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素质教育实施不断深化的今天,很有必要审视一下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只重视学生应试知识、应试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研究能力的提高;只重视教学模式,忽视教学创新;只重视学生眼前利益,忽视学生以后的发展。这种危害不可等闲视之。
存在的问题之一:繁琐的阅读指导、阅读练习。
现在的阅读教学,其弊端是教师讲得太多,各种各样的分析太多,各种各样的阅读题太多。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好像生动活泼的文章就是那么几根干巴巴的筋。这样的阅读,已经使学生对所谓的阅读产生了厌烦。阅读题海战术,更使学生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什么阅读兴趣。语文考试出现了一种以名家名言为内容的填空题,命题者的意图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让学生平时多记一些名家名句,让学生死记硬背,在短时间内记住,以至学生进了高一级学校后,一见名家名句就头痛。
存在的问题之二: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体系。
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和讲评,都注重作文形式,他们给作文规定了许多所谓的“模式”。引申型的作文模式是:引—点—析—联—结;阐述型的作文模式是:是什么—为什么—结论;关系型的作文模式是:提出命题—阐释概念—证明命题—得出结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的作文指导,看起来教师教得方便,学生学得省力,而且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应试水平,但由此带来学生作文的程式化,这种负面影响恐怕不是短时间内能消除的。如果它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更会误人终身。
近几年,作文教学一直强调表现真实的思想,一直强调创新,语文教师也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有的教师在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急功近利,操作上有简单化、肤浅化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作文创新的“模式”:作文语言古典化(模仿中国古典作品的语言),作文体裁多样化(多写日记本、寓言体、病历体、广告体),作文思维多角度(就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逆向思维,不断变换思考角度)。这些所谓的模式对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写出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作用不大。只能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写作无病呻吟,套话、假话连篇。
以上两种行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很有纠正的必要。
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
1.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如爱迪生所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高尔基说:“我读得愈多,书籍就使我同世界愈来愈近,生活对于我也就变得更加先明,更有意义……几乎每一本书都轻轻地发出一种声音,扣人心弦,使人激动把人吸引到奇妙的地方去。”学生通过阅读除了可以愉悦身心、获取知识与信息外,还可以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探索自我、了解外界,进而建立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积极态度。学生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言语对象进行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预感水平,使学生初级的、浅层次的预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次的语言水平推进。语文教师要作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这里的阅读,是指阅读要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强调的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教师不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上、形式上的大量的讲解,也不需要让学生作各种各样的阅读检测题。国外阅读教学有一个很值得教学工作者深思的“杰克现象”,说的是一个名叫杰克的学生,老师们认为他对阅读缺乏兴趣,他常常在阅读课上无精打采,总是说课文枯燥无味。可在家里他却什么作品都喜欢看,有时一张报纸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认为,真实的阅读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没有限制,不要求学生作阅读练习,也不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让学生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在大量的已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2.阅读是学生广泛涉猎新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的最好办法。书是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阅读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书的海洋,那些色彩美、内容好的读物,既能给学生带来欢乐,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书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里提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读书。”许多大作家之所以成功,不是他们听了多少次阅读分析课,做了多少道阅读练习,而是他们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作品。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读点东西。
其次,要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作文成为“真实的”写作,使“作文成为学生抒写心灵的园地,联系生活的纽带”,成为他们人生的组成部分。启发学生认识“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志”,培养自己对生活敏锐的感受能力,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克勒斯涅克)。教师应对学生反复强调,除了多阅读以外,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生活才是写作之源,不要从所谓的《论据手册》《作文写作词典》里寻找作文的捷径。欧阳修说写作“无他术,为勤读而多为之”。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只有多读才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此外,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评论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存在的问题之一:繁琐的阅读指导、阅读练习。
现在的阅读教学,其弊端是教师讲得太多,各种各样的分析太多,各种各样的阅读题太多。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好像生动活泼的文章就是那么几根干巴巴的筋。这样的阅读,已经使学生对所谓的阅读产生了厌烦。阅读题海战术,更使学生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什么阅读兴趣。语文考试出现了一种以名家名言为内容的填空题,命题者的意图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让学生平时多记一些名家名句,让学生死记硬背,在短时间内记住,以至学生进了高一级学校后,一见名家名句就头痛。
存在的问题之二: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教学体系。
作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和讲评,都注重作文形式,他们给作文规定了许多所谓的“模式”。引申型的作文模式是:引—点—析—联—结;阐述型的作文模式是:是什么—为什么—结论;关系型的作文模式是:提出命题—阐释概念—证明命题—得出结论。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的作文指导,看起来教师教得方便,学生学得省力,而且确实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应试水平,但由此带来学生作文的程式化,这种负面影响恐怕不是短时间内能消除的。如果它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更会误人终身。
近几年,作文教学一直强调表现真实的思想,一直强调创新,语文教师也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少成绩。但有的教师在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急功近利,操作上有简单化、肤浅化的倾向,甚至出现了作文创新的“模式”:作文语言古典化(模仿中国古典作品的语言),作文体裁多样化(多写日记本、寓言体、病历体、广告体),作文思维多角度(就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逆向思维,不断变换思考角度)。这些所谓的模式对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水平,写出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作用不大。只能使学生脱离生活实际,写作无病呻吟,套话、假话连篇。
以上两种行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很有纠正的必要。
首先,要引导学生多读。
1.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如爱迪生所说:“读书之于思想犹如运动之于身体。运动使人健壮,读书使人贤达。”高尔基说:“我读得愈多,书籍就使我同世界愈来愈近,生活对于我也就变得更加先明,更有意义……几乎每一本书都轻轻地发出一种声音,扣人心弦,使人激动把人吸引到奇妙的地方去。”学生通过阅读除了可以愉悦身心、获取知识与信息外,还可以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更能探索自我、了解外界,进而建立对各种各样事物的积极态度。学生只有经常地、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言语对象进行认知、感受和理解,才能提高预感水平,使学生初级的、浅层次的预感水平向高级的、深层次的语言水平推进。语文教师要作好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积极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使语文课外阅读成为“真实的阅读”,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这里的阅读,是指阅读要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强调的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教师不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上、形式上的大量的讲解,也不需要让学生作各种各样的阅读检测题。国外阅读教学有一个很值得教学工作者深思的“杰克现象”,说的是一个名叫杰克的学生,老师们认为他对阅读缺乏兴趣,他常常在阅读课上无精打采,总是说课文枯燥无味。可在家里他却什么作品都喜欢看,有时一张报纸也能看得津津有味。美国著名语言教学理论家克拉申认为,真实的阅读就是让学生自由地读,没有限制,不要求学生作阅读练习,也不要求学生写阅读笔记,让学生的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在大量的已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发展、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2.阅读是学生广泛涉猎新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的最好办法。书是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阅读开阔了学生视野,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在书的海洋,那些色彩美、内容好的读物,既能给学生带来欢乐,又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书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里提到:“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得益于课外读书。”许多大作家之所以成功,不是他们听了多少次阅读分析课,做了多少道阅读练习,而是他们阅读了古今中外大量的作品。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读点东西。
其次,要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走进学生的心灵,让作文成为“真实的”写作,使“作文成为学生抒写心灵的园地,联系生活的纽带”,成为他们人生的组成部分。启发学生认识“我口说我心,我笔写我志”,培养自己对生活敏锐的感受能力,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克勒斯涅克)。教师应对学生反复强调,除了多阅读以外,感受生活、体味生活的重要性,只有生活才是写作之源,不要从所谓的《论据手册》《作文写作词典》里寻找作文的捷径。欧阳修说写作“无他术,为勤读而多为之”。鲁迅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的。”只有多读才会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此外,要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评论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