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9.29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基础,是区角活动的支撑,幼儿在与材料互动中,各方面的能力均可以得到发展。小班幼儿身心娇弱,提供与他们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班幼儿区域材料提供无效的问题
1.不易于操作的材料
小班幼儿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也开始学习和掌握一些小肌肉动作技能。但是在练习手部动作的时候,我们发现材料的大小不适宜,也不易于孩子的顺利操作。
(1)材料过大
生活区中有一项工作是拧瓶盖,老师把大小不一的各种各样的瓶子和瓶盖都投放在活动区里,让孩子们根据特征去匹配并且拧紧。
拧瓶盖是靠双手配合完成的工作,孩子们的手掌很小,当一只手控制瓶身的时候,另一只手掌根本无法旋转瓶盖,孩子们在拧大盖子的时候几乎都失败了,因此特别大的盖子后来就被孩子们自动筛选出局了。
(2)材料过小
在生活区中,还有一项工作是整理衣服,学扣纽扣。衣服的钮扣有大有小,老师希望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大小的扣子来练习。可是几天下来,发现有一些衣服的钮扣,几乎没有被成功地扣好过,可能是因为尝试不到成功,这几件衣服就很少有人问津了。这就应该引起老师的思考了。
扣钮扣是细程度较高的动作训练,需要手眼协调,双手配合协调,对于精细动作尚在发展中的小班幼儿而言,的确是一种挑战。因此选择大小适当的钮扣显得尤为重要。上述使孩子们屡遭失败的钮扣都非常细小,孩子们控制不住。
2.不直观可见的材料
小班幼儿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在一次小班孩子的科学区“自制泡泡水”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提供了现成的爽歪歪果奶瓶作为容器,操作方法是:每人在果奶瓶里灌入一勺洗洁精(洗洁精是定量的,每人一勺),再自己加水,配制成泡泡水。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的泡泡水因为调制得太稀而无法吹出成形的泡泡,十分失落。
这次活动的失败,是因为教师忽视了《指南》所提出的孩子直观感知的学习特点。当孩子操作失败的时候,老师却很难引导孩子直观地观察到泡泡水的水位高低,也无法给予孩子有关洗洁精和水的调制比例的感性经验。因为,老师提供的爽歪歪果奶瓶不仅是不透明的,而且瓶口又极小,不够直观,孩子们无法拿自己配制失败的泡泡水与其他配制成功的泡泡水相比较。
二、小班幼儿区域适宜的材料提供的策略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优秀的活动材料应该在提供的时候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于各种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针对上述小班幼儿活动中材料提供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二)、材料价值化
1.大小适宜易操作。
《纲要》指出:“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在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材料大小是否与小班孩子的小肌肉发展和控制能力相协调,是不是幼儿能够通过努力达到成功操作的。
教师有时会提供一些来锻炼小手肌肉的抓握能力的材料,这类材料的大小,就要考虑到与幼儿整个手掌大小的比例关系。经实验测得,直径为手掌直径的1/3到2/3的瓶盖,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操作得心应手。若直径接近手掌张开的宽度,则会导致操作困难,而使孩子们达不到操作目标而放弃操作。因此,在五指抓握的操作活动中,选用的材料最好能控制在手掌张开的宽度的2/3以内为合适。在美工活动“瓶盖印画乌龟”中,老师选用的材料都控制在直径10cm以内,印画活动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小班是发展幼儿精细动作的关键期,很多时候,教师要提供一些细小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以达到锻炼指尖小肌肉动作的目的。此时的材料的大小,就要考虑到与小班孩子食指指腹的大小比例关系。以指尖的精细动作练习中作用最大的食指为例,测得小班孩子的食指指腹的宽度为10mm。钮扣、串珠等材料要尽量大于指腹的宽度,即内径大于10mm的操作材料为宜,此类大小的材料不但能够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动作,手眼协调等能力,也能促使小班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充满信心,从而更热衷于投入活动。
2. 直观形象易观察
幼儿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指南》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直观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丰富幼儿的各种感官经验和感性知识,帮助幼儿形成概念,获取知识与技能。在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这一学习特点,从而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1)直观呈现,易于观察
在调制泡泡水的时候,教师把提供的不透明的果奶瓶换成了透明易于观察的一次性塑料水杯,孩子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自己的泡泡水与成功的泡泡水的水位差异,从而获得了有关洗洁精和水的调制比例的感性经验。
(2)变化明显,易于观察
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性的思维特点,以及爱游戏、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有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吸引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观察,发展感知觉的情境。
【案例】教师创设了“看谁飞得高”的情境材料:大的纸箱,每面有两个口子,一个是进气口,一个是出气口,老师让孩子自己连接口子,组装打气筒;上面有4个透明的塑料瓶,里面装了4种轻重不同的材料,孩子操作后认知产生了冲突:为什么羽毛、泡沫粒飞的那么高,彩纸飞起了一点点,而小纸片一动也不会动?由此可见,生动有趣易于观察的材料,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研究,可喜地发现,教师在区域中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材料之后,便大大地提升了幼儿操作的成功率,使孩子在操作过程中获取了自信,满足了孩子对成功的体验。他们越来越喜欢往活动区里钻。
材料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广大一线老师所认同,而针对材料投放适宜性的方法,还是需要教师在不断地教育实践中发现和提炼,用好材料这把“金钥匙”,为幼儿开启智慧之锁。
材料是幼儿游戏的基础,是区角活动的支撑,幼儿在与材料互动中,各方面的能力均可以得到发展。小班幼儿身心娇弱,提供与他们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班幼儿区域材料提供无效的问题
1.不易于操作的材料
小班幼儿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也开始学习和掌握一些小肌肉动作技能。但是在练习手部动作的时候,我们发现材料的大小不适宜,也不易于孩子的顺利操作。
(1)材料过大
生活区中有一项工作是拧瓶盖,老师把大小不一的各种各样的瓶子和瓶盖都投放在活动区里,让孩子们根据特征去匹配并且拧紧。
拧瓶盖是靠双手配合完成的工作,孩子们的手掌很小,当一只手控制瓶身的时候,另一只手掌根本无法旋转瓶盖,孩子们在拧大盖子的时候几乎都失败了,因此特别大的盖子后来就被孩子们自动筛选出局了。
(2)材料过小
在生活区中,还有一项工作是整理衣服,学扣纽扣。衣服的钮扣有大有小,老师希望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大小的扣子来练习。可是几天下来,发现有一些衣服的钮扣,几乎没有被成功地扣好过,可能是因为尝试不到成功,这几件衣服就很少有人问津了。这就应该引起老师的思考了。
扣钮扣是细程度较高的动作训练,需要手眼协调,双手配合协调,对于精细动作尚在发展中的小班幼儿而言,的确是一种挑战。因此选择大小适当的钮扣显得尤为重要。上述使孩子们屡遭失败的钮扣都非常细小,孩子们控制不住。
2.不直观可见的材料
小班幼儿具有直观、形象的思维特征。在一次小班孩子的科学区“自制泡泡水”中,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老师提供了现成的爽歪歪果奶瓶作为容器,操作方法是:每人在果奶瓶里灌入一勺洗洁精(洗洁精是定量的,每人一勺),再自己加水,配制成泡泡水。结果,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的泡泡水因为调制得太稀而无法吹出成形的泡泡,十分失落。
这次活动的失败,是因为教师忽视了《指南》所提出的孩子直观感知的学习特点。当孩子操作失败的时候,老师却很难引导孩子直观地观察到泡泡水的水位高低,也无法给予孩子有关洗洁精和水的调制比例的感性经验。因为,老师提供的爽歪歪果奶瓶不仅是不透明的,而且瓶口又极小,不够直观,孩子们无法拿自己配制失败的泡泡水与其他配制成功的泡泡水相比较。
二、小班幼儿区域适宜的材料提供的策略
根据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优秀的活动材料应该在提供的时候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征,对于各种年龄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操作材料。针对上述小班幼儿活动中材料提供的问题,结合工作实际,总结出以下几点策略。
(二)、材料价值化
1.大小适宜易操作。
《纲要》指出:“要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在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材料大小是否与小班孩子的小肌肉发展和控制能力相协调,是不是幼儿能够通过努力达到成功操作的。
教师有时会提供一些来锻炼小手肌肉的抓握能力的材料,这类材料的大小,就要考虑到与幼儿整个手掌大小的比例关系。经实验测得,直径为手掌直径的1/3到2/3的瓶盖,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孩子们操作得心应手。若直径接近手掌张开的宽度,则会导致操作困难,而使孩子们达不到操作目标而放弃操作。因此,在五指抓握的操作活动中,选用的材料最好能控制在手掌张开的宽度的2/3以内为合适。在美工活动“瓶盖印画乌龟”中,老师选用的材料都控制在直径10cm以内,印画活动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小班是发展幼儿精细动作的关键期,很多时候,教师要提供一些细小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以达到锻炼指尖小肌肉动作的目的。此时的材料的大小,就要考虑到与小班孩子食指指腹的大小比例关系。以指尖的精细动作练习中作用最大的食指为例,测得小班孩子的食指指腹的宽度为10mm。钮扣、串珠等材料要尽量大于指腹的宽度,即内径大于10mm的操作材料为宜,此类大小的材料不但能够锻炼孩子的小肌肉动作,手眼协调等能力,也能促使小班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充满信心,从而更热衷于投入活动。
2. 直观形象易观察
幼儿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指南》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具和直观手段,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丰富幼儿的各种感官经验和感性知识,帮助幼儿形成概念,获取知识与技能。在提供操作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这一学习特点,从而促进幼儿的有效学习。
(1)直观呈现,易于观察
在调制泡泡水的时候,教师把提供的不透明的果奶瓶换成了透明易于观察的一次性塑料水杯,孩子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自己的泡泡水与成功的泡泡水的水位差异,从而获得了有关洗洁精和水的调制比例的感性经验。
(2)变化明显,易于观察
根据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性的思维特点,以及爱游戏、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有较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能吸引幼儿有意注意、有意观察,发展感知觉的情境。
【案例】教师创设了“看谁飞得高”的情境材料:大的纸箱,每面有两个口子,一个是进气口,一个是出气口,老师让孩子自己连接口子,组装打气筒;上面有4个透明的塑料瓶,里面装了4种轻重不同的材料,孩子操作后认知产生了冲突:为什么羽毛、泡沫粒飞的那么高,彩纸飞起了一点点,而小纸片一动也不会动?由此可见,生动有趣易于观察的材料,大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通过一个阶段的实践研究,可喜地发现,教师在区域中提供了更为适宜的材料之后,便大大地提升了幼儿操作的成功率,使孩子在操作过程中获取了自信,满足了孩子对成功的体验。他们越来越喜欢往活动区里钻。
材料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已经被广大一线老师所认同,而针对材料投放适宜性的方法,还是需要教师在不断地教育实践中发现和提炼,用好材料这把“金钥匙”,为幼儿开启智慧之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