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迎着凛冽的寒风,踏着林区公路上的冰霜,我们来到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溪县马头山林场。在该场的杨树坑山场,笔者采访了年过古稀的退休工人赵宝信。
老人今年72岁,55岁那年因特繁工种提前退休后,在县城置了一套住房,供儿女读中学用。后儿女考上大学外出,房子就长期空着。赵宝信和老伴17年来一直在这大山窝里义务造林护林不辍。林场张副场长告诉我们,老人这么多年共造林1000多亩。
握着赵宝信满是厚茧的手,环顾四周的青山,笔者肃然起敬。
“您怎么想到退休后还要到这里来造林的?”笔者好奇地问。
“我呀,其实是在还债,还心债!”老人笑了笑回答。
还债?我们愕然。赵宝信接下来讲述的一番话解开了我们心头的疑窦。
赵宝信是浙江省浦江县人。1958年因原籍人多地少,正当青年的他来到初创的资溪县国营饶桥垦殖场(马头山林场前身),当了一名手提开山斧的伐木工人。这一干就是近30年,经他之手“判立决”的青山就达数十座,倒下的树木何止成千上万!他和几位同事成了远近闻名的“伐木大王”。由此,他所在的伐木队年年被评为森工生产先进集体,他本人多次被评为场里和县里的劳模。那时砍了那么多的木头,为场赚钱,“斧头一响,黄金万两”,“木头一滚,钞票一捆”,效益好,来钱快。只要板车运输路通到哪里,山就光到哪里。
改革开放后,林场的经营方向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林场逐年减少砍伐数量,开始重视造林营林。场里的伐木“军团”也逐年“裁军”,赵宝信和一些同事由于年龄偏大“转业”营林,放下伐木斧头,扛上栽树锄头。
“现在场部不再只用砍木数量来衡量工人的贡献了,砍伐开始变成了副业,每年间伐一点木头;而营林造林就变成了主业。我庆幸自己在退休前赶上了好时代,总算造了几年林。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多造些林,来还过去当砍伐工砍木头欠下的,我要把所有的荒山变成青山。我退休后到这里造林,其实就是来还债的!”
为了“还债”,1993年赵宝信办了退休手续后,就同老伴住在杨树坑山场,没挪过窝,天天开门见山,年年与林为伍,他像呵护幼童似的伺弄着这一片青山。他锄头用坏了10多把,老茧磨掉了一层又一层。夫妇俩起早贪黑,种下大片的杉树和一部分毛竹。前些年,儿女在县城读中学时,每年寒暑假,他还把孩子叫来,全家老小一块儿上山造林、抚林、护林。如今,先期种下的杉树,胸径都达20公分以上。
他还利用空闲山地种上了一片桃、梨、橘等果树。果树挂果时,他欢迎附近老乡来品尝,不收一分钱,让他们自己来随意采摘。此外,他利用青年时学会的养蜂技术,养了十几箱蜜蜂,有客来访,奉上一杯甜津津的蜜糖水。四邻乡亲们都夸老人是个厚道人,都愿意义务帮助他宣传爱山护林,管护好这片青山。近年,县委、县政府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加强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一大四小”造林工程建设,他积极响应,全身心投入。
老人领着我们参观他经营的青山、果园以及山棚四周的蜂箱、菜地,还有他利用溪流落差装置的小水轮发电机,眉宇间流露出一种欣慰满足的神色。“现在的领导说得真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老人乐滋滋地说,“我还要在这里造更多的林,我活一天就要造一天林!”
责编/晓辉
老人今年72岁,55岁那年因特繁工种提前退休后,在县城置了一套住房,供儿女读中学用。后儿女考上大学外出,房子就长期空着。赵宝信和老伴17年来一直在这大山窝里义务造林护林不辍。林场张副场长告诉我们,老人这么多年共造林1000多亩。
握着赵宝信满是厚茧的手,环顾四周的青山,笔者肃然起敬。
“您怎么想到退休后还要到这里来造林的?”笔者好奇地问。
“我呀,其实是在还债,还心债!”老人笑了笑回答。
还债?我们愕然。赵宝信接下来讲述的一番话解开了我们心头的疑窦。
赵宝信是浙江省浦江县人。1958年因原籍人多地少,正当青年的他来到初创的资溪县国营饶桥垦殖场(马头山林场前身),当了一名手提开山斧的伐木工人。这一干就是近30年,经他之手“判立决”的青山就达数十座,倒下的树木何止成千上万!他和几位同事成了远近闻名的“伐木大王”。由此,他所在的伐木队年年被评为森工生产先进集体,他本人多次被评为场里和县里的劳模。那时砍了那么多的木头,为场赚钱,“斧头一响,黄金万两”,“木头一滚,钞票一捆”,效益好,来钱快。只要板车运输路通到哪里,山就光到哪里。
改革开放后,林场的经营方向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林场逐年减少砍伐数量,开始重视造林营林。场里的伐木“军团”也逐年“裁军”,赵宝信和一些同事由于年龄偏大“转业”营林,放下伐木斧头,扛上栽树锄头。
“现在场部不再只用砍木数量来衡量工人的贡献了,砍伐开始变成了副业,每年间伐一点木头;而营林造林就变成了主业。我庆幸自己在退休前赶上了好时代,总算造了几年林。我一直有个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多造些林,来还过去当砍伐工砍木头欠下的,我要把所有的荒山变成青山。我退休后到这里造林,其实就是来还债的!”
为了“还债”,1993年赵宝信办了退休手续后,就同老伴住在杨树坑山场,没挪过窝,天天开门见山,年年与林为伍,他像呵护幼童似的伺弄着这一片青山。他锄头用坏了10多把,老茧磨掉了一层又一层。夫妇俩起早贪黑,种下大片的杉树和一部分毛竹。前些年,儿女在县城读中学时,每年寒暑假,他还把孩子叫来,全家老小一块儿上山造林、抚林、护林。如今,先期种下的杉树,胸径都达20公分以上。
他还利用空闲山地种上了一片桃、梨、橘等果树。果树挂果时,他欢迎附近老乡来品尝,不收一分钱,让他们自己来随意采摘。此外,他利用青年时学会的养蜂技术,养了十几箱蜜蜂,有客来访,奉上一杯甜津津的蜜糖水。四邻乡亲们都夸老人是个厚道人,都愿意义务帮助他宣传爱山护林,管护好这片青山。近年,县委、县政府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加强保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一大四小”造林工程建设,他积极响应,全身心投入。
老人领着我们参观他经营的青山、果园以及山棚四周的蜂箱、菜地,还有他利用溪流落差装置的小水轮发电机,眉宇间流露出一种欣慰满足的神色。“现在的领导说得真好,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老人乐滋滋地说,“我还要在这里造更多的林,我活一天就要造一天林!”
责编/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