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10年,优酷网、土豆网相继在北美上市,标志着中国视频网站变得更加成熟,给大学生DV创作创造了更好的网络环境。大学生DV创作应该参考创作系统的要求,结合DV特性,提倡独立思考,同时,大学生应主动寻求与外界的合作,注意DV创作的可持续发展;借助网络力量,树立网络传播中的个人品牌,并着力打造多渠道的交流平台,形成DV创作联盟。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DV导演DV创作系统
新世纪以来,中国互联网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2005年土豆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的相继上线和“三杯水”DV网站等专业DV网站的运营,视频网站产生了对DV作品的强烈需求,为正在兴起的大学生DV创作提供了重要的传播渠道,而随着DV设备的普及,各类大学生电影节的主办,影视等相关专业的广泛开设,大学生DV创作方兴未艾。
一、大学生DV创作现状阐述
截止到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人数约为3000万人,全国开设与影视学科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约为700所,相关专业学生人数十分庞大。这个群体具备影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撰稿、拍摄和剪辑,他们是校园DV创作的主力军,加上校园内数以万计的 DV爱好者,因此形成了强大的 DV创作队伍。
为了更好地研究大学生DV创作,我们在全国六个城市采访了多名大学生导演,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采访的大学生DV导演是指在2005年以来有自己重要的作品产出,并且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的青年DV导演(彼时他们基本上处于大学时期)。在选择这些青年导演的时候,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出发,力求所选人物具有典型性和可研究性。其概况如表1所示。
分析表1,(1)从类型和题材来看,其中有30%是纪录片。剧情片中,20%的是农村题材,20%是青春爱情题材,10%是家庭伦理题材,其他类型题材占据20% ,由此可见,关注自我和关注现实的题材占据大学生作品的主流;(2)从资金来看,60%的DV导演靠自筹经费拍摄,40%的导演靠企业赞助、他人资助、电视台投资等渠道完成拍摄,可见大学生主要依赖自筹资金完成拍摄;(3)从传播渠道看,40%的导演以电影节模式为主,60%的导演以网络传播为主,可见网络传播在大学生DV创作中占据主导位置;(4)从传播效果看,60%以网络传播为主的作品传播效果较为理想,而其他仅通过电影节模式进行作品传播的效果不明显,可见,网络传播对实现DV作品的传播价值至关重要;(5)从作品特色来看,大学生DV创作具有明显的个人化表达色彩。
二、DV创作系统的提出及阐述论证
1.提出背景:
一方面,在梳理2005年到2010年的大学生DV创作研究文献中发现,DV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第一类是对DV概念的匡正,如柳广文《DV概念之匡正》一文,从DV的技术特性出发,对DV概念进行延展表述,认为DV是一种个人化的摄录设备,是一种个人化的小型制作,也是一种影像制作方式和风格,DV是民间化的独立制片体系,也是大众文化形式之一;第二类是从不同角度对DV发展流程进行梳理,如帅志强《探讨大学生DV创作特征与发展路径》一文,结合大学生DV创作的现状,通过分析大学生 DV创作特征,梳理DV发展流程,提出了培育校园DV产业,树立专业制作精神,适当加强监督引导这三条措施来促进大学生DV创作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类是对大学生DV创作现状的研究,如刘陕军《大学生DV影视创作漫谈》一文,对大学生DV创作进行了归类分析,主要包括校园生活、青春情感、关注社会这几类,同时指出了大学生DV创作中反映范围狭窄、创作过程松散、制作技术欠缺等问题;第四类是对DV创作观念的反思,如冷冶夫《当代DV创作面面观》一文,结合当前DV实例,对DV创作观念进行梳理整合,对表现与纪实、曲高与和寡、电视还是电影等问题进行了思考;第五类是结合传播学研究DV的传播过程,如林燕的《DV影像的传播构建》,廖丰 、黄雯的《基于5W模式探究高校DV发展——以武汉高校DV为例》等。可见,以上研究成果不是对DV单一角度的梳理,就是依照传统艺术观念对DV进行分析,或者针对大学生DV创作中的问题提出一些零散性的解决方案,或者缺乏时代意识,没有注意到网络对大学生DV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或者缺少结合DV特性对大学生DV创作进行完整系统的分析。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很多DV拍摄者只是把DV当作廉价摄影机,当作一种制作主流电影的跳板,盲目强调DV的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而实际上“DV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影像语言,拿DV与胶片相比或用胶片工业标准去衡量DV将使DV东施效颦。”(美国著名独立制片人詹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DV导演DV创作系统
新世纪以来,中国互联网得到了飞速发展,伴随着2005年土豆网、优酷网等视频网站的相继上线和“三杯水”DV网站等专业DV网站的运营,视频网站产生了对DV作品的强烈需求,为正在兴起的大学生DV创作提供了重要的传播渠道,而随着DV设备的普及,各类大学生电影节的主办,影视等相关专业的广泛开设,大学生DV创作方兴未艾。
一、大学生DV创作现状阐述
截止到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人数约为3000万人,全国开设与影视学科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约为700所,相关专业学生人数十分庞大。这个群体具备影视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够独立地撰稿、拍摄和剪辑,他们是校园DV创作的主力军,加上校园内数以万计的 DV爱好者,因此形成了强大的 DV创作队伍。
为了更好地研究大学生DV创作,我们在全国六个城市采访了多名大学生导演,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采访的大学生DV导演是指在2005年以来有自己重要的作品产出,并且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成绩的青年DV导演(彼时他们基本上处于大学时期)。在选择这些青年导演的时候,我们从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出发,力求所选人物具有典型性和可研究性。其概况如表1所示。
分析表1,(1)从类型和题材来看,其中有30%是纪录片。剧情片中,20%的是农村题材,20%是青春爱情题材,10%是家庭伦理题材,其他类型题材占据20% ,由此可见,关注自我和关注现实的题材占据大学生作品的主流;(2)从资金来看,60%的DV导演靠自筹经费拍摄,40%的导演靠企业赞助、他人资助、电视台投资等渠道完成拍摄,可见大学生主要依赖自筹资金完成拍摄;(3)从传播渠道看,40%的导演以电影节模式为主,60%的导演以网络传播为主,可见网络传播在大学生DV创作中占据主导位置;(4)从传播效果看,60%以网络传播为主的作品传播效果较为理想,而其他仅通过电影节模式进行作品传播的效果不明显,可见,网络传播对实现DV作品的传播价值至关重要;(5)从作品特色来看,大学生DV创作具有明显的个人化表达色彩。
二、DV创作系统的提出及阐述论证
1.提出背景:
一方面,在梳理2005年到2010年的大学生DV创作研究文献中发现,DV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第一类是对DV概念的匡正,如柳广文《DV概念之匡正》一文,从DV的技术特性出发,对DV概念进行延展表述,认为DV是一种个人化的摄录设备,是一种个人化的小型制作,也是一种影像制作方式和风格,DV是民间化的独立制片体系,也是大众文化形式之一;第二类是从不同角度对DV发展流程进行梳理,如帅志强《探讨大学生DV创作特征与发展路径》一文,结合大学生DV创作的现状,通过分析大学生 DV创作特征,梳理DV发展流程,提出了培育校园DV产业,树立专业制作精神,适当加强监督引导这三条措施来促进大学生DV创作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类是对大学生DV创作现状的研究,如刘陕军《大学生DV影视创作漫谈》一文,对大学生DV创作进行了归类分析,主要包括校园生活、青春情感、关注社会这几类,同时指出了大学生DV创作中反映范围狭窄、创作过程松散、制作技术欠缺等问题;第四类是对DV创作观念的反思,如冷冶夫《当代DV创作面面观》一文,结合当前DV实例,对DV创作观念进行梳理整合,对表现与纪实、曲高与和寡、电视还是电影等问题进行了思考;第五类是结合传播学研究DV的传播过程,如林燕的《DV影像的传播构建》,廖丰 、黄雯的《基于5W模式探究高校DV发展——以武汉高校DV为例》等。可见,以上研究成果不是对DV单一角度的梳理,就是依照传统艺术观念对DV进行分析,或者针对大学生DV创作中的问题提出一些零散性的解决方案,或者缺乏时代意识,没有注意到网络对大学生DV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或者缺少结合DV特性对大学生DV创作进行完整系统的分析。
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很多DV拍摄者只是把DV当作廉价摄影机,当作一种制作主流电影的跳板,盲目强调DV的思想性、技术性、艺术性。而实际上“DV应该是一种全新的影像语言,拿DV与胶片相比或用胶片工业标准去衡量DV将使DV东施效颦。”(美国著名独立制片人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