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世界里,他一辈子是外人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ship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11月10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首次在李安的故乡公开放映。近九百张票,15分钟内迅速售罄,在台湾才停留两三天的李安,在放映前到达戏院和观众打声招呼,他说的第一句话是:“咦,这家戏院还在?好怀念。”
  对将近三十年没在台北看电影的李安来说,这家位处西门町的电影院,像是带点陌生的久违故友一般,即便匆忙来去,也得打声招呼。因为,李安的电影梦,就是在离开西门町后筑起的。

梦开始的地方


  1970年代,考上“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影剧科的李安时常跑到西门町看艺术电影,他看的第一部艺术电影就是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处女之泉》(The Virgin Spring)。接连几部艺术电影轰得他“久久不省人事”,但也让他“感觉到导演的存在,意识到艺术电影的力量”。
  现已改制为台湾艺术大学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位在新北市板桥区,只稍过个桥,就到达西门町,因此李安在艺专读书时,可沉浸在西门町的电影世界中。对许多观光客来说,西门町像是个次文化集结地一般,充满年轻人爱好的商品物事,但对台北的文艺青年来说,西门町一直是电影圣地,即便不论每年金马影展洋洋洒洒的世界电影片单滋养了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定期来此朝圣,平日的西门町就已聚集众多电影院,播放各样电影,供电影爱好者选择。
  西门町位于台北城的西门外,在日本殖民时期,还是一片荒凉土地,十九世纪末,日本人决定仿效东京浅草区,将这里开辟成休闲商业区。1930年代,台湾吹起一股新文化运动风潮,从音乐到戏剧,都繁花似锦绽开在这块土地上,民众对于休闲娱乐需求攀高,于是在文人雅士等中产阶级聚集的西门町,也开启了一家又一家的戏院,形成台北的电影街,至今仍然不变。
  这里孕育了许多世代台湾电影导演的梦,自然包含李安。而后,他制作了第一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这部十八分钟的黑白短片,灵感来自于余光中短篇小说《焚鹤人》,描述一位画家写生时看到白鹭鸶飞翔天空的自在,于是想作个鹭鸶形状的风筝,但试了几次都飞不起来,“我想表达艺术家面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挣扎,我当时也有这种心情,对电影既充满向往又不明所以。”李安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如此描述。这部短片后来让他申请上了纽约大学电影系,他的电影路也从此开通。

另起炉灶


  然而,对当时的“国立艺专”而言,拍电影是种奢侈,仅能让技术组的成员在毕业前摸一下十六厘米摄影机,不是技术组的李安,于是,转向父亲借了钱,买了个超八厘米的摄影机,如此才能完成《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这部短片。而这也是李安的父亲李升送给他的唯一和电影相关的礼物,李升从不赞成李安拍电影,即使李安成名后,仍期盼他能放下导演筒、执起教鞭,当个戏剧系的教授。
  熟悉李安故事的人都知道,这个重视教育的校长父亲,深深影响着他的言行举止和待人处世,更左右了他的电影创作。
  李家祖籍是江西德安,祖父李宾雁曾被地方县官欺负,决心将儿子李升送进洋学堂,日后走入仕途、当官庇荫家族。李升也很争气,一路读到大学,对日抗战胜利后,返回故乡,以年仅28岁之龄当上江西崇仁县县长,后调任教育部主任秘书。1950年,他辗转来到台湾,从此不停在台湾岛内迁居、从事教职,从嘉义、屏东、台东到花莲,最后终于在台南定居。而李安,便在李升在屏东教书时,于潮州镇出生。
  屏东县位于台湾最南方,亦即魏德圣拍摄《海角七号》的所在地,如这电影所述,这个国境之南拥有包含原住民、河洛、客家等族群,文化多样。而潮州镇位处屏东中央,是该县第二大市街。清雍正四年(1726),广东省潮州府住民横渡台湾海峡来到这里,开垦拓荒,所以此地原名为“潮庄”,并承袭潮州原有的信仰和文化,聚落以潮州三山国王庙为奉祠中心。
  李安是李家第三个小孩,却是长子,李升相当兴奋,百感交集:“李家终于有后了。”当年李升来到台湾,在嘉义教书时,便得到来自家乡的信息:李家被打为黑五类,李升父母皆被枪毙。李安祖父李宾雁临终前托人带话给李升:“老家全完了,你在海外另起炉灶。”李安自然成为李升的寄托,为其命名为“安”,取江西德安之意,但也是李升来台搭乘轮船“云安号”之名。
  在潮州这个热带城镇呱呱落地,还没真正感受到南方风情,七个月大的李安便随着父亲调任台东,仅居住一年多,又往北搬迁到花莲,在这个台湾的后山,度过了他欢乐的童年时光,他曾自述:“地方的淳朴,人情的温暖、诚挚,给我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尤其是花莲师范附小的启发式教学,是我上艺专之前最快乐的一段学习岁月。”

花莲:静好岁月


  花莲师范学院原在花岗山,李升赴任后,将其迁往美仑,而花莲师范学院旧址则成立了“国军退除役官兵师资训练班”,即让那些因战乱而无法求学的官兵,有机会继续读书进修。小小的李安便和家人一起居住在“师训班”中,成天与这些即将为人师表的退伍军人一起,演艺明星任贤齐的父亲即是其中一位。
  花岗山虽名为山,但其实是块靠海的高地,和美仑隔着美仑溪对望,溪水从花岗山的东北方流入太平洋。花岗之名来自日本,起因为当地阿美族人反抗日本殖民,日本调派兵力攻打,并正式铲平花岗山头约十米,并将黄土往东边倾倒成为一座小山丘,命名为花岗山。而此地,也成为日后日本军警、消防队训练之所。如今这个区域多半是学校、体育场等教育文化场所,不见昔日肃杀之气,站在这里往下望,只见花莲市最热闹的街道纵贯于此,但不论何等繁忙,与台北等都会一比,还是悠然淳朴。
  因为师训班聚集了许多“退伍军人”,因此各种康乐队都会到此表演。身为“校长公子”,李安便都是坐在第一排位置观看各种戏剧、歌舞特技演出,甚至偶尔还会和弟弟李岗一起“粉墨登场”,展现表演欲。
  这个欲望到了上小学更是充分发挥。花师附小的老师胡辰雄回忆,当年刚从师专毕业到花师附小任教时,为了熟悉教学,不时到隔壁班观摩上课情形,有一次就看到李安头绑毛巾、手拿根扫帚充当拐杖,反串演个老婆婆,让他印象深刻,直觉有趣:“这个小男生居然肯在众人面前男扮女装表演。”
2007年9月9日,李安再度获得威尼斯影展金狮奖,台南全美戏院在售票口贴红榜道贺。

  李安自己也提过,小学时,老师都会要求同学表演相声,而这是他的专长,常自编自导许多话剧。小学三年级时,因为男同学不愿演女生,只好自己反串,为此校长还对他的父母开玩笑:“你这儿子将来可能走第八艺术(电影)。”果真言中。
  但在教导过李安和李岗兄弟的退休老师冯惠如心中,李安就是个乖巧、听话的学生,尽管后来李安的艺术成就惊人,但老师们也拿出1964年出刊的《儿童月刊》指出,当时的李安代表学校参加花莲县第四届科展,以作品“自动灭火器”获佳作,可见其兴趣不只在艺术。
  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过程中,因为得挑战从未碰触过的3D技术,李安必须费神搞懂屏幕算式比例,他笑说从小数学就不好,让他钻研许久。然而,从他在花师附小的表现,或许只能推断不是李安没有数理能力,而是台湾惯有的填鸭式教育破坏了他原本对科学的兴趣。
  花师附小属于美式开放教育,一个年级才三个班,每班才四十人,男女合班,多是外省子弟,大家都说国语。当时班上会分为六组,不但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设备,教学也以发问讨论为主。李安认为,发问是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环,所谓“学问”,要学就要问,他相当喜欢这种学习方式。
  李安十岁时,李升调职台南,李安也就转学了。这一转,给李安带来不小的文化冲击,他面对的是一所九千人的大学校,每个年级二十班,每班七十人,大家都讲台语,“把我吓坏了。”

台南:水土不服


  “在花莲的生活很单纯,泥土性很强,那是一个典型的国民党军公教环境,接受美式自由开放的实验教育。”李安在一场公开演讲中指出,他一直到了台南,才有“外省小孩”的自觉,“十岁搬到台南,老师、校长都讲台湾话,当时对于日本式教育有极大恐惧,尤其害怕数学。虽然在那个环境下严重不适应,但也提供了建立良好纪律、道德标准、社会意识的机会。”
  台南被称为府城,是汉人迁移台湾最早发展的城镇,更是郑成功的屯垦地。他在这里打败荷兰,据城为王,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台南于是成为台湾四百年移民史的起头篇章。“一府、二鹿、三艋舺”便是形容当时台湾三个重要且热闹的开发城镇,“府”即是台南府,位居其首。
  因此,外头人来到台南,会看见一个有别于台湾其他城镇的文化风情,孔庙、武庙等文化建筑保存良好,日治时期的消防署和大楼还是挺立,绿荫苍苍、节奏悠缓,老街和小吃不时在转弯处等着,时间没有为这里带来太多改变,没有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但台南人却比台北人还骄傲他们所拥有的历史文化资产。他们也比其他地方的台湾人,更“台湾”。
李安在花莲接受美式开放教育,是一个“讲国语,没有体罚”的环境。

  许多名人都成长于台南,例如“前总统”陈水扁,前国民党主席连战,大联盟棒球员郭泓志、王建民和陈金锋,诚品书店负责人吴清友等等,还有电影导演魏德圣和李安。
  出生于台南的魏德圣和李安,便是一个强大的对照。魏德圣是本省人,一直在台南成长,亟欲诉说的故事莫不和这块土地的族群历史相连,从《海角七号》到《赛德克·巴莱》乃至于现在监制的《KANO》,都绕着类似的本土情怀,并试着让这些故事走出台湾、面向国际。即便和李安同为外省子弟的侯孝贤,也将镜头聚焦在台湾本土,甚至将在高雄凤山成长的童年时光搬上银幕,拍成如诗如画的《童年往事》。
  但李安不同,尽管台南以他为荣,台湾媒体动辄称他“台湾之光”,但李安的故事鲜少触击台湾这块土地的故事,不论是花莲或台南,即便早期的“父亲三部曲”都看不出确切的台湾影子,仅是反映了华人家庭的气氛主轴。因此,尽管李安每次回台湾都想尝尝台南小吃、在台南共享天伦,但创作却没掺入家乡思念,或许是因为童年不断搬家,甚至遭到文化冲击挫折有关。
  “我对台南跟花莲的情感差很多,主要跟升学有关。”李安回忆,才第二天上课,就因为数学考不好被打耳光,打完还要谢谢老师,第一次被打好像世界末日,回家一直哭,这是第一次文化冲击。他从一个“讲国语、美式教育、完全外省、没有体罚”的环境,转到一个“讲台语、日式教育、完全本省、体罚打骂、重视升学”的学校,冲击相当巨大。然而他后来也理解了,这两个不同的文化环境都是台湾的一部分:外省中原和日式本省,当他长大后面对这个世界才发现,在细微不一的变化中,埋下了许多巨变的种子,昔日外省中原压制本省文化,但双方仍暗中角力,如今过去压抑所埋藏的因素也逐渐发酵了。
  因此,比起土地带来的养分,对李安最大的影响还是父亲和其背后的中华文化伦理和秩序。李安台南一中的同学刘克全回忆,李安高一时,原本选读自然组,但因克服不了数学的心理障碍,高二转组至社会组后,便和他同班两年,而李安的父亲便担任南一中校长。这是集结台湾南部菁英的学校,李安喜欢胡思乱想、读书不专心,成绩因而不好。
  在刘克全记忆里,李安的运动神经不错,打棒球表现也好,课后最爱看漫画及文学作品,如今恍然大悟,这些课外读物替他说故事的导演手法扎了根。   除此之外,李安也喜欢看电影,成天往台南全美戏院跑,观看《罗马假期》等国外名片。全美戏院是日治时期兴建的戏院,位在台南最早开发的天后宫旁,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外观仍维持巴洛克建筑,连电影广告牌都坚持手绘,怀旧气氛浓厚。全美大戏院的负责人吴俊诚是李安台南一中的学弟,时常听人说起李安来看电影的小故事,“因为他是校长的儿子,每次低调来看电影,但大家都还是认出他来,说他又来了。”泡在电影院的经验,让成绩不好的李安产生电影梦,当时他便对父亲直说:“我的志愿是当导演。”但其实他根本不知道导演要负责什么工作。
  “当年的李安老实、没派头,整日笑脸迎人,在全班卅三位同学中,成绩在十至十三名左右,并不突出。但因为他是校长李升的儿子,难免受到关注,连干坏事的机会都没有。”现任台南市永福国小老师的刘克全回忆,校长李升以喜欢巡堂出名,到了儿子这班,免不了特别关注。同学私下问李安:“遇到校长时,到底要叫校长还是爸爸?”李安也率真地回答:“我一定躲起来避免尴尬”。
“从父执辈身上我看到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台湾、在我身上产生的变化,一方面我以自我实现与之抗逆,一方面我又因为能传承而深觉愧疚。”

始终是外人


  李安在演讲中坦承,到了台南,父亲教养的影子更巨大,“以往拍摄电影作品中的父亲角色,蕴含了文化与政治秩序、心理秩序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要有信赖亲切感,不是靠革命就能一夕推翻。滋养不容易,电影怎么乱怎么拍,而且是越乱越好看,然而生活却是靠传统礼教稳定发展维持,纪律在这个时候珍贵无比。”
  拍戏常经历混乱,但生活却要有秩序及安定感,父亲则为他带来这一切。当他筹拍《断背山》期间面临瓶颈,回台探望父亲向他诉苦,父亲第一次鼓励他坚持下去,让他非常感动。不料,回美国后两个礼拜,便传来父亲过世的消息,让他非常遗憾。
  “身为外省第二代,我不由自主会注意到传承的问题,不只是文化的传承,还包含生活习惯的传承、伦理的传承。”在《十年一觉电影梦》中,李安提到,近百年来,华人除了历经西化的过程外,大陆经历俄式共产化,台湾、香港经历殖民化,“何去何从”的身分问题一直是个纠结与迷惑,对他来说,在“父亲三部曲”中自然流露的感伤,便是源于外省第二代的复杂感觉,这样的“情结”纠结在心理,是一种文化的东西。《喜宴》的男主角在美国找到自我认同、想做自己,但他的父母和文化将他拉回来,喜宴就像是一只“金红色的怪兽”,把他搞迷糊了。“从父执辈身上我看到中原文化的传承在台湾、在我身上产生的变化,一方面我以自我实现与之抗逆,一方面我又因为能传承而深觉愧疚。”
  李安曾说他有近乡情怯的心理,如同小时候离开母亲去小学读书,就停止哭泣,离家到艺专能力就发挥,在国外拍西洋电影也比较能够发挥,但拍国片就压力沉重,“我回台湾就紧张,搞戏剧,我是跑越远能力越强。”回头想想,当初离家出国是和父亲的“约定”,于是返家、离家、压抑和发展之间的拉扯,都与李安的父亲有关。但也因为出国,将自己抛掷到另外一个文化中,李安才如同《喜宴》男主角一般,找到自己。
  于是他也自述:“在现实世界里我一辈子都是外人,何处是我家也难以归属,不像有些人那么清楚。在台湾我是外省人,到美国是外国人,回大陆做台胞,其中也有身不由己、也有自我选择,命中注定,我这辈子就是做外人。这里面有台湾情、有中国结、有美国梦,但都没有落实,久而久之,竟然心生‘天涯住稳归心懒’之感,反而在电影的想象世界里面,我觅得暂时的安身之地。”因此,我们必须在文化摆荡之间,才能看见李安。
其他文献
全名:卡拉·布吕尼·萨科齐  出生年月:1967年12月23日  学历:19岁辍学  布吕尼·萨科齐于1967年出生在意大利的艺术世家。父亲是富有的歌剧作曲家兼剧院老板,母亲是钢琴家,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布吕尼9岁便开始学弹吉他。虽然父母有意将她培养成钢琴家,但她却爱上了摇滚乐和爵士乐。  凭借高挑身材和迷人脸庞,布吕尼19岁退学,开始在T型台上大放异彩,上世纪90年代曾是圣罗兰、迪奥、范思哲等
工人在为红帆节做准备。红帆节是圣彼得堡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六月举行,用以庆祝中学生毕业,这个著名的节日用在壮观的烟火和无数场音乐会上的开销高达数百万美元,近年来,很多人指责红帆节存在任人唯亲和滥用公款的问题。  只要到莫斯科、圣彼得堡,或是在卡累利阿和乌拉尔山区的那些小镇上走一走,就能看到属于俄罗斯的景象:莫斯科刚建成的崭新人行道上不得不铺上钢板,以遮蔽瑕疵;作为学生生态学校的比齐岛被圣彼得堡精英
Vanea靠在渔船上休息。12岁的他辍学在Sfistofca村从事打鱼。三角洲的居民主要靠耕作和打鱼为生。  Sfistofca村里,头戴厚厚羊皮帽的男孩看着芦苇篱后面的世间。多瑙河三角洲是世界最大的芦苇区之一,砍伐芦苇是许多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男子骑着苏联时期的摩托车行驶在Mila 23村。  Sfistofca村,渔民Vanea在吃午饭。  苏里那,新娘在亲友的注视下梳妆。  Letea村
@浮生若有双廊梦:太阳是个金色的烧饼,你的肩膀长出了翅膀,天上有个月,地下一个亮,你的小秘密我全知道。我想和你一起玩,我也不想长大,但是大人们都傻傻地长大,忘记了所有的小秘密,比孩子还傻的大人,蹲下身,眯眯笑,你想知道金烧饼是什么馅儿的吗?(博主为大理精品小酒店老板娘)    @游回古早故乡的鱼:面对这复杂、无情、冷漠、危险又有些温暖、简单、矛盾的世界,作为父亲我不知道能不能教好你去面对它。在你的
按媒体报道,电影《被解救的姜戈》被发行方中影和华夏公司因为“技术原因”暂停上映,从性质上看,纯粹是个企业行为,观众作为消费者获得退票赔偿即可,就法理而言,整件事并没什么出格之处。但大众舆论特别是网友们却对此事不依不饶,国内外许多媒体都有跟进报道,微博上也群情激愤—说《被解救的姜戈》的这次暂停上映已经酿成了大众舆论场里的“姜戈事件”,并不为过。  根本上说,绝大多数网友都不相信“技术原因”这么敷衍了
插图/陈洪伟  多年前初访荷兰,是跟着旅游团,抵达阿姆斯特丹头一夜,就餐于一家中国餐厅。到底哪一家,这会儿想不起来,因为海外的中餐馆装潢实在都很像,无非是雕梁画栋、宫灯龙柱、金碧辉煌那一套,既华丽也俗艳。  餐厅的菜倒还有印象,不是因为好吃,而是菜肴虽摆了一整桌,鸡鸭鱼肉样样不缺,可是任凭是炒肉片也好,爆鸡丁也罢,味道却只得三种:一种浇了深色芡汁,酱油味,带点酸;另一种没加酱油亦无醋,也勾了濃芡,
维多利亚是小贝时尚之路的第一个伯乐,认识维多利亚之前,小贝以为范思哲是一个意大利球员。15岁时的贝克汉姆。  在东伦敦地区,你遇见的任何人都可能跟大卫·贝克汉姆在某种程度上有关系。这个人可能在列格维公园跟他一起踢过球,那个人是他在蔡斯巷小学的校友,他的姐姐有一次给这个人剪了头发,他的爸爸曾经帮那个人的家里安装厨房。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贝克汉姆曾经只是那个来自穷困的东伦敦地区、浑身上下都冒着土气的
“懒洋洋地窝进沙发,家人间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或是全家人一起,做着最平常的事,这些平凡的时候才是生活中最温暖的部分。家里最舒适的地方,规矩什么的通通都得让路”,这是宜家诠释2014年“陪伴”主题的文字。  宜家的数据表明,50%的目标消费者是都市白领。而还有50%的目标消费者,是那些在都市生活安家已经有了孩子的三口之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年轻的父母。而如何来抓住这50%的目标客户成了宜家2014年
几周前,双汇并购美国肉业巨头史密斯菲尔德(Smithfield)的事情,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拉升了双汇发展和史密斯菲尔德的股价,也引发了谁是背后最大赢家的争论,甚至还带动了史密斯菲尔德小镇的旅游业发展——这个以小猪为吉祥物的镇子过去名不见经传,现在正成为中国游客去美国观光的新景点。  其实,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之间的情投意合已有4年,现在才尘埃落定,出价是关键:71亿美元的收购价也是迄今为止中国海外
一项新法规的实施引起议论本也是正常之事,但为何新交规的“闯黄灯”条款引发这么大的舆论场?争论不仅限于微博,更引起传统媒体和全社会的热议,我想这是交管部门始料未及的事情。公众争论的焦点问题不仅在于“闯黄灯”罚与不罚的问题,还因为罚的严重性居然与闯红灯一样。  梳理一下“闯黄灯”舆论的民众逻辑:1.“闯黄灯”罚6分等于闯红灯,那么黄灯有何存在意义呢?不是红黄不分吗?2.是否可以取消黄灯呢?答案: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