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改革是个系统过程,一线的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本文中作者从创设情境、质疑问难和联系实际三方面论述了培养初中生思想品德创新思维能力的良策。
关键词:创设情境质疑问难联系实际思想品德创新思维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是国家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群策群力、携手奋进。作者认为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硬道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践行。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才会有进一步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才会拓宽创新思维的空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由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个性,提高创新能力。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例如,作者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拥护党的领导”一课时,引导学生围绕党和国家采取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展开讨论:这个方针已经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那一定能解决台湾问题吗?实现祖国统一是需要海峡双方共同努力的,你是否知道台湾当局或台湾人民的态度,两者又有什么实质性区别呢?学生面对上述问题,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稍后,作者继续提问:“假如台湾当局执意坚持‘台独’立场,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有一种让海峡两岸的人民都能接受的办法呢?”学生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作为指导者不必急于点拨“一国两制”是最佳办法,而是引导学生大胆设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固然重要,但适度创设音乐情境也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唱歌,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创新,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用音乐来营造创新思维的气氛,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作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长辈”一课时,首先播放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父亲》和《常回家看看》,那情真意切的歌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有效地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心理共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讲述了父母呵护自己的经历,都表示要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真正理解、体贴、孝敬父母。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质疑问难,在求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进行的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不受固定思维模式的约束,从全新的角度另辟蹊径,勇于发现问题,仔细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因此,作者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实践证明,通过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既让学生感悟真谛,又锤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作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希望从这里开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性,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图文并茂的实例:虽然宪法赋予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材料。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分析: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率?许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教育部门加强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其次,辍学学生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督促孩子继续上学;再次,学生自身必须明白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有些学生在讨论时还联想到要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和黑网吧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深层次思考,深刻理解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原理,其本身也是创新思维的过程。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扬“否定”精神(质疑创新),敢于不受书本知识的约束而发表独立见解。
例如,作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课时,总结阶段提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授人玫瑰,都能手留余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突然,一个男生举手回答道:“我认为不一定的,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授人玫瑰,手留余伤的情况呢!”作者表扬了这个学生,并请大家思考此类案例——有些好心人把摔倒在地的受伤老人搀扶起来后居然成为老人家属索要赔■的对象……类似的创新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能,作为教师,只要善于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学生就能燃烧出智慧的火焰。
三、联系实际,在师生互动中结出创新之花
苏教版教材淡化了知识体系,注重与真实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师,不仅要挖掘课程资源,还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例如,在学生探究“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这一话题时,作者就列举出沿海滩涂人工养殖海蟹的例子:许多养殖户由于技术过硬,所以赚钱很多;但是,个别养殖户因为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因此导致亏本的结局。学生只有以丰富的想象为基础,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再如,大红包赤豆是启东有名的土特产,但是直接销往市场效益却并不理想的,于是作者提问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革新措施,才能使大红包产业更有收益呢?”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个小组总结性发言道:“成立启东大红包深加工公司,把启东的大红包赤豆进行食品加工成半成品,那收益一定是直线上升的。”这样的创新思维训练,有效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拓宽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促使学生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飞跃。
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愿各位一线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创新思维的星空中璀璨夺目,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关键词:创设情境质疑问难联系实际思想品德创新思维
创新是二十一世纪的主流,是国家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群策群力、携手奋进。作者认为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硬道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践行。
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才会有进一步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才会拓宽创新思维的空间。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由被动接受知识向自主探究转变,从而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个性,提高创新能力。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例如,作者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拥护党的领导”一课时,引导学生围绕党和国家采取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展开讨论:这个方针已经成功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那一定能解决台湾问题吗?实现祖国统一是需要海峡双方共同努力的,你是否知道台湾当局或台湾人民的态度,两者又有什么实质性区别呢?学生面对上述问题,都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稍后,作者继续提问:“假如台湾当局执意坚持‘台独’立场,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有一种让海峡两岸的人民都能接受的办法呢?”学生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作为指导者不必急于点拨“一国两制”是最佳办法,而是引导学生大胆设想,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固然重要,但适度创设音乐情境也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唱歌,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创新,思想品德教师可以用音乐来营造创新思维的气氛,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共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作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孝敬父母长辈”一课时,首先播放了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父亲》和《常回家看看》,那情真意切的歌声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有效地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心理共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学生讲述了父母呵护自己的经历,都表示要不辜负父母的期望,真正理解、体贴、孝敬父母。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二、质疑问难,在求异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的过程中,离不开学生进行的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不受固定思维模式的约束,从全新的角度另辟蹊径,勇于发现问题,仔细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因此,作者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学会逆向思维,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实践证明,通过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既让学生感悟真谛,又锤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作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希望从这里开始”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辩证统一性,就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图文并茂的实例:虽然宪法赋予公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我国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材料。然后要求学生讨论分析: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率?许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国家教育部门加强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其次,辍学学生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督促孩子继续上学;再次,学生自身必须明白受教育既是权利又是义务,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有些学生在讨论时还联想到要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和黑网吧等。这样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深层次思考,深刻理解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一致性的原理,其本身也是创新思维的过程。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扬“否定”精神(质疑创新),敢于不受书本知识的约束而发表独立见解。
例如,作者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六课“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课时,总结阶段提问学生:“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授人玫瑰,都能手留余香?”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的!”突然,一个男生举手回答道:“我认为不一定的,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授人玫瑰,手留余伤的情况呢!”作者表扬了这个学生,并请大家思考此类案例——有些好心人把摔倒在地的受伤老人搀扶起来后居然成为老人家属索要赔■的对象……类似的创新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见,学生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潜能,作为教师,只要善于点燃他们的创新火花,学生就能燃烧出智慧的火焰。
三、联系实际,在师生互动中结出创新之花
苏教版教材淡化了知识体系,注重与真实生活的联系。作为教师,不仅要挖掘课程资源,还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有的放矢地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例如,在学生探究“让一切财富源泉充分涌流”这一话题时,作者就列举出沿海滩涂人工养殖海蟹的例子:许多养殖户由于技术过硬,所以赚钱很多;但是,个别养殖户因为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因此导致亏本的结局。学生只有以丰富的想象为基础,其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再如,大红包赤豆是启东有名的土特产,但是直接销往市场效益却并不理想的,于是作者提问学生:“应该采取怎样的革新措施,才能使大红包产业更有收益呢?”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个小组总结性发言道:“成立启东大红包深加工公司,把启东的大红包赤豆进行食品加工成半成品,那收益一定是直线上升的。”这样的创新思维训练,有效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拓宽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促使学生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飞跃。
初中思想品德课创新教学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愿各位一线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逐步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在创新思维的星空中璀璨夺目,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