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约两个多月之前,接到了作家出版社刚刚出版的《说吧,从头说起 ——舒晋瑜文学访谈录》。舒晋瑜现在是《中华读书报》的著名记者,也是我在《中华读书报》作家访谈专栏的接任者,大约15年前,我应邀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出任研究员,不得不与刚刚接手一年多的这个栏目挥泪而别。正像是一个热心开垦的农夫,不得不离别自己刚刚辛勤开垦耕耘的果园一样。离别之际,我向读书报推荐了我的继任者,就是后来在新闻界树立起名声的舒晋瑜。当下,当我捧读这部三十余万的心血之作,我知道其中的分量,洞晓其中的甘苦,神会其中的历史渊源——总之,我知道,一直不愿意写书评的我,不得不写出一些文字来,这是我不可逃脱的责任。
刚刚接到这部大作的时候,我正在旅途的漂泊之中,刚刚以十天时间,走完了欧洲大部,又在三亚、北京和我所任教的吉林大学三地之间,往返不停。我决计在旅途中完成阅读,于是,我就这样携带着这本厚重的书,漂泊于南国的椰林海岛和塞北的莽原浩野。感觉写得真好,颇像是鲁豫有约,采访问题的深入、到位、自然、熟稔,以及采访中的插叙,像是暂且离开对方的旁白,对话就像是山涧小溪,滔滔汩汩,自然而生动地涌动,带你走进原始,走进深邃。
这里既有我所熟悉的,曾经采访过的作家,如阿来、方方、贾平凹、莫言、铁凝、王蒙等,也有当时想采访,尚未完成心愿的作家,如陈忠实、迟子建、格非、韩少功、苏童、王安忆、张炜等;还有从这本书中刚刚听说的人物(恕我孤陋寡闻),如何建明、李佩甫,更有当时不会想到也无法做到的采访对象如严歌苓。
我读这本访谈录,第一个直觉的感受,就是:天哪!舒晋瑜怎么能将访谈录进行得这么长、这么深入!记得我当年写作这个专栏,每次版面限制于两千字之内。版面的限制,使我不得不将每次的访谈约束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完成,然后,择其要者而入文。由于每月一期,因此,我往往是一直到需要交稿的前数日,才开始张罗这一期的采访,急忙看一点相关作家的作品或是资料,急忙忙地打电话,写起来就像是写一篇散文,或是一首略长的诗作。其中,即兴的激情、哲理的思辨、文学的感受,常常是贯穿其中的潜在线索。对比之下再来品读舒晋瑜之访谈录,会发现她在访谈之前所做的功课相当深入,相当细腻。
“比如我们知道了阿来《尘埃落定》辛酸的投稿经历;知道了陈忠实有多年时间每一年只发一个短篇;知道了迟子建的小名叫‘迎灯’。知道了她发表第二篇作品之后去姥姥家,把五十元钱压在姥姥的被子底下;知道了格非叫刘勇,还差点成了木匠;知道了第一个称赞王安忆的人竟然是贾大山;知道了严歌苓曾是舞蹈演员;知道了张炜写《你在高原》的初始是少年时与地质队员们一起‘厮混’过……”篇幅长短,并不一定能决定作品的优劣,正如东坡所说:“短长肥瘦各有态,环肥燕瘦谁敢憎”。问题是,如果一部长篇巨制,却能够同时做到惜墨如金,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精彩的对话,深邃的思想,闪光的亮点,移步换形,处处可见,那就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了!舒晋瑜的这部力作,几乎可以是这种当之无愧的访谈录精品了。
作为一名记者,怎么才能让作家“说吧,从头说起”,道出采访对象的“一把辛酸泪”?如果没有采访者以此心,换彼心理解的同情,没有首先以学者的视角对所采访者的细微而深入之研究,甚或是连带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宏观思考和整体把握,你是很难让作家们张口说话,我这里指的是表达出心灵深处、创作深处的思想和情结。换言之,如果你还仅仅是一个局外人,说着局外话,双方是难以进入角色并融为一体的。而这部力作,除了让作家说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家底之外,给我的突出感受,是采访双方的对话都很精彩。采访者并不完全以记者的身份在问话,更多时候是以学者的身份介入其中,是以研究者的高度和深度在与被研究人的参入,而在思想的表达中,往往又能给予高度理解的同情,是一种审美的、情感的意象。借用东坡的名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此作堪称“托学术思考入文学访谈,融审美情感于从头说起”。
忽然忆起舒晋瑜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大约是1999年的一个下午,她第一次来我家拜访,似乎记得说是山东淄博人,但出生于山西,因名晋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敦厚,语不惊人,貌不出众,不过,如同酒未三巡,话未三句,她就直接拿出了作品。那是她的作品的剪辑,文字新颖而清秀,让我刮目相看,于是,主客即刻也敞开心扉,在15年前先预演了一次“从头说起”。15年间,弹指一瞬,短文剪辑变成了厚厚的文学访谈力作,其中甘苦心酸,唯有作者知道,正可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
刚刚接到这部大作的时候,我正在旅途的漂泊之中,刚刚以十天时间,走完了欧洲大部,又在三亚、北京和我所任教的吉林大学三地之间,往返不停。我决计在旅途中完成阅读,于是,我就这样携带着这本厚重的书,漂泊于南国的椰林海岛和塞北的莽原浩野。感觉写得真好,颇像是鲁豫有约,采访问题的深入、到位、自然、熟稔,以及采访中的插叙,像是暂且离开对方的旁白,对话就像是山涧小溪,滔滔汩汩,自然而生动地涌动,带你走进原始,走进深邃。
这里既有我所熟悉的,曾经采访过的作家,如阿来、方方、贾平凹、莫言、铁凝、王蒙等,也有当时想采访,尚未完成心愿的作家,如陈忠实、迟子建、格非、韩少功、苏童、王安忆、张炜等;还有从这本书中刚刚听说的人物(恕我孤陋寡闻),如何建明、李佩甫,更有当时不会想到也无法做到的采访对象如严歌苓。
我读这本访谈录,第一个直觉的感受,就是:天哪!舒晋瑜怎么能将访谈录进行得这么长、这么深入!记得我当年写作这个专栏,每次版面限制于两千字之内。版面的限制,使我不得不将每次的访谈约束在一两个小时之内完成,然后,择其要者而入文。由于每月一期,因此,我往往是一直到需要交稿的前数日,才开始张罗这一期的采访,急忙看一点相关作家的作品或是资料,急忙忙地打电话,写起来就像是写一篇散文,或是一首略长的诗作。其中,即兴的激情、哲理的思辨、文学的感受,常常是贯穿其中的潜在线索。对比之下再来品读舒晋瑜之访谈录,会发现她在访谈之前所做的功课相当深入,相当细腻。
“比如我们知道了阿来《尘埃落定》辛酸的投稿经历;知道了陈忠实有多年时间每一年只发一个短篇;知道了迟子建的小名叫‘迎灯’。知道了她发表第二篇作品之后去姥姥家,把五十元钱压在姥姥的被子底下;知道了格非叫刘勇,还差点成了木匠;知道了第一个称赞王安忆的人竟然是贾大山;知道了严歌苓曾是舞蹈演员;知道了张炜写《你在高原》的初始是少年时与地质队员们一起‘厮混’过……”篇幅长短,并不一定能决定作品的优劣,正如东坡所说:“短长肥瘦各有态,环肥燕瘦谁敢憎”。问题是,如果一部长篇巨制,却能够同时做到惜墨如金,咫尺而有万里之势,精彩的对话,深邃的思想,闪光的亮点,移步换形,处处可见,那就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了!舒晋瑜的这部力作,几乎可以是这种当之无愧的访谈录精品了。
作为一名记者,怎么才能让作家“说吧,从头说起”,道出采访对象的“一把辛酸泪”?如果没有采访者以此心,换彼心理解的同情,没有首先以学者的视角对所采访者的细微而深入之研究,甚或是连带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宏观思考和整体把握,你是很难让作家们张口说话,我这里指的是表达出心灵深处、创作深处的思想和情结。换言之,如果你还仅仅是一个局外人,说着局外话,双方是难以进入角色并融为一体的。而这部力作,除了让作家说出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家底之外,给我的突出感受,是采访双方的对话都很精彩。采访者并不完全以记者的身份在问话,更多时候是以学者的身份介入其中,是以研究者的高度和深度在与被研究人的参入,而在思想的表达中,往往又能给予高度理解的同情,是一种审美的、情感的意象。借用东坡的名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此作堪称“托学术思考入文学访谈,融审美情感于从头说起”。
忽然忆起舒晋瑜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大约是1999年的一个下午,她第一次来我家拜访,似乎记得说是山东淄博人,但出生于山西,因名晋瑜,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实敦厚,语不惊人,貌不出众,不过,如同酒未三巡,话未三句,她就直接拿出了作品。那是她的作品的剪辑,文字新颖而清秀,让我刮目相看,于是,主客即刻也敞开心扉,在15年前先预演了一次“从头说起”。15年间,弹指一瞬,短文剪辑变成了厚厚的文学访谈力作,其中甘苦心酸,唯有作者知道,正可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