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改实施以来,合作、探究式教学已成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然而,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仅关注操作过程,实施步骤,较少关注探究问题的科学设置。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探究问题创设的要求、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思想品德;探究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71-01
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老师大胆地进行了课程改革实践,设法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今,合作、探究式教学已成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然而,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仅关注操作过程,实施步骤,较少关注探究问题的科学设置。
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要使探究活动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不仅要重视探究教学的操作技术,更重要的要重视探究问题的创设,因为设置有探究意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是决定探究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一个问题有没有探究价值,主要看它是否符合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等四个基本原则。如何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1关注学生经验世界,捕捉趣味点创设问题
课堂探究问题的创设,要注意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问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趣味,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中来,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提炼知识,用知识去重新认识生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分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内容时,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如果社会财富为一蓄水池,贡献为蓄水池的进水,索取为蓄水池的出水,那么,蓄水池中的水位变化有几种可能?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可以明确:进水大于出水,水位上升;进水等于出水,水位不变;进水小于出水,水位下降。然后设问:如何让蓄水池中的水在不断循环中保持上升的趋势?结论是:进水大于出水,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于个人在社会中的索取时,才能实现社会的存在与向前发展。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识点时,先创设一个案例:“某中学初二学生小亮在校外被两名社会青年拦住索要钱物,小亮不从,奋力反抗,结果被打伤并搜走身上的20元钱”。对此,“你怎样评价小亮?请说明理由”。问题一出,学生讨论热烈,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最后总结出:面对歹徒,小亮不但要敢于斗争,最重要的是善于斗争,在力求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与歹徒讲究智斗,提倡变“见义勇为”为“见义智为”。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凸现能力创设问题
课堂探究的问题应遵循认知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所创设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问题的灵魂。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情的需要,合理地把疏导性设问、铺垫性设问和质疑性设问结合起来,以提高问题的探究价值。
如学习《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这一框题,我们要抓住“人际交往”这个关键词组,展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教材内到教材外、由文本到学生等的横向、纵向的递进式发问,进而形成由元问题到问题族的不断深入、不断增强的思维场,实现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例如:①这里的“人际交往”的范围界定是什么?②什么是网络上的人际交往?③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有什么特点?④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对社会、对个人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⑤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的表现有哪些?存在哪些问题?⑥如何正确面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为什么?等等。
3关注现实生活,围绕时代热点创设问题
政治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围绕生活焦点,时政热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如在讲初三《思想品德》中“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设问“联系你身边的实际,想一想你如何认识共同富裕?”问题一出,就引爆了全堂。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同学就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那又为什么在我们周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拥有别墅、轿车,有的人却连基本生活费难以为继呢?”通过问题激活问题,不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思维闸门,进行思想碰撞,如此设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分析、表达、讨论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以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思想政治课中“知”和“行”统一的目的。如在讲环境问题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学生联系实际可能会提出: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为什么不能根治?怎样根治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创设问题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的价值还体现在问题的能解性和可解性上,如果所设的问题,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所设的问题仅是针对成绩好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其价值也大打折扣。老师所创设的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吸引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得人人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不要让设问成为优生的专利。因此,在设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广度,把握好设问的梯度和层级,做好问题的铺垫和延伸,加强问题的点拨和引导,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创设问题时,一定要瞄准课标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学情,突出学习重点,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目标性、针对性、整体性和启发性原则,不断优化问题设置的形式和内容,合理引导问题的探究和讨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雨龙.浅谈高效课堂[J]. 文理导航(中旬),2010(05)
[2]张瑞芳,张伟.如何创建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关键词:思想品德;探究问题;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071-01
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老师大胆地进行了课程改革实践,设法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今,合作、探究式教学已成课堂教学改革的风向标。然而,我们发现,许多老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仅关注操作过程,实施步骤,较少关注探究问题的科学设置。
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要使探究活动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我们不仅要重视探究教学的操作技术,更重要的要重视探究问题的创设,因为设置有探究意义,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是决定探究教学取得实效的根本所在。一个问题有没有探究价值,主要看它是否符合目标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等四个基本原则。如何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1关注学生经验世界,捕捉趣味点创设问题
课堂探究问题的创设,要注意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使问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趣味,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中来,引导他们从生活中提炼知识,用知识去重新认识生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分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内容时,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如果社会财富为一蓄水池,贡献为蓄水池的进水,索取为蓄水池的出水,那么,蓄水池中的水位变化有几种可能?各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可以明确:进水大于出水,水位上升;进水等于出水,水位不变;进水小于出水,水位下降。然后设问:如何让蓄水池中的水在不断循环中保持上升的趋势?结论是:进水大于出水,即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于个人在社会中的索取时,才能实现社会的存在与向前发展。如在讲初一《思想品德》“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识点时,先创设一个案例:“某中学初二学生小亮在校外被两名社会青年拦住索要钱物,小亮不从,奋力反抗,结果被打伤并搜走身上的20元钱”。对此,“你怎样评价小亮?请说明理由”。问题一出,学生讨论热烈,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讨论,最后总结出:面对歹徒,小亮不但要敢于斗争,最重要的是善于斗争,在力求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与歹徒讲究智斗,提倡变“见义勇为”为“见义智为”。
2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凸现能力创设问题
课堂探究的问题应遵循认知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所创设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问题的灵魂。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学情的需要,合理地把疏导性设问、铺垫性设问和质疑性设问结合起来,以提高问题的探究价值。
如学习《网络上的人际交往》这一框题,我们要抓住“人际交往”这个关键词组,展开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教材内到教材外、由文本到学生等的横向、纵向的递进式发问,进而形成由元问题到问题族的不断深入、不断增强的思维场,实现与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例如:①这里的“人际交往”的范围界定是什么?②什么是网络上的人际交往?③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有什么特点?④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对社会、对个人有没有影响?有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⑤青少年在网络交往中的表现有哪些?存在哪些问题?⑥如何正确面对网络上的人际交往?为什么?等等。
3关注现实生活,围绕时代热点创设问题
政治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围绕生活焦点,时政热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用所学观点去分析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以及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如在讲初三《思想品德》中“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知识点时,首先设问“联系你身边的实际,想一想你如何认识共同富裕?”问题一出,就引爆了全堂。学生们纷纷提出自己的疑惑,有同学就提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那又为什么在我们周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拥有别墅、轿车,有的人却连基本生活费难以为继呢?”通过问题激活问题,不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开启思维闸门,进行思想碰撞,如此设问,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分析、表达、讨论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以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思想政治课中“知”和“行”统一的目的。如在讲环境问题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学生联系实际可能会提出: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有哪些?为什么不能根治?怎样根治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创设问题
教师所创设的问题的价值还体现在问题的能解性和可解性上,如果所设的问题,学生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所设的问题仅是针对成绩好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其价值也大打折扣。老师所创设的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吸引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得人人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不要让设问成为优生的专利。因此,在设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和广度,把握好设问的梯度和层级,做好问题的铺垫和延伸,加强问题的点拨和引导,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在创设问题时,一定要瞄准课标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关注学生学情,突出学习重点,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目标性、针对性、整体性和启发性原则,不断优化问题设置的形式和内容,合理引导问题的探究和讨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张雨龙.浅谈高效课堂[J]. 文理导航(中旬),2010(05)
[2]张瑞芳,张伟.如何创建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