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小先生”制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小先生”制最先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极具本土性和原创性的教育方法。其最初意图是让小学生充当“先生”——即“小先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即学即传人”,教给身边的同学及成人,包括老人。在解放前社会经济文化落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奇缺的条件下这种制度具有特殊的实践价值和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度遭受到错误的批判,改革开放以来,陶行知先生被重新公正对待,其包括“小先生”制在内的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和践行,如《在生活德育中实施小先生制的实践研究》、《在一门课中实施小先生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把“小先生”制作为课题来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针对中小学教育而言的,高校层次实施“小先生”制的尝试目前我们没有在任何公开的刊物上看到有关介绍。或许,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高校中实施小先生制度的必要和可能。其实,“小先生”制度并非只能在中小学阶段实施,“小先生”也并非中小学生的专利。从根本上说,“小先生”制度的核心思想就是学以致用,它跟我们今天提倡的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教育理念是十分吻合的,在大学阶段,“小先生”制度同样有其强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一个可行的举措——在独立学院推行“小先生”制
独立学院是“三本”层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独立学院的生源越来越好,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毋庸讳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在前进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困难,这些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而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作出有效的反应,就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尝试。
(一)独立学院的困难与挑战
一是学生素质
虽然最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生源总体不错,甚至超过一些普通的二本院校,但与所挂靠的母体大学相比还是相差一截。社会上还有些人将独立学院看作交钱就可以上的“自费大学”,这些观念影响到独立学院学生对学院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我们在独立学院和其母体大学上同样的课程,可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与母体大学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课堂纪律、课后作业的完成以及与老师的主动交流方面也都逊于母体大学的同级别学生。在学生起点相对低的情况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毕业时与其他竞争者机会均等地站在就业的门槛上是独立学院的一个挑战。
二是管理水平
独立学院作为一个独立的办学体,具体的日常管理多是在参照母体大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改进的空间自然还有不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校园文化沉淀的单薄和管理办法的相对不成熟意味着制度性力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支持是比较有限的。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加强各种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对学院的发展形成坚强的制度保证,这对独立学院又是一个挑战。
三、是师资力量
独立学院的师资构成最大特点是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偏少且多为临时聘用的。在独立学院初创阶段,师资主要是母体大学的在岗老师兼职,还有就是退休的老教师。之后,独立学院不断招聘来自己的专职教师,而这些新近招聘来的专职教师几乎都是参加工作不久甚至是刚毕业的学生。如笔者这样进入独立学院五六年的算是“老教师”了。独立学院的新教师学历也不断提高,而作为一个集体的精神文化的积淀则自然还要假以时日。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如何将新锐的师资整合成学院强大的发展力量,这是独立学院面对的最大挑战。
(二)个体性回应——“小先生”制的实践
困难往往是前进的动力和机遇,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每个人都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成长进步的必要和可能。我们觉得,作为独立学院的普通教师,我们可以将学院所面临的挑战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契机,立足学院的现有条件,在岗结合本职工作进行自我修炼和自我提高。我们对独立学院所面临的挑战作出个体性的回应——为此作了推行“小先生”制度的尝试,其基本做法可以概括为“老生教新生,先进帮后进,师生共相长”。
1.老生教新生
就是请高年级的帮低年级的。在教一门课时,老师亲自出面聘请曾经学过本门课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小先生”教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将一个教学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员五六个人,选出组长一名负责召集和管理本小组,每个小组聘配一位“小先生”。“小先生”要有所筛选,应选那些本门课程学得好的同学担任;另外,在他们“上岗”之前任课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主要就是让他们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另外就是指导他们系统梳理所学过的知识。课前或课后,“小先生”就按约定指导学习小组学习相应的课程内容,就象是老师的“助教”。
2.先进帮后进
这是同一个班内同学之间的互助,就是让学习上先进的同学充当后进同学的“小先生”。理论上可以通过本门课程的成绩排名,让前半区排名的同学作后半区排名同学的“小先生”。但是,作为同一层次的学习者,同班同学之间的差距一般不会很大,况且要正儿八经的充当或接受同伴同学作为“小先生”也会觉得很别扭。所以,我们让同学“结对子”,开展合作学习,不是谁当谁的先生而是互为“小先生”。同学之间“结对子”学习可以是自由结合的,而一旦形成之后要相对固定,在课堂上则尽量坐在一起,以方便交流。
3.师生共相长
早在唐朝时候,韩愈就认识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课堂教学不必定是知识和信息的单向流动。作为专业人员和“闻道”在先者,老师当然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只是等待填灌知识和经验的容器。特别是大学生,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更加独立地学习知识探索真理,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探索,同时虚心听取学生的观点,按毛主席的说法是“甘当小学生”。在课堂上,我们在意识层面明确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小先生”,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把一些自己的困惑和不解也提出来让学生思考,甚至对自己不太理解的内容向学生请教,做到“不耻下问”,师生一起去学习,求得共同进步一诚如《学记》所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独立学院学生的起点略嫌低,但却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更强的合作愿望;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很年轻,这使我们教师之间更易合作,师生之间更易沟通;独立学院管理上的不太完善则使相关的制度创新更为必要和更多可能——“小先生”制是一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的有益尝试,也可视为一个微观上的制度创新。在独立学院实施“小先生”制,不仅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也有利于师生与学院的共同进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小先生”制最先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并实践的一种极具本土性和原创性的教育方法。其最初意图是让小学生充当“先生”——即“小先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即学即传人”,教给身边的同学及成人,包括老人。在解放前社会经济文化落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师资奇缺的条件下这种制度具有特殊的实践价值和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度遭受到错误的批判,改革开放以来,陶行知先生被重新公正对待,其包括“小先生”制在内的教育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和践行,如《在生活德育中实施小先生制的实践研究》、《在一门课中实施小先生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等把“小先生”制作为课题来研究和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针对中小学教育而言的,高校层次实施“小先生”制的尝试目前我们没有在任何公开的刊物上看到有关介绍。或许,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在高校中实施小先生制度的必要和可能。其实,“小先生”制度并非只能在中小学阶段实施,“小先生”也并非中小学生的专利。从根本上说,“小先生”制度的核心思想就是学以致用,它跟我们今天提倡的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的教育理念是十分吻合的,在大学阶段,“小先生”制度同样有其强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一个可行的举措——在独立学院推行“小先生”制
独立学院是“三本”层次,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近年来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独立学院的生源越来越好,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然而毋庸讳言,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独立学院在前进中仍存在不少问题,面临诸多困难,这些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而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作出有效的反应,就更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尝试。
(一)独立学院的困难与挑战
一是学生素质
虽然最近几年来独立学院的生源总体不错,甚至超过一些普通的二本院校,但与所挂靠的母体大学相比还是相差一截。社会上还有些人将独立学院看作交钱就可以上的“自费大学”,这些观念影响到独立学院学生对学院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我们在独立学院和其母体大学上同样的课程,可以发现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与母体大学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课堂纪律、课后作业的完成以及与老师的主动交流方面也都逊于母体大学的同级别学生。在学生起点相对低的情况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毕业时与其他竞争者机会均等地站在就业的门槛上是独立学院的一个挑战。
二是管理水平
独立学院作为一个独立的办学体,具体的日常管理多是在参照母体大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改进的空间自然还有不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校园文化沉淀的单薄和管理办法的相对不成熟意味着制度性力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支持是比较有限的。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加强各种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对学院的发展形成坚强的制度保证,这对独立学院又是一个挑战。
三、是师资力量
独立学院的师资构成最大特点是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年教师偏少且多为临时聘用的。在独立学院初创阶段,师资主要是母体大学的在岗老师兼职,还有就是退休的老教师。之后,独立学院不断招聘来自己的专职教师,而这些新近招聘来的专职教师几乎都是参加工作不久甚至是刚毕业的学生。如笔者这样进入独立学院五六年的算是“老教师”了。独立学院的新教师学历也不断提高,而作为一个集体的精神文化的积淀则自然还要假以时日。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如何将新锐的师资整合成学院强大的发展力量,这是独立学院面对的最大挑战。
(二)个体性回应——“小先生”制的实践
困难往往是前进的动力和机遇,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每个人都有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成长进步的必要和可能。我们觉得,作为独立学院的普通教师,我们可以将学院所面临的挑战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契机,立足学院的现有条件,在岗结合本职工作进行自我修炼和自我提高。我们对独立学院所面临的挑战作出个体性的回应——为此作了推行“小先生”制度的尝试,其基本做法可以概括为“老生教新生,先进帮后进,师生共相长”。
1.老生教新生
就是请高年级的帮低年级的。在教一门课时,老师亲自出面聘请曾经学过本门课的高年级学生作为“小先生”教低年级的师弟师妹。将一个教学班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组员五六个人,选出组长一名负责召集和管理本小组,每个小组聘配一位“小先生”。“小先生”要有所筛选,应选那些本门课程学得好的同学担任;另外,在他们“上岗”之前任课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主要就是让他们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任务,另外就是指导他们系统梳理所学过的知识。课前或课后,“小先生”就按约定指导学习小组学习相应的课程内容,就象是老师的“助教”。
2.先进帮后进
这是同一个班内同学之间的互助,就是让学习上先进的同学充当后进同学的“小先生”。理论上可以通过本门课程的成绩排名,让前半区排名的同学作后半区排名同学的“小先生”。但是,作为同一层次的学习者,同班同学之间的差距一般不会很大,况且要正儿八经的充当或接受同伴同学作为“小先生”也会觉得很别扭。所以,我们让同学“结对子”,开展合作学习,不是谁当谁的先生而是互为“小先生”。同学之间“结对子”学习可以是自由结合的,而一旦形成之后要相对固定,在课堂上则尽量坐在一起,以方便交流。
3.师生共相长
早在唐朝时候,韩愈就认识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课堂教学不必定是知识和信息的单向流动。作为专业人员和“闻道”在先者,老师当然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学生只是等待填灌知识和经验的容器。特别是大学生,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能够更加独立地学习知识探索真理,老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探索,同时虚心听取学生的观点,按毛主席的说法是“甘当小学生”。在课堂上,我们在意识层面明确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小先生”,主动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把一些自己的困惑和不解也提出来让学生思考,甚至对自己不太理解的内容向学生请教,做到“不耻下问”,师生一起去学习,求得共同进步一诚如《学记》所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独立学院学生的起点略嫌低,但却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更强的合作愿望;独立学院的教师普遍很年轻,这使我们教师之间更易合作,师生之间更易沟通;独立学院管理上的不太完善则使相关的制度创新更为必要和更多可能——“小先生”制是一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学习的有益尝试,也可视为一个微观上的制度创新。在独立学院实施“小先生”制,不仅有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也有利于师生与学院的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