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重要的无形资源,它本身不仅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协调功能和辐射功能,而且对搞活企业的有形资产,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能使企业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搞好企业文化,是我国企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求成功的迫切需要。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加上战后日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它形成了优秀的、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世界第一流的企业文化。在深入研究中日两国的企业文化时,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但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不同,企业文化也不相同,即使同一企业,因为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也不相同,这是在研究企业文化应该注意的。
一、中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企业界,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是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型管理向文化力的管理层面的飞跃。以人为本,以文化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潮流,成为世界诸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的共识。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企业普遍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对以文化推动企业的发展进行尝试,其理论和实践表明,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坚定基石,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形式看似乎是产品的竞争、服务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但实质上却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因为企业经济实力的背后是文化力量在起着推动作用。经济学家提出:21世纪的竞争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可见,谁能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因此,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激励、结束、导向纽带和辐射作用,调动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软管理”带动“硬管理”,对于建立现代管理模式,增强自身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都具重大的现实意义。有远见的企业都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例如海尔集团。我国广大企业面对世界大企业挑战的严峻形势,为了增强竞争力,更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近年来,中国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受到制造业的重视,先后导入企业形象战略,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些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实践经验,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然而,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只注重企业文化的表面形式,忽略了其内涵。有些把企业文体活动、企业形象设计CI、企业环境的优化等同于企业文化。
二是重视程度不够,有短期行为。有的是制定一个实施方案,推出一些企业口号,把企业理念、规范和员工守则印发下去,便束之高阁,万事大吉;个别认为企业文化可搞可不搞,“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挤掉”的现象时有存在,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三是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存在标语化、空泛化、雷同化的现象,缺乏自身个性和特色。
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仍处于一个摸索阶段。虽然说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是面对新经济的到来,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扩大和企业经营主体迅速增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国外同行业的进入,国际竞争愈加激烈,我国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如果不迅速走出误区,就难以产生文化力的推动作用,而没有文化支撑的企业是难以产生凝聚力和竞争力的。
二、日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一词,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它最早的实践者却是日本人。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日本产品相继敲开世界各国国门,特别是电视、汽车等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时,美国开始研究日本发展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企业之所以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更重视管理的软性因素,更重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更重视培植企业自身的“社风”、“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等。公元1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家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国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在二战后短短的三十几年里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日本企业遍及世界各地,许多行业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汽车、电子、钢铁、造船、化工等行业均排在世界前列,许多企业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性大托拉斯公司,如丰田、本田、日产、松下、索尼、日立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又实现了国际化、全球化,其间日本企业出色的管理创新能力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企业群体创新文化是以日本典型性企业创新文化的特质为基础归纳出来的,这种文化制式的主要特点是倡导和坚持群体参与和从事创新。
日本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民族迁移和异族入侵,一直较为稳定,加之岛国所固有的特点,促使日本单一民族的发展以及文化上的统一。历史上,日本曾三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丰富、发展自己。第一次:公元7世纪吸收中国盛唐文化,成功推行“大化改新”,缔造了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式封建文化体。第二次:19世纪下半叶,推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文化,创造了一个融合欧美文化的日本式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体。第三次:二战后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对美国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吸收,创造了日本式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体。日本学者和迁哲郎曾指出:“如果从日本文化中舍去外来文化的话,那么几乎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但日本自身的文化内容继续保持了作为摄取者、加工者的独立性。”正是这种对文化吸纳、融合和创新的能力使日本能够抓住机遇,形成颇有优势的多元复合文化结构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日本企业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日本企业巧妙地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理性精神、和谐思想等用于指导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制式。它承袭了对外来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容纳能力,表现出促进企业成员积极参与管理创新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创新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飞速发展,新技术革命兴起,猛烈地冲击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日本企业的群体创新文化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在没有一流的经济学家、一流的管理理论学家的情况下,创造出了一流的企业和杰出的企业家,独创了一套典型的日本式管理模式,日本企业文化形成了以下特色:
1.企业成员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日本的企业有典型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了东方一些国家常见的因嫉妒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的内耗,它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特质,保证了在基础的组织层次形成内协外争效应。企业成员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执著于共同的企业的目标,具有高度的,追求卓越创新的精神。这样,企业组织内部的和谐程度得到提高,产生的群体合力就大,向外竞争的优势也就明显。这些恰恰正是群体创新的支柱。
2.以“参与制度”为基础的小集团组织是创新的基本形式。日本企业通过各种小集团组织的形式,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如服务质量管理小组、合理化建议制度、无缺点运动、创造发明委员会、二日改进活动等。这些小集团独立于企业的体系以外,是职工的“自主管理”活动。其课题范围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直接效果就是产生大量的合理化建议。正是这些无穷尽的小创新、小改进,不断改善着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日本企业职工创新建议数量之多,建议采用率之高,产生的经济效益之大,是其他国家的企业望尘莫及的。
3.利用文化网络的沟通功能和碰撞效应,激发出大量的创新行为,培育出极具个性特点的创新英雄。日本的企业不仅重视设计良好通畅的内部正式沟通系统,还特别重视培育符合企业价值观的文化网络,巧妙地利用它来激发出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由此培育出极具个性的创新英雄。这些英雄人物具有充满实干精神的独特个性,为企业其他成员提供了非常形象的成就标准,成为强劲的创新激励力量,使企业的群体创新文化变得更有活力,生机盎然。
4.企业的组织结构创造性地以文化为纽带,实行较为合理的分权模式。恰当地分配集权和分权的比例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难点。具有分权倾向的组织结构,易于营造平等、和谐、轻松自如的气氛,有利于企业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但同时也会产生离心倾向。而日本的企业以企业文化为纽带,利用以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目标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含蓄柔性的控制手段,来约束和避免因分权而出现的种种不利问题,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创新。
三、结束语
日本是“东方的西方国家”,或许正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日本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熏染,它才能有这样一个契机将这两者融合起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日企横扫英国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抢夺德国和瑞士的钟表和光学仪器市场,打击美国在钢铁、造船和一般电子产品上的传统优势等一系列的企业神话,这些神话不断地被文化管理学、企业战略学、工商管理学等学科选入教材,流传起来。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掌握西方的管理理论,领会东方的管理思想,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将东西方的管理哲学在中国来一个第二次融合,使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中国与日本同属东亚国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加上战后日本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它形成了优秀的、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世界第一流的企业文化。在深入研究中日两国的企业文化时,日本的企业文化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但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不同,企业文化也不相同,即使同一企业,因为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也不相同,这是在研究企业文化应该注意的。
一、中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企业界,是西方管理理论在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与“复杂人”假设之后,对组织的管理理念、管理过程与组织长期业绩关系的又一次重新审视,是企业管理模式从经验型管理向文化力的管理层面的飞跃。以人为本,以文化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企业管理的潮流,成为世界诸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的共识。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企业普遍进行了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对以文化推动企业的发展进行尝试,其理论和实践表明,企业文化是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坚定基石,是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形式看似乎是产品的竞争、服务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但实质上却是企业文化之间的竞争。因为企业经济实力的背后是文化力量在起着推动作用。经济学家提出:21世纪的竞争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可见,谁能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谁就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权。因此,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文化,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激励、结束、导向纽带和辐射作用,调动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软管理”带动“硬管理”,对于建立现代管理模式,增强自身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都具重大的现实意义。有远见的企业都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例如海尔集团。我国广大企业面对世界大企业挑战的严峻形势,为了增强竞争力,更要把企业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近年来,中国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受到制造业的重视,先后导入企业形象战略,对企业文化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些已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实践经验,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促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然而,当前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尚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只注重企业文化的表面形式,忽略了其内涵。有些把企业文体活动、企业形象设计CI、企业环境的优化等同于企业文化。
二是重视程度不够,有短期行为。有的是制定一个实施方案,推出一些企业口号,把企业理念、规范和员工守则印发下去,便束之高阁,万事大吉;个别认为企业文化可搞可不搞,“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挤掉”的现象时有存在,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三是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创新和个性。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存在标语化、空泛化、雷同化的现象,缺乏自身个性和特色。
目前,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还很不平衡,仍处于一个摸索阶段。虽然说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但是面对新经济的到来,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逐步扩大和企业经营主体迅速增多,特别是实力雄厚的国外同行业的进入,国际竞争愈加激烈,我国企业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如果不迅速走出误区,就难以产生文化力的推动作用,而没有文化支撑的企业是难以产生凝聚力和竞争力的。
二、日本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一词,是由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它最早的实践者却是日本人。二战中日本国内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世人都以为它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但不久便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当日本产品相继敲开世界各国国门,特别是电视、汽车等占领了美国大部分市场时,美国开始研究日本发展的奥秘,最后得出结论:日本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迅速崛起而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其主要原因是得益于日本的企业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企业之所以成功,重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更重视管理的软性因素,更重视把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结合,更重视培植企业自身的“社风”、“经营理念”和“价值观”等。公元1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家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贫乏,国土狭小,人口众多的岛国,在二战后短短的三十几年里却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工业化程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目前,日本企业遍及世界各地,许多行业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汽车、电子、钢铁、造船、化工等行业均排在世界前列,许多企业已成为世界著名的国际性大托拉斯公司,如丰田、本田、日产、松下、索尼、日立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又实现了国际化、全球化,其间日本企业出色的管理创新能力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企业群体创新文化是以日本典型性企业创新文化的特质为基础归纳出来的,这种文化制式的主要特点是倡导和坚持群体参与和从事创新。
日本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民族迁移和异族入侵,一直较为稳定,加之岛国所固有的特点,促使日本单一民族的发展以及文化上的统一。历史上,日本曾三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丰富、发展自己。第一次:公元7世纪吸收中国盛唐文化,成功推行“大化改新”,缔造了一个融合大唐文化的日本式封建文化体。第二次:19世纪下半叶,推行“明治维新”,学习西方文化,创造了一个融合欧美文化的日本式近代资本主义文化体。第三次:二战后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以及对美国及西方现代文化的吸收,创造了日本式现代资本主义文化体。日本学者和迁哲郎曾指出:“如果从日本文化中舍去外来文化的话,那么几乎什么东西也不存在了。但日本自身的文化内容继续保持了作为摄取者、加工者的独立性。”正是这种对文化吸纳、融合和创新的能力使日本能够抓住机遇,形成颇有优势的多元复合文化结构和独特的发展轨迹。
日本企业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日本企业巧妙地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集体主义、理性精神、和谐思想等用于指导办企业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制式。它承袭了对外来优秀文化兼收并蓄的容纳能力,表现出促进企业成员积极参与管理创新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创新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飞速发展,新技术革命兴起,猛烈地冲击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日本企业的群体创新文化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在没有一流的经济学家、一流的管理理论学家的情况下,创造出了一流的企业和杰出的企业家,独创了一套典型的日本式管理模式,日本企业文化形成了以下特色:
1.企业成员具有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日本的企业有典型的集体主义精神,克服了东方一些国家常见的因嫉妒而在成员之间形成的内耗,它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特质,保证了在基础的组织层次形成内协外争效应。企业成员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执著于共同的企业的目标,具有高度的,追求卓越创新的精神。这样,企业组织内部的和谐程度得到提高,产生的群体合力就大,向外竞争的优势也就明显。这些恰恰正是群体创新的支柱。
2.以“参与制度”为基础的小集团组织是创新的基本形式。日本企业通过各种小集团组织的形式,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如服务质量管理小组、合理化建议制度、无缺点运动、创造发明委员会、二日改进活动等。这些小集团独立于企业的体系以外,是职工的“自主管理”活动。其课题范围覆盖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直接效果就是产生大量的合理化建议。正是这些无穷尽的小创新、小改进,不断改善着企业的经营管理,从而达到水滴石穿的效果。日本企业职工创新建议数量之多,建议采用率之高,产生的经济效益之大,是其他国家的企业望尘莫及的。
3.利用文化网络的沟通功能和碰撞效应,激发出大量的创新行为,培育出极具个性特点的创新英雄。日本的企业不仅重视设计良好通畅的内部正式沟通系统,还特别重视培育符合企业价值观的文化网络,巧妙地利用它来激发出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由此培育出极具个性的创新英雄。这些英雄人物具有充满实干精神的独特个性,为企业其他成员提供了非常形象的成就标准,成为强劲的创新激励力量,使企业的群体创新文化变得更有活力,生机盎然。
4.企业的组织结构创造性地以文化为纽带,实行较为合理的分权模式。恰当地分配集权和分权的比例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难点。具有分权倾向的组织结构,易于营造平等、和谐、轻松自如的气氛,有利于企业成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但同时也会产生离心倾向。而日本的企业以企业文化为纽带,利用以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目标为基础的、更高层次的、含蓄柔性的控制手段,来约束和避免因分权而出现的种种不利问题,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管理创新。
三、结束语
日本是“东方的西方国家”,或许正是特殊的地理位置让日本同时受到东西方文化和管理思想的熏染,它才能有这样一个契机将这两者融合起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日企横扫英国的摩托车业,超越德国和美国的汽车工业,抢夺德国和瑞士的钟表和光学仪器市场,打击美国在钢铁、造船和一般电子产品上的传统优势等一系列的企业神话,这些神话不断地被文化管理学、企业战略学、工商管理学等学科选入教材,流传起来。我们应该学习日本企业的成功经验,掌握西方的管理理论,领会东方的管理思想,利用改革开放的契机,将东西方的管理哲学在中国来一个第二次融合,使中国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川外重庆南方翻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