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担负着培养未来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是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人文学科被冷落的当下,语文教育学专业也毫不例外地遇到困境。因此,应采取措施解决其存在的问题。
一、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名称混乱
众所周知,早在198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就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相应地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也自然应更名为“语文教育学”,然而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叫法混乱。调查表明,目前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①语文教材教法;
②语文教学论:
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④语文教育学。
(二)课程被边缘化
语文教育学这门重要的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表现为
1.必修课程课时被压缩。一些师范院校中文系将本科语文教育学这门必修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76课时压缩为54课时,使得原来要一个学年才能学完的课变为一个学期就要学完。这样,对于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在短短的54课时之内,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二者兼顾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必选课被改为任选课。即将一些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诸如《语文名师名课研究》、《语文教材研究》等改为任选课程,即可选可不选,同时增加了相当多的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包括像养生学之类的。由于那些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放弃专业选修课程。
3.实习方式被改变。一些院校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将本该学校组织的集体实习改为学生个人找单位实习。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放羊”的方式,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教材选用杂乱
1.级别不一。有的院校使用国家级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撰写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有的院校则采用省级教材。这类教材往往由省属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教研室或省级语文教学法理事会组织编写。由于级别不一样,相应的学术质量也有区别。
2.内容不一。有的院校采用的是“语文教学法”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育学”系列的。
3.年代不一。有的采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有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年代相差将近二十年。
(四)教学设施落后
1.教学资料匮乏、内容陈旧。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图书室中,有关语文教育课程方面的参考书籍少的可怜,零零散散,而且多半放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有些著作版本太老,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一些必备的教学录像资料也没有。
2.教学设施落后。语文教育学这门课程由于其培养任务的特殊性,应当尽量做到小班上课,小班实习,进行微格教学。而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微格教室,甚至连一台教学摄像机也没有,教师只能采取上百人的大班上课,学生的教学实践也只能采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学生讲,老师评。
二、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加紧正名,统一称谓
由于课程名称混乱,使得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课程理论建设受制约、课程教学内容差别大。这将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因此,应采取措施统一课程名称。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名称。可以发布通知,要求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统一改为“语文教育学”,并不准私自确立名称。
2.学术团体自行带头更名。如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可以带头改名为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各省、各地的分会也统一更名,这样起到示范作用。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当前,部分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语文教育学课程课时进行压缩,把一些专业必选课程改为任选课程,对于教学设施的投入不足,说到底,是由于这些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无足轻重。其实不然,从大的方面讲,这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的定位,乃至生存。从小的方面来看,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为此,笔者建议
1.强化领导。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不仅仅是几位教师的事情,它涉及到教学、实习等工作,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有关领导专门分管。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保护这门课程,定期召开教学会议,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领导应当经常深入一线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习,了解学生的需求。
2.加大投入。应当为语文教育学课程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购置必要的教学资料、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包括微格教学实验室。应当为语文教育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参加研讨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应当有意识地扶持语文教育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为其提供经费保障。应当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快整合,加强沟通
1.整合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之所以在课程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们对于语文教育学课程体系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著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比较好地构建了语文教育学的课程体系。这本著作的语文教育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部分中,作者论述了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包括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相关学科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语文教育目标: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部分中,论著涉及到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在语文教师部分中作者撰写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科研、心理、素质、成长等内容。综观这本著作,分类科学,体系严谨,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学的标准体系。
2.加强信息沟通。语文教育学课程建设由于起步晚,成果相对少,单靠一家或几家院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加强人员、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具体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召开研讨会。即定期召开语文教育学课程建设的研讨会,或者是论坛,及时通报课程建设的最新情况;(2)人员交流。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邀请国内知名的语文教育学课程专家深入地方院校做报告,或者地方院校的教师到重点9币范大学访学。同时,地方院校之间可以开展课程建设合作,比如教材的编写、课题的申报、教学经验的交流等;(3)与中学合作。应当建立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请中学的教师到大学来传授经验,交流信息,也可以共同做课题、带学生。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学教师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使命,应当受到院校有关部门的关注,共同将语文教育课程建设好。
作者单位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
一、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名称混乱
众所周知,早在198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就将“教材教法研究”更名为“学科教育学”,相应地高等师范院校“语文教材教法”的名称也自然应更名为“语文教育学”,然而时至今日,这门课程的名称仍然五花八门、叫法混乱。调查表明,目前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课程的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①语文教材教法;
②语文教学论:
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④语文教育学。
(二)课程被边缘化
语文教育学这门重要的课程存在着被边缘化的趋势,表现为
1.必修课程课时被压缩。一些师范院校中文系将本科语文教育学这门必修课程的课时由原来的76课时压缩为54课时,使得原来要一个学年才能学完的课变为一个学期就要学完。这样,对于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在短短的54课时之内,既要讲解理论知识,又要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二者兼顾是比较困难的,很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必选课被改为任选课。即将一些师范类学生的专业必选课程诸如《语文名师名课研究》、《语文教材研究》等改为任选课程,即可选可不选,同时增加了相当多的五花八门的选修课程,包括像养生学之类的。由于那些课程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而造成了不少学生放弃专业选修课程。
3.实习方式被改变。一些院校为了减少自身的麻烦,将本该学校组织的集体实习改为学生个人找单位实习。这样事实上造成了一种“放羊”的方式,学生的实习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三)教材选用杂乱
1.级别不一。有的院校使用国家级教材,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撰写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5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2004年11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有的院校则采用省级教材。这类教材往往由省属师范大学的语文教育教研室或省级语文教学法理事会组织编写。由于级别不一样,相应的学术质量也有区别。
2.内容不一。有的院校采用的是“语文教学法”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系列的,有的是采用“语文教育学”系列的。
3.年代不一。有的采用的教材是2005年出版的,有的则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版的,年代相差将近二十年。
(四)教学设施落后
1.教学资料匮乏、内容陈旧。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图书室中,有关语文教育课程方面的参考书籍少的可怜,零零散散,而且多半放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有些著作版本太老,还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一些必备的教学录像资料也没有。
2.教学设施落后。语文教育学这门课程由于其培养任务的特殊性,应当尽量做到小班上课,小班实习,进行微格教学。而目前的情况是,很多学校没有微格教室,甚至连一台教学摄像机也没有,教师只能采取上百人的大班上课,学生的教学实践也只能采用一只粉笔,一张嘴,学生讲,老师评。
二、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加紧正名,统一称谓
由于课程名称混乱,使得高师语文教育学专业课程理论建设受制约、课程教学内容差别大。这将不利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对未来语文教师的培养。因此,应采取措施统一课程名称。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范名称。可以发布通知,要求各高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学论”统一改为“语文教育学”,并不准私自确立名称。
2.学术团体自行带头更名。如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可以带头改名为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育学分会,各省、各地的分会也统一更名,这样起到示范作用。
(二)强化领导、加大投入
当前,部分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语文教育学课程课时进行压缩,把一些专业必选课程改为任选课程,对于教学设施的投入不足,说到底,是由于这些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认为这门课程无足轻重。其实不然,从大的方面讲,这关系到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的定位,乃至生存。从小的方面来看,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他们的前途。为此,笔者建议
1.强化领导。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不仅仅是几位教师的事情,它涉及到教学、实习等工作,关系着每个学生的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由有关领导专门分管。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和保护这门课程,定期召开教学会议,倾听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有关领导应当经常深入一线课堂,了解学生的学习和实习,了解学生的需求。
2.加大投入。应当为语文教育学课程提供专门的经费保障,购置必要的教学资料、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包括微格教学实验室。应当为语文教育学教师的进修、培训、参加研讨会提供必要的经费。应当有意识地扶持语文教育学课程的理论建设,为其提供经费保障。应当为学生的教学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快整合,加强沟通
1.整合课程体系。笔者认为,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院)语文教育学课程之所以在课程内容、教材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因为教师们对于语文教育学课程体系认识不一,笔者认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刘淼教授所著的《当代语文教育学》(2005年2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比较好地构建了语文教育学的课程体系。这本著作的语文教育学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语文教育、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部分中,作者论述了最新教育理念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包括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后现代主义与语文教育;相关学科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对语文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理念自身的巨大变革;语文教育目标: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部分中,论著涉及到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教学艺术、教学技术、教学评价等。在语文教师部分中作者撰写了语文教师的教学、教育、科研、心理、素质、成长等内容。综观这本著作,分类科学,体系严谨,应当成为语文教育学的标准体系。
2.加强信息沟通。语文教育学课程建设由于起步晚,成果相对少,单靠一家或几家院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加强人员、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具体的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召开研讨会。即定期召开语文教育学课程建设的研讨会,或者是论坛,及时通报课程建设的最新情况;(2)人员交流。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邀请国内知名的语文教育学课程专家深入地方院校做报告,或者地方院校的教师到重点9币范大学访学。同时,地方院校之间可以开展课程建设合作,比如教材的编写、课题的申报、教学经验的交流等;(3)与中学合作。应当建立固定的教学实习基地,请中学的教师到大学来传授经验,交流信息,也可以共同做课题、带学生。综上所述,语文教育学教师担负着重要的教学使命,应当受到院校有关部门的关注,共同将语文教育课程建设好。
作者单位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