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多向互动,保持教学生态均衡发展。生态均衡中心环节是师生互动,构建和谐课堂。互动把所有的课堂环节赋予新的意义:面向全体学生,实施新课程的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师生互动 有效性 差异公平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它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本,课堂上实施互动合作,才能激活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
随着对话理论的确立,课堂教学问题的讨论不再局限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了,而是将师生的教学活动综合起来考察,于是就有了“互动”教学。
真正意义的“互动”是什么?它有两方面内涵:
一是师生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和影响。教育专家认为:“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所谓“交互的作用和影响”指的就是师生思维的交锋和共振,而不是师生言语的相互“对流”。在过去和现在的课堂上出现的所谓“互动”,更多的是“相互”流动,非“交互”作用。可以说,“交互”是师生“互动”的本质、核心。
二是师生之间构成双向,立体(非线性)的关系。在过去和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倘若我们稍作观察便不难发现,大多数课堂上,都属于一方指向另一方的“单向、线性的影响”,每当教师确定并提出问题后,不是自然地与学生共同思考,认真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而是翘首等待着学生的回答。一旦答案产生了,教师最多只是点评一下答案是否“有效”,而绝不会去分析探究为何出现这样的答案,应该怎样补充和完善。教育专家认为:“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可见,课堂上,师生只有围绕某一话题(内容),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交互的关系,才是真正意义的“互动”。
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表面上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这样的“动”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使师生在有效互动的作用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应从五方面谈起:
1.应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2.要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要选择最佳的师生互动教学策略;
5.在关注差异上要体现公平与层次。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谈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环境,首先要做到师生关系一定要和谐。从教师角度来说,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与赞赏。因为“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应让学生想好了再说答案;说错了,可以跟随老师再重复一遍正确答案;答不完整,可以自己进行补充;不明白的地方能够发问“为什么”;有不同的意见愿意争论,真正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真正实现课堂中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民主地、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赞赏”就是要赞美赏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美赏识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赞美赏识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美赏识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1.端正角色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原来课堂学习活动的管理者、传授者,权威者、裁判者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开发者。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意味着教师应与学生同处于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意味着“互动”有了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2.平等对话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教学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是有效互动的基础。平等的对话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合作,意味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灵的敞开、主体的凸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如某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精彩的对话片段。在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选一个说一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出现争执时,该老师充满期待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道理。在学生各自表述了意见后,该老师没有给予肯定与否定,而是径直走到一个学生的身边说:“老师想跟你握握手,跟你握手并不表示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你在课堂上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如果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是多么单调!”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争辩更趋激烈。在结论渐趋明显时,该老师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说:“你认为你的观点怎么样呢?”当学生说出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不能裁剪,就不是轴对称图形时,该老师恳切地说:“你的退让,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以上对话气氛是和谐的,场面是热烈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平等的对话,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的轨迹。 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少一些权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赏,就能让对话走进课堂,就能打造新的课堂。
三、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教学策略就是寓教于乐。既要注意乐中学,又要讲究学中乐,进行多样化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达到由学会变成会学。
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影子的长短》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上午长;有的说中午长;有的说下午长;到底什么时候长呢?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课题。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实践和猜想,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
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孩子对“似懂非懂”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如,学完了“圆”的有关知识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谁的面积最大?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里,教师正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似懂非懂”,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创造“思维点”,以思引动。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学习完了《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出了一道题:把一个直径是1米的圆柱形钢管,横截成两段时,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可能性”出发,猜测所截得截面的面积大小。再让学生利用小刀对所带萝卜进行切截,并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还需对猜想进行证实。猜想与证实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还可以使用奖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信息来源多,摄入角度多,新奇见闻多。对于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当学生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样需要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鼓励。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真诚的默然相视,都是鼓励,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把学生的想法挖掘出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故要使师生积极互动,一定要巧用兴趣,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
四、要选择最佳的师生互动教学策略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与条件,精心预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个性,使潜能得到发挥。在教学方式上要讲究策略。
1.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见教师的引导与服务是多么重要。
所谓引导,就是不能直接告知,应循序渐进,即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引导学生自我交流;引导学生之间交流;引导学生与情境交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权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服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2.教师要“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教学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要精讲就要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重点知识解决了,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3.教师要有效调控
(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要使他们振作;
(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要使他们归于平静;
(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要给他们指明方向; (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当学生有差错时,要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4.关注参与面,鼓励参与互动
提供个性化舞台,吸引学生参与。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也许参与互动的是个别学生,但教师更应关注是全体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学生合作,倡导全体互动。师生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下的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全体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
五、在关注差异上要体现公平与层次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各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如何在教学中缩小差异,或在有较大差异的班级中如何执教,这是实现有效课堂互动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我们要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均等地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的制定教学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叶奕乾 著.《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生生对话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解析》.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望龙学校)
【关键词】师生互动 有效性 差异公平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它关系到新课程实施的成败。理论和实践表明:只有以学生为本,课堂上实施互动合作,才能激活学生的灵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才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
随着对话理论的确立,课堂教学问题的讨论不再局限于教师如何教、学生怎样学了,而是将师生的教学活动综合起来考察,于是就有了“互动”教学。
真正意义的“互动”是什么?它有两方面内涵:
一是师生之间发生交互作用和影响。教育专家认为:“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所谓“交互的作用和影响”指的就是师生思维的交锋和共振,而不是师生言语的相互“对流”。在过去和现在的课堂上出现的所谓“互动”,更多的是“相互”流动,非“交互”作用。可以说,“交互”是师生“互动”的本质、核心。
二是师生之间构成双向,立体(非线性)的关系。在过去和现在的教学活动中,倘若我们稍作观察便不难发现,大多数课堂上,都属于一方指向另一方的“单向、线性的影响”,每当教师确定并提出问题后,不是自然地与学生共同思考,认真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而是翘首等待着学生的回答。一旦答案产生了,教师最多只是点评一下答案是否“有效”,而绝不会去分析探究为何出现这样的答案,应该怎样补充和完善。教育专家认为:“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可见,课堂上,师生只有围绕某一话题(内容),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师生之间形成双向、交互的关系,才是真正意义的“互动”。
积极有效的互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然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依然是教师单向“动”得多,师生群体“动”得少;表面形式“动”得多,思维本质“动”得少;学生单方面“动”得多,师生交互“动”得少……表面上课堂气氛十分热闹,但这样的“动”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时甚至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真正有效的互动应该建立在学生产生互动需求的基础上,是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和经验的提升。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条件。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使师生在有效互动的作用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应从五方面谈起:
1.应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2.要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3.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要选择最佳的师生互动教学策略;
5.在关注差异上要体现公平与层次。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
谈到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环境,首先要做到师生关系一定要和谐。从教师角度来说,良好的教学行为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与赞赏。因为“尊重”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的姿态与学生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应让学生想好了再说答案;说错了,可以跟随老师再重复一遍正确答案;答不完整,可以自己进行补充;不明白的地方能够发问“为什么”;有不同的意见愿意争论,真正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与研究中。真正实现课堂中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应是一个民主地、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赞赏”就是要赞美赏识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美赏识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赞美赏识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赞美赏识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二、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情境
1.端正角色
新课程的实施,课堂角色的转变,使教师由原来课堂学习活动的管理者、传授者,权威者、裁判者变为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开发者。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意味着教师应与学生同处于主体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意味着“互动”有了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2.平等对话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一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那种教师权威式的讲解与“独白式”的教学不可能产生有效的互动,有效的互动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是有效互动的基础。平等的对话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合作,意味着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它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对话意味着心灵的敞开、主体的凸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对话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如某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精彩的对话片段。在学生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出示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选一个说一说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出现争执时,该老师充满期待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道理。在学生各自表述了意见后,该老师没有给予肯定与否定,而是径直走到一个学生的身边说:“老师想跟你握握手,跟你握手并不表示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你在课堂上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如果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是多么单调!”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的争辩更趋激烈。在结论渐趋明显时,该老师对出现错误的学生说:“你认为你的观点怎么样呢?”当学生说出如果这个平行四边形不能裁剪,就不是轴对称图形时,该老师恳切地说:“你的退让,让我们进一步接近了真理。”以上对话气氛是和谐的,场面是热烈的。正因为有了这种平等的对话,我们看到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的轨迹。 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少一些权威,多一些尊重;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赏,就能让对话走进课堂,就能打造新的课堂。
三、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教学策略就是寓教于乐。既要注意乐中学,又要讲究学中乐,进行多样化教学,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最终达到由学会变成会学。
寻找“兴趣点”,以趣引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符合学生身心特征的“兴趣点”,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激起学生参与互动的欲望,达到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目的。如在学习《影子的长短》一课时,我就以激趣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上午长;有的说中午长;有的说下午长;到底什么时候长呢?根据学生的猜测,灵活地引出课题。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由生动活泼实践和猜想,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课堂设计的初衷。
寻找“探究点”,以研引动。孩子对“似懂非懂”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教师需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知识的“结合点”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新问题、新困惑,并以此为探究点,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充分提升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如,学完了“圆”的有关知识后,我出了这样一道题: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谁的面积最大?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这里,教师正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似懂非懂”,设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由已知探求未知,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创造“思维点”,以思引动。数学思维的训练始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然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的区别,有些知识中的思维过程比较难以把握。此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帮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点”。在学习完了《圆柱的表面积》时,我出了一道题:把一个直径是1米的圆柱形钢管,横截成两段时,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从“可能性”出发,猜测所截得截面的面积大小。再让学生利用小刀对所带萝卜进行切截,并与自己的猜想的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探索数学问题是从猜想开始的。但又不能停留在猜想上,还需对猜想进行证实。猜想与证实结果的比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还可以使用奖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信息来源多,摄入角度多,新奇见闻多。对于学习新东西出现错误遇到困难而不知所措时,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帮助;当学生取得了进步,甚至是出人意料的成功,同样需要教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鼓励。鼓励的形式多种多样。一丝会心的微笑,赞赏地点点头,肯定性的言语,击掌喝彩,真诚的默然相视,都是鼓励,都能产生理想的效果。把学生的想法挖掘出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故要使师生积极互动,一定要巧用兴趣,就是找准整合之处。要做到整合在关键处,整合在疑难处,整合在情境创设处,新知的生长处,思维的障碍处,操作的要领处,知识的延伸处,思维的拓展处等。
四、要选择最佳的师生互动教学策略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机会与条件,精心预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发展个性,使潜能得到发挥。在教学方式上要讲究策略。
1.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起主导作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可见教师的引导与服务是多么重要。
所谓引导,就是不能直接告知,应循序渐进,即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引导学生自我交流;引导学生之间交流;引导学生与情境交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观察与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还要因势利导,即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引导,使其畅通;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引导,使其深刻;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引导,使其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引导,使其明晰;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引导,使其开阔……引导不是主宰,要把表达的自由权还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
所谓服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需要的工具;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方式和选择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等。
2.教师要“精讲精练”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重要教学策略。
所谓“精讲”就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等。因为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要精讲就要突出“重点”。所谓突出重点: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分析,学懂重点;组织讲评,突出重点;练习设计,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直观演示,体现重点;课堂提问,问在重点;归纳小结,点出重点等。重点知识解决了,一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
所谓“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所以向学生提供的练习,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方法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3.教师要有效调控
(1)当学生精神不佳时,要使他们振作;
(2)当学生过度兴奋时,要使他们归于平静;
(3)当学生茫无头绪时,要给他们指明方向; (4)当学生没有信心时,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5)当学生有差错时,要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
4.关注参与面,鼓励参与互动
提供个性化舞台,吸引学生参与。在有效的师生互动中,也许参与互动的是个别学生,但教师更应关注是全体学生。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不应该是我们所提倡的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必须关注学生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尽量引导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互动,让他们展示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有利于调动起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组织学生合作,倡导全体互动。师生互动并不是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下的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引发全体互动的一个有效策略。
五、在关注差异上要体现公平与层次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因为每个学生都受到不同的遗传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这必然使各人的发展存在着不同的客观差异。如何在教学中缩小差异,或在有较大差异的班级中如何执教,这是实现有效课堂互动教学必须关注的问题。在学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的班级中,我们要分层递进,因材施教,仍然是一个好的教学原则。课堂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公平、均等地促进人人成功的指导思想下,要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使教学要求与学生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前提,有区别的制定教学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求得最佳发展。通过对学生的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宗旨是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只有师生充分动起来,才会让学生在一节课中获得最大的收效,同时老师也是真正的受益者,即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这样才会培养出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同时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的个性化。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3]《中小学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叶奕乾 著.《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生生对话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解析》.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望龙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