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后疫情时代重塑与提升班级生活品质的策略:基于当前社会现实,开发班级生活新内容;基于学生成长需要,构建班级生活新品德;基于网课技术延展,开辟班级生活新场域,理性识别班级公共生活的新境遇,着力提升班级生活新品质。
【关键词】班级生活 新内容 新品德 新场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04-02
班级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场域,是同伴相处、协作互动的社会空间,高质量的班级公共生活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2020年春季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学校公共卫生形成安全危机。当前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后疫情时代,师生或多或少经历分隔状态而形成了班级生活的新样态,这考验着班主任和每一名学生能否适应新的班级生活。只有重塑与提升新型的学校班级生活品质,才能突出班级生活发展的韧性,促进学生良性地成长。
一、基于社会现实,开发班级生活新内容
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家庭都不是这场危机的旁观者。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许多新的教育内容更为迫切、明晰地呈现出来,成为班级生活亟待审慎开发的重要内容。
(一)亲历体验,实时丰富社会教育
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是学习的四大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四个“学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可以说,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石。一场因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引发的连锁社会反应,为学生提供了即时、真切的社会教育素材,使其以“亲历者”的身份对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笔者利用班队课、道德与法治课等德育时间,将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时事内容引进课堂。比如,国际社会从不同视角对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关注与评议;年迈的钟南山爷爷和李兰娟奶奶等医学专家在疫情面前的责任与担当;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坚持、其他各个岗位逆行者的义无反顾;全中国的普通百姓对这场疫情的理解与支持;复产复工复学后的社会现状等。学生也将自己借助舆论、媒体等多种方式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加深对社会发展中危机时期的认识与理解。这些社会素材促进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使班级有效开展生活化主题教育内容,缩小班级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感知案例,深入理解生命教育
截至2021年3月1日,全球新冠死亡人数超过200万。这场重大的疫情危机夺走那么多鲜活的生命,“生命”一词成为诸多画面的关键词。这些鲜活的案例为班级生活提供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珍视生命、审视人生的价值与使命、正确看待每一个因疫情而改变常态生活方式的普通百姓,成为了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议题。学生还在这场疫情中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存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这种努力是我国捍卫人权、尊重生命的鲜明写照。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为班级生活融入了更多的生命教育元素,这也是学生自身生命历程中的一次重要成长。
(三)全程关切,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学观念、科学知识、科学行动等科学素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营养剂。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一直处于偏低的位置。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通过科学课程培养,但学校科学课程往往局限于书本,以及对现有科学知识的认知,即便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探究性活动,也只是对已有科学结论的再验证。而新型冠状病毒是人类未知的一种病毒,这也正是这场疫情难防控的原因。为了充分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机理、有效控制疫情、尽早成功研发疫苗,全球的科学家,特别是中国的医学专家都在理性面对、攻坚克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真实地审视这一攻坚过程,真切见证科学家如何攻克病毒研究这一难题。这样的科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以亲身经历的方式体验并领悟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学校每个班级在组织学生了解新冠病毒、普及预防新冠的小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科学预防、科学隔离、科学生活等话题进行探讨,为班级生活提供科学知识普及机会。此外,针对不科学的生活现象延误疫情防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有疫情期间的谣言、流言等影响着人们对疫情的正确认识与判断,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理性辨别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现象,清醒地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基于学生成长需要,构建班级生活新品德
班级公共生活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兼有社会公共生活的伦理特征及公共精神,并指向人类发展需要的公共品质。后疫情时代,教师应基于学生成长需要,构建起班级生活新品德,进一步提升班级生活的新品质。
(一)胸怀集体,着力强化公共精神
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个体与群体具有超越个人与社会群体狭隘的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强化班级公共精神,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和谐实现集体与个人的高位统一。疫情发生后,人们的公共生活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公共生活的节奏被打乱,如小区封闭,不能自由进出,实行“两天一次,每次一人”的出行方式;商场歇业,人们无法自由购物,外卖配送要到规定地点自取;外出须佩戴口罩,接受测温、出示健康碼等,尤其是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公共行为基本被禁止,但这些举措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管控时期的防疫措施虽然为公共生活平添很多麻烦,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生命安全的有力保障。学生对这些公共事件的体验,成为其进行后疫情时代参与班级生活的宝贵经验。作为公共生活中的一员,学生明白了应当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公约,才能自觉自发地想要成为一个具有公共精神的人,愿意为构建和谐有序的班级公共生活贡献力量与智慧。 (二)肩负担当,切实增强公共责任
在后疫情时代的班级生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认识疫情面前国之担当,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民之担当,体现在每个人都要立足岗位、勇敢负责;学生自身,要以英雄为榜样,更要勇于面对现实生活,协调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使其明白每个人都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自觉履行公共义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正当权利。疫情期间,体温超过37.2度的学生要到定点医院进行核酸检测,且在非药物状态下体温恢复正常48小时后才能返校。返校时,须带上检测结果及医院开具的复课证明。自2020年4月下旬学校复课以来,笔者所在的班级出现过两例学生上学期间体温突然升高的情况。按照学校的应急处置流程,发烧的学生由家长陪同前往指定医院进行核酸检测等,其他师生则在教室内进行封闭隔离。由于检测时间较长,影响了正常的上课秩序以及延迟了放学时间,所有隔离学生不能乘坐公交车辆,需改为家长接送,所有被隔离学生和家长都毫无怨言,并在班级群里暖心安抚发烧学生及其家长。复课以后,还有近10人次居家期出现发热现象,同样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到医院检测、居家休养至少48小时,直到符合返校要求方才返校复课。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他们依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自觉培养了公共责任意识。
(三)心系他人,不断提升公共品质
提升公共品质,就要妥善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实现人际和谐发展。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离不开他所植根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班级生活在后疫情时代发生诸多变化,值得教师密切关注并加以积极引导。比如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一米线”就是生命线,后疫情时代班級生活的个体是否还需要保持这样的安全距离?虽然受到学校条件限制,以及学生相处天性的影响,班级公共生活中在客观上很难做到时时保持“一米”距离,但是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有距离”的公共伦理的含义,即在班级生活中保持适度的距离,既是一种公共卫生的习惯,也理应成为一种彼此友好、相互尊重的表现。再比如午餐环节,学生间有互相品尝菜品的习惯,疫情发生之后,这种原本体现同学间“友好融洽”的现象被制止,看似限制了同学的个人行为,保护的却是大家的健康。这也正是班级公共品质提升的一种表现,不仅没有影响班级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反而进一步升华班级的凝聚力,使班集体成为一个情感充沛的精神家园。
三、基于网课的延展,开辟班级生活新场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学校借助钉钉、微信等平台开展长达两个多月的网上“云课堂”。复课之后,虽然师生回到正常的教育教学轨道,但网课期间采用的一些教学方式、借助的软件技术对线下教学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一)网络授播,有效弥补缺课遗憾
以往学生请假,若是一两天短期请假,则落下的课程要么在返校之后由各科教师进行补课,要么让优等生帮助辅导,或是听之任之,全靠学生自我消化。虽然知识点不多,但涉及学科较多,很难让各科教师找出时间给学生统补一遍,大多采取学生自我消化的方式。疫情结束后,由于有了网课教学的经验,若出现学生请假的情况,教师则可以开启网络直播,让请假的学生也能参与课堂,与班级学生同步学习,完成作业。网课直播的形式既新鲜又刺激,使线上线下的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二)视频会议,灵活突破时空限制
网课之后,学生熟悉了视频会议系统运用流程,在班级或小组需要讨论某些集体事务,但又受到时间和场地限制时,就可以采用钉钉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事前设定商议的话题、安排各个小组的组长和记录员,以及视频会议的时间,确保视频会议高效进行。除了进行网课教学、召开班级事务会议,教师还可以有效发挥钉钉等传播媒介的在线互动功能,如在某位学生生日当天,教师播放由全班学生提前录制的生日祝福视频、线上共唱生日歌等,有效突破了时空限制。
(三)在线提交,全面提升作业时效
疫情期间,学生采用钉钉在线提交作业,教师进行线上批改订正,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教学时效性,避免复课后大量作业积压。以往的寒暑假作业是在开学后一并上交,教师常常无暇细看,招来不少诟病。2020年暑假,笔者所在学校打破惯例,改变了学生提交的作业形式,要求教师分批次进行网上批阅,大大提高学生完成假期作业的效率,避免了学生假期前期不做作业、到假期最后几天恶补作业的现象。线上批改将“一次性大量批改”分解为“多次少量批改”,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意识,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有了提高。国庆长假期间,笔者仍然在班级里采用钉钉“家校本”上传作业的方式,将作业均分成三份,每三天上传一次,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规划,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效性。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给学校班级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给班级生活带来了新的内容,后疫情时代的班级生活构建了新伦理、开辟了新场域,需要教师格外关注。教师应理性认识班级公共生活面临的新境遇,在重塑班级管理中努力提升学生班级生活的新品质。
【参考文献】
[1]张聪.重大疫情危机中班级生活的重塑与提升[J].中小学德育,2020(3).
[2]余继成.何为公共精神[J].初中政治教学参考,2013(6).
【作者简介】徐美勤(1979— ),女,浙江平湖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责编 杨 春)
【关键词】班级生活 新内容 新品德 新场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3-0004-02
班级生活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场域,是同伴相处、协作互动的社会空间,高质量的班级公共生活是学生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2020年春季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学校公共卫生形成安全危机。当前我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后疫情时代,师生或多或少经历分隔状态而形成了班级生活的新样态,这考验着班主任和每一名学生能否适应新的班级生活。只有重塑与提升新型的学校班级生活品质,才能突出班级生活发展的韧性,促进学生良性地成长。
一、基于社会现实,开发班级生活新内容
在举国上下万众一心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家庭都不是这场危机的旁观者。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许多新的教育内容更为迫切、明晰地呈现出来,成为班级生活亟待审慎开发的重要内容。
(一)亲历体验,实时丰富社会教育
教育要使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是学习的四大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就是让学生通过四个“学会”,成为一个“社会人”。可以说,学校教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石。一场因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引发的连锁社会反应,为学生提供了即时、真切的社会教育素材,使其以“亲历者”的身份对社会发展与人类命运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笔者利用班队课、道德与法治课等德育时间,将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时事内容引进课堂。比如,国际社会从不同视角对我国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关注与评议;年迈的钟南山爷爷和李兰娟奶奶等医学专家在疫情面前的责任与担当;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坚持、其他各个岗位逆行者的义无反顾;全中国的普通百姓对这场疫情的理解与支持;复产复工复学后的社会现状等。学生也将自己借助舆论、媒体等多种方式获得的信息在课堂上进行交流,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加深对社会发展中危机时期的认识与理解。这些社会素材促进学生个体的思维发展,使班级有效开展生活化主题教育内容,缩小班级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距离。
(二)感知案例,深入理解生命教育
截至2021年3月1日,全球新冠死亡人数超过200万。这场重大的疫情危机夺走那么多鲜活的生命,“生命”一词成为诸多画面的关键词。这些鲜活的案例为班级生活提供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珍视生命、审视人生的价值与使命、正确看待每一个因疫情而改变常态生活方式的普通百姓,成为了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议题。学生还在这场疫情中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国家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存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这种努力是我国捍卫人权、尊重生命的鲜明写照。突如其来的疫情危机,为班级生活融入了更多的生命教育元素,这也是学生自身生命历程中的一次重要成长。
(三)全程关切,进行科学普及教育
科学观念、科学知识、科学行动等科学素养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营养剂。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的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显示,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一直处于偏低的位置。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通过科学课程培养,但学校科学课程往往局限于书本,以及对现有科学知识的认知,即便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等探究性活动,也只是对已有科学结论的再验证。而新型冠状病毒是人类未知的一种病毒,这也正是这场疫情难防控的原因。为了充分认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机理、有效控制疫情、尽早成功研发疫苗,全球的科学家,特别是中国的医学专家都在理性面对、攻坚克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真实地审视这一攻坚过程,真切见证科学家如何攻克病毒研究这一难题。这样的科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在个体生命历程中以亲身经历的方式体验并领悟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学校每个班级在组织学生了解新冠病毒、普及预防新冠的小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针对科学预防、科学隔离、科学生活等话题进行探讨,为班级生活提供科学知识普及机会。此外,针对不科学的生活现象延误疫情防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还有疫情期间的谣言、流言等影响着人们对疫情的正确认识与判断,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理性辨别伪科学甚至反科学的现象,清醒地做出科学的判断。
二、基于学生成长需要,构建班级生活新品德
班级公共生活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兼有社会公共生活的伦理特征及公共精神,并指向人类发展需要的公共品质。后疫情时代,教师应基于学生成长需要,构建起班级生活新品德,进一步提升班级生活的新品质。
(一)胸怀集体,着力强化公共精神
所谓公共精神是指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中,公民个体与群体具有超越个人与社会群体狭隘的眼界和直接功利目的,以全体公民和社会整体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价值取向,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强化班级公共精神,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和谐实现集体与个人的高位统一。疫情发生后,人们的公共生活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公共生活的节奏被打乱,如小区封闭,不能自由进出,实行“两天一次,每次一人”的出行方式;商场歇业,人们无法自由购物,外卖配送要到规定地点自取;外出须佩戴口罩,接受测温、出示健康碼等,尤其是疫情最为严重的时期,公共行为基本被禁止,但这些举措得到绝大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管控时期的防疫措施虽然为公共生活平添很多麻烦,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生命安全的有力保障。学生对这些公共事件的体验,成为其进行后疫情时代参与班级生活的宝贵经验。作为公共生活中的一员,学生明白了应当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公约,才能自觉自发地想要成为一个具有公共精神的人,愿意为构建和谐有序的班级公共生活贡献力量与智慧。 (二)肩负担当,切实增强公共责任
在后疫情时代的班级生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充分认识疫情面前国之担当,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民之担当,体现在每个人都要立足岗位、勇敢负责;学生自身,要以英雄为榜样,更要勇于面对现实生活,协调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使其明白每个人都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自觉履行公共义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正当权利。疫情期间,体温超过37.2度的学生要到定点医院进行核酸检测,且在非药物状态下体温恢复正常48小时后才能返校。返校时,须带上检测结果及医院开具的复课证明。自2020年4月下旬学校复课以来,笔者所在的班级出现过两例学生上学期间体温突然升高的情况。按照学校的应急处置流程,发烧的学生由家长陪同前往指定医院进行核酸检测等,其他师生则在教室内进行封闭隔离。由于检测时间较长,影响了正常的上课秩序以及延迟了放学时间,所有隔离学生不能乘坐公交车辆,需改为家长接送,所有被隔离学生和家长都毫无怨言,并在班级群里暖心安抚发烧学生及其家长。复课以后,还有近10人次居家期出现发热现象,同样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到医院检测、居家休养至少48小时,直到符合返校要求方才返校复课。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但他们依然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自觉培养了公共责任意识。
(三)心系他人,不断提升公共品质
提升公共品质,就要妥善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实现人际和谐发展。每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离不开他所植根的社会生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班级生活在后疫情时代发生诸多变化,值得教师密切关注并加以积极引导。比如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一米线”就是生命线,后疫情时代班級生活的个体是否还需要保持这样的安全距离?虽然受到学校条件限制,以及学生相处天性的影响,班级公共生活中在客观上很难做到时时保持“一米”距离,但是教师应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有距离”的公共伦理的含义,即在班级生活中保持适度的距离,既是一种公共卫生的习惯,也理应成为一种彼此友好、相互尊重的表现。再比如午餐环节,学生间有互相品尝菜品的习惯,疫情发生之后,这种原本体现同学间“友好融洽”的现象被制止,看似限制了同学的个人行为,保护的却是大家的健康。这也正是班级公共品质提升的一种表现,不仅没有影响班级成员之间的互相关爱,反而进一步升华班级的凝聚力,使班集体成为一个情感充沛的精神家园。
三、基于网课的延展,开辟班级生活新场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学校借助钉钉、微信等平台开展长达两个多月的网上“云课堂”。复课之后,虽然师生回到正常的教育教学轨道,但网课期间采用的一些教学方式、借助的软件技术对线下教学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一)网络授播,有效弥补缺课遗憾
以往学生请假,若是一两天短期请假,则落下的课程要么在返校之后由各科教师进行补课,要么让优等生帮助辅导,或是听之任之,全靠学生自我消化。虽然知识点不多,但涉及学科较多,很难让各科教师找出时间给学生统补一遍,大多采取学生自我消化的方式。疫情结束后,由于有了网课教学的经验,若出现学生请假的情况,教师则可以开启网络直播,让请假的学生也能参与课堂,与班级学生同步学习,完成作业。网课直播的形式既新鲜又刺激,使线上线下的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
(二)视频会议,灵活突破时空限制
网课之后,学生熟悉了视频会议系统运用流程,在班级或小组需要讨论某些集体事务,但又受到时间和场地限制时,就可以采用钉钉视频会议的方式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事前设定商议的话题、安排各个小组的组长和记录员,以及视频会议的时间,确保视频会议高效进行。除了进行网课教学、召开班级事务会议,教师还可以有效发挥钉钉等传播媒介的在线互动功能,如在某位学生生日当天,教师播放由全班学生提前录制的生日祝福视频、线上共唱生日歌等,有效突破了时空限制。
(三)在线提交,全面提升作业时效
疫情期间,学生采用钉钉在线提交作业,教师进行线上批改订正,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教学时效性,避免复课后大量作业积压。以往的寒暑假作业是在开学后一并上交,教师常常无暇细看,招来不少诟病。2020年暑假,笔者所在学校打破惯例,改变了学生提交的作业形式,要求教师分批次进行网上批阅,大大提高学生完成假期作业的效率,避免了学生假期前期不做作业、到假期最后几天恶补作业的现象。线上批改将“一次性大量批改”分解为“多次少量批改”,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意识,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有了提高。国庆长假期间,笔者仍然在班级里采用钉钉“家校本”上传作业的方式,将作业均分成三份,每三天上传一次,引导学生做好学习规划,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效性。
总之,新冠肺炎疫情给学校班级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给班级生活带来了新的内容,后疫情时代的班级生活构建了新伦理、开辟了新场域,需要教师格外关注。教师应理性认识班级公共生活面临的新境遇,在重塑班级管理中努力提升学生班级生活的新品质。
【参考文献】
[1]张聪.重大疫情危机中班级生活的重塑与提升[J].中小学德育,2020(3).
[2]余继成.何为公共精神[J].初中政治教学参考,2013(6).
【作者简介】徐美勤(1979— ),女,浙江平湖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现就职于杭州二中白马湖学校。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