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学子看上海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不容易回一趟上海,发觉自己真正地落伍了。
  你以前熟悉的马路弄堂被拆得一干二净,造起像碰门板似的高层楼房。小时候专门吃2分的阿三头递过来的名片上也带个什么“长”,你却还记得过去他拖鼻涕打弹子的样子,不知与这个踌躇满志的大人物如何应对。以前喜欢的平民食物被包装得面目全非,价钱则是几个跟斗翻上去,味道呢,远不如过去。刚来美国用人民币来估算生活指数,现在你在上海用美金来换算商店里的天价商品,付钱时心里满是被宰的感觉,贵是一回事,离谱又是一回事。你在朋友间不敢随便开口,一开口就说出不合时宜的话来,弄得人家斜白了眼看你,问你生活在哪个世纪?走在路上你不敢过街,车行如飞,行人如蚁,好像压死几个一点关系也没有,你心惊胆战、躲躲闪闪地总算到达对街,一回头,那擦过你身边的司机目光简直可以击落苍蝇。
  你不敢上亲戚家去,人家说的都是谁谁谁买了几套房子,动辄就是几百万的数目,轻松得好像到小菜场买两斤咸黄鱼似的。你不由得想起在美国这些年真是白活了,到现在还在辛辛苦苦地还房贷。你走进路边小店,生煎馒头端上来显得过分的白白胖胖,不由疑惑店家是否放了地沟油洗衣粉,一双筷子就下不去了。你也不敢赴宴,门口一溜八个礼仪小姐,旗袍襟开到大腿根上。饭店里不是当令也有鳝鱼大闸蟹,会不会是避孕药喂大的?上海人吃饭欢喜掼派头,满桌稍动筷子的菜肴就被撤下去。你甚至不敢说是美国回来的,人家满脸关怀地问你在金融风暴中日子是否还过得下去,就差问你回来的机票是否用救济金买的。
  真是买块豆腐撞死的心情都有。
  要做个现代上海人不容易,银子身家户口做派调头花腔捣浆糊本事缺一不可。千万不要以为你生在此地就可以算上海人的,这个城市日新月异,做一个上海人的标准也与日俱进。像你这种几年回来一趟的老兄,首先路就不认得。人家请你吃饭,这个广场、那个大楼报上来就够你头晕了。好不容易摸到那里,人家已经吃得差不多,服务员在上酒酿圆子了。如果人家再热情些请你到“屋里厢”去白相,那更是艰巨任务一桩,马路的名字是从来没听说过的,查了地图打了电话下了地铁再乘计程车兜了半天,最后崇明司机阿哥把你扔在小区门口,看看手里的地址——B区南门东6幢7弄5号28楼A座4室,绕口令似的。几十幢房子都设计得一模一样,跟阿里巴巴在门口画圆圈有异曲同工之妙。没有办法,硬了头皮到门卫处询问,大盖帽绿制服的保安使你想起以前的户籍警叔叔,莫名其妙先怯了几分。保安看到你缩头缩脑的样子,一口苏北官腔就上来了:找哪个,嗯?如果你被他一吓,期期艾艾答不上来,大盖帽警惕起来,走出岗亭来,手背在身后,不知捏了什么防暴武器。还好急中生智,掏出通讯录,一个电话打上去,才得以放行,乘电梯上楼后,敲开房门第一件事体是问主人借厕所,憋不牢哉。
  房子是上海人最大的硬件,楼高二十八层,据说夏天蚊子都飞不上来的。踏进门先换拖鞋,拖鞋的造型是兔宝宝唐老鸭出口转内销,可爱极了,老头子老太太穿了可以上大世界唱滑稽去的那种。主人先请你看客厅窗外的风景,望出去灰蒙蒙的天空,几十幢一模一样碰门板似的楼,对面人家的太阳房里晾着长袜短裤历历在目,远看高架桥上汽车像蚂蚁似地爬来爬去,极目之处(近视眼免谈)隐隐约约算是有一点市中心的影子,实在看不出所以然。但礼貌还是要的,你言不由衷地赞美了几句。主人一高兴,领了你各个房间参观一下,不收你门票。先是介绍这套房子是他去年多少铜钿买进的,现在又涨了多少钞票。再介绍地板是巴西进口的硬木,厨房是全套日本进口的炊具,汰浴间里嘘嘘用的钵斗是美国进口的,头上吊灯是捷克水晶的,而红木家具是意大利原装的,挤得满满当当一房间,炒什锦似地充分体现了跟世界接轨精神。如果主人跟你再热络些,会凑在你耳边说这样的房子他还有好几套,在普陀、七宝、松江……其中一套是为他三岁的儿子准备的。那还有几套呢?他只是嘿嘿一笑,给你留下充分的想像空间。
  罗兰·巴特说过:一只笼子在等一只鸟。上海人深得其中精髓;笼子得准备好几只,空着没问题,时机一到,自会有金丝雀飞进来。
  上海人一向对房子的热情无可比拟,以前常看到鲜花插在牛粪上,往往是这位牛粪拥有亭子间里几个平方米的结婚面积,使得鲜花心甘情愿地托付终身。也看到住在叠床架屋小空间里的兄弟姊妹们为了一间遗产房打破头。更看到大龄青年整夜在黄浦江边荡马路,只是为了无处可去。历史的教训值得吸取,像挨过饿的老鼠下意识地储存食物,上海人家里只有一套房子心中是不会安定的。现在上海常住人口二千万,每家手里捏个二三套,结果市中心像一锅粥溢出来了,只好往郊外发展,莘庄、闵行,连昆山现在也人满为患,像松江这种以前鸟不生蛋的乡下头,房子也卖到一万七八千一平方,农民伯伯的嘴巴也笑得歪掉了,钞票从天上飘飘扬扬落下来,叫伊哪能再肯去种庄稼。听着,买不起市区房子的人,此地银行钱庄百货杂用菜场餐馆小吃酒庄旅店录像网吧汰浴修脚按摩发廊应有尽有,再一次插队落户来吧,就是做“阿乡”,也要做个“有房的阿乡”。
  上海人一直流行“几大件”,房子当然是其一,还有大家别苗头的大件是车子,上海路窄车多,上下班时高架桥上堵车两三个钟头小意思。好在地铁四通八达,计程车像过江之鲫。私家车,说句老实话:聋子的耳朵,招摇的成分大于实用。不过房子都买下来了,地库里划给你的车位却空着,自己看看都不好意思。牙关一咬,买!还不能买太差,否则人家当你是跑单帮的。查了无数次电脑,逛了无数的4S店,老婆老公吵了无数次相骂,结果买下一部高丽棒子车,都说是“性价比”不错。车位上终于有部汽车停着了,半夜里醒过来还要跑下车库去看看,听听车子里的音响,隔天要打次蜡,车厢里香水要喷足。上海这地方,养部汽车不比养个小囡便宜,至少比养个二奶还贵不少,牌照费保险费养路费修车费停车费汽油铜钿,用来上下班是不合算的,唯一的用处是半夜之后开到高架桥上看风景。
  房子车子算是上海人的硬件,软件就说不清了,这地方一天一变的花头经,像你这种国外回来的老兄是拎不清的。比如说:老婆算硬件还是软件?情人呢?记牢一点,登记在名下不能替换的算硬件,随时可以搭配的算软件。所以,有人请你赴宴,你跑进饭店看见主人身边的女士千万不要乱叫某夫人、某太太,场面尴尬不说,还被人认为“洋盘”有份。现在一些发财的上海人的正牌娘子很少带上台面,或是因为面孔上零件装配没有到位,或是新式夫妇各管各大家白相。聚会出游吃饭K歌麻将购物逛街看电影喝咖啡,红男绿女假凤虚凰,年轻漂亮风流摩登身材一流,人人手上钻戒真假难辨,人人拎只LV,人人手上一支摩尔烟,称呼随便你拣:朋友知己同事秘书代理助手家教相好腻友小蜜红粉达令……不一而已。关于上海人的这套软件,你尽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像力,但是不要傻头傻脑问人家女士要名片,否则下次再没人请你吃饭。
  一些上海人现在的心态像爆炒米花似的膨胀得不得了,不止一个人跟我讲过:外国这种地方有啥搞头?赶快回来吧。回来做啥?回来白相啊!现在上海日子好过啊!
  我总是摇头:唉,算了吧,阿哥你们自己白相得开心就好了,我们这些洋盘呢,生不逢时,还是做个业余上海人,偶尔来白相相就心满意足了。
其他文献
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  中国青年报著文说,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泄愤式的爱国,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就会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
期刊
采编/海 风  文艺与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若是具体到文艺与城市之间谁影响了谁,谁改变了谁,这又是一个可深入探讨的话题。日前,在“2012文景艺文季”系列活动中,台湾作家张大春、唐诺,上海作家王安忆,香港电影导演许鞍华,当代艺术评论家和策划人费大为,台湾当代传奇剧场艺术总监吴兴国,电影导演张元等,就“文艺,能否改变一座城”这个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来自各个城市、各个文艺领域的他们,与城市之间有
期刊
采编/梁 爽  从今年第三期开始,《收获》杂志与作者签订协议:提高作者稿酬,谢绝转载。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文学期刊在保护原创与欢迎转载之间如何保持平衡的争议。  《小说选刊》副主编王干说,“原创杂志说我们侵权那是‘自作多情’,说我们挤占了原创杂志的生存空间,那是个‘伪命题’”。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在作者手上,“我们只要和作者打招呼并支付稿酬就已经尽了义务了,而且我们转载文章也和原创杂志有
期刊
2013年12月27日,圣诞刚过,元旦未至。古都南京的节庆气氛刚刚从人工降雪的热烈圣诞松懈下来,而元旦的张灯结彩还在酝酿,又因为天气阴冷,总统府旁那两排本来让城市引以为傲的高大梧桐在寒风里却越发光秃秃地显出萧瑟来。然而临近总统府的南京人民大会堂却在这一派冷灰色调中挑出了一抹亮色,配合着主楼正面三条古风盎然的红色雕花长窗,只在前檐上简单拉出一条红色横幅,上面端端正正的“2014江苏新年音乐会”几个大
期刊
这张照片,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小提琴是贺老在延安鲁艺时随身相伴的,但极少在人前演奏,甚至连他的家人都是第一次听他拉这把小提琴。所以,“贺绿汀拉鲁艺小提琴”的照片,可以说是独此一家。要不是摄者祖忠人缠住贺老翻出那把小提琴,就连贺老的子女都无缘得见这一幕。这张照片中,右一为大女儿,右二小女儿,身后是小女儿的女儿,即贺绿汀的外孙女。  我和贺老在一个城市很多年,却从未谋面。我成年后开始有意识地关注他时
期刊
采编/胡凌虹  影像与文学,一直有着紧密的关系,从早期改编自莫言同名小说的电影《红高粱》、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到最近大银幕热映的改编自麦家《暗算》的《听风者》,改编自陈忠实同名小说的《白鹿原》,以及即将公映的改编自大卫·米切尔同名小说的《云图》,几十年来,不少影视都搭了文学的顺风车。然而,在影像式“阅读”全面花开的趋势下,文学界也不无忧虑:影视的盛行是否使得文学的前途更岌岌
期刊
5月4日的上海文化广场华彩异常,舞台上正在谢幕的是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主演黄丽娅身着大师张叔平手工缝制的华美旗袍,与穿了三件套西装梳了个光亮油头的胡歌一阵翩翩起舞之后,倏然一个定型——迎上台的神秘嘉宾,竟然是“永远红润童颜”的白先勇先生。而当白先勇在演员的拥簇下,笑呵呵说出“今晚,尹雪艳又回到了上海!”的时候,满场暴风雨般的掌声将这一场谢幕的气氛推上了最高潮。  当晚,在台下激动观剧的作曲家
期刊
上海是名副其实的“魔术重镇”,并以“海派魔术”闻名国内外。海派魔术诞生于中国近代的上海,后因影响力大,又扩展到长三角一带及更远的地方。海派魔术对上海乃至中国的现代魔术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仅把中国的魔术带进了现代艺术的舞台,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开创了魔术的新纪元。然而,新世纪以来,随着北京、广东魔术的迅猛发展,浙江、安徽省的快速赶超,海派魔术的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不小的困境。  近日,上海杂协和文学院以
期刊
本期的两张魏宗万照片,均摄于1992年。小照片为祖忠人抢拍的作品,当年文联组织文艺家参观冼星海故居,在故居前,魏宗万与男高音歌唱家张世明对唱“王老三,我问你……”,诙谐幽默,别具一格,引得一片喝彩,边上有于飞、程之、书法家张森等。不过此张照片,魏宗万不在画面的中心位置。而那张崔益军拍摄的大照片,是老崔专程上门为老魏所摄。老崔钟爱老魏,是缘于当年看魏宗万表演的哑剧小品《单间浴室》,没有音乐,没有语言
期刊
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心中最重要的女人“尹雪艳”,在其诞生47年后首度从小说中走出来,活色生香地站在了光鲜夺目的上海舞台上。对白先勇而言,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很重要;对上海来说,沪语话剧《永远的尹雪艳》也很重要——因为它有效验证了:就像“尹雪艳总也不老”(白先勇语)一样,上海文化同样不会老,只要气候合适,这块沃土就会长出奇花异树,姿态迷人,春意浓浓。  用“上海话”演话剧,这是《尹雪艳》夺人眼球的最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