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新型教学模式逐渐被运用到初中英语日常教学中,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文就合作学习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总结。对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进一步推广及相关理论研究与发展进行展望,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研究背景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1earning)最早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70年代到80年代间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这种教学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富有创新意识和具有时效性的教学理论。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多数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意识,以我为中心……鉴于这些因素对于他们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提升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使其逐渐养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育部门理应担此重任,将合作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此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2001)还提出,还要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合作学习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推行也十分重视。基于以上要求和认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推广应用合作学习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合作学习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国家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约35—96)就曾在其著作《雄辩术原理》中提出了关于集体教学的设想,当然,这只是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的启蒙思想,尚未就合作学习形成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1806年,英国的兰喀斯特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兰喀斯特学校,由于他早先与英国牧师倍尔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论进行过研究,因而合作学习观念在其创办的学校中得以实践,该教学理论就有较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和推崇,其中包括美国学者帕克、教育家杜威等人,
到上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的研究才取得了突破性和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合作学习已经逐渐由美国、英国传播到日本、荷兰、前苏联、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等国家,且在前苏联等地广受追捧,前苏联在学习了美国、英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修院的方式组织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继续学习和研究,且逐渐衍生出“集体教学”这一教学模式
(二)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丁邦平曾在上世纪90年代撰文介绍过欧美国家关于合作学习理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丁邦平在其文章中仅仅将合作学习定义于一种可大规模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这一定位是较为片面的。
严格来说,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正式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山东育科学研究所长王坦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其就致力于对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中与《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这一项目较具代表性;王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三、现有不足及未来展望
从目前情况分析,即使国外的研究成果欠缺之处仍存在很多,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在何种条件下开展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结论,我国对合作学习的问题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式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合作学习小组是以秧田式的座位为基础,以4个组员为主,由于学生之间挨得比较近,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影响,而异质小组的组合教师以学习成绩为参考,没有顾忌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此,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提升有效性的,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因素等方面组织建立小组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小组成员缺少平等的参与机会
在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一般参与的机会比较多,学习差的同学及时参与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很少。这种参与机会不平等的状况,难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的开展中关注差生,同时又要有效发挥优等生的作用,通过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从而提升合作学习实效。
(三)小组活动徒有虚名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只是追求表面形式,对于活动的实效性缺乏反思。这样源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合作学习,掌握小组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真正实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较弱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一时还难以适应,在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中,需要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和技巧。教师的实际能力不但与合作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尽快提升自己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调控能力。
(五)(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不当
在目前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成为仲裁者、旁观者,忽视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定位,严重影響了合作学习目的的实现。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位置,在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中,将自己置身于恰当的位置,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不足
目前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不足,由于缺乏竞争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使得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了难以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由此,我认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技巧的培养。
(七)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得力
由于合作学习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缺乏相对的经验积累,在其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了课堂教学不得力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实效性难以提升,也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建立高效、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裴娣娜.从学会发展视角看合作学习[Z].为马兰编著的<合作学习》作序,2005.
[2]昆体良.《辩术原理》选[M].中国纺织出版社,1982
[3]金海清.合作学习指导手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关键词]初中英语;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研究背景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1earning)最早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并在70年代到80年代间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进展,这种教学理论被认为是一种富有创新意识和具有时效性的教学理论。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多数个性张扬、缺乏集体意识,以我为中心……鉴于这些因素对于他们加强合作意识的培养和交际能力的提升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使其逐渐养成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教育部门理应担此重任,将合作意识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协作、分享"的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此外,《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2001)还提出,还要把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可见,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合作学习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推行也十分重视。基于以上要求和认识,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推广应用合作学习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合作学习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情况
西方国家对合作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约35—96)就曾在其著作《雄辩术原理》中提出了关于集体教学的设想,当然,这只是合作学习理论研究的启蒙思想,尚未就合作学习形成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1806年,英国的兰喀斯特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兰喀斯特学校,由于他早先与英国牧师倍尔对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理论进行过研究,因而合作学习观念在其创办的学校中得以实践,该教学理论就有较强的实效性和科学性,得到了广大学者的认可和推崇,其中包括美国学者帕克、教育家杜威等人,
到上世纪70年代,合作学习的研究才取得了突破性和实质性的进展,尤其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合作学习已经逐渐由美国、英国传播到日本、荷兰、前苏联、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等国家,且在前苏联等地广受追捧,前苏联在学习了美国、英国关于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修院的方式组织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继续学习和研究,且逐渐衍生出“集体教学”这一教学模式
(二)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我国学者丁邦平曾在上世纪90年代撰文介绍过欧美国家关于合作学习理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丁邦平在其文章中仅仅将合作学习定义于一种可大规模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这一定位是较为片面的。
严格来说,我国关于合作学习的正式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研究成果如下:山东育科学研究所长王坦教授自上世纪90年代其就致力于对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中与《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这一项目较具代表性;王坦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相互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也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三、现有不足及未来展望
从目前情况分析,即使国外的研究成果欠缺之处仍存在很多,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在何种条件下开展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结论,我国对合作学习的问题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
(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方式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合作学习小组是以秧田式的座位为基础,以4个组员为主,由于学生之间挨得比较近,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影响,而异质小组的组合教师以学习成绩为参考,没有顾忌学生个性的特点,因此,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是难以提升有效性的,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个性因素等方面组织建立小组才能行之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二)小组成员缺少平等的参与机会
在目前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好的学生一般参与的机会比较多,学习差的同学及时参与表现自己的机会也很少。这种参与机会不平等的状况,难以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在小组合作的开展中关注差生,同时又要有效发挥优等生的作用,通过互帮互学,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从而提升合作学习实效。
(三)小组活动徒有虚名
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只是追求表面形式,对于活动的实效性缺乏反思。这样源于教师对于合作学习的内涵没有正确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深入研究合作学习,掌握小组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真正实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四)教师调控课堂的能力较弱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一时还难以适应,在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中,需要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和技巧。教师的实际能力不但与合作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尽快提升自己的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调控能力。
(五)(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角色定位不当
在目前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往往成为仲裁者、旁观者,忽视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定位,严重影響了合作学习目的的实现。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位置,在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中,将自己置身于恰当的位置,提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不足
目前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不足,由于缺乏竞争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使得他们在合作学习中表现出了难以适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由此,我认为,教师要关注学生合作学习技能技巧的培养。
(七)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不得力
由于合作学习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教师缺乏相对的经验积累,在其探索发展的过程中,凸显出了课堂教学不得力的问题,由于评价的实效性难以提升,也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建立高效、科学的评价标准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裴娣娜.从学会发展视角看合作学习[Z].为马兰编著的<合作学习》作序,2005.
[2]昆体良.《辩术原理》选[M].中国纺织出版社,1982
[3]金海清.合作学习指导手册[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