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说,下龙湾很美,美在它的碧海蓝天
你说,下龙湾很仙,仙在它的神奇传说
你说,下龙湾很妙,妙在它的奇石溶洞
我说,少了这几样,下龙湾就只是个普通的景区
多了这几样,才是人间的世外桃源
海上的渔人
下龙湾世界遗产区现有4个渔民村,即:三坑、萬门、汪滃和茖砬渔民村,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下龙湾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海产品,也养育了一批批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渔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与这片海域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游船的附近,时不时地会看见一些小渔船上,有几个小朋友拿着捕鱼的网在捞鱼,动作娴熟。而且还时常见他们站在船头,瞬间跃入海中,过了好一会才从船的另一头冒出来,清脆的笑声在水面上荡漾开来。看来,水上长大的孩子,天生擅长水性。
在海上捕鱼,风吹日晒雨淋是常有的事,帽子自然成为了渔民遮阳避雨的必备。而关于帽子,在越南,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有两个越南人,其外表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这时候你只要看他们头上的帽子就行了:戴绿帽子的一定是男人,戴白帽子的一定是女人。此话不假,绿帽子在越南没有中国式的贬义概念,它只是战争的产物。
而越南的白帽子状似中国南方的尖顶斗笠,用一种热带植物的叶片编织而成,因为颜色泛白,越南人便称它为白帽子。下龙湾气候炎热,常在海上劳作的女人们就需要一个有效遮阳护肤的工具,白帽子无疑是最合适的。所以,在下龙湾,头戴白色斗笠的女子也是一道不可错过的靓丽风景线。
海上漂泊的家
游览下龙湾最好的方式便是乘船,各式各样的小船在下龙湾的海面上穿梭。可你知道吗,那不只是当地渔民为生的工具,更是他们依山傍水,海上漂泊的家。
每当早上,海烟随着太阳在海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下龙湾的渔家们,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了。简单的清蒸小鱼和白粥,一顿早饭便解决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大游船在码头靠岸。
据越南媒体报道,越南是全球失业率最低的国家。原因或许不是其有多发达的产业,也不是其有多高的工资,有人曾这样描述过越南:越南人非常安于享受,就连没有客人要搭乘的摩托车,在他们的意识里,等待也是他们的工作之一。
在下龙湾,水上人家会驾着小船,在岸边等待满载游客的邮轮靠岸。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等待,一艘三层高的游轮慢慢驶了过来,渔民们也没有立即起身,而是继续等着,与旁边的人继续说说笑笑,直到游客们下了船,才坐直了身子,等待着游客们落座。其间没有因船费的讨价还价,也没有争抢客户的吵吵闹闹,一切显得井然有序,与世无争。
另外一批小船,有的载着品种多样、色彩缤纷的果蔬,有的盛满了刚捞上来的各类海鲜,这些海鲜甚至有些不常见,也喊不出名字。渔民们悠然自得地在水道上划行,见到有游船经过,才慢悠悠地靠近,一切显得特别随意。每到中午饭点,就是他们一天以来销售最旺的时候,游客们通常选择购买新鲜的鱼虾拿到游船的厨房,给几十元人民币左右的加工费,一顿简单的、原汁原味的清蒸海鲜便上桌了。
暮色降临,17点以后的下龙湾慢慢安静了下来,运气好的渔家还能接到海上夜宿的单子,让游客体验一番渔家的生活。热情好客的渔民们会拿出家里的好东西给客人品尝,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由于越南温度常年在28~33℃左右,越南居民的食物都以清淡为主,多果蔬而少荤肉,夜宿的游客们可不要误会了他们的好意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龙湾安宁平静的大海养育习惯了慢生活的越南人,他们沐浴并享受着海上的日出日落,享受着大海赠予他们的丰富资源。他们与大海朝夕相处,看似漂泊,实则早已与大海融为了一体。
海的味道
说到海的味道,不得不提的,便是鱼露的味道。越南炎热潮湿的天气,常常让人食欲不振,即便是健康绿色的清淡美味,吃久了终觉得食之无味,这时候,鱼露的登场让一切变得非常不同。
有的食客是这么形容鱼露的:鱼露之于越南人,相当于榴莲之于榴莲爱好者。可想而知,越南鱼露的味道是如何的别具一格。
鱼露,又称鱼酱油、虾油,是源于潮汕地区的调味酱汁,最早的鱼露,是指腌制咸鱼时排出的鱼汁,色泽呈琥珀色,味道咸而带有鱼类的鲜味。随着潮人的海外流动,鱼露也一起被流动到了东南亚地区,虽然现在泰国鱼露的产量最高,但味道咸而不鲜,质量远不如越南,以至于在中国内流传着一句话:“吃过鱼露,等于到过越南。”
鱼虾丰富的下龙湾,是鲜美鱼露的产制胜地,渔民们会把大量鲜鱼塞进瓦缸,加入盐、醋、酒、糖、酱油后,把缸埋在盐堆中暴晒。一个月后,鱼肉发酵溶解,与各种调味料水乳交融,美味之余还保留了鱼肉中的精华,极富营养价值。每当有夜宿的游客到来,渔民们便会大方地拿出精心制作的鱼露,配以清淡的菜品,为游客们的下龙湾之行画上完满的句号。
你说,下龙湾很仙,仙在它的神奇传说
你说,下龙湾很妙,妙在它的奇石溶洞
我说,少了这几样,下龙湾就只是个普通的景区
多了这几样,才是人间的世外桃源
海上的渔人
下龙湾世界遗产区现有4个渔民村,即:三坑、萬门、汪滃和茖砬渔民村,地理优势得天独厚的下龙湾孕育了许许多多的海产品,也养育了一批批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渔民。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无论大人小孩,男女老少,都与这片海域融为一体,成为其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游船的附近,时不时地会看见一些小渔船上,有几个小朋友拿着捕鱼的网在捞鱼,动作娴熟。而且还时常见他们站在船头,瞬间跃入海中,过了好一会才从船的另一头冒出来,清脆的笑声在水面上荡漾开来。看来,水上长大的孩子,天生擅长水性。
在海上捕鱼,风吹日晒雨淋是常有的事,帽子自然成为了渔民遮阳避雨的必备。而关于帽子,在越南,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有两个越南人,其外表没有明显的性别特征,这时候你只要看他们头上的帽子就行了:戴绿帽子的一定是男人,戴白帽子的一定是女人。此话不假,绿帽子在越南没有中国式的贬义概念,它只是战争的产物。
而越南的白帽子状似中国南方的尖顶斗笠,用一种热带植物的叶片编织而成,因为颜色泛白,越南人便称它为白帽子。下龙湾气候炎热,常在海上劳作的女人们就需要一个有效遮阳护肤的工具,白帽子无疑是最合适的。所以,在下龙湾,头戴白色斗笠的女子也是一道不可错过的靓丽风景线。
海上漂泊的家
游览下龙湾最好的方式便是乘船,各式各样的小船在下龙湾的海面上穿梭。可你知道吗,那不只是当地渔民为生的工具,更是他们依山傍水,海上漂泊的家。
每当早上,海烟随着太阳在海平线上升起的时候,下龙湾的渔家们,就要开始一天的劳作了。简单的清蒸小鱼和白粥,一顿早饭便解决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等待大游船在码头靠岸。
据越南媒体报道,越南是全球失业率最低的国家。原因或许不是其有多发达的产业,也不是其有多高的工资,有人曾这样描述过越南:越南人非常安于享受,就连没有客人要搭乘的摩托车,在他们的意识里,等待也是他们的工作之一。
在下龙湾,水上人家会驾着小船,在岸边等待满载游客的邮轮靠岸。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等待,一艘三层高的游轮慢慢驶了过来,渔民们也没有立即起身,而是继续等着,与旁边的人继续说说笑笑,直到游客们下了船,才坐直了身子,等待着游客们落座。其间没有因船费的讨价还价,也没有争抢客户的吵吵闹闹,一切显得井然有序,与世无争。
另外一批小船,有的载着品种多样、色彩缤纷的果蔬,有的盛满了刚捞上来的各类海鲜,这些海鲜甚至有些不常见,也喊不出名字。渔民们悠然自得地在水道上划行,见到有游船经过,才慢悠悠地靠近,一切显得特别随意。每到中午饭点,就是他们一天以来销售最旺的时候,游客们通常选择购买新鲜的鱼虾拿到游船的厨房,给几十元人民币左右的加工费,一顿简单的、原汁原味的清蒸海鲜便上桌了。
暮色降临,17点以后的下龙湾慢慢安静了下来,运气好的渔家还能接到海上夜宿的单子,让游客体验一番渔家的生活。热情好客的渔民们会拿出家里的好东西给客人品尝,吃得越多,主人越高兴。由于越南温度常年在28~33℃左右,越南居民的食物都以清淡为主,多果蔬而少荤肉,夜宿的游客们可不要误会了他们的好意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龙湾安宁平静的大海养育习惯了慢生活的越南人,他们沐浴并享受着海上的日出日落,享受着大海赠予他们的丰富资源。他们与大海朝夕相处,看似漂泊,实则早已与大海融为了一体。
海的味道
说到海的味道,不得不提的,便是鱼露的味道。越南炎热潮湿的天气,常常让人食欲不振,即便是健康绿色的清淡美味,吃久了终觉得食之无味,这时候,鱼露的登场让一切变得非常不同。
有的食客是这么形容鱼露的:鱼露之于越南人,相当于榴莲之于榴莲爱好者。可想而知,越南鱼露的味道是如何的别具一格。
鱼露,又称鱼酱油、虾油,是源于潮汕地区的调味酱汁,最早的鱼露,是指腌制咸鱼时排出的鱼汁,色泽呈琥珀色,味道咸而带有鱼类的鲜味。随着潮人的海外流动,鱼露也一起被流动到了东南亚地区,虽然现在泰国鱼露的产量最高,但味道咸而不鲜,质量远不如越南,以至于在中国内流传着一句话:“吃过鱼露,等于到过越南。”
鱼虾丰富的下龙湾,是鲜美鱼露的产制胜地,渔民们会把大量鲜鱼塞进瓦缸,加入盐、醋、酒、糖、酱油后,把缸埋在盐堆中暴晒。一个月后,鱼肉发酵溶解,与各种调味料水乳交融,美味之余还保留了鱼肉中的精华,极富营养价值。每当有夜宿的游客到来,渔民们便会大方地拿出精心制作的鱼露,配以清淡的菜品,为游客们的下龙湾之行画上完满的句号。