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提出,是我党在十八大基础上再一次给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总动员,现代化是民族振兴之魂,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实现现代化必须从国情出发,走跨越式发展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需要以创新精神深化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持续创新;制度构建;中国共产党
中国梦的提出,是我党在十八大基础上再一次给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总动员,也是对中国今后面临的形势、民族复兴的任务和目标的总概括。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需要以创新精神深化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其中不仅包含着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而且包含着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来在新的时期之所以有高度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具有不断创新的品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一、用创新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影响深远,因而,需要一个持续变革的渐进发展过程,而推动这个过程的动力之一就是持续的创新,渐进的发展和持续的创新之间的有效互动正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而保障这个机制稳定有效的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保障社会发展的整体平衡,这其中包括党、国家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平衡、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平衡、国内发展与国际变化的平衡、区域发展与全国发展的平衡等。为此,中国共产党强调要继续坚持成功的社会发展战略:即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平衡的前提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互动共进的格局中,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当前我们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万众一心,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美好前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二、用创新推进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尚未走出农业经济时代,尚未完成工业化历史进程的中国社会,要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社会发展,除了依赖科学技术,还是科学技术。因而,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的决定性意义,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器,而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本身的创新能力。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并努力推进这个战略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战略能否取得最终的成功,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巩固和发展。
三、用创新推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消除教条主义的思想方式、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就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大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它是革命导师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的超越前人的学说,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以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二是在解放思想中形成理论创新的一是勇气和能力,在我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里程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就是在解放思想中形成理论创新的能力。这两方面的努力,不仅关系到社会发展的理论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一个民族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现实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理论一旦失去了发展的空间,这种指导就成为现实发展的阻碍力量。所以,理论的伟大,不在于其结论的具体价值,而在与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不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而,大力弘扬这种理论品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体现,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首要前提。
四、用创新构建新的制度环境
创新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动物,决定人的创新能力的因素,除了人的思想活动所具有的空间之外,就是人的社会实践所具有的空间和能所得到的保障。从后者的角度看,创新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充分释放出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培育出创新的民族与国家。因而,制度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建设和发展实现人的解放所需要的基本社会秩序和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制度创新是其内在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发挥和展现的最好途径和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标志,就是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人的全面拥有良好的制度空间和制度保障。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五、大力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力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创造力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创造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先进性的保持与发挥,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建设,要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来加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要通过长期坚持不懈才能得以保持。在这方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明确了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与方向。二是党的创造性的拓展与增强,为此,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努力从世界的形势、中国的大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战略,当前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在这其中,人才资源的积累、智力支持体系的构建以及民主协商机制的完善具有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黃会杰,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
关键词:持续创新;制度构建;中国共产党
中国梦的提出,是我党在十八大基础上再一次给全党、全国人民进行的一次总动员,也是对中国今后面临的形势、民族复兴的任务和目标的总概括。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需要以创新精神深化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这其中不仅包含着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而且包含着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来在新的时期之所以有高度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具有不断创新的品格,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无比强大的生命力。
一、用创新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是一个大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变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影响深远,因而,需要一个持续变革的渐进发展过程,而推动这个过程的动力之一就是持续的创新,渐进的发展和持续的创新之间的有效互动正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而保障这个机制稳定有效的发挥作用的关键,是保障社会发展的整体平衡,这其中包括党、国家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平衡、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平衡、国内发展与国际变化的平衡、区域发展与全国发展的平衡等。为此,中国共产党强调要继续坚持成功的社会发展战略:即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平衡的前提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互动共进的格局中,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一切无从谈起。当前我们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我们万众一心,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展现出更加广阔的美好前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一定会实现。
二、用创新推进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是前所未有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尚未走出农业经济时代,尚未完成工业化历史进程的中国社会,要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社会发展,除了依赖科学技术,还是科学技术。因而,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根本的决定性意义,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是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推进器,而实现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本身的创新能力。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并努力推进这个战略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战略能否取得最终的成功,直接关系到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巩固和发展。
三、用创新推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消除教条主义的思想方式、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这就需要两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大力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是在时代进步的潮流中应运而生的。它是革命导师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而形成的超越前人的学说,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以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二是在解放思想中形成理论创新的一是勇气和能力,在我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里程之中,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就是在解放思想中形成理论创新的能力。这两方面的努力,不仅关系到社会发展的理论动力,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一个民族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育。现实的发展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理论一旦失去了发展的空间,这种指导就成为现实发展的阻碍力量。所以,理论的伟大,不在于其结论的具体价值,而在与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不在于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更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而,大力弘扬这种理论品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体现,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首要前提。
四、用创新构建新的制度环境
创新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动物,决定人的创新能力的因素,除了人的思想活动所具有的空间之外,就是人的社会实践所具有的空间和能所得到的保障。从后者的角度看,创新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制度安排。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充分释放出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培育出创新的民族与国家。因而,制度创新的根本目标在于建设和发展实现人的解放所需要的基本社会秩序和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社会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制度创新是其内在的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发挥和展现的最好途径和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标志,就是包括创新能力在内的人的全面拥有良好的制度空间和制度保障。新世纪、新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前景,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五、大力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力
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创造力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创造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党的先进性的保持与发挥,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建设,要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来加以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永恒主题。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要通过长期坚持不懈才能得以保持。在这方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和理论武器,明确了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与方向。二是党的创造性的拓展与增强,为此,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路线,努力从世界的形势、中国的大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具体战略,当前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的思想和行动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具有广泛、深厚、可靠的群众基础。在这其中,人才资源的积累、智力支持体系的构建以及民主协商机制的完善具有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黃会杰,中共三门峡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