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冶金技术中的一项杰作

来源 :初中生学习·七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weitao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铜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中的杰出成就。唐代时规定,只有为一品朝臣拉车的小牛身上,才能用白铜作为装饰品,可见其是很珍贵的。
  现在一般人所知道的白铜是指铜镍合金,称镍白铜。当把镍熔入红铜里,含量超过16%以上时,色泽变得洁白如银。我国云南一带是镍白铜的故乡。那里所产白铜也最有名,人们就像称呼湖笔、端砚、徽墨一样,而称云南白铜为“云白铜”。至迟在公元4世纪时,云南就生产白铜了。而据《汉书》记载:“犍为郡西南朱提山出银”,且有“朱提银八两为一流(王莽时所订的银两单位)”之说。但据现代矿藏考察,朱提山(今四川宜宾西南)产铜、镍而不产银,因此“朱提银”可能就是镍白铜。唐、宋时,中国镍白铜已运销到今阿拉伯海一带,当时波斯人称白铜叫“中国石”。大约16世纪以后,中国白铜运销到世界各地,博得了广泛的赞扬。直到16世纪以后,欧洲的一些化学家、冶金学家才开始研究和仿造中国白铜。法国的耶稣会教士杜霍尔德在其1735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全志》中写到:“最特殊的铜是白铜,其色泽和银一样,只有中国才有,也只见于云南省。”1775年英国刊物《年纪》中提到要从事实验和仿造东印度公司从广州买去的中国白铜。但直到1823年德国人仿制中国白铜才取得成功。
  除了镍白铜以外,我国古代还有一种砷白铜,它是砷铜合金。这种砷白铜的发现则是中国古代炼丹家的突出贡献。不过当时不称它为白铜,而叫“药银”,意思是用丹药点化而成的白银。点化这种“药银”比冶炼镍白铜要更困难些,而且很容易砷中毒。因此炼丹家们为取得这项成就曾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砷白铜是用砷矿石(砒石、雄黄等)或砒霜(As2O3)点化赤铜而得到的。铜中合砷小于10%时,呈金黄色,炼丹家称之为“药金”;当含砷量等于或大于10%时,就变得洁白如雪,灿烂如银了。冶炼砷白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初期,据宋人撰《席上腐谈》记载:汉景帝时在茅山修炼的3位炼丹大师三茅君因丹阳(今安徽、宣城一带)遭天灾欠收,于是以煅砒粉点化丹阳所产之铜为银,以救饥民。所以后来炼丹家们就称这种“药银”为“丹阳银”。晋代著名炼丹大师葛洪在其名著《抱朴子·金丹篇》中明确记载了用雄黄点化铜为“黄金”,南朝齐梁时期的医药大师陶弘景在其《名医别录》中也提到“雄黄得铜可作金”“炼服之法皆在仙经中”。葛洪、陶弘景所得到的大概都是含砷量较低,易于点化的砷黄铜,过去炼丹家们所说的“雄黄金”可能就是指它。这时期的《神仙养生秘术》《太古土兑经》中还提到了点铜为“白”(银)的丹药配方,但用药比较复杂。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有位炼丹家,名叫苏元朗,号青霞子,曾学道于句曲(茅山),自称得到过司命大茅君的真秘。他曾撰《宝藏论》一书,其中记载了用砒霜可以“点铜成银”。这是砷白铜冶炼技术的重大进步。
  唐肃宗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有位炼丹家,道号金陵子,他撰写了一部炼丹书《龙虎还丹诀》,其中有一篇《点丹阳方》,详尽介绍了点化砷白铜的方法。他是先将雄黄升炼成砒霜,然后把后者做成小丸,逐个投到熔化的铜汁中,以炭不断搅拌,直到铜汁变白为止。在此过程中,As2O3先被炭还原成单质砷,立即溶入铜中,于是逐步生成了砷白铜(Cu3As)。这说明在唐代中期,我国炼丹家点化砷白铜的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但它长时期为炼丹家的真秘,师徒相传,对外绝密。所以直到北宋末年,有人在所撰《春渚纪闻》中谈到兰陵人薛驼以煅砒粉化铜为白银时,还说这是一种奇闻绝技。
  元、明以后,这种“药银”便逐渐为常人所知了。所以在元人著作《格物粗谈》、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及明末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中都有“砒石炼为白铜”“以砒霜等药制炼白铜”的记载。
  那么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找到古代炼丹家所制出的砷白铜文物呢?这大概一是因为这种“药银”冶炼技术只有少数人掌握,生产极少,年久失传;二是易变质(其中砷质会逐步挥发掉,而变为棕赤色),又有毒性;三是在市场上冒充白银是违禁的,只能在暗中少量炼制;四是炼制困难,耗资多、价钱昂贵。
  过去有人不知道砷铜合金也是一种白铜,以为白铜只有镍白铜一种,因此把“砒石炼为白铜”解释为以白色砒镍矿点化赤铜而成镍白铜,显然这是一种误解。现在已经证明我国自古就有两个独立发展起来的白铜体系。砷白铜更为我国所特有,这一冶炼技术堪称我国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外阅读延伸
其他文献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新语·雅量》第三十五则)  本文所讲故事发生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冬十一月淝水战役胜利之际。当时,谢玄诸军大破敌军的书信火急送达宰辅谢安手上。在淝水战役之前,前秦与东晋政权对垒,史称“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淝)。京师震恐”;而东晋除了荆襄上游的西线军队被动防御外,倾
期刊
汽车越来越堵,火车越来越挤,飞机经常晚点,还受天气所限。对于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交通渐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善交通,如何让出行变得轻松快捷,如何让交通不再成为人们的困扰,是国家与公众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就目前科技发展来看,磁悬浮列车应该是改善交通的最好、最现实的工具。  1814年,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1825年世界上第一条标准轨铁路出现,从此火车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进入70年
期刊
“我即将结束52年的军旅生涯。我从军是在本世纪开始之前,而这是我童年的希望与梦想的实现。自从我在西点军校的教练场上宣誓以来,这个世界已经发生很多变化,而我的希望与梦想早已消逝,但我仍记得当时最流行的一首军歌的歌词:‘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  这是1951年4月19日,麦克阿瑟在美国国会大厦发表的著名的演讲《老兵永不死,只是渐凋零》的结束语。麦克阿瑟声明显赫,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戎马半生的
期刊
70多年前的美日莱特湾海战之后,世界再无大规模海战。虽然各国海军不断走向“深蓝”,但海军的主要攻击目标却从“舰对舰”转向了“舰对岸”,舰载武器也因此发生了深刻变革。  未来海战场,谁是当之无愧的“大洋杀手”,是弹道导弹、潜射导弹还是超音速巡航导弹?舰炮能干什么,鱼雷还有用吗?  印度成功试射“丹努什”导弹后,一度引发人们对舰对岸攻击手段变革的讨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能从水面战舰发射的弹道导弹,射程达
期刊
在我们的生活中,路标时常出现。岔路口上,必会有路标为你指明去路。然而,多少人会不听路标的指示逆向而行?有人会说:“我为何要走相反的路呢?路标所指示的方向一定是正确的,走其他的路如果迷路了怎么办?”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在我们生命的岔路口处便多了一些“轻车熟路”,少了一些另辟蹊径。我们知道有的时候路标并不是单纯的路标,它会指引我们走向正确或错误,平庸或非凡,成功或失败等种种境地。而面对这些路标时,我
期刊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莲的纯朴美为世人所欣赏,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更让世人钦佩。莲生于淤泥之中,却不曾与其合污,就像高原上的神灵俯瞰大地上的生灵一样傲骨凛然。这一切都源于莲的本性。世间万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人从降生的一刻就会作恶,但随着斗转星移,世事变化,人性也是会变的。唯有谨于立身才能让我们保持本性,超然于尘世污秽。  立身之始便是立行。所谓立行,
期刊
徐志摩,1896年1月15日生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县硖石镇的一个地主家庭。当时正值“公车上书”的后一年,经济不景气,百姓生活困苦。志摩出身一个由封建工商业者向新兴资产阶级过渡的家庭中,生活还算过得去。其父徐申如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志摩将来走金融这条路,而志摩却从小立志成为中国的“汉密尔顿”,创办实业救国。徐志摩从小聪颖,很受人喜爱,志摩的生母钱氏特别疼爱他。  徐志摩小时候很聪明,悟性又好,老师称他“初
期刊
山风把带着线的风筝徐徐送上天空,风筝心里那个美呀!几乎把系在脖子上的线给忘了。  山风说:“快点回去吧,不然线会着急的。”  风筝说:“不,我讨厌那又丑又黑的线了,要是你能帮我挣脱线该有多好呀!我会感激你一辈子的。”  山风笑笑说:“你确定吗?你为什么不想想你与线在一起的美好生活?只要你不后悔,我就帮你。”  风筝在空中翻了个筋斗说:“你看,我都飞这么高了,还怕啥,我绝不后悔!”  于是山风轻轻地
期刊
昏暗的台灯下,我凝视着一杯茶,沸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让我感到了茶的清香。那苦涩中略微含着一点甘甜,被我贪婪的嘴给霸占了。  嬉戏之少、老师之严肃“阻抑”了欢笑,压力之大造成了我们成长的烦恼。打开厚重的回忆之书,那思绪点点,也许是不倦地回忆一些往事。  “初”来乍到,一个脆弱的我,被瞄准了“弱点”,“敌人”猛开了一炮,那个不堪一击的我,在“血”场上牺牲了,可一个“睡里挑灯看卷,梦回铃响背诗”的我又一次
期刊
给西瓜打针,给荔枝泡药,给橙子打蜡——听到这些古怪的水果处理方式之后,我们还能不能愉快地吃水果了?这些听上去很不靠谱的技术有的只是谣言,水果的保鲜措施远没有听上去那么可怕。  给西瓜打针?瓜农没那么闲  有传言说西瓜是靠打针催熟的,但这完全不是事实。西瓜本来就是一种自然熟的水果,在实际生产中,也没有瓜农会闲得无聊去给每个西瓜打针——无论是打激素、糖水还是色素,这些都不会促使西瓜变红变甜。相反,还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