育人成效,这有利于培养新时期全面合格的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对避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和脱节,提高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校企党建合作平台也有利于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的创新,通过学校师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岗位上的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推进产、学、研与党建的一体化建设,真正使校企党建工作与各自的中心任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到了相互促进作用。
3.多方合力促进就业,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加强学生就业工作,学校多次到实习点组织开展就业指导,依托流动党员党支部以学生党员为核心,加强与当地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实习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多项调研发现,我校大学生党员各项素质优秀,组织管理强,技能水平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据统计,几年来我校大学生党员在实习中与各单位提前签订就业协议的达到100%,这也充分证明我校党建工作的成效显著。
加强和改进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流动党员党支部的设立和构建校企党组织共管体系这两项改革措施是我校党委在完善党的建设中的新举措(见附表),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保障了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互利共赢。这一做法受到了所在地区和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展示了良好的学校形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下一步还将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党建机构、机制和制度三位一体改革,创新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新方法,切实做好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叶吉波.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现状与对策研究[J].党建思政德育,2013(1):187.
[2]石鹏飞.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研究[J]. 赤子(上中旬),2014(11):129.
[3]梁雪.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 柳州师专学报,2015(2):112.
[4]龙东.浅谈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J]. 学理论,2014(12):156.
[5]蒋百平.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研究[J]. 广西教育,2014(8):122.
[6]陶大伟. 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探析[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86.
作者简介:宋一闻(1982—)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副研究员。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附: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对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改革模式图。
关键词:实习期 流动党员 顶岗实习 教育管理
一、引言
形成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毕业后的学生党员,由于受到个人创业、就业和工作不稳定等原因影响,党员关系仍在学校,近年来学校加大工作力度,与毕业生所在地党组织密切配合,这类“隐形党员”、“失联党员”问题已基本解决。另一类是学生实习而造成的流动党员,随着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多采用2.5+0.5或者2+1模式,学生在企业以准员工身份进行半年或一年的生产性实习。学生从入党时间来看,第三学年是党员发展关键阶段,是预备党员和转为正式党员的主体,从实习地点来看,我校实习生大都是远离学校的省内外;从实习单位性质来看,涉及到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等方方面面。这就形成学生党员中绝大多数是处在校外实习期党员,因此,如何实现对实习期间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中一项重要课题。
二、对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的调查与分析
1.学生流动党员的现状调查。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进行调查分析,经大量的数据研究后发现,我校和其他一些高职院校在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组织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缺乏为流动党员专项设置的教育管理协调机制,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科学制度。尤其在顶岗实习阶段中,实习学生数量多、区域分布广、实习点的分散、流动性频繁以及党龄时间短,这些客观原因容易造成从事学生党务工作者的畏难情绪和回避矛盾的做法,导致党员管理上的滞后性与被动性。二是实习单位管理不到位,部分企业党建工作基础薄弱,党员教育管理难以展开。从调查结果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党员未参加过实习单位的党组织活动,没有感觉到自己的党员身份,对于自身的党性锻炼有所松懈。三是组织观念较为淡薄。由于学生流动党员的党龄时间短,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养时间不长,容易造成组织纪律松懈,个人行为自由化等问题,他们对党的认识有待加深,党性修养尚待提高。
2.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难点。由于实习期学生分散性、流动性和年青性等特点,从而使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中的“五难”。(1)去向难掌握。一些实习生党员在单位安排外出前不向党组织报告,有的外出后不与党组织保持联系,因此,党组织很难随时掌握外出党员的去向。(2)活动难开展。流动党员远离学校党组织,没办法参加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和各项活动,由此造成流动党员的正常组织生活以及教育培训,难以落到实处。(3)管理难落实。在流动党员中,大多数还处于预备期,这一时期的表现难掌握,培养考察难落实,转正手续难办理;有的学生党员在实习期间实习单位有变化,信息没有及时反馈给党组织,给管理带来难度。(4)党费难收缴。流动党员在外地实习,党费的及时收缴存在难度。(5)作用难发挥。相当部分流动党员存在着一心一意去找工作的心态,实习期间对原党支部的工作不闻不问,对学校各项建设支持不够,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弱化。
三、对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对策
1.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按照“党员流动在哪里,党组织管理就覆盖在哪里”和“便于过组织生活,便于教育管理,便于发挥作用”的原则,结合学校实习、实训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使流动党员管理流而不失,流而不散,动而有为。
1.1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建立校系两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机构,统筹安排学生流动党员的各项工作,为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不断完善对学生流动党员制度建设。如我校先后建立了流动党员党支部工作职责、组织生活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黨员联系汇报制度,并配备一批党龄较长、素质过硬的教师党员与学生流动党员结对的党员联系人机制等。
1.2构建完善的网络组织体系。学校党委十分重视党建信息化建设,推行电子党务,充分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的强大功能,实施远程教育和管理。首先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网络数据库,方便及时查询和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其次在学校党建网设立专门的学习窗口和讨论专栏,提供最新时事政治、重大会议精神解读等内容,公开上级和学校党组织相关文件,发布党组织的活动要求和党建情况,方便广大流动党员参与交流和讨论。最后是丰富沟通渠道,通过多途径开展教育管理活动。以流动党员党支部为单位,利用电子邮箱、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开展在线学习和活动。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开展网上组织生活,充分发挥网络传播的实效性、互动性和即时性的特点。对学生流动党员和党支部要求“五个一”,即每天至少更新一次微博、微信,每周要写一篇读书笔记,每月要有一篇思想政治方面的感想、体会等文章,每季度要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每半年组织一次党课。在学生流动党员中真正树立“无论走到哪里党员意识不能松,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党员责任不能忘”的观念。
1.3关心大学生流动党员生活。党组织要从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上对党员给予经常性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能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有些学生党员暂时无法落实工作单位,在心态上难免起伏不定,心理状态不稳定、有较强的失落感,因此要把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热心提供创业就业服务信息,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党的温暖,自觉服从党组织的管理,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保持和增强党组织对他们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2.构建校企党建共管体系。顶岗实习的学生既是在校学生,也是“企业准员工”,校企共管是很重要的途径。只有真正发挥了校企共管作用,才能实现对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的有效管理。从调研中发现,我国高校中的校企党建共管共建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主要原因是企业感觉党建内容多、任务重,合作机制不健全,工作难度大,从而导致企業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高。我校于2014年下半年开始进行这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其具体做法是:
2.1提前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党员离校前加强引导,召开动员大会,组织相关理论教育,学习并掌握学校关于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明确流动党员职责和任务,填写实习党员管理手册,签订流动党员承诺书。邀请合作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对即将实习的学生党员介绍企业党建情况,让他们提前了解企业党组织活动方式和工作特点,通过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互动,使双方有更深的了解和交流,为学生党员尽快适应企业党组织生活做准备。
2.2建立校企党组织合作制度,建立健全校企党组织合作下的联合培养、联合考察机制,对实习期学生党员管理开展共同制定党建管理办法,明确双方的职责,共同建设党建管理教师队伍,共同组织党建活动平台和内容,推荐双方优秀党员充实到育人环节中,开展形式各样各类有益活动,从而形成校企党建工作密切配合、协调顺畅、齐抓共管的管理体系。
2.3将学生党员管理融入到顶岗实习内容中,使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管理考核与企业实习学生思想、工作和日常管理考核相结合,使学生党员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思想上、学习上,更多地表现在组织管理上、实习岗位上,加强了顶岗实习期间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
四、对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的治理成效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有利于流动党员管理目标的实现。
1.1落实三项举措,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首先,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体现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其次,选派有丰富经验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党支部书记抓好学生党组织工作,有利于党建工作的加强。第三,精心打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内容。流动党员党支部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大学生流动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按部就班,而应灵活多样,注重实效。
1.2完善三大功能,打造流动党员活动的新平台。完善管理功能,实现发展党员、组织活动网络进行;完善联系功能,通过在网上发布活动信息,组织大学生流动党员参加活动,打破时空界限,拉近党员与党组织的距离;完善培训功能,通过视频互动、文字对话、在线留言等形式,促进流动党员相互间交流,强化他们学习培训。
1.3做好三个挂钩,拓展流动党员活动的新内涵。要规范实习期间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就必须做到三个有效挂钩,即学生流动党员和学校流动党员党支部挂钩,学生流动党员和企业党组织挂钩,学校党组织与企业党组织挂钩。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流动党员三者之间的联动互动。
2.建立校企共建机制,有利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建立校企党建合作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党课、忆党史、树党风等各类有益活动,做到思想品德合格,专业学习合格,技能实践合格和综合能力合格的高职学生党员标准。共同促进学生学业、职业生涯的发展,提高育人成效,这有利于培养新时期全面合格的人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对避免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盲区和脱节,提高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校企党建合作平台也有利于企业文化和党建工作的创新,通过学校师生党员和积极分子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岗位上的创先争优、建功立业,推进产、学、研与党建的一体化建设,真正使校企党建工作与各自的中心任务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到了相互促进作用。
3.多方合力促进就业,有利于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加强学生就业工作,学校多次到实习点组织开展就业指导,依托流动党员党支部以学生党员为核心,加强与当地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实习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多项调研发现,我校大学生党员各项素质优秀,组织管理强,技能水平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据统计,几年来我校大学生党员在实习中与各单位提前签订就业协议的达到100%,这也充分证明我校党建工作的成效显著。
加强和改进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基本要求,是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流动党员党支部的设立和构建校企党组织共管体系这两项改革措施是我校党委在完善党的建设中的新举措(见附表),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保障了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互利共赢。这一做法受到了所在地区和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展示了良好的学校形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影响力。下一步还将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党建机构、机制和制度三位一体改革,创新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新方法,切实做好大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参考文献:
[1]叶吉波.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现状与对策研究[J].党建思政德育,2013(1):187.
[2]石鹏飞.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研究[J]. 赤子(上中旬),2014(11):129.
[3]梁雪.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流动党员的管理现状及对策[J]. 柳州师专学报,2015(2):112.
[4]龙东.浅谈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J]. 学理论,2014(12):156.
[5]蒋百平.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机制研究[J]. 广西教育,2014(8):122.
[6]陶大伟. 高校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探析[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86.
作者简介:宋一闻(1982—)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副研究员。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
附: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对实习期学生流动党员管理改革模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