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古城的整体性发展策略分析

来源 :小城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YW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滇西北以大理、丽江和香格里拉为代表形成了云南省的旅游专线,有力地带动了云南省的经济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城市的整体性。本文选取三个重点城市进行探讨,针对三个城市中古城与新城的发展模式,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城市风貌、功能分区及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不协调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希望寻求普遍适用于滇西北古城整体性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滇西北古城;整体性;发展策略;发展模式;大理市;丽江市;香格里拉市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6.008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6-0049-08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Ancient City in Northwest Yunna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Comparison of Dali, Lijiang and Shangri-La
  WEI Ziqian, XU Yunchuan
  [Abstract] In the northwest of Yunnan, Dali, Lijiang and Shangri-La are the representatives of Yunnan Province, which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Yunnan Province. However, 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is neglecting the integrity of the city. This paper selects three key cities to explore,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cities and new cities in the three cities by using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s, and finds that they are uncoordinated in terms of urban features, functional divisions 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And then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se issues, hoping to seek some strategies that are generally applicable to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ty of northwest Yunnan.
  [Keywords] ancient city in northwest Yunnan; entirety; development strategy; development model; Dali City; Lijiang City; Shangri-La City
  引言
  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城乡建设大潮的涌来,使得我国一些文化遗产尤其是位于人类经济活动密集区域的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且包括一些文化遗产地在内的古城镇面临着古城保护与新城发展之间的矛盾[1]。
  云南省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世界保护的重点对象,而滇西北区域又是云南省旅游业和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区,其中以大理、丽江及香格里拉最具代表性,共同形成了滇西北的旅游专线,能够有力地带动云南省的经济增长。云南省旅游业的快速升温使得各大旅游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历史建筑与传统文脉被破坏、城市记忆和生活方式多样性在逐渐丧失的现象[2]。传统历史文化古城及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其所在城市发展的整体性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矛盾。
  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都越来越重视,相关文献和研究数量也极多,但是大量的文献都向两个趋势发展,一个趋势是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古城论古城,忽略了城市的整体性;另一个趋势是对于如何促进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业发展,多倾向于市场化、企业化的经营模式[3],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保护的层面,没有考虑到城市发展的整体性。
  因此,本文通过重点分析大理、丽江及香格里拉三地的发展模式特征,来探讨如何实现古城保护与古城所在城市协调统一的整体性发展,与之前单纯地研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如何大力发展旅游业的研究相比侧重点有所不同,希望对相关研究起到补充作用。此外,在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与之前的实证研究方法相比有所创新。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三个城市古城保护与发展不同路径的对比研究,总结其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以期对云南省区域的其他城市起到示范作用。从而为保护云南省历史文化遗产,促进云南省经济增长尽绵薄之力。
  1 滇西北古城城市发展模式对比分析
  滇西北是云南省旅游路线中的黄金旅游线路,沿线形成了三大旅游中心地,而这三个旅游中心的旅游资源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彼此互补,无法替代,其在城市的发展模式上也都各具特色。
  1.1 “画地为牢”的大理古城模式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居于苍山之下,洱海之滨。大理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完好,并于198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据统计,大理市在2017年实现了旅游社会总收入286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16%[4],约占大理市2017年生产总值的28%,旅游業已经成为大理市经济的有力增长点。经济增长的同时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也至关重要,而大理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模式呈现出以下特征。   1.1.1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分离状态
  从宏观上来讲,大理市目前采取老城新城分开发展与治理的办法,即把古城与其他区域严格划分开来,采取静态的、近乎“画地为牢”的保护措施。正是出于这样的政策原因,导致大理古城的发展与其他片区的发展联系不紧密。从大理市近期的总体规划来看,大理市共分为四个组团,分别是下关组团、大理组团、凤仪组团和海东组团。
  具体就四个组团功能定位来说,大理古城区所在的大理组团,以旅游、教育、文化为主要职能,是大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承载地,旅游功能是最核心的功能[5]。下关组团主要承载区域金融、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功能;凤仪组团则定位于现代制造业基地;海东组团致力于打造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品质中心城区和生态教育休闲商务中心。古城区所在的大理组团与下关组团、凤仪组团及海东组团①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距离,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上呈现分离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理古城的保护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無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功能上,其他三个组团与古城组团之间的联系都不是很紧密(见图1)。
  1.1.2城市功能分区与产业布局分离


  2017年大理市旅游报告显示,“一日游”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前三季度,一日游旅游者增幅达126%,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等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欢迎,面对旅游需求多元化的现状,下关新区的功能及产业明显处于弱势。据统计,2017年有2000多万外地游客到大理州旅游。大理古城依旧是主要的游客集中地,占大理州总旅游接待量的近62%,承受的保护压力巨大(见表1)。
  此外,从功能分区及产业分布来看,下关片区主要以轻工业及商业物流等产业为主,海东片区以休闲旅游度假产业为主,双廊片区以特色小镇旅游业务为主,而古城区则以居住为主。
  不得不说,古城的功能过于集中与单一,而新城下关,无论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功能分区上都未能对大理古城的游客起到分流的作用,使得游客聚集在古城内。严格意义上说,这也会使得古城内的房屋建筑、历史遗迹等造成磨损及破坏,甚至会由于游客增多而出现过度商业化现象,进而使古城的历史氛围和文化特色丧失,对古城的保护有一定阻碍作用,而对新城的发展也无明显促进作用。
  1.1.3城市整体风貌不协调
  从微观角度来讲,大理的新区建设无论是在城市风貌还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上都似乎完全与古城脱节。虽然大理市为保护大理古城的建筑风貌,对古城内的所有建筑群的高度和风格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使大理古城的总体的历史风貌得到保存,但是下关新城的建设风貌完全趋于现代化,与古城的风貌截然不同,对比鲜明,无论从城市内涵的延伸方面来说,还是从历史文化的继承来看,下关新城的建设都没有将这些微观元素很好地考虑进去。
  1.2 “摊大饼”的丽江模式
  丽江市是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地级市,是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其
  中的纳西文化和古城历史风貌更是被完整保留,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7]。丽江古城发展较早,其经营模式被众多历史城镇所借鉴,在旅游业的带动下,丽江市的城市发展模式也呈现出了异于其他城市的特征。
  1.2.1城市空间形态呈现连片发展模式
  具体来说,丽江的发展模式区别于大理新老城分治的管理方式,采取连片式发展。可能与古城在城市中的地理位置有关,大理古城在位置上与下关相对分离,而丽江的大研古镇处在丽江市相对中心的位置,束河古镇则在丽江市的西北角,所以游客在束河古镇与大研古镇之间游览时会对古城周边区域的经济造成辐射(见图2)。相比大理古城与大理市密切的发展联系,丽江整体上呈现出连片发展的态势。
  但是,在《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中,丽江中心城区未来的空间拓展方向选择向东、向南发展[8]。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丽江未来所形成的空间形态将越来越趋近于当前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摊大饼”式发展,这对丽江市新老城的协调统一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1.2.2城市区域的功能分区较为单一
  丽江市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将丽江市的产业空间结构归纳为“一主一次一带三片区”,即以丽江主城区的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主核;以华坪的冶金、化工、电力产业为发展次核;将以清洁能源、旅游业、生态产业、水产业等为主的金沙江产业发展带贯穿其中;并重点发展以精品旅游为主的玉龙片区、以生态产业为主的永胜片区和以生产清洁能源为主的宁蒗片区。从整个市域层次看,这一产业空间结构呈现多元化和层次化,但是就丽江中心城区看,其承担的职能只有旅游职能(见图3)。




  此外,就丽江市的组团分布来看,其呈现出“一廊五组团”的空间布局,“一廊”即生态走廊,“五组团”即主城区组团、新团组团、玉龙组团、文化组团②和南口工业组团。其中主城区组团依托古城的聚集效应,重点发展旅游、文化、商贸等服务性产业,增强区域服务职能;新团组团则将形成科技文教、物流中心;玉龙组团是以山水田园和纳西族文化为特色的丽江市的休闲、度假和高新生物产业片区;文化组团主要功能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物流;南口工业组团是丽江市重要的加工工业基地,致力于建成具有田园化特征的城市工业片区(见图4)。
  由此可以看出,丽江市的城市发展具有连贯性,但是城市的旅游功能几乎全部集中在以丽江古城为中心的区域,由此带来的游客大量集中的现象使古城历史氛围尽失,是丽江古城呈现“过度商业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9]。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与实践中社会性不足与文化性孤立的问题,提出将活力分析嵌入其研究与实践体系。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老城为例,从空间、经济、社会、生态、文化5个方面进行量化研究。在其现状活力空间格局的基础上提出活力规划结构与管控分区。并针对文化活力区内其他活力要素的不足,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活力;活力评价;活力分区;恩施老城  doi:10.3969/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梳理国内现有村留用地政策的相关研究文献与成果,并解读中央与各地政府已出台的相关具体政策,分析村留用地的留地政策、管理政策和开发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与造成的影响,发现我国当前存在村留用地政策体系不健全、重要政策缺位、政策模糊、政策不科学、政策无效,以及政策过于宏观和不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社会、经济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继而,结合广州市村留用地政策经验,围绕村留用地相关政策问题提出
期刊
摘要:2019年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的一年,随着各地乡村地区的落实开展,国际视角的引入将有助于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乡村振兴与建设。本文基于伦敦市郊范围与乡村概念界定,分析了乡村振兴发展历程,同时探讨总结出实施绿化带政策、保护乡村环境风貌、全域旅游开发、规范民宿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和政策体系保障共七种乡村振兴的手段或策略,旨在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先进的经验借鉴与参考。  关
期刊
摘要:山地历史文化城镇是一种具有特殊山地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的空间载体,重庆山地历史文化名镇是其典型代表。文章以重庆山地历史文化名镇为研究对象,简述其概况及其保护规划与实践,对其进行分类,研究其空间分布特点;构建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发动基层管理人员联合地方规划管理部门开展评估;对评估结果进分析,找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实施建议,为其他山地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规划实施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山地历史文化
期刊
摘要:随着全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文旅型小城镇在特色小镇建设及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各类型层次的规划又往往各自为政,导致城镇建设思路難以统一,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如何建构一套可持续的规划体系,持续性地科学引导城镇发展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文旅型小城镇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优先、包含、系统、动态”的逻辑关系,结合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十年间可持续规划体系构建的实
期刊
摘要:如今,中国正处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向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农业从传统生产形式快速向现代化转变,城乡联系进一步加强,同时,其内在矛盾也愈发突出,特别是在大型都市圈和城市带周边,乡村发展问题尤为明显。大量理论从不同视角佐证了城乡发展并非一个封闭和独立的过程,而这一语境也促使全球乡村发展课题研究方向提倡以扩大视野,从城乡关系入手的方式,将乡村问题纳入城乡联系、城乡融合的有机整体来讨论,
期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历史年代中,村镇主要是农民自发发展建设。勤劳的农民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并逐步发展工商业,进行着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性生产;同时也不断开通沟渠和道路,修建住宅、畜舍、作坊、仓库、商铺等各类房屋,进行着自发的分散建设,形成了乡村基本格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村镇建设规划事业伴随农村经济恢复发展逐步地发展起来。70年间,村镇建设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政策法规、技术规范、
期刊
摘要:目前城市规划编制体系中,非建设用地往往是规划的“留白区”,建设用地的“发展备用地”,随着自然资源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实施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管控,逐渐成为规划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非建设用地管控为案例,提出非建设用地管控的主要困境在于其综合效益与建设用地存在级差,且现有管控手段和积累措施无法抑制用地性质转化的动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管控模式与途径,探索一条回应经济
期刊
摘要: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城市化演进的过程中,协调的城乡关系是整个地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郊区的乡村作为承载城市功能的战略腹地,其振兴和发展必然成为优化城市结构、提升城市能级、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中共十八大以来,北京市围绕“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和“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战略目标,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然而,与国内部分特
期刊
摘要: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全面部署。北京,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大国首都,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地实施乡村振兴更是应有之义。然而,要建设《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首都乡村是明显短板,这也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国际视野,高站位、高标准、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