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预制语块愈来愈受到语言学界与教学界的关注,人们也对预制语块特殊的语言形式和特点进行了各类研究。行为主义虽受到了一些批判,但在特定领域它仍具有一席之地。本文从行为主义理论出发,从刺激——反应、习惯形成和归纳学习的角度,探求对预制语块的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言 行为主义 预制语块
一、关于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John Broadus Watson(华生)在原苏联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Ivan Pavlov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了“行为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复杂的行为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反应学会的,因此需要对人类的行为(包括说话)进行客观的研究,并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可学得语言行为。
继John Broadus Watson之后,1957年行为主义另一位代表人物Skinner在《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中较系统地提出了他对语言习得的观点。他认为,语言学习实际上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交往中,逐渐养成自己的言语习惯,这种习惯可以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训练培养出来。他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就是在外部条件刺激下,即他人言语行为的刺激下,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是正确的,成人就会给予物质或口头的鼓励,把它强化下来,由此形成语言习惯。Skinner的语言习得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刺激——反应论,也就是条件反射,注重语言行为,提供借助行为反应掌握语言。
1.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如下几点:
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连锁(S-R chains)
例如,两人见面时的问好:
A: Hello!
B: Hello! How are you?
在行为主义看来,A首先说Hello,这就是刺激(stimulus),激起B做出反应(response): Hello! How are you? 由此可以判断出,语言实质上就是有其本身结构的线性的刺激——反应连锁。既然语言本身具有线性的刺激——反应连锁,那么要学好语言,首先就应该掌握语言的结构框架。只要掌握了语言的结构框架,也就掌握了语言。在行为主义看来,外语教学重点是语言结构本身,即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这是第一位的,主要的;意义和内容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2.语言学习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养成言语习惯
这种习惯和其它任何习惯行为一样,是实实在在的,完全可以看得见的,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出来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在实际的课堂外语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训练员(trainer),提出刺激物(stimulus),供学生做出反应(response)。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及语言的使用规则等,并且教师对学生的反应给予表扬或批评,使学生能够及时强化(reinforcement)或巩固所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逐步形成了语言习惯,即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这些语言形式。
3.外语学习是通过类比推理(analogy),替换(substitution)来学习的
外语学习是通过类比推理(analogy),替换(substitution)来学习的,因此,行为主义者特别强调归纳法学习(inductive learning)。学生把类似的语言结构框架归纳在一起,经过反复练习,从而掌握其结构框架。例如,He is a worker(doctor/driver/lawyer, etc.)这个例子首先是把worker, doctor, driver, lawyer等同一类型的词放在一起,反复进行替换练习,从而使学生了解He is…后面该接什么样的词,这样也就掌握了Somebody is …句型的使用。
二、预制语块(prefabricated chunks)的含义及分类
近年来,对预制语块的研究成为二语习得和教学法领域的一个日益关注的话题。Becker(1975)最早对语块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认为语言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idiosyncratic chunks)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Krashen
【关键词】语言 行为主义 预制语块
一、关于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创始人John Broadus Watson(华生)在原苏联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Ivan Pavlov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基础上,提出了“行为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复杂的行为是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反应学会的,因此需要对人类的行为(包括说话)进行客观的研究,并认为通过一系列的反应可学得语言行为。
继John Broadus Watson之后,1957年行为主义另一位代表人物Skinner在《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中较系统地提出了他对语言习得的观点。他认为,语言学习实际上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言语交往中,逐渐养成自己的言语习惯,这种习惯可以通过强化(reinforcement)训练培养出来。他认为,儿童语言的习得就是在外部条件刺激下,即他人言语行为的刺激下,做出反应。如果反应是正确的,成人就会给予物质或口头的鼓励,把它强化下来,由此形成语言习惯。Skinner的语言习得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刺激——反应论,也就是条件反射,注重语言行为,提供借助行为反应掌握语言。
1.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如下几点:
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连锁(S-R chains)
例如,两人见面时的问好:
A: Hello!
B: Hello! How are you?
在行为主义看来,A首先说Hello,这就是刺激(stimulus),激起B做出反应(response): Hello! How are you? 由此可以判断出,语言实质上就是有其本身结构的线性的刺激——反应连锁。既然语言本身具有线性的刺激——反应连锁,那么要学好语言,首先就应该掌握语言的结构框架。只要掌握了语言的结构框架,也就掌握了语言。在行为主义看来,外语教学重点是语言结构本身,即语言形式(language form),这是第一位的,主要的;意义和内容是第二位的,次要的。
2.语言学习就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养成言语习惯
这种习惯和其它任何习惯行为一样,是实实在在的,完全可以看得见的,是可以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出来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认为,在实际的课堂外语教学中,教师扮演的是训练员(trainer),提出刺激物(stimulus),供学生做出反应(response)。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重复模仿教师的语音、语调及语言的使用规则等,并且教师对学生的反应给予表扬或批评,使学生能够及时强化(reinforcement)或巩固所学内容。如此一来,学生逐步形成了语言习惯,即掌握所学内容并能够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这些语言形式。
3.外语学习是通过类比推理(analogy),替换(substitution)来学习的
外语学习是通过类比推理(analogy),替换(substitution)来学习的,因此,行为主义者特别强调归纳法学习(inductive learning)。学生把类似的语言结构框架归纳在一起,经过反复练习,从而掌握其结构框架。例如,He is a worker(doctor/driver/lawyer, etc.)这个例子首先是把worker, doctor, driver, lawyer等同一类型的词放在一起,反复进行替换练习,从而使学生了解He is…后面该接什么样的词,这样也就掌握了Somebody is …句型的使用。
二、预制语块(prefabricated chunks)的含义及分类
近年来,对预制语块的研究成为二语习得和教学法领域的一个日益关注的话题。Becker(1975)最早对语块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他认为语言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idiosyncratic chunks)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Kra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