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对近年来自组装方法制备有序微孔薄膜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固体基板展开法制备有序微孔薄膜的形成机理,对成膜材料、成膜的影响因素和微孔阵列排列的形成条件等方面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近年来自组装方法制备有序微孔薄膜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固体基板展开法制备有序微孔薄膜的形成机理,对成膜材料、成膜的影响因素和微孔阵列排列的形成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并对自组装方法制备微孔薄膜的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其他文献
采用脉冲激光气相沉积(PLD)方法,在Si(100)晶面上制备了Co:BaTiO3纳米复合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XRD)结合透射电镜(TEM)方法研究了两种厚度Co:BaTiO3纳米复合薄膜的晶体结构,当
通过对GaAs晶体产生极化电子束流的实验过程研究,着重对yo-yo过程中不同的实验参数对产生极化束流以及束流稳定情况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获得稳定而持久的极化电流提供了有力
研究了置于一个单模驻波光腔中的两个二能级原子,通过利用测量场的正交分量的方法定位这两个原子位置的情况.发现在不考虑腔损耗的条件下,利用此方法即可很好地定位两原子的
用紫外光电子能谱(UPS)研究了酞菁铜分子在Ag(110)单晶表面上的吸附,随着酞菁铜分子覆盖度增加.衬底Ag的3d电子信号逐渐减弱.在此能带区域出现两个新的谱峰,这两个与吸附有机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entatum)、裸甲藻(Gymnodinium stein)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是近几年我国东海频繁引发赤潮的藻种。基于这三种赤潮藻的活体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通过计算光谱相似性指数对其进行识别。结果表明,活体叶绿素荧光激发光谱在平行测量和不同生长期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小于3%和5%;光谱混合及混合海藻荧光光谱与标
裂隙岩体内的节理往往是变化的,有时甚至变化很大。测得大量节理产状以后,对其分组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如何分组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快速聚类分析的方法,将
研究了蓝宝石(1102)基片在不同温度和时间下退火时表面形貌和表面相结构的变化,以及它对CeO2缓冲层和T1-2212超导薄膜生长的影响.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表明,在流动氧环境中1
在磷酸体系中合成了SBA-15介孔分子筛,采用嫁接法进一步合成了A1/P-SBA-15介孔分子筛催化剂,并通过XRD和TEM分析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初步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催化剂粒度和
应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从头计算分子动力学方法(abinitioMD)研究了不饱和烯烃在氢终止的Si(100)-2×1表面的自由基链反应.计算表明,自由基链反应中重要的一步是烷烃链自由
利用离散变分方法和DMol方法,研究了P对bcc Fe中[100](010)刃型位错上扭折电子结构的影响.计算了杂质偏聚能、原子间相互作用能、电荷密度及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微量P引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