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作为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版块,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笔者尝试用群文教学的理念改进和提升古诗教学,开展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群诗阅读”教学探索,让学生以诗学诗,以诗悟诗,使教材中有限的“一”走向无限丰富,丰厚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关键词:群诗阅读微课程;基础构建;学习策略
古诗词是学生进行文学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良好载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不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唯一形态,也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需要。如何让孩子们能在一节课中学习一组古诗,既入意境又得内涵还得方法呢?构建群诗阅读微课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群诗阅读微课程的基础构建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结合小学四年级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采用课内古诗词带课外古诗词组文形式进行选文。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中心,根据所确定的议题,从教材外进行拓展和延伸进行群文阅读的选文,对古诗词进行整合、拓展,通过类比深化、横向发散,从“古诗中的物”、“古诗中的情”、“古诗中的人”、“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构建群诗阅读微课程的基础框架(如下表)。
二、群诗阅读微课程的学习策略
(一)发现“异同”,掌握文本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我将《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组文阅读,指导学生比对这组诗的异同。学生很快发现送别诗的共同点是写谁送谁、在哪里送、到哪里送、用什么方式送、抓到什么景物、抒发诗人的什么感情。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归纳出送别诗一般包括人、景、情三个要素。景景皆有情、借景抒情是送别诗的一大特点。而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诗比较发现,诗的最后两句借“玉壶”、“冰心”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屡遭打击的心境和清白廉洁的操守。通过对比,学生对送别诗就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品析“意象”,探寻文本的情感意蕴
意象是古代诗歌独有的概念,指客观事物融入诗词中呈现的主观情怀,如“梅花”寓意高洁的品格;“柳”有“送别、留恋、伤感”的寓意;“月”寄托对家人亲友的思念之情等。月亮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月亮是中国人思想感情的载体,它的意蕴非常丰富。《暮江吟》以月渲染清幽氣氛,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用月亮寄托相思,表达思乡怀人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继的《枫桥夜泊》表诗人孤寂的心情;王昌龄的《出塞》前句中“秦时明月汉时关”,诗中的月亮似乎成了超越时空的见证人。面对同一轮月亮,不同的诗人所处环境不一样,内心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借月寓情,抒发不同情感。在教学《出塞》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诗人用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透过意象探寻文本的情感意蕴。
(三)关注写法,解读文本的言语形式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透过不同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诸多的语言规律性。比喻是古诗词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不仅是富有诗意的语一言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如在教学时,让学生先学习古诗《望洞庭湖》,品析“潭面无风镜未磨”是将湖面比喻成光滑的未经雕琢的镜面。“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将洞庭山水比喻成白银盘和一青螺。这两句诗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特点”的具体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洞庭湖的美和诗人的浪漫情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品析《暮江吟》和《马诗》两首诗的比喻之趣,完成表格(如下),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体会比喻修辞的妙用,使学生的分析、综合、链接等思维方式得以运用和提高。
(四)走进诗人,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诗词教学都是以单篇教学为主,致使他们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是片段化的、有限的,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感知。如果想全面地了解某一位诗人或者词人的创作风格,仅仅凭借一两首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以“诗人”为议题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依据他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群文阅读研究。笔者将议题设计为“跟着苏轼游杭州”,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组成一组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苏轼同样在杭州,但心境却有所不同,在讨论梳理中,拓展联系,比较异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苏轼在黄州的心境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为主旨,笔者将黄州不同时期的三首作品《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做一个比较联系,建立群文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黄州的苏轼有更加丰满深刻的认知。
群诗阅读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发现“异同”、“意象”、“写作”“诗人”密码的过程。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古诗词要求,逐步形成高效、科学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体系,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为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展开提供保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苏. 微课程开发视角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徐杨群.从“一”走向无限丰富——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群诗阅读”教学初探[J].华夏教师,2017(09):56-57.
关键词:群诗阅读微课程;基础构建;学习策略
古诗词是学生进行文学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良好载体,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大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不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唯一形态,也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发展需要。如何让孩子们能在一节课中学习一组古诗,既入意境又得内涵还得方法呢?构建群诗阅读微课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群诗阅读微课程的基础构建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笔者结合小学四年级统编教材的编排特点,采用课内古诗词带课外古诗词组文形式进行选文。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中心,根据所确定的议题,从教材外进行拓展和延伸进行群文阅读的选文,对古诗词进行整合、拓展,通过类比深化、横向发散,从“古诗中的物”、“古诗中的情”、“古诗中的人”、“古诗中的表现手法”构建群诗阅读微课程的基础框架(如下表)。
二、群诗阅读微课程的学习策略
(一)发现“异同”,掌握文本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时,我将《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组文阅读,指导学生比对这组诗的异同。学生很快发现送别诗的共同点是写谁送谁、在哪里送、到哪里送、用什么方式送、抓到什么景物、抒发诗人的什么感情。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归纳出送别诗一般包括人、景、情三个要素。景景皆有情、借景抒情是送别诗的一大特点。而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诗比较发现,诗的最后两句借“玉壶”、“冰心”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屡遭打击的心境和清白廉洁的操守。通过对比,学生对送别诗就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品析“意象”,探寻文本的情感意蕴
意象是古代诗歌独有的概念,指客观事物融入诗词中呈现的主观情怀,如“梅花”寓意高洁的品格;“柳”有“送别、留恋、伤感”的寓意;“月”寄托对家人亲友的思念之情等。月亮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月亮是中国人思想感情的载体,它的意蕴非常丰富。《暮江吟》以月渲染清幽氣氛,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用月亮寄托相思,表达思乡怀人的有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张继的《枫桥夜泊》表诗人孤寂的心情;王昌龄的《出塞》前句中“秦时明月汉时关”,诗中的月亮似乎成了超越时空的见证人。面对同一轮月亮,不同的诗人所处环境不一样,内心感受就会有所不同,借月寓情,抒发不同情感。在教学《出塞》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诗人用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透过意象探寻文本的情感意蕴。
(三)关注写法,解读文本的言语形式
语文教材中的文本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透过不同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诸多的语言规律性。比喻是古诗词中重要的修辞手法,它不仅是富有诗意的语一言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形象思维的方法。如在教学时,让学生先学习古诗《望洞庭湖》,品析“潭面无风镜未磨”是将湖面比喻成光滑的未经雕琢的镜面。“白银盘里一青螺”是将洞庭山水比喻成白银盘和一青螺。这两句诗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特点”的具体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洞庭湖的美和诗人的浪漫情怀。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品析《暮江吟》和《马诗》两首诗的比喻之趣,完成表格(如下),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体会比喻修辞的妙用,使学生的分析、综合、链接等思维方式得以运用和提高。
(四)走进诗人,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诗词教学都是以单篇教学为主,致使他们对诗人及其作品的了解是片段化的、有限的,缺乏整体的认识和感知。如果想全面地了解某一位诗人或者词人的创作风格,仅仅凭借一两首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以“诗人”为议题进行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依据他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创作进行群文阅读研究。笔者将议题设计为“跟着苏轼游杭州”,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组成一组进行学习,让学生感受苏轼同样在杭州,但心境却有所不同,在讨论梳理中,拓展联系,比较异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苏轼在黄州的心境由人生困境走向超然为主旨,笔者将黄州不同时期的三首作品《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做一个比较联系,建立群文的有机联系,让学生对黄州的苏轼有更加丰满深刻的认知。
群诗阅读的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不断发现,发现“异同”、“意象”、“写作”“诗人”密码的过程。作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结合新课标的古诗词要求,逐步形成高效、科学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体系,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为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的展开提供保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苏. 微课程开发视角下的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徐杨群.从“一”走向无限丰富——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群诗阅读”教学初探[J].华夏教师,2017(0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