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散文、小说)在高中必修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分量也相当大。而答此类题的前提便是把握文章的主旨,若是把握不住文章的主旨,做题就漫无目的,也不可能准确作答。因此,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显得至关重要。若教学得法,必将真正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有效阅读,获得阅读快感,并能从容应对阅读题的考查,甚至启发写作。
然而,对于高考中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各种各样的方法充斥着学生和老师的视野,也让老师和学生们受益匪浅。可是,在极其紧张的高考应试中,考生做题时总是无所适从;再加上学生凭着幼小的心智,如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地把握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写的意蕴丰厚的文章的主旨呢?这始终是个让语文老师和考生困惑的问题。
拨开多年教学困惑的迷雾,我决定回归本源,回到文学类作品的创作源头上去,去探究快速把握作品主旨的方法。我们就暂且将它叫做“追本溯源法”。
1 析体裁,寻“本源”
散文就题材来分可以有写人记事的叙述类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状物言志的说理类散文。写人记事的主要是通过写人抒发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写景抒情的主要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一定境遇中的心境与感悟,状物言志的当然是通过状物抒发内心的志趣、理想或追求与向往。而小说则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主题的。
而“情感态度”“心境与感悟”“志趣”“理想”“追求与向往”便是文学类作品的主旨,这主旨是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体现的,那么“人”“事”“景”“物”就是作者创作的“本源”。那么,“追根溯源”也就是要找到触发作者写作的“人”“事”“景”“物”的性格或是特征,通过它们的性格或特征去弄清作者对其的情感思想或观点态度,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
2 溯“本源”,明主旨
我们按照散文和小说的不同题材分类解说。
2.1 写人记事篇(包括小说)
【“追溯”步骤】判断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从文中找到主要人物的言谈举止的相关描写→概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歌颂赞美或批评揭露)→得出主旨。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都是典型的写人记事类散文,课文中的小说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等。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①题目明示主要人物——刘和珍;次要人物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其他学生杨德群、张静淑等,杨荫榆等反动文人,执政府反动势力,庸人,其他爱国人士……
②刘和珍的言行举止的相关描写——“毅然预定《莽原》全年”、被“强拖出校”、“不为势力所屈”、“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请愿、“始终微笑着,性格很温和”被“虐杀”……;
③概括刘和珍的性格品质、为人处世——积极上进、爱国爱校、不为势力所屈、性格温和、为中国而死……;
④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感情态度——歌颂赞美;
⑤由此得出主旨——歌颂赞美刘和珍这一类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沉痛哀悼刘和珍,愤怒控诉暴行、痛斥流言,呼唤国人觉醒反抗、吸取教训……
2.2 写景抒情篇
【“追溯”步骤】找到作者笔下的景物→抓住景物特点的各种描写→概括画面的特点,即意境→把握在此意境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得出主旨。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课文中典型的写景抒情文章。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
①题目“荷塘月色”明示主要景物——月下荷塘、荷塘月色。
②抓景物特点及意境——月色笼罩下的荷塘,荷叶、莲花、荷香、月色,异常淡雅、高洁、轻柔、清新、幽远、宁静;荷塘周围又有“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阴阴的”特点。
③由景的特点定作者的情感态度——由充满诗情画意之画面,判断作者是喜爱这景的,内心也是喜悦的;但不是热烈的,因为环境并不红火、繁华、热闹;荷塘景色虽美妙,但不热烈,是淡淡的喜悦;再加上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颇不宁静”“且受用”“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无福消受”,结合文末写作时间显示的背景,作者心中自然是忧虑的,但并非很强烈。所以有了“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的情感。
④得出主旨——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的情感。
2.3 状物言志篇
【“追溯”步骤】找到作者笔下的主要事物→抓住主要事物的主要特点(找形容词或作者用心的描写)(往往有象征意味)→把握作者或主人公对此事物的情感态度→得出主旨。
陆蠡的《囚绿记》和巴金的《小狗包弟》就是这类文章。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
①确定主要事物——常春藤。
②常春藤的主要特点——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明显有象征)。(找形容词或作者用心的描写)
③看常春藤的特点定作者情感态度:喜欢绿,留恋绿色——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愿它繁茂苍绿——希望再见到圆窗和绿友。
④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定主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这常春藤也就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从课本到高考,我们来看2010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
①本文的主要人物——孔子及其弟子;次要人物——现代的一些人。
②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
③概括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品质、为人处世——为理想永不放弃、不畏艰难困苦,孜孜不倦。
④把握作者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感情态度——歌颂赞美、景仰崇敬;
⑤由此得出主旨——歌颂赞美孔子及其弟子这一类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的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以精通禅法闻名的高僧,带领众弟子来到渤海之滨,面对波涛汹涌、巨浪排空的大海,询问弟子们:“你们在海上看到了什么?”弟子们顿时都默不作声,当一位弟子大胆地说“我看到了浪花的转瞬即逝,它让我想到万象皆空”后,众人纷纷赞同,觉得对禅法的理解又精进了一层。可老禅师却厉声喝道:“那不是浪花,那是水。”众人听罢,大悟。
我们也要“大悟”,悟出这个道理:不要忽视了本源。现实中,我们往往都会把问题复杂化,琢磨来琢磨去,玄之又玄,却忘记了事物的本源。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也在呼唤“追本溯源”,我们要拨开迷雾见本真!
然而,对于高考中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各种各样的方法充斥着学生和老师的视野,也让老师和学生们受益匪浅。可是,在极其紧张的高考应试中,考生做题时总是无所适从;再加上学生凭着幼小的心智,如何能够在极短的时间里快速地把握阅历丰富的成年人写的意蕴丰厚的文章的主旨呢?这始终是个让语文老师和考生困惑的问题。
拨开多年教学困惑的迷雾,我决定回归本源,回到文学类作品的创作源头上去,去探究快速把握作品主旨的方法。我们就暂且将它叫做“追本溯源法”。
1 析体裁,寻“本源”
散文就题材来分可以有写人记事的叙述类散文、写景抒情类散文、状物言志的说理类散文。写人记事的主要是通过写人抒发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情感态度,写景抒情的主要是通过写景来抒发一定境遇中的心境与感悟,状物言志的当然是通过状物抒发内心的志趣、理想或追求与向往。而小说则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主题的。
而“情感态度”“心境与感悟”“志趣”“理想”“追求与向往”便是文学类作品的主旨,这主旨是通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来体现的,那么“人”“事”“景”“物”就是作者创作的“本源”。那么,“追根溯源”也就是要找到触发作者写作的“人”“事”“景”“物”的性格或是特征,通过它们的性格或特征去弄清作者对其的情感思想或观点态度,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
2 溯“本源”,明主旨
我们按照散文和小说的不同题材分类解说。
2.1 写人记事篇(包括小说)
【“追溯”步骤】判断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从文中找到主要人物的言谈举止的相关描写→概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质→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歌颂赞美或批评揭露)→得出主旨。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和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都是典型的写人记事类散文,课文中的小说有《装在套子里的人》《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等。以《记念刘和珍君》为例:
①题目明示主要人物——刘和珍;次要人物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其他学生杨德群、张静淑等,杨荫榆等反动文人,执政府反动势力,庸人,其他爱国人士……
②刘和珍的言行举止的相关描写——“毅然预定《莽原》全年”、被“强拖出校”、“不为势力所屈”、“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请愿、“始终微笑着,性格很温和”被“虐杀”……;
③概括刘和珍的性格品质、为人处世——积极上进、爱国爱校、不为势力所屈、性格温和、为中国而死……;
④把握作者对刘和珍的感情态度——歌颂赞美;
⑤由此得出主旨——歌颂赞美刘和珍这一类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沉痛哀悼刘和珍,愤怒控诉暴行、痛斥流言,呼唤国人觉醒反抗、吸取教训……
2.2 写景抒情篇
【“追溯”步骤】找到作者笔下的景物→抓住景物特点的各种描写→概括画面的特点,即意境→把握在此意境中作者的情感态度→得出主旨。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课文中典型的写景抒情文章。以朱自清《荷塘月色》为例:
①题目“荷塘月色”明示主要景物——月下荷塘、荷塘月色。
②抓景物特点及意境——月色笼罩下的荷塘,荷叶、莲花、荷香、月色,异常淡雅、高洁、轻柔、清新、幽远、宁静;荷塘周围又有“黑影”“ 峭楞楞如鬼一般”“阴阴的”特点。
③由景的特点定作者的情感态度——由充满诗情画意之画面,判断作者是喜爱这景的,内心也是喜悦的;但不是热烈的,因为环境并不红火、繁华、热闹;荷塘景色虽美妙,但不热烈,是淡淡的喜悦;再加上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颇不宁静”“且受用”“热闹的是它们,我什么也没有”“可惜”“无福消受”,结合文末写作时间显示的背景,作者心中自然是忧虑的,但并非很强烈。所以有了“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的情感。
④得出主旨——借月夜荷塘美景抒发“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的情感。
2.3 状物言志篇
【“追溯”步骤】找到作者笔下的主要事物→抓住主要事物的主要特点(找形容词或作者用心的描写)(往往有象征意味)→把握作者或主人公对此事物的情感态度→得出主旨。
陆蠡的《囚绿记》和巴金的《小狗包弟》就是这类文章。以陆蠡的《囚绿记》为例:
①确定主要事物——常春藤。
②常春藤的主要特点——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明显有象征)。(找形容词或作者用心的描写)
③看常春藤的特点定作者情感态度:喜欢绿,留恋绿色——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愿它繁茂苍绿——希望再见到圆窗和绿友。
④由作者的情感态度定主旨——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这常春藤也就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
从课本到高考,我们来看2010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
①本文的主要人物——孔子及其弟子;次要人物——现代的一些人。
②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举止——“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
③概括孔子及其弟子的性格品质、为人处世——为理想永不放弃、不畏艰难困苦,孜孜不倦。
④把握作者对孔子及其弟子的感情态度——歌颂赞美、景仰崇敬;
⑤由此得出主旨——歌颂赞美孔子及其弟子这一类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思想而激动,为理念而不知疲倦,终其一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往复奔走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的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以精通禅法闻名的高僧,带领众弟子来到渤海之滨,面对波涛汹涌、巨浪排空的大海,询问弟子们:“你们在海上看到了什么?”弟子们顿时都默不作声,当一位弟子大胆地说“我看到了浪花的转瞬即逝,它让我想到万象皆空”后,众人纷纷赞同,觉得对禅法的理解又精进了一层。可老禅师却厉声喝道:“那不是浪花,那是水。”众人听罢,大悟。
我们也要“大悟”,悟出这个道理:不要忽视了本源。现实中,我们往往都会把问题复杂化,琢磨来琢磨去,玄之又玄,却忘记了事物的本源。文学类作品的阅读也在呼唤“追本溯源”,我们要拨开迷雾见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