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类似于10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前大行其道的次级贷款CDO债券,简称为CLO的贷款抵押债券眼下正风靡美国,这是将高风险的低评级贷款打包为具有吸引力和高评级的投资产品。
人们何以不长记性?金融危机就像昨天才发生一样历历在目。原本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的MBS(资产证券化)债券极易生成,但是却很难脱手,因为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政府基金、保险基金的投资条件非常严格,投资品必须达到标普、穆迪等权威评级机构的AAA评级。次级房贷MBS因身份矮小干瞪眼,许多大型投资机构对其爱莫能助。可是高风险蕴藏着高回报,一向饕餮暴利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却对其心仪万分。
要把MBS这张牌打出手,首先要进行身份包裝。于是“毒垃圾”级别的MBS 债券按照可能出现拖欠的概率、风险高低被分别包装成高级品CDO(约占80%)、中级品CDO(约占10%)、低级品CDO(约占10%),并分别系上金、银、铜三色丝带,放到精致的礼品盒中,这样原先丑陋的MBS就变得曼妙动人。当巧舌如簧的投资银行手捧礼品盒向评级机构推荐时,亮出世界一流数学家设计的数学模型来证明CDO固若金汤的可靠性,聪明过人的标普、穆迪也被骗了,或者是心有灵犀、暗通款曲,原本就是狼狈为奸。毕竟都是江湖中人,于是CDO获得了AAA的最高评级,在证券市场身价扶摇直上。
2010年,美国国会参议院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标普和穆迪在对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衍生品抵押债务权证(CDO)评级时,受到付费一方投资者的不当影响。面对国会的质问,就连穆迪的高管也羞愧地承认,“我们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毫无疑问,炮制CDO次级贷款的投资机构是前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而国际评级机构则是鹰犬式帮凶。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如今“毒垃圾”债券又卷土重来。CLO是将高风险的低评级贷款打包为具有高评级和吸睛魅力的投资产品。今年春末,CLO市场提前入夏,仅5月一个月内就发行了总额为284.8亿美元的CLO。最近Antares Capital又完成了一笔21亿美元的CLO发行,这是自2006年以来美国资本市场规模最大、历史上第三大的CLO交易。预计今年后续还会有价值750亿美元的CLO发行。也就是说,2017年末,在美国资本市场将有至少1000亿美元的毒垃圾债券CLO在流动,与2004年美国资本市场发行的CDO等量。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金融危机续集剧本正在撰稿中,“狼来了”,一点也不危言耸听。
美国资本市场毒垃圾债券死灰复燃,是谁滋长了华尔街的贪婪?求解这个问题很容易。
华尔街贪婪的背后有白宫和国会山与华尔街之间的利益捆绑,说白了,是美国官方滋长了华尔街的贪婪。我们不妨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官方特别是奥巴马对华尔街小打大帮忙的表演再“回放”一遍。
奥巴马这位在金融危机的乱世中产生的“民选总统”,一上任就面临着国家金融濒临崩溃、经济一片萧条的凄凉景象,小布什甩给他的是一副烂摊子。此时,一向狂傲骄横、挥金如土的华尔街金融大亨们挣扎在破产的死亡线上,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相继倒闭,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嗷嗷待哺。风雨飘摇中的华尔街让刚上任的奥巴马顿生怜悯之心,从7800亿美元救市资金中拨出巨款填补各大银行的亏损窟窿。可是政府的救援资金很快就被华尔街当成饕餮盛宴,从中挖出一大块发奖金福利而“自肥”。当得知这笔救援资金中的相当一部分被华尔街金融大亨们用来发奖金时,奥巴马勃然大怒,他在同财政部长盖特纳会面后声色俱厉地说道:“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可耻的。我们要那些要求救援的华尔街金融机构,表现出一些克制、守纪和责任感。”但华尔街尾大不掉,不拿奥巴马的指责当回事,仍然我行我素,不但奖金照发,还恣意提高薪金,这让奥巴马很是没面子,下不了台,他在后来的《国情咨文》中愤怒地将华尔街金融大佬们比喻为“肥猫”。奥巴马的总统权威受到挑战,他要给华尔街一点“颜色”看看。奥巴马把枪口瞄准华尔街,捕捉目标,随时准备扣动扳机。倒霉的高盛撞到奥巴马的枪口上了。2010年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在次级贷款业务金融产品问题上涉嫌欺诈投资者,造成投资者超过10亿美元损失。这起针对高盛的法律诉讼被认为是美国政府打击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欺诈的一次关键行动,也是奥巴马决意推进金融改革、约束华尔街金融大佬放出的第一枪。但事件的最终还是高盛有惊无险,被罚几个钱了事,高盛为误导投资者支付5.5亿美元,与SEC达成民事和解。这样的判决真有点滑稽。高盛被从轻发落,其实也是人们所预料之中的。从高盛与华盛顿的亲密关系而言,奥巴马本不该拿高盛示众。且不说高盛与美国政府的人脉关系有多厚,高盛在官场上的“水”有多深,高盛一直凭借其政治势力公开与美国政府的减薪计划对抗。就冲着奥巴马竞选总统时,高盛也“孝敬”过100万美元助选经费这一点,奥巴马也要放高盛一马。
华尔街系美国金融中心,而金融介入政治在美国历来不新鲜。无论是否号称自己与特殊利益集团无关、也无论是民主党人或共和党人,2008年美国大选中3名主要美国总统竞选人都是华尔街“献金”受益者:奥巴马获华尔街捐款合计670万美元,希拉里获660万美元,共和党竞选人约翰·麦凯恩获300万美元。从这点上说,奥巴马与高盛其实是在上演一出苦肉计,在SEC起诉之下,高盛罚几个钱消灾弭难,毕竟是“大得不能倒”的庞然大物。
这样的个案同样适用于摩根大通,摩根大通也是美国大选的“献金积极者”,也是美国政府“惯坏的”。
而且曾经为稳定美国金融市场作出巨大贡献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正有被美国政府废除之虞。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行政命令,要求全面重新审核2010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多德-弗兰克法案》。特朗普认为,这项金融监管法案是“一场灾难”。
《多德-弗兰克法案》是奥巴马政府修补金融危机的制度性产物,全称是《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初衷是限制华尔街的投机行为,以更好地保护普通民众的利益。正因为此法案是属于奥巴马执政的遗产,美国国会内行为极端的共和党人、有恃无恐的华尔街说客,以及特朗普的白宫坚称,《多德-弗兰克法案》走的太远了,并因而想要撤销其中的部分监管规则。而《多德-弗兰克法案》的捍卫者声称,该法案仍是用于防御过度金融风险承担的极其重要的堡垒,应该保持完整无缺的状态。
2月3日,白宫新闻发言人肖恩·斯派塞指出,“《多德-弗兰克法案》是一种阻碍市场的灾难性政策,削弱了信贷的可获得性,以及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能力。”国会和政府对《多德-弗兰克法案》歧视,美国证监会也睁一眼闭一眼,使CLO债券得以出笼并迅速蔓延。尽管《多德-弗兰克法案》会让评级机构为错误评级承担责任,但证交会免除了它们的责任。同样,国会禁止这些机构获取有关它们所评级的发行人的内部信息,但证交会同样允许这么做。随着CLO的泛滥,COL包装的完整的资本结构将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痕。
而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大学捐赠基金会既要求有一定的安全性,又要求有高回报收益。CLO似乎能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鱼和熊掌可兼得,但这仅仅是雾里看花的荒诞剧。
也许有人会辩解,CLO与CDO有所不同,一方面规模尚较小,另一方面监管机构有前车之鉴,而且眼下企业信誉也比10年前大增,违约塌方式风险可控。但上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风险蔓延至大银行和美国国际集团(AIG)、房利美、房地美,并导致雷曼、贝尔斯登倒闭时,市场发生恐慌性危机之前也存在类似的乐观观点。
风起于青蘋之末,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续集上演,避免“狼来了”的悲剧重演,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应该严肃认真地审视当前资本市场的严峻形势,早作应对,早作管制,毕竟前次金融危机发生10年了,当初世界经济在萧条的深渊中挣扎,至今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谁愿意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
人们何以不长记性?金融危机就像昨天才发生一样历历在目。原本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的MBS(资产证券化)债券极易生成,但是却很难脱手,因为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政府基金、保险基金的投资条件非常严格,投资品必须达到标普、穆迪等权威评级机构的AAA评级。次级房贷MBS因身份矮小干瞪眼,许多大型投资机构对其爱莫能助。可是高风险蕴藏着高回报,一向饕餮暴利的华尔街投资银行却对其心仪万分。
要把MBS这张牌打出手,首先要进行身份包裝。于是“毒垃圾”级别的MBS 债券按照可能出现拖欠的概率、风险高低被分别包装成高级品CDO(约占80%)、中级品CDO(约占10%)、低级品CDO(约占10%),并分别系上金、银、铜三色丝带,放到精致的礼品盒中,这样原先丑陋的MBS就变得曼妙动人。当巧舌如簧的投资银行手捧礼品盒向评级机构推荐时,亮出世界一流数学家设计的数学模型来证明CDO固若金汤的可靠性,聪明过人的标普、穆迪也被骗了,或者是心有灵犀、暗通款曲,原本就是狼狈为奸。毕竟都是江湖中人,于是CDO获得了AAA的最高评级,在证券市场身价扶摇直上。
2010年,美国国会参议院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标普和穆迪在对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衍生品抵押债务权证(CDO)评级时,受到付费一方投资者的不当影响。面对国会的质问,就连穆迪的高管也羞愧地承认,“我们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而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来换取金钱。”毫无疑问,炮制CDO次级贷款的投资机构是前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而国际评级机构则是鹰犬式帮凶。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如今“毒垃圾”债券又卷土重来。CLO是将高风险的低评级贷款打包为具有高评级和吸睛魅力的投资产品。今年春末,CLO市场提前入夏,仅5月一个月内就发行了总额为284.8亿美元的CLO。最近Antares Capital又完成了一笔21亿美元的CLO发行,这是自2006年以来美国资本市场规模最大、历史上第三大的CLO交易。预计今年后续还会有价值750亿美元的CLO发行。也就是说,2017年末,在美国资本市场将有至少1000亿美元的毒垃圾债券CLO在流动,与2004年美国资本市场发行的CDO等量。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金融危机续集剧本正在撰稿中,“狼来了”,一点也不危言耸听。
美国资本市场毒垃圾债券死灰复燃,是谁滋长了华尔街的贪婪?求解这个问题很容易。
华尔街贪婪的背后有白宫和国会山与华尔街之间的利益捆绑,说白了,是美国官方滋长了华尔街的贪婪。我们不妨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官方特别是奥巴马对华尔街小打大帮忙的表演再“回放”一遍。
奥巴马这位在金融危机的乱世中产生的“民选总统”,一上任就面临着国家金融濒临崩溃、经济一片萧条的凄凉景象,小布什甩给他的是一副烂摊子。此时,一向狂傲骄横、挥金如土的华尔街金融大亨们挣扎在破产的死亡线上,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相继倒闭,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嗷嗷待哺。风雨飘摇中的华尔街让刚上任的奥巴马顿生怜悯之心,从7800亿美元救市资金中拨出巨款填补各大银行的亏损窟窿。可是政府的救援资金很快就被华尔街当成饕餮盛宴,从中挖出一大块发奖金福利而“自肥”。当得知这笔救援资金中的相当一部分被华尔街金融大亨们用来发奖金时,奥巴马勃然大怒,他在同财政部长盖特纳会面后声色俱厉地说道:“这是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可耻的。我们要那些要求救援的华尔街金融机构,表现出一些克制、守纪和责任感。”但华尔街尾大不掉,不拿奥巴马的指责当回事,仍然我行我素,不但奖金照发,还恣意提高薪金,这让奥巴马很是没面子,下不了台,他在后来的《国情咨文》中愤怒地将华尔街金融大佬们比喻为“肥猫”。奥巴马的总统权威受到挑战,他要给华尔街一点“颜色”看看。奥巴马把枪口瞄准华尔街,捕捉目标,随时准备扣动扳机。倒霉的高盛撞到奥巴马的枪口上了。2010年4月1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向纽约曼哈顿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在次级贷款业务金融产品问题上涉嫌欺诈投资者,造成投资者超过10亿美元损失。这起针对高盛的法律诉讼被认为是美国政府打击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欺诈的一次关键行动,也是奥巴马决意推进金融改革、约束华尔街金融大佬放出的第一枪。但事件的最终还是高盛有惊无险,被罚几个钱了事,高盛为误导投资者支付5.5亿美元,与SEC达成民事和解。这样的判决真有点滑稽。高盛被从轻发落,其实也是人们所预料之中的。从高盛与华盛顿的亲密关系而言,奥巴马本不该拿高盛示众。且不说高盛与美国政府的人脉关系有多厚,高盛在官场上的“水”有多深,高盛一直凭借其政治势力公开与美国政府的减薪计划对抗。就冲着奥巴马竞选总统时,高盛也“孝敬”过100万美元助选经费这一点,奥巴马也要放高盛一马。
华尔街系美国金融中心,而金融介入政治在美国历来不新鲜。无论是否号称自己与特殊利益集团无关、也无论是民主党人或共和党人,2008年美国大选中3名主要美国总统竞选人都是华尔街“献金”受益者:奥巴马获华尔街捐款合计670万美元,希拉里获660万美元,共和党竞选人约翰·麦凯恩获300万美元。从这点上说,奥巴马与高盛其实是在上演一出苦肉计,在SEC起诉之下,高盛罚几个钱消灾弭难,毕竟是“大得不能倒”的庞然大物。
这样的个案同样适用于摩根大通,摩根大通也是美国大选的“献金积极者”,也是美国政府“惯坏的”。
而且曾经为稳定美国金融市场作出巨大贡献的《多德-弗兰克法案》正有被美国政府废除之虞。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行政命令,要求全面重新审核2010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而推出的《多德-弗兰克法案》。特朗普认为,这项金融监管法案是“一场灾难”。
《多德-弗兰克法案》是奥巴马政府修补金融危机的制度性产物,全称是《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初衷是限制华尔街的投机行为,以更好地保护普通民众的利益。正因为此法案是属于奥巴马执政的遗产,美国国会内行为极端的共和党人、有恃无恐的华尔街说客,以及特朗普的白宫坚称,《多德-弗兰克法案》走的太远了,并因而想要撤销其中的部分监管规则。而《多德-弗兰克法案》的捍卫者声称,该法案仍是用于防御过度金融风险承担的极其重要的堡垒,应该保持完整无缺的状态。
2月3日,白宫新闻发言人肖恩·斯派塞指出,“《多德-弗兰克法案》是一种阻碍市场的灾难性政策,削弱了信贷的可获得性,以及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的能力。”国会和政府对《多德-弗兰克法案》歧视,美国证监会也睁一眼闭一眼,使CLO债券得以出笼并迅速蔓延。尽管《多德-弗兰克法案》会让评级机构为错误评级承担责任,但证交会免除了它们的责任。同样,国会禁止这些机构获取有关它们所评级的发行人的内部信息,但证交会同样允许这么做。随着CLO的泛滥,COL包装的完整的资本结构将出现越来越大的裂痕。
而存在即有一定的合理性。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大学捐赠基金会既要求有一定的安全性,又要求有高回报收益。CLO似乎能同时满足这两个要求,鱼和熊掌可兼得,但这仅仅是雾里看花的荒诞剧。
也许有人会辩解,CLO与CDO有所不同,一方面规模尚较小,另一方面监管机构有前车之鉴,而且眼下企业信誉也比10年前大增,违约塌方式风险可控。但上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在风险蔓延至大银行和美国国际集团(AIG)、房利美、房地美,并导致雷曼、贝尔斯登倒闭时,市场发生恐慌性危机之前也存在类似的乐观观点。
风起于青蘋之末,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续集上演,避免“狼来了”的悲剧重演,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应该严肃认真地审视当前资本市场的严峻形势,早作应对,早作管制,毕竟前次金融危机发生10年了,当初世界经济在萧条的深渊中挣扎,至今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谁愿意重吃二遍苦、再受二茬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