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声巨吼,将杠铃举过头顶,潇洒地左右转头,习惯性地伸出舌头,顷刻进发出的巨大激情令在场的每一个人热血沸腾——他给人们留下的是一个汉子的形象。
大级别是我国男子举重的传统弱项。业内人士认为,与世界一流水平存在相当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人种问题,亚洲人天生的力量、体形就不足以与欧洲队员相比,而崔文华的出现给了这个说法一个有力的回击。
他曾实现了中国乃至亚洲举重大级别项目上的三大历史性突破。在国内比赛中,只要他出场,冠军的位置更是无人撼动,七运会、八运会、九运会、十运会,他完成了金牌的帽子戏法,他7年前创下的男子105公斤级抓举200.5公斤、总成绩420公斤的全国纪录。至今无人企及。
举重队里,队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崔,或许用个“大”字不仅因为他有着1米90的魁梧身材,也不仅是因为他已是31岁的“高龄”,这个字更包含了一种敬意。
十运会后,崔文华宣布退役。他在16平方米举重台上长达21年的坚守,也随之成为中国举坛的一段佳话。
激情,坚守
崔文华的坚守,源自他的激情,就像鼙鼓动地的古战场上,铁器撞击所发出的铮铮声响。随着岁月流逝,激情逐渐化为两个更为踏实的字眼——敬业。
在他心里,举重是一项事业。
1988年,崔文华在韩大俊教练的引领下进入淮安市体校,开始了科学系统的正规训练。由于他身材高挑、瘦削,不符合中小级别的选材标准,因此在开始走上举重之路时,很多资深教练都对韩教练的眼光表示了质疑,但韩教练却看到了崔文华瘦削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能量。经过艰苦的训练,崔文华开始在江苏省和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1990年崔文华在省运会上夺冠;1992年崔文华进入省队;1993年底进入国家队,之后便掀开了运动生涯中最华丽的篇章……
1995年广州世锦赛上,他夺得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举重大级别的第一枚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他获得中国大级别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1997年泰国世锦赛,他包揽该级别的三项冠军,创下自1896年以来东方人在举重大级别项目历史上首次包揽三项金牌的纪录……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即便是机器也会因长时间高速运转而磨损。2000年左右,战功累累的崔文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他的巅峰期已经过去,但是,在国内竞争对手中,不仅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甚至连逼近也困难。如果说小时候练举重是觉得有些新鲜的话,这时支撑崔文华的是事业心。李顺柱教练评价自己的爱徒:“在他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退却’二字。”
1999年,在一次训练中,崔文华觉得腿剧烈地疼,队医检查后说是肌肉拉伤,于是拖着伤腿的崔文华随队进行了40天的短训。结束后,大家发现:他的腿竟然成了一粗一细,去医院一检查,大夫说:“怎么才来啊,大腿股四头肌断了!恢复要两年。”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忍着怎样的疼痛,用一条腿支撑力量。教练李顺柱考虑良久后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就此退役;要么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大崔没有半点犹豫:“那就从头来!”于是,他每天按部就班地来到训练馆,连深蹲50公斤的重量都疼得一身汗……为了能让被拉断的肌肉逐步适应,他慢慢往上加量,而且这期间要花上比当初多很多的时间反复练,短短6个月后,他的抓举和挺举总重量居然奇迹般地达到了310公斤,更让人惊奇的是,当崔文华到医院复查时,医生居然问“你的腿上哪里有伤?”——原来平时的苦练竟然让伤处的肌肉重新长了起来。
孤独·坚守
崔文华的坚守来自他对孤独的破解。外界总是给他注上孤独的注脚,孤独的项目、孤独的战场、孤独的旅程。21年走下来,他唯一的对手只有自己——自己手里杠铃的重量,自己伤痕累累的身体,自己想要放弃的心。然而崔文华却说:“其实乐趣是可以自己寻找的,当每次多举起一公斤时,我总是在心里兴奋地对自己说:‘赢了’!”
在国内独孤求败,在世锦赛上傲然称雄的崔文华也有着深深的遗憾——没能拿到一块奥运会奖牌。
就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夕,一次测验中,杠铃片重重地砸在了崔文华脚上。所幸骨头没事,脚却肿起很高,连鞋子都被砸裂开了一个大口。任务紧急。那天中年,教练李顺柱路过崔文华的房间,习惯性地喊了一句:“训练了。”当崔文华拄着拐杖咬着牙从楼上艰难走下的身影进入李顺柱的视线时,他的心猛地揪了一下,眼泪开始在这个中年汉子的眼睛里打转,而崔文华却问:“教练,你看能给我安排点什么?”
几个月后,他随队来到亚特兰大,那时离比赛还有半个月。赛程安排是从小到大隔一天一个级别,这意味着崔文华要在美国等一个月。看着59公斤级的唐灵生和70公斤级的占旭刚都拿了冠军,他的心里既狂喜又充满压力。中国举重的大级别本身就与世界水平有着一定差距,能不能有所突破,就在他的这一举。“那时,才体会到孤军作战的心境,连个做伴的都没有。”最终,压力巨大又带伤出战的崔文华只以第五名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奥运会之旅,他没有想到这成了他与奥运会的唯一接触。
解下腰带,狠狠摔在地上,当时的崔文华只有一个念头:“不干了。”但是这念头没有持续多久,看见杠铃他的手又痒了。“我有这个实力,我还年轻,为什么不再拼一次?”他将目光锁定2000年的悉尼。然而,4年后崔文华却因为受伤再一次与悉尼擦肩而过,那时他26岁。
小时候刚开始练举重,崔文华很怕体能训练,每当跑完800米,他都会有从地狱里重生的感觉,于是每当晚上放学骑着自行车路过举重馆,看见馆里昏黄的灯光,他都犹豫好久。几次,他快骑几步离开,却又忍不住回头……
在这个26岁的尴尬年龄,面对去与留就像儿时面对训练馆里那盏昏黄的灯。最终,在国内比赛一系列不错的成绩,让他下定决心:“为了雅典!再练4年!”
决心往往容易下,但是真正把杠铃握在手里,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其中艰辛。就在2004年越来越近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真的老了:成绩已经和顶峰时差了很大一块,身体也亮起了红灯,一训练完全身的关节哗哗地响,他知道自己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奥运梦了……
也曾望着窗外的群山发呆,也曾奔跑在山间公路上,崔文华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舔舐着伤口.但他更多的是告诉自己:“不该遗憾,我已拿过世锦赛冠军,取得过大级别的突破。即使奥运会,在中国数以万计的运动员中,能参加也已经是一种幸运。至少,我一次次战胜了自己。”
离开·坚守
十运会上最后一次夺冠后,疲惫的大崔决定离开了。
走上空空的举重台,他低头看看杠铃,虽然只有15公斤,却重的怎么也提不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他身上,炽热得使他的汗珠一滴滴滚下来。“我不是 不练了么?”他问自己……
惊醒。自从退役以来,这种梦会经常伴随着他。如今的崔文华,已经成为南京大学新闻专业的一名正式学生,每天不到7点起床,驱车1个小时到学校,上午的课结束后,饿了在学生食堂里打卡吃饭,累了在车里简单休息一会儿……每天周而复始。在举重台上站了21年,这曾是崔文华最向往的生活,但不知为什么他的心里空落落的。
还没成家的他仍住在南京体院举重馆四楼的一间宿舍里,这间不足20平米的屋子被打点得井井有条,仔细看你会发现主人的细心,像框是用小的杠铃片制成,花瓶、鱼缸是各式各样的奖杯,连举重腰带都成了墙上一件时尚的装饰品。墙上明显的位置上至今还贴着一张训练计划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每月、每周的训练计划,这是十运会预赛前贴的。虽然已经过去的16年间曾参加过三届全运会,但十运会前的心理状态却令崔文华刻骨铭心,因为无论胜败,这都是他运动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了,他太渴望有个圆满的收场。
31岁对于普通人来说,正当而立之年,但是这对于一个中国举重运动员来讲,已经近乎极限。举重要求运动员精力与体力的高度统一,而这样的年纪加上伤病,他的身体已经成了一部运转多年的旧机器。蹲下了,有时半天才能站起来,全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疼,尤其是手腕上的那处旧伤。
因为个子高、手臂长,所以杠铃在他手里会很短,这正是因为这样,手腕被常年积压,常常处于肿的状态,有时抓20斤的重量都会疼得冒汗。
“打封闭吧,”他咬咬牙对队医说,“反正以后也不比了,打坏就坏了吧,只要让我以后能转动方向盘就行。”于是,从十运会的预赛到最后的决赛,他一共打了4次。一直到最后的赛场,他还提醒队医别忘了带上封闭针,实在不行就当场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主场父老乡亲的欢呼声中,崔文华赢了,全运会四连冠!这个眼含热泪的魁梧汉子眼中只是激动地说:“太不容易了!”这句话包含了多年的艰辛,这句话是告诉在场的记者,也是告诉老对手——自己。
但,崔文华一个转身,也透出举重大级别项目后备不足的悲凉。“我的退役,对于后面的选手来说是件好事,他们需要给自己信心。我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刷新我的纪录,这样中国的大级别才有希望。”
崔文华虽然不会再回台上比赛,但他并没有离开心爱的举重事业,他读书之余,还在江苏举重队协助李顺柱、王国新等教练培养新队员。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中心主任马文广说:“崔文华是一笔物质财富,他为大龄运动员如何延长运动寿命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他更是一笔精神财富,这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或许我们应该相信:大崔的离开,是为了更久的坚守。
责编/王津津
大级别是我国男子举重的传统弱项。业内人士认为,与世界一流水平存在相当差距的根本原因是人种问题,亚洲人天生的力量、体形就不足以与欧洲队员相比,而崔文华的出现给了这个说法一个有力的回击。
他曾实现了中国乃至亚洲举重大级别项目上的三大历史性突破。在国内比赛中,只要他出场,冠军的位置更是无人撼动,七运会、八运会、九运会、十运会,他完成了金牌的帽子戏法,他7年前创下的男子105公斤级抓举200.5公斤、总成绩420公斤的全国纪录。至今无人企及。
举重队里,队友们都亲切地叫他大崔,或许用个“大”字不仅因为他有着1米90的魁梧身材,也不仅是因为他已是31岁的“高龄”,这个字更包含了一种敬意。
十运会后,崔文华宣布退役。他在16平方米举重台上长达21年的坚守,也随之成为中国举坛的一段佳话。
激情,坚守
崔文华的坚守,源自他的激情,就像鼙鼓动地的古战场上,铁器撞击所发出的铮铮声响。随着岁月流逝,激情逐渐化为两个更为踏实的字眼——敬业。
在他心里,举重是一项事业。
1988年,崔文华在韩大俊教练的引领下进入淮安市体校,开始了科学系统的正规训练。由于他身材高挑、瘦削,不符合中小级别的选材标准,因此在开始走上举重之路时,很多资深教练都对韩教练的眼光表示了质疑,但韩教练却看到了崔文华瘦削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能量。经过艰苦的训练,崔文华开始在江苏省和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1990年崔文华在省运会上夺冠;1992年崔文华进入省队;1993年底进入国家队,之后便掀开了运动生涯中最华丽的篇章……
1995年广州世锦赛上,他夺得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举重大级别的第一枚金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他获得中国大级别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历史最好成绩;1997年泰国世锦赛,他包揽该级别的三项冠军,创下自1896年以来东方人在举重大级别项目历史上首次包揽三项金牌的纪录……
但是,人毕竟不是机器,即便是机器也会因长时间高速运转而磨损。2000年左右,战功累累的崔文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他的巅峰期已经过去,但是,在国内竞争对手中,不仅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甚至连逼近也困难。如果说小时候练举重是觉得有些新鲜的话,这时支撑崔文华的是事业心。李顺柱教练评价自己的爱徒:“在他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退却’二字。”
1999年,在一次训练中,崔文华觉得腿剧烈地疼,队医检查后说是肌肉拉伤,于是拖着伤腿的崔文华随队进行了40天的短训。结束后,大家发现:他的腿竟然成了一粗一细,去医院一检查,大夫说:“怎么才来啊,大腿股四头肌断了!恢复要两年。”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忍着怎样的疼痛,用一条腿支撑力量。教练李顺柱考虑良久后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就此退役;要么必须一切从零开始。大崔没有半点犹豫:“那就从头来!”于是,他每天按部就班地来到训练馆,连深蹲50公斤的重量都疼得一身汗……为了能让被拉断的肌肉逐步适应,他慢慢往上加量,而且这期间要花上比当初多很多的时间反复练,短短6个月后,他的抓举和挺举总重量居然奇迹般地达到了310公斤,更让人惊奇的是,当崔文华到医院复查时,医生居然问“你的腿上哪里有伤?”——原来平时的苦练竟然让伤处的肌肉重新长了起来。
孤独·坚守
崔文华的坚守来自他对孤独的破解。外界总是给他注上孤独的注脚,孤独的项目、孤独的战场、孤独的旅程。21年走下来,他唯一的对手只有自己——自己手里杠铃的重量,自己伤痕累累的身体,自己想要放弃的心。然而崔文华却说:“其实乐趣是可以自己寻找的,当每次多举起一公斤时,我总是在心里兴奋地对自己说:‘赢了’!”
在国内独孤求败,在世锦赛上傲然称雄的崔文华也有着深深的遗憾——没能拿到一块奥运会奖牌。
就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夕,一次测验中,杠铃片重重地砸在了崔文华脚上。所幸骨头没事,脚却肿起很高,连鞋子都被砸裂开了一个大口。任务紧急。那天中年,教练李顺柱路过崔文华的房间,习惯性地喊了一句:“训练了。”当崔文华拄着拐杖咬着牙从楼上艰难走下的身影进入李顺柱的视线时,他的心猛地揪了一下,眼泪开始在这个中年汉子的眼睛里打转,而崔文华却问:“教练,你看能给我安排点什么?”
几个月后,他随队来到亚特兰大,那时离比赛还有半个月。赛程安排是从小到大隔一天一个级别,这意味着崔文华要在美国等一个月。看着59公斤级的唐灵生和70公斤级的占旭刚都拿了冠军,他的心里既狂喜又充满压力。中国举重的大级别本身就与世界水平有着一定差距,能不能有所突破,就在他的这一举。“那时,才体会到孤军作战的心境,连个做伴的都没有。”最终,压力巨大又带伤出战的崔文华只以第五名结束了他的第一次奥运会之旅,他没有想到这成了他与奥运会的唯一接触。
解下腰带,狠狠摔在地上,当时的崔文华只有一个念头:“不干了。”但是这念头没有持续多久,看见杠铃他的手又痒了。“我有这个实力,我还年轻,为什么不再拼一次?”他将目光锁定2000年的悉尼。然而,4年后崔文华却因为受伤再一次与悉尼擦肩而过,那时他26岁。
小时候刚开始练举重,崔文华很怕体能训练,每当跑完800米,他都会有从地狱里重生的感觉,于是每当晚上放学骑着自行车路过举重馆,看见馆里昏黄的灯光,他都犹豫好久。几次,他快骑几步离开,却又忍不住回头……
在这个26岁的尴尬年龄,面对去与留就像儿时面对训练馆里那盏昏黄的灯。最终,在国内比赛一系列不错的成绩,让他下定决心:“为了雅典!再练4年!”
决心往往容易下,但是真正把杠铃握在手里,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其中艰辛。就在2004年越来越近的时候,他觉得自己真的老了:成绩已经和顶峰时差了很大一块,身体也亮起了红灯,一训练完全身的关节哗哗地响,他知道自己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奥运梦了……
也曾望着窗外的群山发呆,也曾奔跑在山间公路上,崔文华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舔舐着伤口.但他更多的是告诉自己:“不该遗憾,我已拿过世锦赛冠军,取得过大级别的突破。即使奥运会,在中国数以万计的运动员中,能参加也已经是一种幸运。至少,我一次次战胜了自己。”
离开·坚守
十运会上最后一次夺冠后,疲惫的大崔决定离开了。
走上空空的举重台,他低头看看杠铃,虽然只有15公斤,却重的怎么也提不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他身上,炽热得使他的汗珠一滴滴滚下来。“我不是 不练了么?”他问自己……
惊醒。自从退役以来,这种梦会经常伴随着他。如今的崔文华,已经成为南京大学新闻专业的一名正式学生,每天不到7点起床,驱车1个小时到学校,上午的课结束后,饿了在学生食堂里打卡吃饭,累了在车里简单休息一会儿……每天周而复始。在举重台上站了21年,这曾是崔文华最向往的生活,但不知为什么他的心里空落落的。
还没成家的他仍住在南京体院举重馆四楼的一间宿舍里,这间不足20平米的屋子被打点得井井有条,仔细看你会发现主人的细心,像框是用小的杠铃片制成,花瓶、鱼缸是各式各样的奖杯,连举重腰带都成了墙上一件时尚的装饰品。墙上明显的位置上至今还贴着一张训练计划表,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每月、每周的训练计划,这是十运会预赛前贴的。虽然已经过去的16年间曾参加过三届全运会,但十运会前的心理状态却令崔文华刻骨铭心,因为无论胜败,这都是他运动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了,他太渴望有个圆满的收场。
31岁对于普通人来说,正当而立之年,但是这对于一个中国举重运动员来讲,已经近乎极限。举重要求运动员精力与体力的高度统一,而这样的年纪加上伤病,他的身体已经成了一部运转多年的旧机器。蹲下了,有时半天才能站起来,全身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疼,尤其是手腕上的那处旧伤。
因为个子高、手臂长,所以杠铃在他手里会很短,这正是因为这样,手腕被常年积压,常常处于肿的状态,有时抓20斤的重量都会疼得冒汗。
“打封闭吧,”他咬咬牙对队医说,“反正以后也不比了,打坏就坏了吧,只要让我以后能转动方向盘就行。”于是,从十运会的预赛到最后的决赛,他一共打了4次。一直到最后的赛场,他还提醒队医别忘了带上封闭针,实在不行就当场打。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主场父老乡亲的欢呼声中,崔文华赢了,全运会四连冠!这个眼含热泪的魁梧汉子眼中只是激动地说:“太不容易了!”这句话包含了多年的艰辛,这句话是告诉在场的记者,也是告诉老对手——自己。
但,崔文华一个转身,也透出举重大级别项目后备不足的悲凉。“我的退役,对于后面的选手来说是件好事,他们需要给自己信心。我希望他们能够尽快刷新我的纪录,这样中国的大级别才有希望。”
崔文华虽然不会再回台上比赛,但他并没有离开心爱的举重事业,他读书之余,还在江苏举重队协助李顺柱、王国新等教练培养新队员。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中心主任马文广说:“崔文华是一笔物质财富,他为大龄运动员如何延长运动寿命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同时他更是一笔精神财富,这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或许我们应该相信:大崔的离开,是为了更久的坚守。
责编/王津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