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ia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工农小学,弥漫校园的,是昂扬勃发、个性彰显、不甘平庸、寻求改变、积极向上的师生精神状态。这样的风貌源于工农人同频共振、凝练礼乐文化,以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书写属于自己的教育新故事。
  
  一、文化植根
  
  工农的文化主题是“礼乐”,师生把“礼乐”文化的传承当做追求的理想,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懈努力。
  1.深挖“礼乐”文化之“根”
  常德地方音乐精彩纷呈,如常德丝弦、湘北大鼓、常德花鼓戏等,优良的地域音乐文化可以为学校音乐特色之路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工农小学的校本教材《乡韵——沅澧流域乡土音乐选编》,它让本土音乐根植于课堂教学之中,被常德市七中、湖南文理学院音乐教师作为参考教材采用。学校还有一批优秀的音乐教师,为学校走音乐特色之路提供了良好条件。
  另外,工农把“礼乐”作为学校文化主题,根源于中国悠久的“乐教”历史。孔子开辟了“礼乐”的新精神,即将音乐中的“乐”(yue)转化为快乐的“乐”(le),将外显的音乐的“乐”转换成发自内心的快乐的“乐”。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中国人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工农小学正是本着弘扬国学文明、践行素质教育的要求,传承“礼”文化,延续民族文明之根。
  2.凝练“礼乐”文化之“魂”
  工农人找到了自己个性化的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让其“生长”。在不断的思索中,凝练“礼乐”文化之“魂”。
  校训“兴于学,立于礼,成于乐”中的“学”有两层含义: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是根本,是启蒙,而“学”于人生、于事业是必需,“终生学习”更是现代人的需求。“礼”包罗万象,但对于工农学校来说,礼是一种秩序、一种规范,是一种和谐,是专注于自己内心的修养。乐外显是音乐(yue)的乐,内涵是快乐(le)的乐。所以,学、礼、乐是工农育人的三个方面,同时,它也体现了工农育人的三层境界:即以“学”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学是成才的基础;以“礼”涵养文明,礼是成人的根基;以“乐”(yue)颐养幸福和快乐。“乐” (le)是教育的归宿,师生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是学校的最高追求。
  校风“礼乐润质,美行成习”,教风“言行立范,慈怀善导”,学风“知礼乐学,智博德馨”,这些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学校使命、愿景、价值观的一种诗意化、简约化表达,是眺望工农精神家园的窗户。
  
  二、文化塑形
  
  学校首先是一个器物化的环境。它的设施、建筑,折射着人的价值追求,彰显着特定的文化意蕴。
  1. 彰显鲜明的礼乐个性
  学校建筑是在工农自己的土地上“长”出来的,“礼乐”文化的定位赋予工农校园现代灵动的意蕴和充满古典的韵味,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以编钟、祥云、乐符为基本元素,“黄”为主色调。“兴于学,立于礼,成于乐”,如同水晶一般清澈的育人愿景,工农人把它高高地嵌挂在教学楼顶。学校大门旁的古典乐器古筝和编钟造型,洋溢着典雅的文化气息。“知礼乐学”足下文化、“礼乐润质”雕塑、“学、礼、乐”三大板块的文化墙,无不折射着“礼”的意蕴。钢琴键盘式的走廊,乐符造型的小花坛,随乐舞动的喷泉,充满了灵动的气息。
  2. 散发浓郁的文化气息
  教学楼、科技楼,分别命名为“乐知楼”和“礼正楼”,彰显着“礼乐”文化特色。楼道、走廊以“学、礼、乐”为基本框架,尽可能多地使用了师生的作品和照片,重现师生在校的生活场景与细节。
  厕所虽是不雅之地,却被布置成阅读的场所。主题“厕所小空间、人文中关怀、文明大缩影”15个字传达了厕所文化的核心理念。厕所墙壁、蹲位上可以看到厕所的演变与功用、安全教育、禁毒教育、生理与心理教育以及厕所小幽默等。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不同楼层布置不同的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学校新建120平方米的“礼乐书吧”,集阅览室与图书室、教师阅览与学生阅览、电子书库与纸质图书为一体,室内装修温馨、闲雅。这处心灵养吧,也一改传统,不设在四楼,而是设在了一楼。课间、午休时间,这里也将是师生歇脚的地方。
  
  三、文化育人
  
  校园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生命共同完美的过程。
  1.让阅读充实生活
  学生阅读要做到“七个一”:每天带一本课外书,每天一次在校集中阅读(放学后有30分钟统一阅读时间),每天和父母交流一次读书心得,每天记一点读书笔记,每周背一首古诗,每月进一次书店,每学期书写一篇高质量读书感悟。学生平时做“读书手册”,学校评选“阅读之星”。校园走廊里放有书籍,教室后的展柜里也有书籍,墙壁上挂着学生制作的好书推荐卡。校园的每一处都让孩子“闻”到了书香。过春节了,学校会给每位教师准备礼物——《新教育》等,每期发的书都不一样。寒暑假,教师和孩子一样,做读书手册;开学了,举行读书报告会。阅读,成为了师生生活的一部分;阅读,是师生成长的源泉。
  2.让音乐浸润心灵
  学校倡导“班班有特色,人人会演奏”。三至六年级的孩子都学会了演奏一种乐器,有巴乌、陶笛、竖笛、口风琴、葫芦丝等。除了演奏技巧逐渐娴熟,更大的收获是孩子们性情的熏陶、心灵的愉悦。教师作为孩子的榜样,和孩子们一样,喜欢音乐,喜欢玩乐器。学校期望用音乐涵养师生的礼仪,用音乐涵养师生幸福的人生。
  3.让教育成为载歌载舞的水
  泰戈尔曾说过:“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的鹅卵石。”学校花了几万块钱买来了盆景。第一天,卖花的人就好意对校长说:“谢校长,就怕学生摘盆景的叶子,一片叶子都值好几块钱啊!”第二天,学校把护理盆景、浇水的任务不是分给高年级的同学,而是分给了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每班负责一棵。后来,又把小小的花坛也分给低年级的学生。一直以来,盆景没有少一片叶、一朵花,水样的教育,收获着教育的无痕。
  文化的巨大作用在于无痕中改变世界。如今行走在工农小学校园,常看到师生脸上阳光般的笑容,学生的彬彬有礼,听到学生“老师好、叔叔伯伯好”的甜美问候。校园少了喧嚣,多了文明、和谐、有序。比起底蕴厚重的学校,工农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但我们相信,岁月积淀美丽,礼乐奠基人生,灵动、雅致的工农校园,将承载着工农人的美好愿景,成就工农师生的快乐人生,书写一个又一个精彩的工农故事。
  
  【谢英,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工农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区优秀校长】
  
  责任编辑/闫益佳
其他文献
最近读到了一首诗,诗的题目是“你到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孩子”。诗中这么写道:  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  放风筝的孩子,就是堆雪人的孩子,  放风筝的孩子,就是粘知了的孩子,  放风筝的孩子,就是捉萤火虫的孩子。  ……  曾经舞动一代人童年的天空,  天空是那么蓝,  蓝得旷远,蓝得勾魂,蓝得像海。  天没有老,  可是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  难道像萤火虫被人捉去了?  像知
英语中,有一些词组由于词序不同,含义和用法也就大不相同。例如:1.beforelong/longbefore①HeisleavingforShanghai摇摇摇.②Ihadheardofher摇摇摇Isawher.答案及说明:①befo
8月28日上午,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温总理在报告里阐述了为什么要重视农村教育以及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指明了如何发展农村教育并强调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好。农村教育的发展被提到了如此高的位置,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农村教育发展的春天已真正来临。  “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想教育缺少实效性。教育者煞费苦心、口若悬河、传经布道,听者消极对抗、漠然相对、我行我素。一厢情愿,水土不服成为品德教育的症结所在。其实“品德教育的源头只能是现实生活”(叶澜),任何脱离社会生活的品德教育即使说得再崇高,也只是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校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紧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个理念
15年前,河北农大学生李宝元因病去世,年迈的父母陷入贫困和孤苦之中,未来似乎陷入一片黑暗。让人感动的是,他的15位同学用他们的爱心支撑起了这个贫苦之家,给予了宝元父母生存的希
教育是什么?教育如何做?这是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和践行,会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近日,本刊记者就这两个问题采访了辽宁省铁岭市教育局局长高景铎。
2011年将迎来中凼共产党成立90剧年。按照教育部要求,今年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就是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丰功伟绩,知道
“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是她很喜欢的一句话。她说,朱永新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一书让她感触很深,也引发了她内心深处对教育的不断反
“社会”的原型是土地神和长老神共同形成的人民聚会,那是企求人有饭吃的吃饭教仪式,那本身就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根本是人有饭吃,社会自觉,道德自觉,长老在家,人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